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詩名動滎州

楊守文所用的詠柳詩,是源自於白居易的板橋路。

詩中體現的更多是一種男女間的恩愛輕易,但卻藉助楊柳準確的表達出來。這自然不可能是楊守文的愛情,在鄭鏡思等人眼中,這更多表現楊承烈對鄭熙雯的思念之情。楊守文作爲兩人的孩子,可能正是理解了這種感情,才做出這樣的詩詞。

這詩詞應景,更別有深意。

鄭鏡思和鄭長裕齊聲叫好,鄭家子弟更連連喝彩。

若以應景而言,楊守文這兩首詩都比不得賀知章的《詠柳》。可問題是,楊守文現在代表的是鄭家,而詠柳卻是賀知章所作,和潘家並無關係。這是潘、鄭兩家之間的比拼和爭鬥。所以大家大可以不去理睬別的,以兩家詩詞分出高低就行。

潘華,目光呆滯。

而潘家子弟,則噤若寒蟬。

而楊守文的表演並沒有就此而結束,相反在做出了板橋路之後,他旋即蘸飽了墨汁,在牆上又寫下了《柳枝詞》三個字。

“兕子這是要……”

鄭鏡思頓時直起了腰,露出狂喜之色。

他有一種預感,接下來的詩詞,必然會和今日的鬥詩一起,成爲衆人口中的盛會。

“洞林湖上柳垂橋,風引蟬聲送寂寥。”

咦,這首詩……

鄭鏡思詫然,這似乎是爲了唱和楊守文之前的那首板橋路啊。

“不比如絲千萬縷,只禁離恨兩三條。”

“好!”

同樣是別離詩,卻又有一種別樣的滋味。

最關鍵的是,楊守文在片刻功夫便做出三首柳枝詞,哪怕潘家子弟在作出其他的詩詞,鄭家都立於不敗之地。這也讓鄭鏡思和鄭長裕不禁撫掌大笑,露出得意之色。

“你!”

潘華手指楊守文,嘴脣蠕動兩下,突然間噴出一口鮮血,便昏倒在地上。

楊守文則嘆了口氣。放下手中的毛筆,看着昏迷不醒的潘華,自言自語道:“詩詞不過小道,教化天下。令一方百姓得以安居樂業纔是我輩所追究的事情。這位兄臺爲了詩詞卻嘔血三升,未免也有些過了……子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兄臺還需再多讀些書纔是。”

潘家子弟,啞口無言。

而那潘華悠悠醒來,卻聽到楊守文這一番話。忍不住噴出一口鮮血,再次昏迷過去。

鄭家子弟,則在一旁靜靜觀看。

潘華,完了!

他盜竊他人的詩詞,又在鬥詩中輸得體無完膚,吐血昏迷。

潘華作爲潘家一個頗有才華的子弟,想踩着鄭家的肩膀成名,卻沒想到便宜了楊守文。

潘家,絕不會允許這樣一個子弟的存在。

他也許會成爲潘家最短命的成丁者……過了今晚,也不知潘家是否還會有潘華此人。

不過。這一切似乎都是他咎由自取。

鄭家子弟也好,潘家子弟也罷,全都沒有流露出半點憐憫之色。

楊守文長出一口氣,走到鄭鏡思身前道:“廿九叔,幸不辱命。”

“好,好,好!”

鄭鏡思激動的連連點頭,突然大笑道:“兕子不愧是三姐的兒子,今日這觀水閣三首,足以名揚天下。想必三姐九泉之下知道有如此佳兒。也會感到非常開心。”

說完,鄭鏡思竟忍不住放聲大哭。

而一旁的鄭長裕也連連點頭,露出了欣慰之色。

看得出來,他二人對楊守文的母親都非常敬重。所以纔會在這種場合下有失態之舉。

楊守文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那憨態可掬的模樣,更讓人生出親近之意。

觀水閣的詩會,就這樣虎頭蛇尾的結束了。

潘家子弟沒有理會昏迷過去的潘華,而是匆匆趕回家中,與族中長輩報告此事。

發生這種事。對於潘家而言,絕對是一場災難。

可以想象,過了今日潘華竊詩的事情一定會如同瘟疫一樣飛速傳播。長安雖遠在關中,但是賀知章得知這個消息,恐怕用不了兩天時間。到那時候,賀知章一定會興師問罪,潘家若沒有妥當的應對之策,只怕很快就會成爲豪門子弟的笑柄。

別小看賀知章,他雖然只是一個國子四門博士,但人脈可不小。

最重要的是,賀知章是科舉開辦以來,江浙之地第一個考取進士的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賀知章的背後,站着整個江浙,也就是吳越之地的士族和讀書之人。

他與張若虛、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

可以想象,一旦賀知章知道了這個消息怒而發難的時候,整個吳中名士都不會退縮。

潘家雖然是中原豪門,到時候面對這種局面,只怕也難以承擔。

而對於楊守文而言,詩會結束之後,就已經和他沒有了關係。

鄭長裕因爲要啓程前往許州,所以送楊守文的事情,就交給了鄭鏡思父子來負責。

從觀水閣出來後,鄭鏡思一路上話語不停。

他忽而詢問楊守文這些年在昌平的經歷,忽而又打聽他前往饒樂的故事,顯得非常熱情。

鄭虔則跟在鄭鏡思身邊,饒有興趣看着楊守文。

目光,時而從楊守文身上轉移到那隻騎在突厥馬背上的猴子,忽而又擡頭仰望翱翔天際的海東青。

“兕子,這個孩子是……”

鄭鏡思突然把話鋒一轉,轉移到了楊守文馬背搖籃裡的一月身上。

在唐代,似楊守文這個年紀,娶妻生子也不是什麼值得奇怪的事情。只是鄭鏡思依稀記得,楊承烈曾說過楊守文尚未娶妻,也沒有孩子。怎麼這身邊,卻突然間……

楊守文聞聽苦笑,把他在平棘的遭遇訴說了一遍。

“這孩子已經夠可憐了,母親被殺,而後又被人棄置路邊。

如果我沒有看到也就罷了,偏我看到了,便不能讓她再被第二次遺棄。左右是個小生命,若視而不見,焉可爲人?所以小侄就把她留在身邊,幸好這孩子很懂事。”

鄭鏡思聽罷,不由得長嘆一聲。

“兕子,有古之豪俠之風,實在令人佩服。”

楊守文則笑道:“我所爲者,只求無愧於心。至於豪俠之風,小侄怕是無法當得。”

“當得,怎當不得?”

鄭鏡思連連搖頭,“若兕子當不得豪俠二字,這天下間怕是再無人能夠擔當。”

有漢以來,好義輕俠便是一種風尚。

竟東西兩晉,南北對峙之後,這急公好義的豪俠風尚並沒有消除,反而越發興盛。

大唐遊俠兒甚多,被許多人所稱頌。

鄭鏡思雖然是名門貴胄子弟,但是對遊俠兒卻極爲嚮往,對楊守文的好感更增加了幾分。

楊守文還要客氣兩句,卻被鄭鏡思。

他用手一指前方,笑道:“兕子,你家到了!”(。)

第255章 五咒第326章 弘農楊氏(下)第645章 驚變(五)第43章 二公子(上)第263章 鬼宅(二)第744章 呼羅珊國(二)第652章 想殺兕子哥哥?那可不行!第733章 先發制人第355章 長洲(三)第714章 生死不論第533章 碎葉之變(六)第571章 元英請降第252章 情敵來襲第558章 阿史不來山口(四)第411章 登島(中)第120章 兵臨城下(上)第109章 水很深第七百五十章第601章 撲朔迷離第241章 上神都(五)第335章 太平(上)第578章 一張白紙第779章 兄弟重逢(一)第365章 吳中雜俎第384章 盜亦有道(一)第643章 驚變(三)第715章 風波起第301章 命案第294章 使我不得開心顏第719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下)第643章 驚變(三)第407章 遊仙宮(六)第638章 蜀道難(五)第377章 打草驚蛇(一)第717章 長安二年(下)第739章 閉門羹(一)第678章 追擊(六)第275章 家在東都北市中(一)第110章 居庸關破 上第445章 神臂之威第198章 簡單理想第460章 越人歌(下)第197章 我欲揚名第304章 第二樁命案第462章 從此世上無安樂(二)第503章 刺客信條(一)第556章 阿史不來山口(二)第109章 水很深第269章 兵車園(二)第640章 伊人何處尋?第311章 朝天闕(一)第476章 小丐第625章 大足元年第603章 驛站伏殺(下)第357章 八仙客棧第696章 一刀了卻恩怨情仇第471章 桃花峪裡桃花僧第326章 弘農楊氏(上)第467章 從此世上無安樂(七)第372章 揣測第283章 狀元之才第145章 誰也別想阻攔我第278章 家在東都北市中(四)第200章 名動兩京第90章 阿布思吉達(下)第386章 盜亦有道(三)第546章 最長一日(一)第669章 羅織第238章 上神都(二)第186章 持刀的猴子(下)第387章 背後的人第78章 好大膽子第562章 阿史不來山口(八)第235章 血統論(二)第392章 秋風亭裡話安南第372章 揣測第6章 命案(下)第551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265章 鬼宅(四)第527章 紅忽魯奴兒(三)第610章 我回來了!第66章 老軍客棧(下)第583章 明崇儼的故人第283章 狀元之才第616章 火燒武家樓(二)第698章 求救(下)第七百五十一章第158章 朝天一槍(下)第302章 梅影初現第334章 徵事郎(下)第384章 盜亦有道(一)第228章 潘家之難(上)第278章 家在東都北市中(四)第592章 薄露來襲(二)第3章 楊二郎(上)第727章 傳法第738章 無題第332章 欠我一個承諾(下)第575章 刺客的進化(一)第629章 鷹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