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二章 一口雞湯

“四弟。”

再次啓程之後,劉備悄悄說道:“兄已按照你的意願,把人留下了,只是朝廷定然不會爲我招募的士兵發放軍餉,糧草一應也得我全權負責,還有武器裝備甲冑,之前淘汰下來的那批武器還在,但亦有500多人的缺口,你看是不是差人去其它地方,再購買一批武器?”

盧植的三萬北軍是正規軍,由朝廷發放軍餉,負責糧草飲食。劉備原本招募的士卒屬於地方雜牌部隊,並不是正規軍,本來也領不到物資。不過盧植開口,劉備的500人馬立即搖身一變,成爲了正規軍裡的王牌嫡系。

但劉備本身沒有擴充正規軍的權力,因爲他的人馬已經有定數,只有一曲500人而已。如果想要擴軍的話,糧草武器裝備只能自己負責。

陳暮能寫會算,劉備就將財政和後勤大權全部交給他,因此劉備纔會找他商量買武器裝備的事情。

“這是自然。”陳暮迴應道:“此事我會去辦,大哥就不用操心了。”

“四弟辦事,我放心。”

劉備目光瞥了眼馬匹左側懸掛的一個木箱,笑呵呵地說。

張飛的家產雖比不得動則數億數十億錢的鉅富,但也有很多祖產田地,手裡流動資金亦有數百萬,將不動產全部出售之後,再購置了大量武器裝備,甚至還在桃園開了幾次士兵大會,五六百人一起飲酒吃肉,各種開銷後,現在還剩下一千多萬錢。

這些錢是四兄弟起家的重要資金,因爲沿途一路要輕裝簡行,大量五銖錢不方便攜帶,在張飛出售掉資產之後,被陳暮換成了金銀珠寶之類的等價物品,放置在馬匹一側捆好的箱子裡。

再加上一路大大小小也打了十餘仗,繳獲了不少物資,都賤賣給了當地豪強,林林總總也有數百萬錢,所以劉備軍的財政勉強還算充足。

不過這是建立在他們人數少的基礎上。打仗就是燒錢,這是個在任何時代都亙古不變的道理。

一旦部隊擴充到萬人以上,先不說給士兵發放軍餉的問題,單說一個萬人軍隊一個月日常開銷,人吃馬嚼,就能消耗糧草四五萬石。即便全是步兵隊伍,沒有騎兵,不算馬匹消耗,也得合近千萬錢。這意味着劉備這點錢養一支萬人部隊,劉氏草鞋公司一個月就得申請破產。

因此陳暮就得想辦法借雞生蛋。

比如花重金賄賂軍需官,這樣就可以用很小的代價,換取到大量武器裝備,從而節省開支。

這事兒他沒告訴劉備,怕劉備又打算當什麼道德模範,雖然能做梟雄的人應該不會這麼拘泥於小節,但陳暮現在是在薅誰的羊毛?

盧植的羊毛。

哪怕這些錢也不是盧植的,是朝廷的。可一旦東窗事發,盧植即便打贏了勝仗,以漢靈帝那錙銖必較的性格,恐怕也會將他下獄問罪。並且盧植本人是海內大儒,素有清譽,教出的弟子卻搞PY交易,也有損他的名聲。

萬一劉備覺得這樣會害了師長,強令陳暮不允許這個做,擴軍計劃就前功盡棄了。

所以有些東西,當老闆的不一定要全都知道,只要員工真心爲公司好,哪怕吃了回扣,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時候,也得假裝當作沒看見。

天色逐漸黯淡,西邊最後一抹晚霞消失在夜空當中,世間就變得黑魆魆起來,隊伍不得不打起火把,夜間行軍。

夜盲症,一個古代軍隊普遍存在的問題,就算有月亮,很多士兵都看不清道路。

好在火把是軍中必需品,裝備在騎兵的馬上,每個騎兵都用火石點起火把,50餘個火炬點亮了晝夜,讓所有士兵都能夠看清楚方向。

遠遠地,穿過平原上的幾處丘陵,已經能看到一望無際的田野,以及道路盡頭那模糊不清的城池。

“快到易陽了。”

劉備臉有喜色,眉飛色舞道:“四弟,破了易陽,再揮兵北上,直取廣平。到時若能攻破廣平,生擒張角,則這亂世可平定,百姓亦可以安居樂業,享受平靜生活了。”

這麼想當然嗎?

陳暮心想。

劉備還是太天真,完全沒有意識到東漢朝廷已經腐朽,徹底到了崩壞的邊緣,僅僅平定一個黃巾之亂可不是結束,反而是噩夢的開端。

不過一個時代的變化本就充滿波譎雲詭,西漢末年的時候也有人以爲漢朝要終結了,結果冒出個位面之子劉秀延續漢祚,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自己站在後人的角度來看前人的問題,本就是事後諸葛亮,當不得多厲害。

要是劉備現在就能看出東漢要滅亡,那就不是陳暮在這當謀士,而是劉備自己多智近妖,一人橫掃天下,吊打郭嘉荀攸賈詡荀攸諸葛亮司馬懿龐統等所有軍師聯盟了。

“子歸想問,大哥平生之願望是何也?”

陳暮斟酌一二,開口詢問。

劉備想了想回答道:“初時我之願望,便是坐市賣履,娶一房妻子,供養母親。後來天下大亂,就想趁時事起兵,爲朝廷征討四方賊寇,等待天下太平之後,能做一方刺史,監察一州百官,濟世安民,就已經心滿意足。”

其實劉備一開始根本就沒有想過能做刺史,當初自涿縣起來,覺得自己要是能立下軍功,當個縣令縣尉之類的也很開心。

結果到了盧植這裡後,啥都沒幹就得了個六百石的官身。

這官來得太容易,讓劉備野心滋長起來,想着現在已經是六百石,如果能在攻打張角的時候立下什麼汗馬功勞,運氣好老師盧植再幫忙舉薦一二,弄個同爲六百石的刺史應該不是問題,所以纔有了這個願望。

沒想到陳暮卻說道:“區區刺史,就能夠讓大哥滿足嗎?”

區區刺史?

劉備心道自己這老弟還真膨脹,刺史雖然也是六百石,但官算比較大的了,一州少則有七八郡守,多則十多個郡守,而刺史卻只有一位。

哪怕權力不如郡守大,卻有監察縣令郡守的職責,因此以六百石統領二千石,屬於官小權重的類型。

沒想到四弟居然連刺史都不放在眼裡,難道他覺得自己可以當郡守?

劉備試探道:“那.....一方太守?”

“呵呵。”

陳暮搖搖頭:“太小太小,兄長的志向若只是如此,可是要愚弟小看了。”

兩千石的太守還小?

劉備虎軀一震,要知道郡守已經算是大漢的高級官員,很多人以爲刺史比郡守官大,實際上刺史官職很小,它有的是權力比較大,可以有彈劾太守、縣令的職責,而不說它擁有在一個州里爲所欲爲的能力,那是州牧的權力。

所以刺史唯一的權力就是彈劾太守和縣令,沒有軍權沒有地方管理權,甚至連插手地方政務的資格都沒有。

而太守作爲一個郡的最高長官,不僅擁有治理地方的權力,還有任免地方官員,掌管地方軍隊的權力,論起實權來說,刺史跟太守比起來,簡直是一個地下一個天上。

在西漢東漢兩朝,很多官員的出仕經歷都是先被舉爲孝廉,然後是當郎中、議郎、尚書、令丞之類秘書性質的小官,再轉到地方當縣令,幹出成績後就去做一州刺史,再轉爲地方太守。

從很多漢朝官員升遷表裡也可以當做證據來佐證這一結論。

比如漢靈帝時期三公之一的太尉李鹹,升官經歷就是舉孝廉出身,除郎中、光祿茂才,遷衛國公相,授高密縣令,再遷徐州刺史,轉漁陽太守、度遼將軍,遷河南尹,再轉到中央做尚書令,將作大匠、大司農、大鴻臚、太僕卿,太尉。

從這個經歷就能看出,李鹹的升官轉折點就是從徐州刺史到漁陽太守開始,從那以後,他的官職就一直維持在二千石上下,最後回到中央當千石尚書令,很快做了九卿之一的大司農,慢慢爬到了三公的職位上。

所以從刺史做到太守屬於一個很大的官職跳躍,有點像是正處升副廳,有些人邁不過這個坎,就一輩子是個縣令刺史之類的中層官員。邁過了這道坎,走入中央做九卿也不是夢。

而劉備作爲一個並非舉孝廉出身的官員,能做到太守就算是頂天了,更別說太守以上的官職,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莫非老弟是覺得自己可以當九卿或者五府將軍?

這種事情,做夢都不敢想啊。

劉備顫顫巍巍道:“那賢弟覺得,愚兄的志向應該做到什麼地步纔好?”

你的志向問我做什麼?

陳暮心裡腹誹,不過他也知道,野心這種東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步步昇華。朱元璋做乞丐的時候滿腦子都是想得怎麼吃飽飯,而絕對不會去想自己以後要當皇帝得天下。

步子邁太大,容易扯到蛋。

所以陳暮想了想,便解釋道:“我聽說過先秦時有一個故事,宋國有三個人,第一個人好高騖遠,想一步登天,於是就跑到了鄰國去求官職。 ”

“第二個人是貴族出身,有父母給他安排的官職,於是整日好吃懶做,不務正業,四處遊蕩,什麼事情都不做。”

“最後一個人同樣想做大官,但他並沒有立即去謀求職位,而是拜師求學,培養學識。”

“很快,第一個人四處求官,但因爲沒有本領,不受重用,僅僅是謀到了一個很小的官職,他覺得受了侮辱,於是辭官回家。”

“第二個人在父母死後,官職很快被別人搶走,家產耗盡,流落街頭,晚景悽慘。”

“最後那個人學習了很多年,終於有所成就,於是同樣周遊列國,尋求官職。但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才能的君主,只是賜予了他一個小官。”

“但是第三個人並不嫌棄,從小官做起,一步一步,最終完成了心中目標,成爲了一國之相,權傾天下。”

“從這個故事中,兄長看出了什麼?”

陳暮最後問。

劉備若有所思,恍然道:“我明白了,賢弟是想告訴我,志向可以定得遠大,但首先要自身強大起來。如果你沒有相應才能,就做不了大官。就算能做大官,也會因爲沒有本領而結局悽慘。”

陳暮點點頭,一臉孺子可教道:“不錯,現在兄長只想着一縣一刺史之職位。那麼兄長未來的發展也僅限於此,如果兄長一開始就想着要做三公九卿,那麼當兄長做到縣令的時候,就要考慮如何升遷到刺史,升到刺史的時候,就要考慮如何升遷到太守,如此你才能一步步強大自己,做到你曾經不敢想像的事情。”

第二十四章 宣戰第二十五章 一瞬天堂,一瞬地獄第七十七章 離間計第八十章 倉庫第六十四章 慘幕第九章 既當......又立......第一十六章 世界級帝國的開始第三十三章 一世人,四兄弟第七十八章 官軍下來戰書,約我等明日決戰第一百零二章 幫公孫瓚完成戰略勝利第二百一十四章 請君入甕第八十章 平青州第一十七章 騎兵的作用說明第一百零二章 幫公孫瓚完成戰略勝利第四十章 鳴金第六十章 關中戰起第二百三十章 要變天了第六十章 陳暮發動技能——萬箭齊發第一十八章 君臣和睦第二百六十三章 交易第一百二十七章 哺時定策第一百七十章 司馬懿第二章 反間計第七十三章 袁紹自己人第一十二章 一口雞湯第四十九章 孝康帝第三十六章 劉焉進宮第六十七章 不打了第七十三章 呂布第三十六章 白馬與少年第五十八章 各就各位第五十三章 先帝創業未半,花光預算第四十二章 走馬豫州第三十章 一十八路諸侯響應號召第二十一章 前漢南北軍第四十五章 陶恭祖的野望第一百六十九章 黃漢升連衝五陣第一百三十一章 斬將搴旗第八十章 父子情深第一十四章 中庸之道第五十章 關羽出征第八十七章 浮陽之戰(完)第三十五章 天下無主第六十七章 呂布攻兗州第一十四章 意在荀攸第三十八章 夾擊第三章 捨命拼殺第二百一十四章 請君入甕請假條新書發佈了,九荒聖師,求大家收藏推薦一下第一百九十八章 徐榮回遼東第二十二章 偷樑換柱第六章 定徐州(1)第六十三章 人心險惡第三十章 羣情激憤第三十章 羣情激憤第六十五章 人心叵測第五章 賄賂第八十一章 花裡胡哨與一拳超人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儁重病,攻城之日第一百二十八章 章武二十五年第二百五十三章 受降第七十六章 安居而天下息,一怒而諸侯懼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請三辭第二百零五章 自毀城牆第一百八十六 鞠義復仇第七十四章 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第五十六章 陰損之計第七十九章 對峙階段的鬥智鬥勇第五十五章 佈局冀州第三十八章 第一波進攻第三十九章 陳丞相第一十三章 收權第五十四章 萬里長征第一步!第一章 雖非同胞,情同手足第二百七十九章 袁紹之死,禪位第七十章 孫曹劉一網打盡第九章 壽誕第二章 孟德第一百六十九章 黃漢升連衝五陣第四十八章 南方先亂請假條第九十七章 高順VS麴義第五十九章 曹操無路可逃第四十七章 袁家請假條第二十四章 別怕請假條第六十九章 萬惡之源第一十五章 易陽城破第三十一章 王者之路第一百六十六章 襲城!第三十章 窺伺關中第一百九十八章 徐榮回遼東第一百零八章 微服私訪第五十三章 西進關中第七十七章 你要和我打嗎?第三十六章 立傀儡第六十八章 上陣父子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