第126章 南海陳行之

自從何進、袁紹等人以謀誅宦官將董卓這頭西涼豺狼召入雒陽後,中原大地之上的戰火就從未熄滅過。

先是大家牽起手來一起打董卓,但董卓還沒打死,自己人之間就互相捅起了刀子。

漢室傾頹,無力壓制各路羣雄,於是有冤的報冤有仇的報仇,即便近日無仇舊日無怨,也要爲了爭奪領土而大打出手。 ωwш.t tkan.C○

這一場人禍直直持續了十幾年,原本富庶繁華的中原大地飽受戰火的摧殘,導致中州人口銳減,比前些年令人望而生畏的疫病造成的效果還要猛烈。

而在當下的神州大地,若要問還有哪裡是一方淨土,那毫無疑問,遠在南陲的交址刺史部是一個公認的選擇。

這年頭交址尚未升格成交州,但士燮家族已經有了獨霸交址偏安一隅的趨勢。

這一切還要從故太尉會稽上虞人朱儁之子朱符說起,當時朱符擔任交址刺史,卻侵虐百姓,強賦於民,遂導致百姓怨叛,山賊並出,攻略郡縣,朱符因此而亡,南土一片紛亂。

當時中原也陷入戰火之中,漢朝廷對交址有心無力且鞭長莫及,當時的交址郡太守士燮乃是蒼梧郡大族,在南陲之地素有威望,便趁機站出來收拾形勢,表三個弟弟士壹領合浦太守,士?領九真太守,士武領南海太守。

從此,蒼梧士氏一族開始了對交州長達四十多年的統治。

蒼梧士氏倒也並非純是不開眼界的南方土著,他們祖上乃是魯國汶陽人,避王莽之亂才舉家南避,因而士家與中原的溝通相當順暢。

士燮與士壹兄弟就分別來到中州遊學、爲官,士燮曾師事故侍中、尚書令劉陶,士壹也曾仕事故司徒丁宮、黃琬。

當時荊州牧劉表也看中了交址這片沃土,欲要插手期間,士燮隨上疏朝廷打小報告。

當時有諸多中原士人躲避戰亂南下交址,士燮對這些士人的來到相當歡迎,不僅廣爲收容這些避難士人,更組織他們在當地研究學問,助交址廣修文教,得到了士人的交口稱讚。

比如避居交址的故司徒陳國袁滂從子袁徽、創制《月旦評》品評天下人物的汝南名士許靖等人都在與中原士人通信時,爲士燮說了不少好話。

而當時曹操已經掌控朝政,劉表也是他眼中釘肉中刺,自然不容許劉表的勢力再度擴張,便賜士燮璽書曰:“交州絕域,南帶江海,上恩不宣,下義壅隔,知逆賊劉表又遣賴恭闚看南土,今以燮爲綏南中郎將,董督七郡,領交阯太守如故。”

這道璽書算是默認了士燮在交州的實際控制,並給予了法理上的認可,而士燮也投桃報李,頻頻遣人向朝廷入貢,因而得拜安遠將軍,封龍度亭侯。

這時候中原形勢稍稍安定了一些,士燮的使者除了帶去南土貢物外,還帶上了一些南土士族子弟。

這些士族子弟大都也是早些年間從中原遷徙來交址的宗族後人,與士燮兄弟一樣渴盼去中原增長見識鍍鍍金,而平丘縣的陳縣丞便是這交址南來的士族子弟之一。

陳縣丞名正,字行之,乃是南海郡番禺縣人,也就是後世的廣州人。

陳正與一批交址士卒子弟隨士燮的使者張旻來到許都後,有些子弟來旅遊一下就又回了交址,但陳正卻並沒有回去,而是想要在中原多待一段時間。

他初時想要入太學,但都城方遷,百廢待興,諸多太學博士也早就星散,並未恢復。

因爲陳正早先曾經被郡中舉爲孝廉,故而被召爲郎官,在許都待了一段時間後,被外放爲己吾縣尉,又遷爲平丘縣丞。

按說他一個孝廉出身,混了兩年還只是三百石的佐貳吏實在有些低,但誰讓他是南海人氏,不被中原士族待見。

若是陳正能夠回到交州出仕,少說也能混個縣令或者郡丞噹噹,但陳正依舊堅持在中原輾轉,只因爲他幼年時的一番經歷。

在陳正七八歲的時候,曾經得過一場大病,當時的醫療水平那是相當低下,陳家都要以爲這個孩子沒的救了,但這時候卻有一個來自中原的道士到了番禺。

南海那旮旯偏遠得緊,別說是道士,就連唯利是圖的中原商旅都罕有前去,故而得知有道士來到番禺後,陳正的家長便對那個道士極爲禮遇,並延請他給陳正問診。

那時候黃巾之亂還沒發生,而當時真正的道士的確擅長一些醫術,在那個道士的診治之下,陳正竟奇蹟般地痊癒了。

那道士不僅治療好了陳正的病,還說與此子有緣,陳父便請道士爲兒子賜名。

那時的陳正還沒有大名,只有一個乳名“勤兒”,道士便爲他起名陳正,取“以正克邪,以正修身,以正治國”之意,又並賜字行之,取“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之意。

那道士治好了陳正的病後便要離去,陳氏上下百般挽留也只是不允,只在離開之前留了句話。

“行之他日必有大用,若有機緣,合當在北方。”

說來也奇怪,小時候身體病弱的陳正,自從那次大病痊癒後,再也無病無痛,不但身體健康,就連習文練武上都大有進益,年紀輕輕就出仕郡縣,得舉孝廉,成爲了郡中一樁美談。

陳正和他的家人都牢牢惦記着當年道士的救命之恩,並記掛着道士離去前的那番話,卻苦於中州戰亂道路阻隔無法成行。

恰好士燮與曹操控制的漢朝廷眉來眼去,頻頻遣使入貢,陳正就藉此良機往赴中原,去尋找當年那個道士的蹤跡,順便驗證道士留下的讖語。

當年那個道士並未留下姓名,只是留下一個道號,陳正根據道士的道號來打探時,卻發現那道士在中原名聲顯赫,到處都流傳着他的事蹟,在這些傳說中道士神通廣大,無所不能,陳正因此愈發對道士的話深信不疑。

而那個道士的道號正是喚作“烏角先生”。

第432章 愛兵如子勝乃可全第259章 頒獎儀式第28章 城外來客第592章 原來是種馬劇本第172章 裡應外合之策第422章 張燕託孤第190章 于禁之毅重第465章 上艾閱兵第439章 大丈夫當如是也!第153章 將軍的家事第474章 龐士元的見聞第266章 常山錢莊第498章 白龍山口第154章 舊卒與新兵第72章 再度對決第27章 城裡城外俱是大漢子民第4章 鮮花插在肥肉上第273章 泜陽亭第494章 林間惡鬥第166章 州中故人相見第41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第22章 樂極生悲第327章 識時務者第358章 變故第505章 奇特的請求第582章 司馬防的算計第23章 三個人三句話第74章 計點戰果第14章 聯保連坐(慶祝簽約成功)第387章 攀牆突襲第494章 林間惡鬥第123章 平丘碼頭第364章 太常趙岐第425章 仇升的心跡第460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225章 殷勤的男子第419章 趙國郡兵第549章 女間第254章 伐柯如何第367章 頂天立地劉玄德第382章 加料第240章 裝完逼就走第329章 義從第251章 比武練兵法第567章 ****第255章 房山礦場第66章 曹賊已死!降者免死!第158章 奉孝獻策第123章 平丘碼頭第504章花汝錢睡汝妻打汝娃第446章 殊死一搏第148章 戰後處置第499章 龐統的條陳第500章 寧城亂第109章 當廷問對第30章 求生得生第278章 小才女辛憲英第502章 城門激戰第130章 埋伏包抄第304章 屯田堡寨第504章花汝錢睡汝妻打汝娃第187章 張郃的擔憂第563章 各方反應第405章 長了腳的耕田第563章 各方反應第23章 三個人三句話第414章 五路同時出兵第87章 險死還生第67章 曹公無恙第268章 教導營第384章 進山第529章 勸說第427章 誘餌第154章 舊卒與新兵第264章 寓教於樂第344章 姐妹第216章 賞雪第122章 兵戈向何方第73章 中了個錘子第509章 上谷牧苑第164章 貧寒少年發跡史第292章 思想理念教育第393章 龜甲陣第533章 不是我不明白第596章 捨我其誰第597章 心懷天下第172章 裡應外合之策第375章 催戰楔子 這誰頂得住啊第186章 一將捨命,萬將難敵第508章 戰爭賠款第223章 堂外琴聲起第190章 于禁之毅重第70章 身後煙塵起第539章 此子斷不可留第44章 殘月彎刀第222章 放開那個女孩第246章 紅紅火火第311章 黑山大練兵第350章 此行無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