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大祭酒

沈元重高聲道:“李玄都代宗主,請升座受拜!”

李玄都手持竹簡,走向高臺上的寶座。

與此同時,又有千餘太平宗弟子魚貫進入廣場之中。

千餘名太平宗弟子,千餘名觀禮客人,加起來將近三千人,齊齊望向李玄都。偏偏就在這個時候,李玄都站在象徵太平宗宗主之位的寶座前有了短暫的停頓。

除了李玄都之外,沒有人知道,李玄都在這個時候想了什麼。沉思片刻之後,李玄都回過神來,便要登上寶座。

就在這時,忽然聽到從天外傳來一個蒼老嗓音“且慢!”

“且”字剛出口時,這個聲音似是還在極遠之外,可“慢”字響起時,已經近在耳邊一般。顯得來人境界修爲極高。

在座之人無不詫異,今日太平山上羣雄雲集,十二位宗主來了大半,這是何等陣勢?就連小天師顏飛卿的大婚都不能與之相比,甚至地師也送了賀禮前來,哪個不開眼的膽敢在此時生事?難不成是四位長生境地仙中的最後一人澹臺雲?

想到這兒,許多人心中不由一驚,長生境是何等威勢,從地師奇襲雲錦山一戰中已經能看出一二,若是澹臺雲親至,在大天師和大劍仙都未曾本尊親至的情形下,勝負殊爲難料。

就在這時,開口說話之人已經來到太平宮前的圓坪廣場之上,卻是三名老者。爲首一人,鬚髮皆白,高冠博帶,長髯及胸,手中拄着一根等人齊高的柺杖,氣態威嚴。另外兩位老人,鬚髮花白,不怒而威。

三人緩步向前,在數千人的注視之下,面不改色。要知道今日能來到太平宮觀禮之人,無一不是修成有成之輩,這些人一起注視之下,哪怕不曾故意催動氣機,無形之中也是一股莫大的威嚴,更何況其中還有白繡裳、張海石、蕭時雨、悟真、三位真人、太平七老的視線,尋常先天境高手都要承受不住,就算是歸真境高手也要凝神屏息。可這三人卻完全不爲所動,可見其境界修爲最少也在天人境之上。

不過這三名老者十分面生,有些不合情理。

既然是天人境大宗師,那應該是江湖上人盡皆知,就算是陰陽宗的十殿明官,也只是少有人知,絕少像這三位老者這般,沒人認識的。莫不是哪位長年閉關的隱世高手?只是道理上又說不通了,就算是隱世、避世之人,也不會是憑空冒出來的,總要有根腳來歷,總要在江湖上留下些許痕跡,一人不知道,兩人不知道,十人百人不知道,總不能上千人都不知道。

李玄都也不認得這三人,只是隱隱覺得這三人來者不善,不由在心底裡提高了警惕。

便在這時,張靜修從椅上跳下。

之所以是跳下而非起身,是因爲稚童模樣的張靜修實在太矮,坐在椅上,腳不沾地,後不靠椅背,實在有些滑稽。

不過在場之人卻無一人敢於小覷這名稚童,隨着張靜修離開椅子,衆人的視線全部都落在了稚童身上。

然後就聽張靜修開口道:“文帝崇道,武帝尊儒,自武帝之後,道門便離開廟堂,歸於江湖,今日是江湖盛事,不知三位所來爲何?”

尋常人還未回味過張靜修此話的意思,在座的衆位宗主長老已是明瞭。張靜修說的是當年儒道相爭之事,中古時代,百家爭鳴,最爲興盛的無外乎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墨家講兼愛非攻,有悖於大一統的大勢,故而墨家先於儒家之爭中敗下陣來。祖龍用法家,後因法度過於嚴苛且窮兵黷武,也不得不亡。後赤帝斬白龍立國,只剩下儒家和道家,赤帝死後,惠帝即位,惠帝早亡,外戚作亂。衆勳貴平定外戚之亂後,迎文帝入京繼承大統,文帝崇尚太上道祖,重用道家。文帝之孫即是武帝,太后信道,武帝寵信儒生。太后駕崩之後,武帝獨掌大權,聽信儒生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文帝到武帝,儒道之爭持續了近百年,直到此時,儒道之爭徹底落下帷幕,廟堂歸儒家,江湖歸道家,故而江湖宗門皆是供奉太上道祖,與信奉至聖先師的儒家弟子不是一路人。

李玄都立時明白,這三位老人並非道家中人,而是儒家中人,難怪江湖上從未聽說過此三人,只因這三人根本就不是江湖之人。

爲首老者衝張靜修拱手一禮,道:“大天師所言謬矣。有道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江湖也好,廟堂也罷,皆是天下。”

李玄都聞聽此言,轉身走下高臺,朗聲道:“好一個天下事,還未請教尊駕高姓大名?”

老者望向李玄都,道:“老夫姓溫,單名一個‘仁’字。”

李玄都立時知道這位老人的身份了,在萬象學宮有三位大祭酒,其中有一位大祭酒便是姓溫。李玄都抱拳道:“原來是溫大祭酒親臨,失敬,失敬。”

溫仁略微打量李玄都,道“閣下便是李玄都李先生了吧。”

李玄都點頭承認道:“正是,不知大祭酒有何見教?”

“見教不敢當。”溫仁淡淡道:“只是想要請李玄都不要做太平宗的宗主,不知李先生能否應允?”

李玄都雖然早有猜測,但沒想到溫仁就這麼直白地說了出來,心中暗忖儒家不愧是爲天下訂立規矩之人,果然霸道。

自從儒家獨尊以來,道德規矩,五倫禮教,哪一樁,哪一樣,不是出自儒家之手?上至帝王公卿,下至升斗小民,哪個不是在遵守儒家的規矩?從這一點上來說,儒家的確是勝過只能避居江湖的道家太多太多。

李玄都雖然受儒家影響頗深,但並不意味着他就會盲從儒家,就如他既不完全認同李道虛,也不完全認同張肅卿,他有一條自己不斷摸索的道路。

於是李玄都說道:“做不做太平宗的宗主,乃沈大先生所託,是太平宗的家事,大祭酒雖然德高望尊,人所共仰,但也不應在此事上過多置喙。”

溫仁對於李玄都婉拒並不意外,能做到學宮大祭酒的位置,都不會是讀書讀傻了的書癡,自然早有應對說辭,他沒有正面回答,而是道:“當年在萬象學宮,老夫還不是學宮的大祭酒,只是一名普通祭酒,來了一位先生到學宮求學,三年之後,他拿着一本書問道於當時的大祭酒,請教救世治國之道。事後大祭酒讓他做了學宮的祭酒。他憑藉的不是境界修爲,而是一句話,他說:‘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

李玄都默然不語。

溫仁望着李玄都,緩緩說道:“這位先生就是齊州人士,叫李道虛,是位人傑,想不到四十年之後,讓老夫在太平山上又遇到了另一位李先生。老夫想以老李先生的話問一句小李先生,如何才能法之必行?”

李玄都一時間竟是不知該如何回答。

第一百六十九章 三尸暴跳第二十七章 喬裝改扮第一百五十章 金陵錢家第八十八章 攔路比劍第一百一十章 渡劫第七十九章 蘇靈第三十八章 一箭第一百零三章 送帷帽第七十四章 青陽第五十一章 反客爲主第一百五十四章 刀劍第一百五十二章 金陵府第九十三章 來客登山第一百四十五章 帝京雪第二十一章 道高一尺第一百零七章 筆記第六十八章 絕命書第二十四章 道家流珠第一百九十七章 浩然正氣第九十六章 醒來第九十八章 謀定大事第六十六章 夜訪丹霞第二百章 各有玄妙第一百七十六章 借刀殺人第一百零八章 妖女柔情第一六十一章 許諾第一百七十一章 農稅第一百九十九章 過去第一百三十章 另有古怪第九十八章 東城美酒第十八章 萬法皆通第二百七十八章 故事第一百零四章 玄陰真經第二百六十章 屠龍(下)第五章 無道貪狼第一百八十九章 佩劍第三十五章 裴家公子第一百四十八章 奪權第二百零八章 龍遁劍訣第一百四十六章 石頭和莠草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枯石爛第二百九十八章 神仙第二十章 對峙第五十一章 利動人心第一百七十九章 誤會第七十二章 邪道聖女第一百九十二章 遊鬥第二百八十八章 問訊第一百九十三章 星陣第九章 撐傘盲女第一百二十三章 護衛第二百一十章 真傳宗第二百九十五章 刺殺第三十五章 天樂桃源第二百六十三章 銀圓第四十五章 出劍(三)第一百三十五章 三戰賭鬥第二十九章 人無再少年第一百零五章 異獸之血第二百三十一章 以一敵三第一百零二章 張家之人第一百三十章 見聞所感第六十四章 另有所圖第一百八十章 分火見劍第一六十三章 來客第二百一十六章 問話對答第一百三十一章 兩方計較第三十三章 塵埃落定第三十五章 圍攻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局已定第一百一十二章 逃出生天第四十三章 桃源縣城第一百三十五章 後續第四十三章 馮家老店第二百二十二章 籠中鳥第二百二十七章 婚事第一百五十二章 客人第十四章 一顆頭顱第七十二章 堂主島主第二十二章 家事第六十二章 新春第一百九十九章 極天王第一百二十二章 胭脂長街第二十七章 開口吞人第一百二十九章 紈絝第一百五十七章 得手第二百一十一章 準備入關第二百零五章 玄素引雙行第一百零一章 肺腑之言第九十四章 一枚梨子第一百九十七章 白老第一章 人言可畏第二百二十八章 擔當第一百一十三章 臘月二十八(上)第二百零八章 龍遁劍訣第四十五章 拔刀相助第二十九章 手段盡出第一百零八章 顏如玉第二十四章 符望閣第一百三十七章 水火併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