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 幸有螟蛉機變才

癭陶城外,張牛角、褚飛燕聯軍大營。

第二更。

——

帥帳中聚集了數十個各營小帥。

衆人圍成一個環形,中間空出了一塊空地,地上的席子上放置着一具屍體。

這屍體就是死去的張牛角。

張牛角四十多歲,虯髯紅面,身體壯健,雖已死去,然依然給人以威武之感。

在席子上首邊兒,跪拜着一人,年約二十**,黑麪短髭,健碩雄壯,儘管是跪拜在地上,卻猶如半截鐵塔也似,此即褚飛燕。

褚飛燕和張牛角相識多年了,張牛角是冀州大俠,褚飛燕對他向來是執子侄禮的,這次張牛角起事便是被他說動的,卻不料出師未捷身先死,才起事了不到一個月張牛角就陣亡疆場。

褚飛燕伏地慟哭。

“褚帥節哀。張帥已故,再哭也無用處了。當下最要緊的,忠以爲是該儘快決定我軍的進止。”

說話之人個子不高,嗓音卻很大,他叫李忠,是常山郡的一個山賊頭目,部下有一兩千人,很早前就被褚飛燕收服到了帳下,因其聲大,有個綽號,被人喚爲“雷公”。

“褚帥,張帥臨終前令我等奉君爲我諸部之帥,現今內有癭陶未破,外有荀公虎視,而三軍失帥,士氣浮動,於我大不利也!當下之局,我軍是該進還是該退,請你下令吧。”

這個說話之人的個子也不高,然相貌堂堂,一雙大眼,他名叫李修,因爲眼大,被人喚作“李大目”。他不是常山人,也不是博陵或鉅鹿人,是中山郡的一個豪傑,與張牛角關係不錯,張牛角起事後,他帶了兩三千人來投,跟從張牛角征戰博陵、鉅鹿。

雷公、李大目說完,餘下的諸多小帥也紛紛出聲,請求褚飛燕下令。

陣前失帥是軍中大忌,雷公等人雖多不識兵法,卻也能意識到這一點。張牛角沒死時,數萬兵馬團結在張牛角、褚飛燕身邊,衆志成城,士氣高昂,而今張牛角一死,軍心立刻不穩。

說到底,癭陶城外的這數萬步騎是由多股人馬聯合而成的,其中有褚飛燕的嫡系,也有張牛角的嫡系,有奔着張牛角名頭來的,也有奔着褚飛燕名頭的,有願意遵從張牛角的軍令、奉褚飛燕爲帥的,也有不願意遵從張牛角的軍令、心生異志、欲自立爲帥的。

比如楊鳳,他就不願意遵奉褚飛燕爲帥。

楊鳳是張牛角的嫡系,在褚飛燕來前,他是張牛角軍中的二號人物,直接聽從他指揮的有兩三千人馬,和他交好、心向他的四五個小帥帳下合計一塊兒也有兩三千人馬。三千加三千,就是六千人馬,相當於聯軍五分之一的兵力,確也有資本和褚飛燕爭上一爭。

他伏拜在席子的另一側,正對着褚飛燕,一邊痛哭失聲,一邊心裡琢磨:“張帥昏了頭,卻怎麼把我博陵、中山人的家底交給一個外人?”

博陵本是中山郡地,博陵獨自成郡還沒有多少年,在很多中山人、博陵人看來,他們還是同郡之人。

聽得對面褚飛燕哭聲漸止,楊鳳也慢慢止住了哭聲,借擦眼的機會,窺視了眼對面的褚飛燕,見他雙眼紅腫,哀慼滿面,又心中想道:“裝得還挺像,……他這次來與張帥會師,只帶了萬餘人馬,連同與我交好的諸小帥,現在鐵定聽從我命令的有五六千步騎,如果再爭取一下,許些好處出去,我未嘗不能再多爭取到點支持,只要能再拉攏個幾千人馬,就可與他一爭了!”

楊鳳盤算已定,隨着褚飛燕一同起身,正要搶先說話,聽得褚飛燕低沉地說道:“今得張帥把三軍託付,燕願改姓爲張。”

楊鳳瞠目結舌。

褚飛燕改姓爲張,這是要以子事張牛角。

楊鳳盤算得再好,也敵不過褚飛燕的這一句話。

父業子承,既然褚飛燕成了張飛燕,既然褚飛燕與張牛角成了父子關係,那張牛角的部隊和在聯軍中的地位自然而然地就該由褚飛燕的繼承。

有了他這一句話,原先本不太服他的那些小帥也和楊鳳一樣無話可說了,諸人下拜,齊聲說道:“請張帥下令!”

張飛燕適才慟哭的時候,就想好了該怎麼應對張牛角陣亡的這個變故,最上佳的應對之策自是繼續攻城,用一場勝利來爲張牛角報仇,同時以此來鞏固自身在聯軍的首領地位,只可惜現而今在汦水南岸有荀貞虎視,荀貞知兵善戰,定然是不會放過張牛角陣亡、聯軍軍心不穩這個對他有利的形勢的,必定會渡河進擊,如此一來,這個上佳之策就用不成了。

只能選擇其次之策。

他立於諸小帥之前,下令道:“撤圍癭陶,全軍退回楊氏。”

楊鳳忿然叫道:“退回楊氏?當此之時,難道不是該爲老帥報仇?卻爲何撤圍後退!”

張飛燕登上聯軍統帥的第一道軍令就被楊鳳反對,他亦不着惱,和顏悅色地說道:“父帥陣亡癭陶城下,我等自應爲我父帥報仇,只是汦水南岸現有荀公虎視,荀公,知兵善戰,我部當暫避其鋒。”

“這麼說,你是不打算爲老帥報仇了?好,你可以走,我不走!我要留下來打破癭陶,盡屠其人,爲老帥報仇!”

“父帥,我之父帥也,我豈會不爲父帥報仇?但是報仇也不能蠻幹。”

“那你打算怎麼幹?”

“欲破癭陶,必得先破荀公,去掉了我軍的後顧之憂,然後才能盡力攻城。”

“怎麼先破荀軍?”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現今的形勢是:我軍士氣不穩,荀公養精蓄銳,外有荀公的虎狼之軍,內有癭陶堅城,如在這個局面下交戰,我軍必敗,因此爲避免失利,我軍就得另外選擇一個對我有利的戰場,在那個戰場上擊敗荀公。”

“哪裡對我軍有利?”

“便是楊氏了。”

“楊氏爲何對我軍有利?”

“楊氏現在我軍的手中,我軍如退回楊氏,首先,能避免內外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其次,楊氏南臨洨水,也就是說,荀公如要擊我,就必須要先渡過此水,這對我軍有利。”

“你說的好聽,可你又怎能保證荀貞之會渡河擊楊氏?如果他不來呢?”

“他一定會來。”

“爲何?”

“楊氏離高邑不遠,高邑是冀州的州治,漢刺史在焉,爲避免我軍改擊高邑,荀公必會前來。”

張飛燕侃侃而談,帳中諸小帥盡皆欽服,楊鳳亦啞口無言,無話可說了。

張飛燕顧視帳中諸人,問道:“諸君誰還有異議?”

“我等無有異議。”

“荀公戰功赫赫,癭陶城內的鉅鹿太守郭典曾從皇甫公擊天公將軍,亦是知兵之人,他兩人均不可小覷。今次我軍撤圍北退,需得萬分謹慎。爲防他兩人率部追擊,各營暫時都不要動,等會兒汝等歸營後,不僅要照常攻城,而且攻勢要更加猛烈一點,要做出不破癭陶、不爲我父帥報仇就不肯罷休的樣子,以哄騙荀公、郭典。待到後天晚上,三軍各營再悄悄依次繞城北去。”

諸人應諾。

“爲確保萬無一失,這次撤軍,我親爲諸君斷後!”

聽了張飛燕的這句話,連楊鳳都有點佩服他了。

內有郭典,外有荀貞,局面是極度不利聯軍的,在這種局面下斷後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事,楊鳳自問如果換了是他,他是絕不會主動提出斷後的。

……

汦水南岸,荀貞詢問斥候:“賊兵動靜如何?”

“又開始攻城了。”

“攻勢如何?”

“非常猛烈,褚飛燕等賊帥均親臨前陣,催促督戰。”

荀貞狐疑心道:“褚飛燕他們這是要爲張牛角報仇麼?”問斥候,“河對岸的賊營情況怎樣?”

“較之此前,多了兩千步騎。”

荀攸嘿然,說道:“中尉,褚飛燕這是在防我部渡河啊。”

“又是給河北岸增兵,又是親督攻戰,褚飛燕意欲何爲?難道張牛角之死對賊兵的士氣沒有造成什麼打擊?”荀貞又問斥候,“賊兵的士氣如何?”

“單從攻勢來看,似乎甚旺。”

荀貞問荀攸:“公達,你有何高見?”

“張牛角是賊兵主帥,他的陣亡不可能不會給賊兵的士氣造成打擊,而今賊兵不但不亂,反而攻城愈烈,攸以爲,有兩個可能。”

“哪兩個可能?”

“張牛角死前指定了新的主帥,這個主帥並且已經得到了賊兵諸部的認可,此其一;賊兵攻城愈烈,有可能是在迷惑我等,此其二。”

荀貞知道在張牛角死後是褚飛燕接任了諸部主帥之職,可張牛角纔剛死沒多久,難道褚飛燕就已經得到了諸部賊帥的認可?何其速也!

他蹙眉深思,想了會兒,說道:“褚飛燕不簡單,是個人物,確有可能已得到了賊兵諸部的認可。你說他‘攻城愈烈,有可能是在迷惑我等’,確實有這個可能。……來人!”

帳下的斥候應道:“在。”

“繼續嚴密監視對岸,尤其是晚上,要時刻注意對岸的動靜,以防他們夜遁。”

斥候應諾退下。

“中尉,還要不要遣兵渡河,騷擾對岸賊兵了?”

“且不急,等摸清了褚飛燕的底細再說。”

河對岸賊兵諸部攻城不息,攻勢比往日強猛許多,不過入夜不久就停下了攻勢。

前幾天,賊兵的攻城是日夜不停的,這攻勢一停下來,馬上引起了荀貞的警覺,但是據如流水也似來去的斥候回報,賊兵各營卻都無撤退的跡象。

荀貞在營裡一直熬到天亮,確定了褚飛燕等沒有夜遁,這才熬不住睏倦,披衣睡下。

這一日,賊兵又是猛攻一天,入夜停歇。

很快到了第三天,荀貞與荀攸不禁懷疑起了自己的判斷,荀攸說道:“怪了,接連猛攻三天,毫無撤退跡象,難道說賊兵果然是欲爲張牛角報仇?”

荀貞卻是個不肯大意的人,雖說連着熬了兩晚沒睡,這一晚卻依舊警覺十足,不肯放鬆對對岸的打探,是夜兩更,斥候送來了消息:“城外的賊兵棄營北撤了。”

“岸邊的賊兵呢?”

“也撤了。”

荀貞立馬抖擻起了精神,令道:“立即傳我軍令,命李驤部馬上渡河!命中軍、後軍亦立刻備戰,從我渡河。”

5 冀董幽田兩名俊125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168 滿營呼擁張益德(中)8 士族30 將戰74 奮武遣以一軍阻39 可笑雛鳳誘老薑11 朋黨100 將軍百戰以奇勝6 聞寇255 唯有濮陽傾巢來25 鄉有野賢40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一)37 天下之中洛之陽(下)61 曹刺史安定濟北38 荀攸來訪64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24 河南諸侯荀曹雄30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26 祖宗德澤在遺黎56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六)256 兩中郎脣槍舌劍112 詔討東郡出汝南(上)22 今有潁陰乳虎(下)90 胡徐呂內鬥兵亂 甘潘凌初戰先功26 甲兵四千向神都(六)129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四)65 奉孝高臥懷棲逸19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51 佳客翩翩洛陽來(上)17 身負海內盛名望 雲起河內亦如龍60 劉備月下圖遠志 關羽林中慨爲驅80 冠軍將呼太史慈(二)135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一)17 身負海內盛名望 雲起河內亦如龍67 鮮卑復又寇幽並137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三)18 府主簿拒降守名40 隱秘非只君可尋69 尋得事由插爪牙70 今才知君是誰人76 聚於今宵兮歡樂極138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五)149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六)123 呂布劍客意亦雄288 王太守課政州最(一)168 滿營呼擁張益德(中)283 西鄰北接豫與兗51 故事62 忽聞北地羌人亂34 勝威使樑不戰遁 五更悄然過劉營51 得領汝南意不足15 問世間誰主沉浮75 許縣陳氏192 諸葛瑾攜弟俱至14 搜山千騎入深幽(五)289 王太守課政州最(二)13 荀君有召4 將近臨湘桃花盛79 了卻山中寇賊事(三)33 偏師掠潁橋蕤橫129 孔融一怒殺名士65 延攬勇士(上)76 張飛宿將襲如狼(上)275 夏侯淵傳捷坎谷(下)301 陳國相襄軍第一(十)121 三戰盡復東郡地(六)119 三戰盡復東郡地(四)23 劫人71 董仲穎操立天子 袁本初離洛奔冀154 沙丘臺上舊時月(九)85 姚叔潛丹陽募兵 辛玉郎潁川議糧29 鍾繇149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六)1 邯鄲陌上九月秋(一)127 孔明歡喜情竇開8 遍觀諸郡(下)55 孟德引兵還東郡39 得二荀舉薦94 感故念舊迎上座 屈己下拜得士心40 鐵營61 陶謙謀逼彭城國 劉備下邳見笮融58 關張各有惆悵情262 荀休若鹽鐵開府74 程劉自請見臧薛 三陳領命討郡賊18 兵者政之輔,政者兵之基(中)63 田邊斷案(下)88 了卻山中寇賊事(十二)88 從徵汝南(上)63 荀貞之兩問治郡事 張孟高席間相托私111 朝中爭鬥起風波(下)144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十)1 從朱儁看東漢寒士之入仕艱難及試論朱儁之63 不朽曰三次爲功36 第三兄弟65 私家誰顧公家事 脣齒未必肯相依27 將之慎者其有五 君侯良計在腹中43 李通難擇良木棲202 議得良策增民戶133 聖旨一下赴冀州(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