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召見

扶弱抑強,纔是平衡之道,所以近些年來,朝中大臣起起落落,盡在李世民的掌控之中,這種帝王心術,朝中大臣多少有幾分明瞭,卻不會宣諸於口,每當李世民爲了些微小事找他們麻煩之時,罷官的罷官,貶職的貶職,全盤接受,根本沒有任何辯解之語。

越是位極人臣,越要小心謹慎,如履薄冰,恣意驕縱之人,是絕對不會得到重用的,比如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的許敬宗,由於爲人輕狂傲慢,即使是秦府舊邸,從龍的功臣,卻遲遲得不到李世民的提拔。

反而像岑文本這樣的降臣,由於辦事謹慎,重於操守,能力突出,卻不自傲,每遇升官,不喜反憂,並非感到才能不足,而是覺得應該多做實事,責任重大,更加的勤勤懇懇,任勞任怨,這種恪守爲臣之道的官員,自然得到李世民的賞識,平步青雲。

王珪當然清楚這個道理,在內侍的引領下,輕步走進宮殿,畢恭畢敬的行禮,在李世民的示意下,正襟危坐,朗聲道:“陛下,臣與禮部、太常諸官,商議凱旋之儀,彙集成篇,請陛下過目。”

遞上厚厚的奏摺,自然有內侍接過,呈到御案之上。

這個時候,李世民已經收斂心情,眉目帶笑,根本看不出他剛纔在爲什麼事情而煩心,輕輕點頭,拿起奏摺翻看。

李淳風與呂才,不愧是博採衆家之長的全才,擔任太常博士,可謂是實至名歸,根本沒有任何水分。迎接大軍凱旋歸來的儀注,安排得滴水不漏,王珪重複觀看幾遍,想要在雞蛋裡找骨頭,硬是挑不出什麼毛病來,李世民也是如此。

這樣的下屬,在後世肯定是沒有前途的,方案做得這麼完美無缺,分明就是不給領導表現的機會,使得領導體現不出優越感,甚至懷疑自己的智商,怎會予以提拔。

不過,李世民顯然十分滿意,讚許說道:“就是這樣辦吧,越隆重越好,將士在外征戰,血染沙場,而今凱旋而歸,不能讓他們覺得自己受到冷落。”

“臣明白。”王珪心領神會,即使李世民不吩咐,他也知道,不能虧待有功之臣,不然日後誰來守衛邊疆,奮勇殺敵,歡迎將士歸來的儀式,一定要熱鬧歡騰,聲勢浩大,這樣不僅能體現出朝廷的重視,更能讓前去觀禮的百姓,特別是異族番邦的使節,明白大唐的強盛,心悅誠服,不戰而屈人之兵。

“如此甚好,那就煩勞王尚書了。”李世民微笑頜首,頗有點你辦事,朕放心的意味。

心中也有幾分欣然,王珪繼續請示道:“陛下,慶功宴的規格……”

當年,唐騎大破突厥,俘虜頡利可汗歸來,簡直就是舉國歡慶,朝廷百官,勳爵權貴,全部出席慶功宴會,太上皇李淵,以及李世民,當衆起舞慶賀,熱鬧的情形,現在回想起來,王珪也有些心神激盪。

當然,與擊破突厥相比,平定吐谷渾的功績,自然稍有不如,但也是宏揚國威,揚眉吐氣的事情,絕對不能馬虎,慶功的宴會,至少也是“國宴”級別。

李世民沉吟了下,微笑說道:“有功將士,以及七品以上官員,皆可參加,具體安排,你與兵部協商,儘快敲定。”

王珪點頭,開始考慮宴會的策劃,見到李世民沒有其他訓示了,也識趣的告退而去。

李世民沒有阻止,待王珪離開,又繼續觀看奏摺,畢竟祭告太廟,以及獻俘受降的程序,可是要他這個大唐天子親自主持,有數萬將士、勳爵權貴、官員百姓、番邦使節旁觀,要是不小心,出了點兒差錯,就是載入史書的千古笑柄,怎麼能夠輕視。

不過,也不用太過緊張,畢竟在皇帝身邊,最不缺乏的,就是通曉禮節的官員,有他們在旁邊悉心提醒,絕對不會發生疏忽的。

所以,李世民只要瞭解大致情況就行,目光掠過,就要合上奏摺,忽然在未尾見到太常博士字樣,李世民心中一動,招來近侍問道:“奉令出行荊州的太常博士韓瑞,是否已經返回長安了?”

內侍常年守在宮裡,對於宮外的事情,卻是瞭解不多,況且韓瑞官職微卑,關注的力度,肯定遠遠不及朝中幾個大臣,所以李世民的問題,內侍自然回答不出來,連忙誠惶誠恐的跪下告罪,這是正常的事情,如果內侍回答出來,事後李世民考慮,也要懷疑,內侍這樣清楚外臣的情況,是不是有什麼不軌的心思。

“去問下。”李世民吩咐道:“回來了,就傳喚過來。”

內侍連忙應聲,退步出了宮殿,匆匆忙忙在皇城奔行,來到了太常寺,打聽清楚韓瑞已經返回長安,連忙前往禮院,宣佈皇帝的口諭。

“陛下傳喚……”韓瑞驚訝,感覺有些突然,但是想到回來之時,太常寺少卿劉文收的提醒,立即鎮定下來,與李淳風、呂纔打過招呼,急忙跟隨內侍而去。

太常寺的官員,自然清楚,韓瑞是奉旨出行荊州,現在回來向皇帝述職,也不覺得奇怪,最多是心中羨慕,或者後悔當日,怎麼沒有自告奮勇,接下這趟差事。然而,路過禮部官衙,一些人見到韓瑞前往的方向,以及在前面引領的內侍,自然知道怎麼回事了。

皇城官吏數千,大部分人都見過皇帝,但是見過,與召見,完全是兩種概念,三省六部,卿監百司,能夠得到皇帝召見的官員,滿打滿算,不會超過百人,韓瑞何德何能,居然享有這樣的殊榮,一時之間,嫉妒的火焰,熊熊燃燒……

只是,隔得極遠,韓瑞自然感受不到,這些人的怨念,帶着幾分拘謹,在宮殿之門等候,過了片刻,有內侍出來通傳,這才小心翼翼走進殿中,恭敬行禮。

“參見陛下……”聲音在金碧輝煌的宮殿裡迴盪,過了半響,卻沒有聽到李世民的迴應,韓瑞心裡有些奇怪,也有幾分惴惴,小心翼翼擡頭,偷偷的觀望,卻見御案之上,李世民輕輕皺眉,手裡拿着一本冊子,神情傷感,長長嘆息。

怎麼回事?韓瑞迷惑不解,卻沒敢開口詢問,只得老老實實的低頭,沉默等候。

“皆是忠烈之士,朝廷的功臣,怎能棄之不顧,讓他們埋骨異鄉……”李世民自言自語,拿了支筆,染了朱漆,仔細的批示起來。

韓瑞聽了,隱隱約約,有幾分明白,李世民手中的冊子,應該是此次征討吐谷渾,陣亡的將士名錄,戰爭就是這樣,在榮耀的背後,也意味着死亡,想到戰役之後,許多家庭因此而哭泣落淚,悲痛欲絕,韓瑞心中也頗爲黯然。

特別是韓壯,是先鋒部隊,身臨戰場第一線,更加的危險,也不知道他的情況怎樣了,韓瑞憂心忡忡,眼巴巴的看了眼,李世民手中的冊子,也不知道,陣亡名錄裡有沒有韓壯的名字,考慮之時,忽然心中一緊,卻是察覺李世民目光投射而來,連忙低頭,一陣發虛。

幸好,李世民沒有責怪之意,淡聲說道:“起來,賜坐。”

韓瑞連忙拜謝,儘管十分清楚,這個時代的禮節,但是仍然有幾分感嘆,慶幸穿越唐代,面見皇帝之時,不僅不用搗蒜似的嗑頭,而且還有席子可坐,要是再往後幾百年,就沒有這樣優厚的待遇了。

要知道古代君臣之間的禮儀,並非自古不變的,至少在唐代以前,根本不像明清那樣的森嚴,不可逾越,先秦時期,不僅僅是臣下向君主施行,而且君主也有向臣下回禮的儀制,不過隨着秦始皇實行中央集權制度,君權增強,臣權削弱,這種回禮的情況,才漸漸減少。

不過,仍然存在,李世民就時常教育幾個皇子,老師授課的時候,一定要按照規矩禮拜,以示尊師之道,而且允許顯要之臣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共同坐而議政,以字親近稱呼臣下,更是常有的事情。

房玄齡就是很好的例子,本名房喬,可是李世民上朝之時,常呼其字玄齡,傳到民間,百姓不知道情況,以爲房相公的名字,就是房玄齡,一直流傳千古。

見到韓瑞落坐,李世民也沒有急着問他荊州的情況,而是輕聲嘆息道:“兵戈,果真是不祥之物,可恨酋首伏允,不明白此理,常年侵掠邊庭,戳我臣民,屢教不改,迫不得已,朕只好派兵征討,以儆效尤,而今伏允授首,算是罪有應得,可憐不慎犧牲的將士……”

李世民自言自語,爲情緒低落,黯然神傷,儘管李唐王朝,就是以刀兵起家,逐鹿中原,打下江山的,李世民本身,更是身經百戰,親手斬將殺敵不計其數,自然不會覺得,戰爭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更加不會覺得,征討吐谷渾錯了。

然而,就是唯我獨尊的皇帝,也有基本的憐憫之心,聽聞大唐將士,浴血奮戰,最後爲國損軀,李世民多少有些觸動,肯定要按照慣例,加以撫卹,免得其他軍中袍澤將士,有兔死狐悲之感,動搖了軍心。

本來,李世民不是詢問自己,韓瑞沒有必要回答的,可是心裡突然冒出一個念頭,猶豫了下,大膽說道:“陛下……”

第280章 你來考個第6章 行舟第223章 機緣第462章 意外之喜第109章 海量第360章 指導第12章 心結第84章 出人意料第263章 一個解釋第373章 陽謀第471章 建議與提醒第209章 評定第161章 同鄉前輩第318章 暴風雨的前夕第233章 定下來第233章 定下來第212章 驚擾第332章 聞風而動第331章 最大的收穫第104章 離別進行時第296章 安石第78章 託付與你第529章 遊湖遇故第87章 前倨後恭第80章 爭豔第261章 流言蜚語第290章 摘錄第398章 摸不準第198章 覺得如何第397章 真是有緣第475章 煌煌彤管第66章 驚喜第373章 陽謀第99章 勸誘第323章 好孩子第17章 罪惡感第177章 賊道第532章 永欣寺中第329章 緣由第440章 變數第285章 顛覆第499章 平常第112章 偶像第208章 熱鬧第279章 監考第4章 請辭第181章 尋仙第445章 我們是鄰居第181章 尋仙第280章 你來考個第215章 破陣樂第464章 熱潮第493章 子嗣第71章 指教第155章 信任第361章 美人計第516章 接二連三第26章 釋然第270章 賢內助第44章 攔截第37章 預謀第446章 湖中獨釣第390章 胡鬧第252章 惦記第334章 意味深長第139章 照拂第179章 似曾相識第136章 心動的滋味第90章 洪鐘大呂後記第102章 去長安?第476章 羣星伴月第389章 柔弱女子第10章 金縷衣第476章 羣星伴月第204章 引第357章 舒服多了第478章 命運邂逅第11章 七伯第235章 洞房花燭第481章 慶功第88章 暗示第312章 突襲第271章 憧憬第85章 與之相比第225章 你變了第483章 李靖謀反第331章 最大的收穫第123章 魏徵請客第388章 出事了第116章 流螢第212章 驚擾第519章 想家了麼第454章 見證第38章 送別第280章 你來考個第535章 受寵若驚第153章 吃軟飯的設想第69章 豐功偉績第477章 皇帝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