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九章 里程碑

經過一番討論過後,大概的框架便定了下來,制科中主要就是根據賢者六學,分爲六科,而常科分爲進士科、雜文科、軍政科、明法科四大科目,史科是專業性科目,其餘的要麼已經歸爲制科裡面,要麼就取消了,而學士科是科舉的最高榮譽,只要通過雜文科和進士科,便可獲得,那麼接下來就是討論細節。

比如幾年考一次,什麼時候考,各地州縣又如何配合朝廷,等一些細節爲什麼。

李治正在興頭上,就沒有打算放他們走,繼續討論吧,臨時還讓人準備宵夜。

其實這等大事,皇帝也不喜歡跟滿朝文武一塊談,這人多嘴雜,一般都是跟幾個中樞大臣談,因爲這些中樞大臣代表的一個勢力,幾個合在一起,就代表着大部分大臣的意思,這樣的話,就能夠省時省力。

但是討論這些,可就不太省時省力了。

直接從晚上討論到第二日的中午,方將一些主要的細節給定了下來。

因爲科舉這東西,不僅僅就是選拔人才這麼簡單,而且還預示着歷史上一個重大的突破,是門閥制度過渡到官僚制度的一個標誌**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議題,直接影響整個大唐王朝未來的走向,大家在討論的時候,興致也都非常高昂。

當然,李勣的話,畢竟年事已高,這事他也不是很感興趣,因此討論完軍政科後,李治就讓他先去休息了,那許敬宗的年紀跟李勣相當,但他是不會走的,這麼大的事,他覺得他必須要參與到底,爲自己添加一筆功績,可是畢竟年紀大了,力不從心,到了半夜就支持不住,只能去休息一下,年邁的崔義玄也是如此。

但其實論治國的話,李治主要還是得依靠韓瑗、來濟二人,這兩個人一直受到長孫無忌他們的培養,都是非常有才幹,只要兩個在,就可以討論下去,李義府的話,文章好,詩賦好,但是治國才能也不怎麼樣,主要就是李治、韓瑗、來濟、韓藝四個人在討論。

細節的話,韓藝只能出主意,大致方面,還得韓瑗、來濟來定,韓藝不太懂這科舉的流程以及各地的情況。

這其實也緩和了韓瑗、來濟與李治之間的隔閡,因爲李治也看到二人的才能,還得留着他們。

等到討論完之後,大家就是筋疲力盡。

唯獨李治和韓藝兩個人還很有精神,因爲他們兩個都非常年輕,通個宵而已,小意思啦。

李治本想留他們吃午飯的,但是韓瑗、來濟他們只想快點回去休息,於是就婉拒了,拖着疲憊的身子回去了。

韓藝本也想回去的,但卻被李治給留下來,陪他吃午飯。

這韓藝當然無所謂,宮中美味,沒有必要拒絕嗎。

“陛下,微臣有一事還想懇請陛下。”

“什麼事?”

“我想在我大唐日報上,寫明這一次科舉的改革,也就是給大家一個更詳細的解釋。”

李治微微皺眉,道:“此等大事,必須得由朝廷來公佈,就算朕答應,百姓又豈會信你。”

韓藝道:“陛下誤會了,微臣的意思是,先有朝廷公佈這些法令,然後我們大唐日報對此稍加解釋,讓每個百姓都有一個清楚明白的認識,這樣也就能夠避免更多的誤會。”

李治點點頭,沉吟片刻,道:“這倒是可以,但是你必須先拿給朕看。”

韓藝頷首道:“微臣遵命。”

忽聽得門外響起一陣高喊,“皇后駕到。”

過得一會兒,只見一位豔麗的少婦走了進來,雲髻高懸,一枝純金鳳凰的釵子插在雲髻正中,身着宮廷低胸裝,一對豪.乳驚豔炫目,華貴的衣裙上絲絲金線繡出的鳳凰栩栩如生,腰間束着一條寬大的金色腰帶,說不出的雍榮華貴。

韓藝趕忙起身一禮。

武媚娘笑着點點頭,又向李治埋怨了幾句,無非就是說李治不照顧自己的身體,這是對天下百姓不負責。

對此李治唯有點頭認錯,說自己討論的太投入了,沒有注意時間去了,隨後三人又大致聊了下這科舉的事。

武媚娘聽後,眼眸輕輕一轉,道:“陛下,臣妾覺得這科舉還是有些不公平。”

李治哦了一聲,道:“此話怎講?”

武媚娘道:“科舉制只能提拔一些寒門子弟上來,但是對於普通百姓而言,還沒有太多的改善,因爲普通百姓讀不上書。”

韓藝眨了眨眼,一種心領神會的感覺油然而生。

李治皺了下眉頭,道:“這朕也知道,但是朕對此也無能爲力,目前朝廷可沒有能力讓天下百姓都能夠讀書。”

韓藝立刻道:“陛下,微臣認爲皇后說得非常有道理,雖說不可能讓每個百姓都讀上書,但是朝廷也的藉着科舉,獲取民心,畢竟如此重大的決定,理應也讓百姓參與其中來,這也可以讓科舉深得人心。關於這讀書一事,陛下可還記得那昭儀學院。”

武媚娘嘴角露出一抹微笑,和韓藝合作,就是這麼輕鬆愜意。

李治微微一愣,道:“這朕當然記得,朕也非常支持,但這只是杯水車薪而已。”

武媚娘道:“臣妾也知道這是杯水車薪,但是有勝過無,而且韓藝提出的教育慈善基金,是真的可以讓更多人的讀上書,只是這可能還需要陛下的支持。”

李治道:“你說來聽聽。”

武媚娘道:“韓藝,還是你來說吧。”

韓藝道:“回稟陛下,是這樣的,教育基金主要是依靠善心人士捐錢,建辦學院,讓更多窮人家的孩子能夠讀書,但是天下間真正有善心且又有錢的人不多,其因此微臣想了個辦法,就是讓商人蔘與進來,因爲商人有錢。根據我朝規定,商人的後代是不能夠參加科舉的,因此微臣就想讓商人捐款這個教育慈善基金,從而獲得子孫可以參與科舉的資格。”

武媚娘道:“陛下以爲如何?”

李治稍稍點頭,道:“你這法子倒不是不行,但也不能說捐了錢就可以參與科考,那樣的話,每個人商人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讓自己的後代獲得科考的機會,這會招到許多大臣的反對,所以必須要捐一定數目的錢才行,而且不能作爲長久的政策。”

這年頭商人不討喜,讀書人都不喜歡商人,而且爲了讓百姓都去務農,必須限制商人,這樣纔會體現農夫的優越性。

韓藝笑道:“這是當然,微臣是打算修建一座學員爲標準。”

李治點頭道:“這倒是可行。”

武媚娘見李治答應了下來,眼中不禁閃過一抹喜色。

其實這是武媚娘與韓藝早就商量好的,原本計劃是趁着武媚娘稱後那股風,就將這事給定下來,但是那一場火,就將此事給耽擱了,立刻又是韓藝和蕭無衣的事,因而又爆發了一系列的事故,導致一直沒有落實。

但是武媚娘也是見縫插針的高手,如果能夠借用科舉這一股風潮,將武皇后教育慈善基金給定下來,那武媚娘在寒門眼中的地位肯定是猛漲,這可是獲取民心的大好機會,武媚娘如何會願意錯過。

......

......

在跟中樞大臣商議過後,李治就再將科舉拿到朝堂上議論,因爲中樞大臣都點頭了,大致方針是不可能改變了,只是有些大臣對於一些細節感到不滿,討論下來還是非常順利的。

再加上皇帝的極力推動,這很快便定下來了。

然而,這剛一定下,李治就是迫不及待的將科舉改革的消息公佈天下。

還是分常科和制科,常科包括進士科、明法科,雜文科,軍政科,史科,童子科六大科目,童子科是小學畢業科目,這個不能廢棄,這制科也分六大科目,也就是賢者六學。

但以前的常科是每年分期舉行,而制科是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可是這樣一來的,韓藝當然不會答應,他強烈要求,制科也要分期舉行,你皇帝下詔考,萬一你不下詔,那總不會考,那人家也不會學啊。

制科就定爲三年一考。

常科也定爲三年一考,原本常科是年年要考的,但是你哪怕是進士及第,也不一定馬上就能當官,要等到朝廷缺人,亦或者朝中有人推薦,才能入仕,從這一方面來說,進士其實是一個動詞,進入仕途,進士不是官員。所以,一年一考,韓藝覺得頻率太高了,關鍵是你用不着這麼多官員,改爲三年一大考,這樣的話,進士及第之後,就有可能立刻錄用,不會讓人家在家等。

如果說皇帝急缺人手,可以直接開恩科,定一年一考,不能減的,定三年一考,是可以加的,還可以用皇恩浩蕩的名義開,這當然符合皇帝的利益。

而整個科舉流程主要是分三級考,鄉試,說是鄉試,其實是縣試,可不是一個鄉一個鄉的考,州試,省試,省是指三省,不是地域名稱,也就是京城大考。

鄉試和州試是年年考,只是說鄉試早一輪,今日考鄉試,明年纔去考州試。

每個州的錄取名額是一樣的。

這也是韓藝建議的,因爲唐朝做夢都希望狹鄉的百姓遷往寬鄉,讓更多的土地可以開發,名額一樣,那麼寬鄉肯定輕鬆一些,促使一些百姓轉去寬鄉,這也是對寬鄉一種福利政策。

另外,還有一個重大改革,就是鄉貢制度,以前的鄉貢,是各地方保送的,也就是推薦上來的,現在廢除了推薦制度,必須要考,但卻保留了鄉貢,貢不是推薦,而是朝廷負擔一些家境貧苦但成績優異的考生上京趕考的路費。這當然也是韓藝提出來的。

這個政策是整個新科舉中非常明確信號,砍掉推薦制,因爲推薦的人才全都是貴族子弟,不會是寒門子弟,現在都得經過考試,這鄉貢本來是有利於貴族子弟,現在就是有利於寒門子弟。

而且各地上京考試的考生的成績,直接影響當地官員的政績,佔考覈比例非常重。

這就是促使各地官員必須將優秀的考生送到長安,你弄一些有紈絝子弟來,結果全軍覆沒,那你這官可能都當不久了。

而科舉考試內容是改得面目全非,主要是進士科,省試分兩大部分,筆試和口試,全都是以時政政論爲主,但是鄉試和州試,就是經義和帖墨、策問各佔三分之一,該讀得你還是要讀,最後一關就是看你能不能靈活運用。

但其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考覈,也是從未有過的,就是綜合考覈,就是你平時的表現,鄉試、州試不設,只有省試才設有綜合考覈,因爲這成績直接地方官政績掛鉤,而綜合考覈又直接影響大考的成績,這就逼的州試也得去考覈一下,品行太差的人你送上來,那就悲催了,朝廷考覈考生的平時成績,可是朝廷派人去考覈,不是讓地方上派人考覈。

試卷是全國統一的。

這一次的科舉改革,可以說是華夏民族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ps:求訂閱,求月票,求推薦,求打賞。。。。。。

第六百九十七章 萬商朝巷第九百二十四章 民族精神第一千五百二十一章 跟我有什麼關係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秉燭夜談第二百八十二章 無所不會第一千八百九十九章 姐夫多就是好第一千六百二十六章 默契姐妹第一千八百二十四章 集天下人之利第四百五十五章 這才叫做挖牆腳第五百八十章 輸在太強大了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 開始?已經要結束了!第八百三十七章 重新洗牌第一千八百一十六章 慢慢來,不急!第一千七百三十八章 非戰爭戰略第一百二十八章 水中驚情(下)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爭執第六百七十六章 完美運營第七百六十章 騙騙更健康第一千六百二十九章 打架不如打麻將第一千二百八十章 一波又一波第二千零十五章 權力下得親情第一千八百五十一章 愛情利益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 童話大門第七百六十一章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 點睛之筆第五百二十八章 蛇要打七寸第二千零七十二章 你到底要我怎樣第一千八百五十八章 鉅變的開始第三百九十八章 活出亙古未有第七百二十七章 尊重第一百九十二章 愛情價更高第一千七百二十七章 給就不如借第七百二十三章 糟糕的相親第一千九百四十四章 連迷信都不專業第一百零七章 陰兵第二章 還能再狗血一點嗎第一千三百九十四章 大國當不善權謀第一千九百九十八章 刻骨銘心第八百二十六章 營救計劃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 天生押糧命第二十二章 蔥花蛋餅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 不可持久第二百二十三章 空前壯觀第二千零六十一章 緊箍咒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 不眠之夜第六百四十一章 翻臉比翻書更容易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可汗之位第一千六百七十二章 被忽視的功勞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爭奪太子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 文化攻勢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 有比較纔有君子第一千八百五十九章 箭在弦上第三百一十九章 七子拒官第一千六百二十章 人心思舊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私化第七百四十一章 原形畢露第四百八十二章 來當我妹夫吧!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 打鐵還需自身硬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一劍無血第五百零七章 風華絕代第六百四十一章 翻臉比翻書更容易第七百五十三章 南進計劃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 盛世之景第五百六十八章 是他,就是他!第一千六百九十章 哥纔是真理第六百三十六章 投機分子第一千八百七十五章 弄巧成拙第三百章 門當戶對第九百二十八章 撬動大運河第六百一十一章 確實因爲你第四百零一章 夜讀春秋第一千九百七十章 你們懂藝術麼?第一千五十四章 紅了眼第三百一十二章 吃三家飯第九百七十八章 跟時間賽跑第七百六十三章 不接地氣第一千八百七十二章 教育也要商業化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 鹽鐵會議第六百七十章 令人期待的夜市第九百五十四章 貼身保鏢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贖罪第一千七百三十七章 亡羊補牢第一百七十九章 長孫無忌第五百三十章 別去惹他第二百八十章 完美激勵第一千四百二十章 後果很嚴重第六百九十九章 幹得漂亮!第一百二十五章 共同進退第三百九十六章 混淆視聽第六百三十三章 懶得出奇第五百八十章 輸在太強大了第七百二十六章 一個女婿半個兒第一千六百零二章 這塊蛋糕有點大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 難上加難第一百二十三章 仇深似海第一千二百一十二章 蒸蒸日上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要的就是這效果第六百七十二章 同一個市場,同一個故事第一千五百九十九章 一艘船,一個帝國第一百七十三章 好多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