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 綠楊悄悄香塵滅(下

“嶺賊既出湖南、江西,多以驢騾矮馬驅乘往來縱橫,地方官府追則之不及亦不能制。。。破縣入州屢屢成大患,時人深以爲苦曰之騾賊,乃與淮西軍故事並稱一時。。”

《乾符危亡錄》秘書少監鄭毗著

。。。。。。

得到陸龜蒙抵達廣州消息的時候,周淮安也正在羅浮山下點閱軍隊。說實話雖然同樣是名聲在外的當代“皮陸”兩大家,相對於至今有點不情不願而要捏着鼻子使用的皮日休,他更關注和看重具有這個時代所幾位稀罕農學家屬性的陸龜蒙。

因爲在這個亂世當中靠詩詞歌賦拯救不了誰,但是出色的農藝知識卻是有可能讓更多的人活下來;基於這種緣故他手下能夠得以留用的少數舊有文人,也都是技術官僚之類的出身或是在民生事務上有所專長的人選。

比如著有《南蠻書》卻仍舊抱有某種舊式文人理想主義的樊綽;寫下《嶺表錄異》帶有老牌官僚暮氣的前廣州司馬劉恂;乃至眼下這個以《耒耜經》《笠澤叢書》流澤後世的陸龜蒙。

雖然他們各自都有所自己的問題和侷限性;但是至少是願意沉下心去做學問,也能有足夠的耐心和堅持走訪到民間下層去獲得第一手的資料。這一點可比什麼文章詩詞上的成就,顯得更爲重要的多了。

所以這次接着與佔據杭州的實力派董昌交涉的後續附加條件,就是替自己想辦法身陷囹圄的陸龜蒙給弄出來並送到自己的手中。這樣既劉洵之後又一個農學院的專科負責人就此到位了。

正所謂是人一過萬就是無邊無際,如今動員起來的人馬對於廣州城近郊的大校場已經顯得格外狹促,而只能分作好幾個待機和休整營地集結到這裡了;

這裡也是定期操演的野外訓練場,畢竟在早高度開發而人口相對密集的廣州境內,要在不毀壞農田也不過意靠近村邑的情況下,找到合適連片的大規模操練場地實屬不易的事情。

點閱當中的老卒們看起來相當的篤定,而新卒們也是士氣和信心相對的飽脹。雖然他們着裝的顏色和式樣都是統一的灰藍(老卒)或是鉛灰色(新卒)的胯衫,但是從披甲上還是可以分出具體的端倪。

普通士卒穿戴得是淺褐半身泡釘或是貼片的鑲皮甲,輔卒則不穿甲只帶毫無花飾的小圓皮盔;老卒和資深老卒穿的是片扎甲或是寬葉甲,圓鐵盔上綴以單色或數色絲帶爲等階區分;

而跳蕩隊和先登序列,則要多出護肩、批膊和蔽膝的配備;騎兵和步騎隊則是一色的鐵鱗甲,帶護頰的鐵盔上插是黑色馬鬃;而直屬團和教導大隊又多了面草綠色披風作爲標識。

而軍校和將官則是在這些基礎上又多了袖筒和護脛,少數人還有完整的兩當鎧或是上半副明光的亂搭;至於戴的盔子或者說鑾兜則是從朝天、平頂、飛翅什麼樣都有。

至於兵械則還是以弓/弩、牌/盾、刀/矛三件套爲主;在跳蕩和先登序列裡又有長斧、棍錘、釘棒等備換的重兵器。作爲特殊編織的投火兵也一樣,只有進入臨陣戰鬥狀態下才換裝上相應的裝具。

另外還有數組遠程器械構成的樣子隊,爲了減輕負擔和節省氣力他們就只有防身的橫刀,以及便於活動且耐磨的厚布衫了。

但不管怎麼說,比起當初在怒風營的旗號下,只能大量用竹木甲和紙甲、皮兜和斗笠來湊數的情形,早已經不可與日而語;現在這些使用期限甚短的裝備都移交給了地方的駐隊序列了。

畢竟是有南海縣鐵業的全力供應,又繳獲了許多友軍的裝備,並接管了廣州都督府武庫的殘餘,才得以拼湊出眼前這上萬號人馬較爲整齊的行裝護具來。

預定出徵的人馬共編做新老十營又若干個特別團隊,通過馱畜和車船攜行三個多月的輜糧和物用;另有足足七個團的駐隊將在大軍出發之後,用來維持和巡防糧道,戍守要衝據點。

如此之多的將士分作數十個陣列散佈在羅浮山下的郊野裡,擎舉着如林的刀槍旗幟而長久的紋絲不動,在偶然呼吸和動彈之間,就像是森然肅靜大海海面上微瀾所掀起的點點波光粼粼。

這最新一批補充的兵員當中普遍臉色紅潤、眼神明亮,在精神面貌上與過往目光混濁而呆滯的流民、貧民來源已經有所不同了。他們普遍體格健壯能負重耐受性高,身材長大使用的兵器範圍更廣,並且因爲長時間一起參與有紀律的組織活動,不管是生產還是學習,都使得他們互相之間有相當高的默契。

也就是說服從性和心理耐受能力較好,不容易營嘯,不容易腦抽叛變,不容易因爲恐懼就崩潰逃跑。這是天然的優質兵源,比起農戶子弟偏弱的體格,散漫的個性,以及環境造就的些許狡猾,這些工人,哪怕僅僅是學徒,都是行伍的良才美質。

如今在義軍的治下範圍內就連被餓死現象都差不多要絕跡了(過勞死和病死不算);不,更準確的說是連到處乞討乞丐都很少有,因爲到處都是(強制)工作的機會。就算是想做好吃懶做的破皮無賴之類寄生蟲,也是欲求無門(很快就會被抓去勞動改造)的。

但在重新誓師出發之前,還有一個追加的小插曲要進行;就是周淮安親自給那些資深老卒(士官)頒田;沒錯就是頒田,嚴格說是一份印製精美的頒田憑證;上面還有詳細的姓名年齡出身籍貫等個人資料和前因後果,鼓勵嘉勉之言和義軍的口號主張。

這也是改號易幟之後留守司所預定下的長效制度和章程所在;也算是絕大多數穿越者最慣用的手段了。周淮安也是專門選擇了這個即將再度出征的節點,把這個大殺器給拋出來以正人心。

畢竟“斯有所土”這是千百年來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下,大多數人的主要追求和畢生奮鬥的目標;哪怕到後世的新中國初期亦是如此。因此,光是這一點就足以打動這些絕大多數都是因爲失地破產流亡,最終走投無路而踏上造反之路的義軍將士了。

雖然目前授田僅限於資深老卒而已,每人名下份額也不過是十到十五畝而已,前後得以授田的總計纔不過千把人而已;僅用一個小屯莊就能全部安置下來。

但是對於加入義軍的其他人來說也不是沒有機會和指望的;因爲他們只要在軍中服役超過五到八年,就自然可以獲得授田的初步資格;大約是十畝起步計算。

然後這也只是開端,作爲後續的獎懲激勵機制,只要大多數士卒後續的表現正常而沒有犯錯,這種授田的數量就可以逐年累加上去;或是屢有建功的話,同樣可以酌情予以追加。

當然了這些授田只是掛在名下,只有在陣亡或是傷殘退役之後,才能憑藉這份東西實領到具體劃給的田畝;但是相應田畝的比照平均出產,卻是可以按照年成折算成錢糧上的補貼。

算是一種老卒專有的福利和優勢了,對於目前的財政支出壓力也不算大,算是惠而不費的措施。等到將來征戰到更多的地盤之後,也就有了更多安置和授田的餘地了。

當簡單而隆重的走完這個流程之後,郊野當中陣列大軍的氛圍和士氣已經是不可與日同語,而從滿了某種躍躍欲試的昂然衝勁和無所不在的憧憬之情,還有四處彌散難以抑制的歡快氣氛。

當然了,無論從大局上看還是私人立場上考量,江陵方面是必然要救援一二的;這個位於江漢水路樞紐的節點實在是太過重要,關係到周淮安領導的留守司和太平軍勢力,在湖南、江西等地所直接或是間接扶持和暗中往來的,許多股中小義軍陣營勢力的存續、安危。

雖然這些所謂的義軍勢力實在有些良莠不齊,很多隻是打着義軍的旗號而乘機佔據了,義軍主力轉戰離開之後所留下空白的地方勢力而已;但這些存在本身同樣也變相摧毀和破壞唐廷在江漢之地,乃至江南地區統治基礎和秩序的基本格局了。

一方面他們的存在,致使官府無法在這些地方得到有效利用的資源和人口,正所謂是哪怕不能爲己所用也不能便宜對手的基本道理。另一方面,他們則是太平軍政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潛在貿易獲利和資源輸入的合作對象,亦是嶺南地區得以置身事外而生聚勢力的重要屏障和外圍緩衝之一。

當然了從再有一個方面說,這也是一種變相和廕庇的挖黃巢義軍主力的牆角;就不能輕易付之於口而爲人所足道了。

至少根據江陵方面積累下來的消息和動態分析;目前已經有部分義軍所部在遭到挫折和損失之後,就以休整爲名佔據一地而就此再也不肯走了。由此,還在大將軍府內部鬧出藉此是非和紛爭來了。

雖然他們動機和目的不一,也並沒有那麼高大上的訴求,也許只是爲了方便搶劫和搜刮的私心作祟;卻可以多少確保將來黃巢主力北上中原並遭受最終失敗之前,在南方留下給有足夠繼續造反下去的種子和火苗來;而令唐廷在廣大南方的統治,像是難以癒合的傷口一樣繼續而長久的糜爛下去。

當然了,要是能把大唐錢袋子和命脈所在東南財賦重地,都給打爛了再走那就更好更妙了;周淮安就不信在這種情況下,斷絕了東南輸血續命的長安朝廷,還能像歷史上一樣頑強的再挺上一兩代。

當然了,眼下最直接也是最關鍵的好處就是,乘着出兵的機會可以直接將桂管經略使所在的桂州(廣西桂林),這個重要的水陸轉運樞紐和軍事節點,被名正言順的給佔據下來;把通過古靈渠的水運出入五嶺的最後一道大門給掌握在手中。

從江陵派來求援兼做聯絡人的是,老將王崇隱的從弟兼左鋒郎將王重霸,此刻也正亦步亦趨的陪同在周淮安的身邊,而略有驚容和異色。

只是周淮安積累下來的數據庫裡,也依稀記得正常歷史上似乎這位多少也是一號人物;卻是作爲生出了五代後期名將,曾經歷任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直到北宋開國元勳的王彥超他爹;卻是不由開聲問道。

“由你所見,我麾下形容還壯否。。”

“雖官健精銳,也莫過於如此了。。江陵之困,或可無憂亦。”

對方卻是頗爲恭敬的回答道。

“那就讓我們去好好會會,你口中陣容鼎峙如山崩強催的山南官軍健銳好了。。”

周淮安不暇思索的道,隨即他對着分別舉着大纛的張歸霸,和擎着將主旗的沙大道。

“搖旗吹號,該擂鼓進發了。。”

隨着一聲聲號令傳開下去,剎那間羅浮山下再度變成了鼓號喧天、行進如潮的奔流大海了。

第934章 兵威衝絕幕(中第二百九十三章 城池未覺喧(上第二百一十八章 各方3第六百零三章 浙東飛雨過江來(下第1018章 分兵救朔方(中第四百七十七章 千里卷戎旌(下第四百九十一章 建牙新睹靖巖疆第四百九十章 朝市相逢策治安(續第999章 烽火入洛陽(下)第773章 長安道傍多白骨(續第一百零七章 暮雨第三百七十七章 既喜朝聞日復日第1013章 徵師屯廣武(中第六百二十六章 共喜甘棠有新詠,第五百八十一章 千巖烽火連滄海(續十)第九十五章 想法第723章 此時顧恩寧顧身(續)第996章 羽檄起邊亭(續二)第七十六章 迴歸第四百四十九章 他鄉各異縣(中第六百二十五章 近聞羣盜竄諸鄰(續二第六百二十三章 近聞羣盜竄諸鄰(下第1030章 虜陣精且強(續第635章 紫泥遠自金鑾降(續第三百三十八章 清操厲冰雪(中第758章 天實亡秦非北胡(續第四百八十九章 朝市相逢策治安(下第811章 乃知兵者是兇器(中第三百五十七章 因思利弊難第822章 禾黍不獲君何食(下第1003章 收功報天子(中第一百四十三章 遭遇第二百三十五章 再定2第812章 乃知兵者是兇器(下第1058章 旌甲被胡霜(中)第649章 坐將文教鎮藩維(下第800章 黃昏塞北無人煙,第816章 請君莫奏前朝曲(中第一百五十六章 路上第三百六十五章 薰弦閟餘響第五百七十六章 千巖烽火連滄海(續五)第五百三十六章 世事漫散隨流水(續三第七十一章 再啓第四十九章 後續4第四百零四章 候烽河外暗(續第一百二十三章 各般心思三第五十六章 驟然(中)第822章 禾黍不獲君何食(下第三百四十二章 生民何計樂樵蘇(下第三百九十六章 鐵騎擁塵紅(中第834章 野死不葬烏可食(續二)第三百九十五章 鐵騎擁塵紅第1010章 行歌歸咸陽(續第二百五十八章 崢嶸3第六百一十九章 妙盡戎機佐上臺(續第二百五十一章 發端第二百五十九章 崢嶸4第三十五章 驟亂(下)第943章 列卒赤山下第923章 推轂出猛將第735章 長安少年無遠圖第648章 坐將文教鎮藩維(中第864章 水深激激,蒲葦冥冥(續二)第一百四十八章 漸變三第一百四十八章 漸變三第七十七章 上路第778章 無罪見誅功不賞(續第三百九十一章 伏幟草中低(續第四十七章 後續第二百零一章 南天第三百六十三章 知君用心如日月(下第898章 羽書速驚電(續第三百九十八章 人心不盡足第996章 羽檄起邊亭(續二)第1055章 簫鼓流漢思(續)第787章 築怨興徭九千里(下第793章 孤魂流落此城邊(續)給大家提前拜年了。第六百零六章 林間立馬羅千騎第868章 駑馬徘徊鳴(續)第二百八十二章 輾轉(中第905章 虎竹救邊急第819章 請君莫奏前朝曲(續二第855章 戰城南,死郭北第五百零十章 四海崩亂似永嘉(下)第707章 渭水咸陽不復都(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柘林第857章 戰城南,死郭北(下)第713章 走馬爲君西擊胡(續)第一百六十八章 開源第一百章 弊情第二十七章 哨糧第828章 願爲忠臣安可得(續)第645章 自愛此身居樂土(續)第932章 連旗登戰場(續二第四百九十五章 建牙新睹靖巖疆(續第二百四十五章 意恐第874章 野死諒不葬(續二)第三百七十七章 既喜朝聞日復日第926章 推轂出猛將(續第五十九章 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