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人謀不藏實堪浩嘆

“人謀不臧,實堪浩嘆!”

已經入了徐州地界,荀貞卻仍忍不住一再地如此慨嘆。

在潁川時與荀貞會合的姚升問道:“君侯還在惋惜麼?”

“是啊!我怎能不惋惜!時機一瞬,稍縱即逝,今不能消弭禍患於萌芽,必將留大害於將來。”

“說來我也是奇怪,董卓跋扈之形已然盡露,卻不知京城諸公是怎麼想的?就是不肯起兵討之!”

程嘉接口說道:“往昔我以爲天下英雄盡在洛陽,於今觀之,洛陽諸公卻亦不過如此!滿朝公卿,竟無一人敢有決斷;汝南袁本初,赫赫大名,而卻多疑寡斷。”

荀攸的性子較爲穩當內斂,不願在背後說“尊長”、“貴人”的壞話,徐徐說道:“朝中諸公料來應有他們的想法;袁本初素有俠氣,絕非膽弱之人,他不肯聽從君侯的建議,想必亦應是有他自己的顧慮。”

“公達,你當時不在洛陽,沒有能親眼見到董卓的跋扈,也沒有能親眼見到天子的無助,設若你在當場……。”

不等程嘉說完,荀攸笑着打斷了他,笑道:“君昌,董卓之跋扈、天子之‘無助’,你不也沒有親眼見到麼?”

“我雖沒有親睹,後來卻聽君侯給我細細講過啊!”

荀貞、姚升、程嘉、荀攸等人所議論者,卻不是別事,正是荀貞在洛陽時,荀貞雖再三進言,而袁紹卻仍不肯鬆口同意起兵擊討董卓之事。

在那天入宮陛見過今天子後,荀貞當天便出京來赴徐州廣陵上任了。

在來的路上,趙雲、荀攸等相繼歸來,又在路過潁川潁陰時,會合了姚升等人,並帶上了陳芷諸女。

此時雖已出了豫州地界,入了徐州境內,掐指算來,荀貞已經離開洛陽小一個月了,可每當想起在洛陽時的見聞,尤其是董卓的跋扈,和那天陛見天子時所見之天子之“無助”,荀貞卻仍忍不住常常爲之扼腕喟嘆。

他剛纔所說的“人謀不藏”四個字,“人謀”者,人的謀劃,“藏”者,善,四個字連到一起,意思就是在說:事情之所以不成,是由於人沒有謀劃好,與天時、地利無關。

放到眼下的這個語境,意思自然就是在說:之所以沒有能把董卓這個禍患消弭於無形,不是因爲天時不利,也不是因爲地利不行,而是因爲“人謀”的原因,也即是在說是因爲袁紹不能接受荀貞、鮑信等人的正確意見。

將董卓的這個事放到一個較長的時間段裡來看,他帶兵上洛可能是無法阻止的,袁紹血洗了北宮、董卓手底下有虎狼之衆、兼之董卓本人的性格也是“膽大妄爲”,那麼他帶兵入洛大概可稱之爲“事情發展的必然”,可他到了洛陽之後,袁紹佔着地利之便,手上有荀貞、鮑信、何顒、曹操、伍瓊等部下的兵士,背後又有袁隗等朝中的衆多公卿做爲後盾,本來是有機會再把他趕出去的,當然,也有可能趕不出去,反而兵敗,可不論如何,總要試一試才能知道,然而袁紹卻因爲畏懼董卓之“兇名”、兵威,壓根就不敢去試,這就不能不說是“人謀不藏”,與“天運”無關了。

知人者智,自知之明。

人貴有自知之明。

荀貞的一個極大的長處便是有“自知之明”,他深知自己的身份、地位,他現今雖說因爲誅鄴趙、陽翟張氏而有了很大的名聲,可歸根到底,他在朝中也好、在士林也罷,根基都弱,與袁紹這樣根深葉茂的世家公子相比,他是遠遠比不上的。

因此之故,在洛陽時,他雖然三次勸諫袁紹,——在他臨走時,離開洛陽前,他又向袁紹進言了一次,加上前兩次,總共是三次勸諫袁紹,可在都被袁紹拒絕後,他亦無可奈何,只能閉口不再復言。

三次進言都沒有能被袁紹接納,因爲有“自知之明”,他在袁紹面前的時候,並未因此而表現出“強烈的不滿”,可在離開洛陽後,這份“不滿”和“失望”卻是無法再被控制住了。

“人謀不藏,實堪浩嘆!”

由程嘉、荀攸的話頭,荀貞不覺又想起了那天陛見天子時的情景。

今天子說來也是一個可憐人。

他是靈帝與何皇后之子,因爲靈帝之前的諸子皆早夭,所以在他出生後,沒有養在皇宮,而是養在了據說有“道術”的道人史子眇的家裡,他貴爲皇子,人不敢稱其名,故稱他爲“史侯”。一個嬰兒,剛出生,尚在襁褓之中就離開了父母的身邊,在一個道人家中長大,儘管說他即使留在宮裡,也不可能天天見到他的父母,可較之來說,卻總是令人不禁生起憐惜的。

他既是長在道人之家,換而言之,也即是說,他是長在平民百姓家中的,那麼在日常舉止上,難免就會有平民化的一面,對老百姓來說,市井、平民的氣息是正常的,可對一個皇子來說,這卻就成了他的“缺點”,靈帝因而不喜歡他,認爲他“輕佻無威儀”,於是想立次子劉協爲皇太子。

可以想象,他一個小孩子,可能不知道太子與非太子之間的不同,不知道這之間到底存在着多大的差別和意義,可他身邊的人卻必然知道,比如他的母親何太后,比如他的舅舅何進、何苗,比如他的屬吏,而這些人不用說,肯定會時時給他壓力。

好不容易靈帝駕崩,在何太后、何進等的擁護下,他當上了天子,結果沒幾天就碰上了袁紹血洗北宮,以致他被宦官們挾持,被迫出宮,兵亂中流落野外,又不久,又碰上了跋扈犯上的董卓。

要知道,直到現在爲止,他也不過纔是一個十三四年的少年。

那天在宮中見到他時,雖然恪於禮節,荀貞沒有能直視,沒能細細地打量他,可卻也發現了他神色中的惶恐、不安,乃至懼怕。

空落落的大殿裡,他一個瘦小的身子坐在與他的身形絕然不相配的巨大的龍椅之上,怎麼看都不能讓人感受到一個九五之尊的威儀,而只有撲面而來的一個小小少年的惶恐和無助。

何進、何苗已死,沒有了朝中的外援,何皇后亦不復再有權勢。

而沒有了何進、何苗、何皇后的擁護與支持,這個小小的少年又怎可能支撐得起大漢岌岌可危的天下?他支撐不起。非但如此,說句誅心之言,這朝堂之上、天下諸州,而今又有幾人真正地把他當做天子看待?就不說董卓,便是袁隗、袁紹等朝中的公卿士人們,他們又真的把他當做天子看待了麼?比起自己的權勢、利益,他這個天子重要麼?有幾人會爲捍衛他而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便不說生命,恐怕便是連一點小小的利益,也不會有幾人願爲他捨棄。

荀貞本非是多愁善感之人,經過這些年的疆場浴血、明法治郡,他的心腸更是遠比昔日爲硬,他亦早就明悟了政治的血腥和骯髒,可卻不知怎的,在那天的宮中,在看到寬大的龍袍裡裹着的那個瘦小的身軀後,他雖是跪拜在地,明爲這個少年的臣子,卻是不禁地爲這個小小的少年浮起了憐憫之意。

人在年輕的時候,特別是男人,大多對孩子沒有什麼過多的喜愛,不但沒有喜愛,甚至有些人會覺得孩子很煩,可隨着年齡的增長,對孩子的喜愛之情,換言之,亦可將此喜愛之情稱之爲“父愛”,便會在有些人的感情中慢慢地出現、增多。

荀貞已而立之年,成婚多年,至今膝下無子,而與他年齡相仿的時下之人,不少人的子女都已十四五歲了,看着別人父子之間,他有時難免也會“羨慕”,所以他捫心自問,對今天子的這份“憐憫”之情,他捫心自問:“莫不是與此有關?”

這個念頭,他也只能想想,說,是萬萬不能說的。

事實上,即使不說,他只自己想一想,也覺得頗是可笑。

收起了這點“可笑”的念頭,他不覺又是喟嘆一聲:“人謀不藏,實堪浩嘆!”

前頭開路的江禽兜馬過來,跳下稟報:“君侯,前頭便是淮陵了,是在城外紮營,還是再往前走些?”

淮陵是下邳的一個縣,也是荀貞等人入到徐州後將要到達的第一個縣城。

徐州目前的局勢還算安穩,可荀貞一來知道日後青、徐黃巾的威勢,二則用不了多久便是諸侯討董,廣陵應該就算是他的起家地了,所以荀貞此來廣陵,把他的部曲全都帶來了,以是江禽有“紮營”一問。

荀貞舉目望望天色,已近黃昏,因令道:“便在城外紮營罷。”

“諾。”

“傳我軍令下去,營地不要離城太近、兵士無令不得入城,以免驚擾到城中百姓。……公達,你替我走一趟,去見見淮陵令,告之他一聲,就說我路過貴地,宿營一夜便走。”

江禽、荀攸應諾,各騎馬而去。

聞得馬蹄聲響,荀貞等回首顧望,見卻是趙雲策馬奔來。

荀貞這次行軍,家眷隨行,不但他的家眷,戲志纔等人的家眷也都跟來了,所以特地組了一個家眷所在的營,跟在部曲的最後邊,趙雲是負責此營警衛的隊長。

見他策馬奔來,諸人都是心頭一跳,不知是否是家眷中有誰出了什麼事體。

趙雲奔馬而至,跳下來,疾步至荀貞馬前,神色凝重,來不及行禮,匆聲說道:“君侯,不知是否因車輛顛簸之故,夫人忽發嘔吐。”

9 書箋反覆修棧道45 天寒遙寄冬衣去50 孰謂盜跖不知義69 尋得事由插爪牙60 不知諸卿欲從文從武?264 軍旗紛至聚昌邑21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二)92 北海郡邑黃巾滿 孔融襟抱稱名儒188 聚得幹才羽愈豐(上)126 玄德愁悶業不立94 襲陣兵退夏侯惇(十二)4 冀州牧迎節以徵37 士疲不宜再強進 騎往東北問袁曹54 滅族(下)90 胡徐呂內鬥兵亂 甘潘凌初戰先功11 寇至30 回家61 丈夫生當爲二千石53 此非常人所能爲也120 三戰盡復東郡地(五)46 呂布撤圍南渡汝51 謀算將戰257 徐元直獻策危行62 田使君退還平原208 督軍要務需先試32 荀衢152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27 蘇合湯餅孰爲香74 花開是爲迎卿來44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五)84 捕拿張直(下)262 荀休若鹽鐵開府212 幽兵臨冀可謀兗126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五)19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86 慈仁兵則不能使 將軍臨機最無情165 常山中軍真倜儻(下)32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二)78 唯先順勢能造勢23 自古興亡百姓苦 天子西遷民何辜7 夜眠營中敘舊情 郭嘉不辭尊者賜20 血雨腥風洛陽城(下)17 虎狼之威(下)203 當治上田糧產豐2 邯鄲陌上九月秋(二)9 袁公路縱虎謀北2 光和六年(下)31 程普諫止回師救140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七)73 孔伷病榻不足憂 孫堅兵進略如火30 回家38 列得嚴陣詈以挑62 橋元偉恃功身滅 陶恭祖侵迫彭城14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一)3 誰人不知荀貞之68 三軍悄然各入屯59 文若誓願扶漢室 貞之笑辱董仲穎84 捕拿張直(下)70 劉玄德率部西攻33 戰罷將軍色不改 願以剩勇取全功169 滿營呼擁張益德(下)21 黃帝邢德有之乎71 董仲穎操立天子 袁本初離洛奔冀164 常山中軍真倜儻(中)28 幾事不密則成害103 殊死鏖戰破敵營(中)27 將之慎者其有五 君侯良計在腹中141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七)94 襲陣兵退夏侯惇(十二)7 邯鄲陌上九月秋(七)41 謀重有利爲臣職150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137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四)128 軍民兩屯糧百萬148 沙丘臺上舊時月(三)219 再選英俊固徐方46 恩威並施40 荀攸之志81 擒賊先擒王(中)274 夏侯淵傳捷坎谷(中)90 胡徐呂內鬥兵亂 甘潘凌初戰先功11 朋黨106 孫堅使從豫州來1 關東州郡聯兵盛 建威討逆二將軍88 襲陣兵退夏侯惇(六)51 動手前夜53 只知太守不知君130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三)27 甲兵四千向神都(七)45 渡汝過澺沿途聞93 孫文臺一戰破營 荀貞之喜得徐榮26 貞之得隴苦不足24 杜買193 荀徐州爲子儲才28 原師5 邯鄲陌上九月秋(五)52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73 鎮東檄調三將援33 督郵一怒(下)107 轉戰十縣至平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