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曹孟德妙解袁怒 荀友若起意歸鄉

董卓的軍事部署,和上次荀貞、孫堅出兵時大致一樣,仍是以胡軫守伊闕、太谷一線,以徐榮守虎牢,以別將鎮孟津、小孟津,與之前稍有不同的是,現在虎牢關一線多了一個呂布。

荀貞、孫堅議定了出兵的方略,在出兵之前,兩人先聯名並署,寫了一道檄文,分別送去河內、魯陽,同時通傳天下。

檄文是由陳儀起草書成的,大概講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董卓禍亂朝中,天子被迫西遷,荀貞、孫堅故以忠義起兵,今要二次進擊董卓,以圖先光復洛陽,再取長安,迎天子東歸。

第二層意思是:這回諸侯討董,本是以袁氏爲號,因而請求袁紹、袁術共舉兵,荀貞、孫堅兩人願聽從袁紹的指揮安排,衝鋒陷敵,戰於陣前。

第三層意思是:曹操、鮑信等皆忠良之士,先與董卓戰,不幸兵敗,而聞曹操、鮑信雖敗愈奮,又聞酸棗諸軍雖散,而諸軍中意懷報國、與董卓不兩立的志士實際上卻有很多,又聞陶謙厲兵秣馬,整軍已久,早存擊董迎駕之志,所以荀貞、孫堅誠摯地歡迎諸人也一起起兵。

這三層意思,層層遞進,一氣呵成。

表面上看,荀貞、孫堅很尊敬袁紹,也很尊敬曹操、鮑信、酸棗諸軍以及陶謙等人,可實則不然,在表面的褒舉下,對曹操、鮑信的讚揚是真誠的,因爲他兩人有真實的戰鬥經歷在,而對酸棗諸軍、陶謙的褒揚卻是明褒暗罵。

酸棗諸軍且不說,久屯酸棗而無一戰,終自散去,他們到底有沒有“意懷報國”、有沒有“與董卓不兩立”,明眼人一看皆知,而那陶謙更是從來沒有加入討董戰局的意思。陶謙厲兵秣馬固是不錯,可誰都知道,他的真實意圖是爲趁中原亂而取徐州,荀貞卻稱讚他“整軍已久,早存擊董迎駕之志”,這是在揣着明白在糊塗,看着是誇他,實際上是指着他的鼻子在罵他:“老子爲了漢室,辛辛苦苦地在前頭打仗,你個老小子卻在徐州抄我的後路,太不地道了。”

對酸棗諸軍、陶謙是明捧實貶,對二袁也是如此。

袁紹是此次討董的盟主,可袁紹的戰績衆所周知,根本沒出黃河,就龜縮在河內,這倒也罷了,結果還被董卓偷襲,損兵折將,對他忠心耿耿的王匡險些全軍覆沒,這點“戰功”實在是拿不出手,哪裡對得起他“盟主”的稱號?至若袁術,更不足提,縮在魯陽,被董卓打上了門去,也不敢出來過招,吃了大虧,仍舊不肯進戰。

這二袁,實是無法與荀貞、孫堅的積極進戰相比。

所以,荀貞、孫堅在檄文中對袁紹、袁術,特別袁紹,雖是十分尊敬,自稱願爲他的馬前卒,聽其令而行之,可實則這只是一種姿態,甚至可以這麼說,這些話落入袁紹的耳中,袁紹必會大怒,會認爲荀貞、孫堅是在諷刺他。

事實上也是如此。

在得到荀貞、孫堅的這道檄文,細細看過之後,袁紹勃然大怒,將之捲起,狠狠地丟在地上,怒道:“吾素以爲荀侯溫良,卻不意他今竟嘲笑我乎?”

帳中坐着的諸人中有審配、逢紀、許攸、曹操、王匡、辛評兄弟、郭圖、荀諶、淳于瓊等人。

荀諶見袁紹暴怒,想去把檄文拾起,看看荀貞到底在文中說了什麼,卻又因氣氛不低,一時不好起身,遂轉顧席上,看向坐在上邊的曹操、審配兩人。

審配剛直,卻無急才,忽見袁紹大怒,愕然之下,沒想起去拾檄文,也沒注意到荀諶的眼色。

曹操從容起身,踱到帳中,彎腰撿起了檄文,展開略略一看,哈哈而笑。

袁紹怒道:“孟德也笑話我麼?”

曹操笑道:“我怎麼會笑你?”

“那你笑什麼?”

“我笑的是貞之啊!”

“貞之?他哪裡可笑了?”

“小肚雞腸,實在好笑。”

“小肚雞腸?”

“我聞孫侯入潁川前,路過南陽,袁公路邀之,請他留下來,孫侯不肯,袁公路以爲他輕視自己,兩人遂結怨。貞之昔入洛陽,袁公路嘗遣人去拜見貞之,卑辭厚禮,願與貞之交,而貞之不應,袁公路因與貞之亦有怨也。因此,當後來董卓部華雄入侵潁川,袁公路毀盟約而不肯救之,貞之和我常有書信來往,他已數次在信中提及此事,說袁公路背約棄盟,非可交者,並說早晚要報此一仇。”曹操舉檄文而示意,大笑道,“看看,這仇可不就報了?”

曹操東扯西拉,說了一大堆,袁紹被他繞糊塗了,問道:“卿何意也?”

“本初啊,你看貞之、孫侯的這道檄文,說及卿與袁公路處,落墨重點卻在袁公路,而敘及卿處,卻是言辭恭敬,言稱願爲卿之馬前驅。……這分明是在諷刺袁公路,怎麼會是諷刺卿?”

袁紹與袁術不和,袁術以爲袁紹母賤,總是看不起袁紹,袁紹對此懷恨久矣,聽到曹操說荀貞之前在洛陽時不肯與袁術交,袁紹心中的氣已是消散了不少,這時又聽曹操說荀貞、孫堅意在諷刺袁術,雖覺得曹操這話未免牽強,可一來因爲氣已稍散,二來看到了席上的審配、荀諶,三來想及而今大事尚且未舉,冀州尚未入手,實是不可再結外怨,遂順着曹操的杆子往下爬,轉怒爲喜,自責笑道:“是我想得多了!孟德,若非卿提醒,我還不得錯怪貞之!”

曹操又是哈哈一笑,抖了抖檄文,拽着袖子把剛纔沾染到檄文上的灰塵擦乾淨,還給袁紹,自歸席落座。

袁紹顧望帳中諸人,說道:“貞之、孫侯一意討董,忠義可表,今他二人傳檄我郡,卿等以爲該如何?”

郭圖只恨剛纔沒有先看到檄文的內容,不能趁袁紹發怒時挑撥離間,被曹操搶了先着,既然袁紹怒氣已散,再說檄文的事兒也沒用了,可他卻也絕不願荀貞借再擊董卓之際成就天下威名,故而拈鬚,故作沉思片刻,說道:“帳中左右皆是公之心腹,我就有話直說了。”

袁紹說道:“卿儘管言之。”

“今討董,公爲盟主,按理說似該助荀、孫二侯,可現在冀州的形勢,大家都看在眼裡,韓冀州忌公,非但不肯全力配合,還時不時地給公下個絆子,這讓我軍怎麼能安心出戰?以我之見,現下之時,董卓只是癬疥之疾,而冀州纔是心腹之憂:董軍雖盛,而盛極必衰,早晚定亡,公只要能得冀州在手,舉一州之力,南下而擊之,何不勝也?公斷不可因小失大啊。”

這個時候如果響應荀貞、孫堅,舉大兵而出,以袁紹的名望,他肯定會成爲董卓的主要打擊對象,如敗,縱歸河內,也難以再取冀州了,而即使勝,以董軍之強,想來也會是慘勝,同樣的,也不用再想着取冀州了。明智之士都看出天下大亂了,那麼相比討董、擊董這點“虛功虛名”,冀州纔是“實”的,沒有了冀州這塊實地,千古功業都只會是成爲一場空。

袁紹沉吟。

審配卻不贊同郭圖的意見,說道:“我聞荀、孫二侯得到了一部分孔豫州的兵馬,而今兵強馬壯,兩部合兵,步騎六萬餘人。今二侯起兵,我軍如應之,則二侯出樑東,我軍下孟津,兩路夾擊,董軍必敗,這是匡扶朝廷的不世之功也,以公之名望,如能再得到此功,韓冀州便是再忌憚公,又有何用?挾天下名望,回大勝之軍,冀州易得也!”

袁紹問逢紀、許攸:“二卿以爲我該當如何?”

逢紀、許攸或贊同郭圖,或贊同審配。

袁紹意思難決,又問曹操、王匡:“孟德、公節,卿二人意如何?”

王匡先前大敗,兵馬幾乎喪盡,回到泰山又招募了幾千精勇,這才元氣略回,前兩個月他剛回到河內。王匡對袁紹是忠心耿耿,袁紹對王匡卻是表面上待之甚厚,實而十分小氣,當他兵敗時,一個兵馬都不願給他,因而王匡也有點轉變思想的意思,回到河內後,對袁紹雖依然恭敬,卻與張邈書信來往,結了個盟約,這時聞得荀貞、孫堅將要出兵,既是爲雪前恥,也是爲了能趁此機會加強與荀貞、孫堅的聯繫,以鞏固他自己在河內的地位,故而應聲說道:“審君所言甚是,我亦以爲當出兵渡河,南擊洛陽,以應二侯,取不世之功!”

曹操卻是知道袁紹的心意,心道:“本初雖是看着好像意態難決,可如他肯出兵的話,就不會在看到檄文之時勃然大怒,更不會在聽了審配之議後,又來再問我等之見。”

曹操心知,袁紹而今朝思暮想的只有冀州,要想讓他舍冀州不要,先取董卓,這是難上加難,可以說是完全不可能的,遂笑道:“審君所言甚是,郭君所言也甚是。”

袁紹“噢”了一聲,問道:“那以卿看來,我該當如何啊?”

“君爲盟主,不可不應;韓冀州作梗於後,卻也不可盡起大兵。”

“那是應該?”

“擇一良將,統一部偏師,臨河而望孟津,伺機進戰。如此,既應了貞之、孫侯,也可保冀州無事,如有戰機,亦足戰也。”

曹操這話說到袁紹的心裡去了。

上次袁紹不就是這樣響應的荀貞、孫堅麼?

袁紹這次當然仍想按上次那樣辦,遂撫案說道:“孟德之言,老成持重。好!就按孟德所說,我擇一良將,遣一偏師,南下臨河,尋機而戰!”

王匡起身離席,拜倒帳中:“匡願南下!”

袁紹卻不肯派他去,好言說道:“卿爲河內太守,郡事皆賴於卿,豈可擅離郡府?”

曹操說道:“我願領本部南下,只是我部兵馬不足,或需君撥給我兩千步騎。”

袁紹也不肯派他去,曹操之前就與董卓打過仗了,雖敗猶榮,名聲增了一大截,袁紹怎可能坐視不理,所以說道:“近日黑山賊復盛,正要倚仗卿力,擊平此賊,卿不可離我。”

荀貞在趙國、魏郡的時候,和黑山軍打過幾場大仗,殺了幾個黑山軍的渠首,把張飛燕逼入到了州西的羣山中,收降了於毒等將,可當今亂世,百姓難活命,這黑山軍卻是殺不絕的,殺掉一茬,又來一茬,這幾個月裡,又有許多活不下命的百姓投入到了張飛燕的手下,張飛燕的兵勢不但復振,甚而還勝過往日了。剛秋收後,爲了搶糧,黑山軍這些天頻繁出沒,攻城掠縣,袁紹因以此爲藉口,不放曹操出去。

王匡不讓去,曹操不肯派,袁紹心中早有人選,他說道:“前次南下,是以淳于校尉爲將,這次以我看來,還是由淳于校尉去罷!”

淳于瓊起身領命。

選將畢了,袁紹分出五千人馬給淳于瓊,叫他擇日南下,然後顧席中的荀諶,笑問道:“友若,你看我的這番安排如何?”

荀諶當然沒什麼可說的,說道:“公之安排甚當,正該如此。”

他嘴上這麼說,心中卻想道:“當初我來投袁本初,是因重袁氏之名,後聯兵起,袁本初爲海內盟主。可於今觀之,袁本初似非成事之人!”有了離袁歸郡之意。

77 北邊健將固何多 南野雄士亦足衆14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二)16 五日九戰(上)50 勵士出征301 陳國相襄軍第一(十)53 滅族(上)35 鄉吏殘民79 毋要臨渴而掘井159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四)138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五)205 信到彭城看司鹽109 父子兩路齊上陣10 查封81 漫笑將軍弱無膽 當斬青綬以勵氣116 荀公達重任兗州32 君爲虎士66 急擊則負緩則勝3 董卓兵掠潁川地 孔伷借兵陳國中25 再勝28 幾事不密則成害99 郭奉孝惑敵擾鉅野28 孫文臺發豫州兵23 大獲豐收68 重施魏郡屯田計 秦鬆笑舉糜子仲35 集合21 黃帝邢德有之乎146 沙丘臺上舊時月(一)162 開陽都尉假彷徨121 芮祉奉令送女來35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五)6 尋賢不遇(下)211 撫戒刺嚇二策行76 貴顯何氏兩將軍211 撫戒刺嚇二策行269 先嘆董卓再嘆民35 文遠突陷潁川營(上)111 定陶冤句令不同107 冠蓋裡中安諸將 上兵當以先伐謀52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中)164 常山中軍真倜儻(中)133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六)137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三)18 搜山千騎入深幽(九)21 上任西鄉29 鍾繇24 鐵官見聞77 了卻山中寇賊事(一)40 兵非無情不可掌6 邯鄲陌上九月秋(六)61 丈夫生當爲二千石1 張長詈罵府門外149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六)47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八)31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一)14 守城初戰259 宣文教何勞三請60 不知諸卿欲從文從武?5 江禽47 天下之事何事不成58 胡軫奔襲魯陽城 王匡兵敗小平津35 鼓音破曉天欲墜 文聘橫矛定軍旗31 除惡務盡69 尋得事由插爪牙77 布植黨羽養虎豹13 典韋27 朱公偉奉天子詔3 光和七年77 演武薦賢(下)42 三見遲婢101 兩軍對陣煙塵起84 廢漢帝陳留登基 察雲氣程嘉附會114 楊蔚奉使出魯陽 袁術應盟擊豫州170 許顯臨機能應變(上)108 裁存萬六精敢士 良苦用心故人全16 亂將至中流擊水36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七)4 將近臨湘桃花盛100 棄郡而走袁伯業17 身負海內盛名望 雲起河內亦如龍33 督郵一怒(下)91 事了掛印江湖去(上)48 雷霆2 二李陰與澤賊通82 程荀陳舟船相見 孔文舉出任北海260 浮華交會時之弊68 唐虞不能以化天下38 列得嚴陣詈以挑33 鸞鳳擇良木而棲54 慎事自重,藏器於身84 誅趙家者在今日105 先登陷城斬劉闢48 惟是小人最難養34 馮家95 襲陣兵退夏侯惇(十三)39 忽報胡軫襲追到 進去不知何其神78 了卻山中寇賊事(二)76 張飛宿將襲如狼(上)12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149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六)126 玄德愁悶業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