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陽翟侯扣使不遣

王允借呂布之力殺掉董卓後,在如何處置涼州兵的問題上,朝令夕改,進退失據,他本是打算全部赦免董卓的部曲,呂布也數次勸他應該這麼做,但後來他又改變主意,認爲:“此輩無罪,從其主耳。今若名爲惡逆而特赦之,適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又決定不專門下詔赦免涼州兵,而決意打算把他們解散掉,使各歸鄉。

這個時候,有人上言,進諫於他,說:涼州人素憚袁氏而畏關東,今若一旦解兵,則必人人自危。可以皇甫義真爲將軍,就領其衆,因使留陝以安撫之,而徐與關東通謀,以觀其變。

皇甫嵩名震天下,戰功赫赫,品德又好,且還是涼州人,用他來接替董卓,是足以鎮撫涼州諸軍的,可王允卻不同意這個建議,他回答以“關東舉義兵者,皆吾徒耳。今若距險屯陝,雖安涼州,而疑關東之心,甚不可也。”仍是決定要解散涼州兵。

呂布既有了協誅董卓的功勞,被王允用朝廷的名義拜爲奮武將軍,進封溫侯,於政治待遇上則假節,儀比三司,得以與王允共秉朝政,遂因此而頗有了些政治抱負,先是數勸王允赦免董卓部曲,繼又請求以董卓的財物賜給公卿、將校,以安人心,殊不料王允名義上雖給了呂布顯貴的職務,而實際上卻是以“劍客”之徒來視呂布的,自然不肯聽從他的建議,這樣一來,呂布、王允兩人的內部之間就出現了矛盾。

同時,王允因誅滅了董卓,自以爲從此之後,朝廷無復患難,居功自傲,每與羣臣集會,不再像以前那樣與諸臣推心置腹,共同商討權宜之計,而是正襟危坐,面無溫潤之色,於是,羣臣也就不是很擁戴他了。和羣臣之間,王允亦出現了不和,乃至殺掉了大名士蔡邕。

內已不和,王允外又不聽從別人的進言,堅持要把涼州兵全部解散,這樣就導致長安出現了緊張的局面。

董卓死後,涼州兵羣龍無首,本即不安,又聞王允欲罷其軍,如李傕、郭汜之輩惶恐不已,不知適從,有心解散部隊,可因無朝廷的赦書,又擔憂既然這般做了,到最終仍是難逃一死。

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當時勢隨着事態的進程發展到轉折口時,有時候,一個人、幾句話就可以決定其接下來的走向,使之或向左、或向右繼續前進,——賈詡就是有這樣能力的一個人。賈詡時在李傕軍中,他對李傕說道:“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衆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衆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爲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徵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所謂“奉國家以徵天下”,實即挾天子以令諸侯。

此策一出,李傕等俱皆以爲然,乃與郭汜、張濟等涼州將校結盟,率兵數千,西攻長安,王允遣董卓舊部迎戰,被李傕、郭汜擊敗,反降於李、郭。李傕等沿途收攏部隊,到達長安時衆已至十餘萬人,再又與董卓的舊部樊稠、李蒙、王方等會合,兵勢愈振,共同圍擊長安城。

呂布以一己之力敵李傕等諸將校之攻,守城十餘日,結果因城內叟兵之叛,——叟,是青羌的一支,叟兵即是由叟人組成的部隊,涼州兵中多羌人,故此叟兵與之暗通,進而叛變,他們叛變後,打開了城門,迎涼州兵入城,呂布由是戰敗,只帶了百餘騎殺出重圍,東逃出關。

呂布出逃時,招呼王允共走,王允以“天子年少,不能棄天子獨逃”爲由拒絕了呂布。

李傕、郭汜兵入長安,當時就想殺了王允,然卻因左馮翊宋翼、右扶風王宏既是王允的同郡人,又是王允所拜任的,三輔人口多、兵谷富實,李傕、郭汜等憂宋翼、王宏或會爲患,乃先徵他兩人入朝,王宏看出了李傕、郭汜的目的,不欲入朝,而宋翼以“王命所不得避”爲由,決定應徵,王宏不能獨立,遂俱就徵,到了朝中,兩人與王允一起被殺。

王允的三個兒子及宗族十餘人並皆遇害。司隸校尉黃琬等不少的大臣亦被誅殺。

朝廷拜李傕爲揚武將軍,郭汜爲揚烈將軍,樊稠等皆爲中郎將。

王允殺掉了董卓後,曾遣張種撫慰關東,張種現如今尚未到達兗、徐,李傕、郭汜遣人傳檄,將他召回朝中,改遣太傅馬日磾、太僕趙岐持節巡行關東。

馬日磾、趙岐行至洛陽,馬日磾上表,請求讓趙岐另外出使,因李傕有意與袁術結盟,希望袁術能成爲他的外援,故以朝廷的名義拜袁術爲左將軍,封陽翟侯,假節,所以馬日磾、趙岐兩人於洛陽分手後,趙岐北往冀州,馬日磾則去了南陽,代表朝廷給袁術進行拜授。卻令人沒有想到的是,袁術在接受了朝廷的封拜之後,竟奪走了馬日磾的節,把他扣留在了南陽。

這道消息傳到郯縣,荀貞於覽報之同時,即猜出了袁術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

正當袁術與劉表爭荊的重要關頭,袁術自是不願劉表再獲得任何一點的朝廷大義,所以爲不讓馬日磾南下襄陽,他索性將之扣留于軍中。

荀貞心道:“袁公路驕橫跋扈,此舉荒唐至極!”想及孫堅不久前徵詢自己意見、問該不該出兵援助袁術的來信,因便回信給孫堅:袁公路方扣使節,輕辱朝廷,不宜即援助之。

平衡荊州各方割據的勢力,務必不使劉表或袁術一支獨大,這確是荀貞目前對荊州的既定方略,可袁術眼下並未大敗,只是和劉表、黃祖陷入了消耗戰,所以在軍事上不需要立即對他進行相援,他胡亂非爲地把馬日磾給扣留住了,在政治上更是不能於此時發兵往助。

趙岐北行,到魏郡,雖值與公孫瓚交戰的危機時刻,袁紹仍是出迎百里。

87 了卻山中寇賊事(十一)25 孟德智略真天授14 荀家五虎度陳倉(五)89 智勇兼備褚飛燕214 一時羣賢鳳凰聚20 今有潁陰乳虎(上)96 會師城下(下)293 陳國相襄軍第一(二)15 玄德仁義愧獨生59 剛孝好義朱公偉(下)89 陳荀分被董卓徵 兵編別部號安郡28 幾事不密則成害110 兄弟一心共禦敵14 搜山千騎入深幽(五)43 李通難擇良木棲138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四)14 營中點兵尚未畢 遙見數騎絕塵至5 三縣吏士迎滿道 閉門謝客因兄傷84 襲陣兵退夏侯惇(二)4 飛檄琅琊御冀方11 荀家五虎度陳倉(中)81 漫笑將軍弱無膽 當斬青綬以勵氣30 歸家諸事25 甲兵四千向神都(五)215 十年樹得梧桐栽47 將軍何嘗真無情253 王叔文獻策謀權51 佳客翩翩洛陽來(上)42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三)17 虎狼之威(下)4 最風流之武評(一葦)25 郡府迴文123 呂布劍客意亦雄108 裁存萬六精敢士 良苦用心故人全25 甲兵四千向神都(五)63 不朽曰三次爲功46 離間難離明智主 讒言每自小人來81 漫笑將軍弱無膽 當斬青綬以勵氣97 趙子龍進克歷城276 才由天授曹東郡82 聞報董兵窺營頻 卿或不知黃公覆133 聖旨一下赴冀州(三)77 布植黨羽養虎豹118 欲進故退曹孟德25 孟德智略真天授55 毀容55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五)114 楊蔚奉使出魯陽 袁術應盟擊豫州72 凌霄鴻鵠潁陰侯7 每思內戰常齧指75 許縣陳氏114 且行且戰五百里(上)213 簡盧從程計說孫90 從徵汝南(下)46 室暖臨懷春情在26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七)46 離間難離明智主 讒言每自小人來258 輕小利乃能遠圖183 商應拜奉州印綬42 固知功業不易立 敗而不餒真英雄259 宣文教何勞三請38 名將不必後世知 取義安雅各有道44 龍騰潛淵風雲匯 再得虎臣潘與凌91 忽然聞得故人到90 周毖巧言說董卓 袁紹得赦拜渤海55 此子乃忠直奇節士39 可笑雛鳳誘老薑25 郡府迴文50 勵士出征47 董卓難斷涼並事 呂布馳兵入滎陽215 十年樹得梧桐栽3 陽翟侯扣使不遣28 原師19 誅滅沈家(下)56 允誠書從濟北來19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282 今貴舊勳徐與冀21 惜乎未能諸路共 定了文武建制成75 既見君子其樂如何183 商應拜奉州印綬1 光和六年(上)93 孫文臺一戰破營 荀貞之喜得徐榮46 恩威並施40 荀攸之志153 沙丘臺上舊時月(八)9 聯軍雖盛心思異 孔伷步騎到潁川123 三戰盡復東郡地(八)38 陰入縣寺持短長16 原盼108 震張北進以逼兗113 詔討東郡出汝南(下)21 惜乎未能諸路共 定了文武建制成226 藏宣高請子入府34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四)56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六)58 剛孝好義朱公偉(上)54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四)2 雙喜臨門(下)47 天下之事何事不成60 荀君爲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