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節 高麗人進京了

雲家和盧家翻臉了,決裂的非常徹底,雲家的當家主婦不但退還了盧家的禮物,並且隔絕了和盧家的一切往來,就連生意上的往來也徹底的斷開了,

雲家做的絕,盧家更絕,嶺南水師徹底的來了一場大換血,冬魚,人熊都被清除出嶺南艦隊,陸戰隊因爲是雲燁自主招收的被盧承慶掃地出門,幸好有明州刺史牛見虎收留,否則,只能回兵部等候重新安排,盧承慶沒有等到來自兵部的小鞋子,能給嶺南水師的物資兵部從未欠缺過半分,幾乎做到了有求必應。

李二對雲燁大度的心胸大大的誇獎了一番,爲了彌補雲家的損失,一個銀青光祿大夫的職銜又掛在了雲燁的頭上,讓長安的勳貴們大爲羨慕,現在文散官比武散官值錢。

高麗人終於要進京了,如今被鴻臚寺安排在新豐縣驛館等候朝廷的安排,這是一場非常大的慶典,高麗一滅,國朝再無憂患。

“侯爺,咱們兵部難道不該去參加這場盛典麼?這可是咱們赫赫軍威逼降的結果,其餘五部都派人蔘加了,咱們兵部不去,說不過去啊,中書已經催促三遍了。”兵部郎中吳元義圍着正在簽約文書的雲燁轉圈子,兵部的各項奠儀都是由他負責的。

“有什麼好看的,仗打了半截子就投降,毫無軍人的節氣,一羣可憐蟲而已有什麼好看的,沒見張亮都不去看,我們也不去,該是我們的功勞跑不掉,今晚兵部會餐,全部去八珍閣,好吃好喝好歌舞的伺候,比大熱天看可憐蟲強多了。”

“好我的侯爺啊,張亮回京不去看高麗人投降是因爲他想幹掉高麗人,現在被陛下軟禁在家裡,無令不得出門,咱們兵部不去,隊伍裡少了一大塊很難看,房相斷然不許儀式出任何紕漏的,您要是厭煩,咱們去打個轉就直奔八珍閣,這樣比較穩妥啊。”

雲燁放下手裡的筆,懶洋洋的擡起頭看着吳元義說:“侯爺我現在現在看起來是不是像是一個受氣包?誰都欺負到腦袋上來了,房玄齡扣着咱們的《海疆防衛疏》不發是個什麼意思?十天前就該下發到沿海各州府的折衝府裡去的,去問問是什麼意思。”

吳元義見雲燁不同意去朱雀街列隊,嘆了口氣就去找房玄齡去問公文的下落。

皇帝去了五鳳樓,三省五部全部去了朱雀門,兩臺御史風儀赫赫的拱手立於道邊,十六衛依仗兵馬盔明甲亮的一字排開,大熱天還披着猩紅的斗篷也不怕悟出痱子來。狂熱的長安市民將朱雀大街圍得水泄不通,街道兩邊的高樓上不時有歌妓在唱鼓舞人心的軍樂,往日裡油頭粉面的紈絝們統統穿上了戎裝,裝模做樣的彈劍高歌,一副恨不得立刻就投筆從戎的模樣,當然,這都是爲了烘托一種泱泱大國的氣氛,要是真的被抓去戌邊,這羣混蛋跑的比誰都快。

皇宮裡面安靜極了,皇后,妃子,皇子,公主,也跟着皇帝去了五鳳樓,外宮百官辦事處,只有兵部還有人在進出,不過幹活的也沒幾個,雲燁自己就躺在花叢深處睡覺,部下自然無心辦公,圍在樹蔭下喝茶聊天。

“老周,你和侯爺相熟,你說說,侯爺爲何不准我們去朱雀門看降俘?我聽說這一次規模很大,鴻臚寺費盡了周折,光是給這些投降的勳貴們做衣衫就用去了綢緞千匹,那個高麗王高建武的金冠還是重新打造過的,聽說還動用了內府的珍藏,不去看可惜了。”

“侯爺的軍功一大半就是建立在高麗人的頭上,知道不,侯爺本來打算再從高麗人身上弄些功勞,好把自己的傳國侯,改成傳國公,誰能想到高麗人竟然降了,讓侯爺的打算落空,現在好了,沒地去撈軍功了,你要知道,咱大唐在貞觀九年的時候重新改了制度,非軍功者不得封爵,現在天底下咱們那裡還有敵人,爵位止步於此,您想想,咱侯爺那是心高氣傲的主,能受得了這個?“

“對,對,對,的確是這個理,狗日的高麗就不能鼓起勇氣和咱們再拼一下?哪怕做樣子也好啊,這樣大家都能得點軍功,投降都招人恨,不會做人啊。“

雲燁沒心思聽這些閒話,昨夜被那日暮糾纏了一晚上,這個女人想要個兒子都想瘋了,天知道從那找來的方子,一定要夫君依法施爲,說是這樣做能懷男孩,不安她說的做,就會大哭,無奈之下陪着她拜便了所有的角落,現在是補覺的時候。

朱雀大街上響起了山呼海嘯般的萬歲之聲,巨大的鐘鼓同時響起,擾人清夢,雲燁早就做好了準備,耳朵裡塞滿了棉花,對外面的事情真正做到了充耳不聞。

李二剛從百姓歡呼萬歲的陶醉中清醒過來,就看到城樓下的百官羣怎麼看怎麼彆扭,三省六部爲陽數九,現在生生的少了一塊,看起來少了很多的威儀。

“雲燁在幹什麼?這樣的大典也不參加?“李二回頭問一臉喜色的斷鴻。

“回稟陛下,兵部在抓緊制定《海疆防衛疏》所以就沒來。“不等斷鴻回答,陪侍在皇帝身邊的杜如晦連忙替雲燁說好話。

“哼,朕看他就是故意的,這個時候制定什麼方略,就算緊急公務,也沒有緊急到這個份上,這是故意給朕難堪呢。“

“陛下,話可不是這麼說的,據嶺南水師稟報,高山羊子的船隊極爲龐大,光是戰艦就不下四百艘,通過海峽之時足足用了兩天才走完,陛下,老臣以爲雲燁的擔心不是空穴來風,幾萬人的隊伍進入大唐海域敵友難明,兵部做出適當的對應,絕對沒錯。“

李二愣了一下又問杜如晦:“幾萬人?怎麼會如此之多?哪裡來的這麼些人?“

“陛下,她的船隊裡不光有高麗人,倭人,還有唐人罪囚,犯官,更多的是天竺人,大食人,這樣的一隻船隊進入內海老臣都擔憂,怪不得雲侯一心想滅掉高山羊子。“

李二把目光轉向了城下,看着高麗王,淵蓋蘇文和浩浩蕩蕩的的高麗勳貴背縛着雙手緩緩地從遠處走來,臉上的神情陰陽不定。

“派八百里加急,命盧承慶小心應對,如果出了差錯,提頭來見。“李二終於開始擔憂了,這個時候說什麼都晚了,只有寄希望於盧承慶。

大典繼續進行,李二接受了高麗王高建武的請降,收回來各種印信,一定安樂公的帽子扣在他的頭上,從此就被豢養起來。

淵蓋蘇文面目呆板,行屍走肉一般的跟在高建武的身後,只有陪伴在淵蓋蘇文身邊的榮華女卻笑意盈盈,她沒有被綁上,還不時地向兩邊的人搖手示意,她身後的那些高麗女人甚至踩着輕盈的舞步載歌載舞,這一手立刻贏得大唐百姓的好感。

也是,一個苦哈哈的國家有什麼好留戀的,如今併入大唐再無刀兵多好,對老百姓來說誰當皇帝不是當啊,更何況自家的皇帝是如此的英明神武。

高建武的封號改了,以前聽說是王爵,現在變成了輕飄飄的國公,高建武好像很是無所謂,還知道向李二三拜九叩。

整個儀式繁瑣,聽說明日還要獻祭太廟,就是讓高建武在太廟裡跪一會,再把投降的詔書誦讀一遍,沒有把腦袋砍下來放在盤子裡敬獻祖宗,雲燁認爲這就是在欺騙祖宗。

他到底還是來了,一羣兵部的官員在侍御史的喝令下迅速的站好了位置,榮華女看到雲燁寒冰一樣的眼眸,不由得打了一個冷戰。

淵蓋蘇文經過雲燁身邊的時候眼珠子轉了一下拱手道:“雲兄別來無恙?“

“你爲什麼不去死,你如果死了,我會在四時八節時時懷念,你活着,我真的很失望。“雲燁看着天上的雲彩,不像是在淵蓋蘇文說話,更像是在和鬼魂對話。

“千古艱難惟一死,讓雲兄見笑了。“

“算了,你去接受封賞吧,我認識的那個淵蓋蘇文已經死了,我今夜就給他準備靈位,需要好好地祭奠一下,我們今後還是不見爲宜。“

淵蓋蘇文努力的擠出一絲笑容道:“這樣最好,雲兄若能替我給那個淵蓋蘇文多上一炷香,淵蓋蘇文感激不盡。“

雲燁點點頭,淵蓋蘇文抱了抱拳頭就一步一挨的上了五鳳樓,上了此樓,一生的雄心壯志就會化爲飛灰,唐國不會給他半點死灰復燃的機會。

榮華女深深地朝雲燁施禮道:“高麗已成昨日煙雲,惟請雲侯憐惜,“

“不知道你們對高山羊子還有多大的控制力,你最好祈求她不要發瘋,如果她對大唐造成傷害,我會親自帶兵將你們全部宰殺幹盡。“

“高山羊子從來就不是高麗人,以前不是,現在不是,將來也不是,我已經向陛下稟明瞭,不管她做了什麼事都與我們無關,只有高麗本土出現差錯,纔會與我們有關。“

“唉,我又該披甲作戰了!“雲燁嘆了口氣扭身就進了宮門。(未完待續。)

第47節 栓在地上的雄鷹第15節 藺相如一樣的任務第32節 蜀道難第4節 鹽比命貴第55節 野趣第8節 大唐需要銀子第28節 求活第47節 他是誰?第1節 風雪歸人第40節 離開第32節 紅月第13節 高麗人進京了第34節 陰險的張諫之第13節 防衛措施第5節 兩個不正常的主帥第36節 過街老鼠第9節 白石殿第21節 聚將第10節 寬容如海第19節 仁慈者第21節 美麗的插曲第36節 覺悟和懷念第59節 蠢貨!第34節 雷火耀西京第45節 誰是最邪惡的人第11節 高尚的目的,卑鄙的行動第26節 奢華和財富第13節 契苾第40節 大蝗災第6節 李恪的忠告第54節 功與名第1節 虎口拔牙第45節 狡猾的何邵第12節 茶壺的怨念第3節 奢華無度第33節 打老虎第55節 無德的青蛙第45節 冷暖自知第5節 太上老君戰玄奘第4節 鹽比命貴第19節 春情的味道第19節 梨子和西瓜第12節 撿便宜第17節 縱火專家雲燁不死的活人幽冥界上第18節 全走了第53節 繁榮的高句麗商業第50節 門神第38節 該還的總要還第29節 聰明人和傻子第6節 死人復活第25節 裴神符第30節 嚮往第57節 君子和小人第59節 帝王哀第19節 鐵手抓破美人臉第36節 轟天第6節 世上就沒傻子第37節 李二的傷感和驕傲第三十七 軍人以服從命令爲天職第43節 絕處逢生第28節 豬爲媒?第59節 希帕蒂亞的律條星期一了求點推薦票第22節 不好笑的笑話第43節 撿果實的顏家第33節 到處都是斷腸人第34節 商賈的吶喊第46節 快刀斬亂麻第43節 港灣第4節 騙死人不償命第7節 給李佑換心第50節 門神第5節 長安風雨第18節 遠方的客人第30節 遲了一步第54節 功與名第45節 都是道理啊不死的活人幽冥界第三小節 完第41節 心結難解第23節 窮侯爺第62節 老虎出巡第32節 徵於色,發於聲第51節 女子分院第36節 甜蜜與悲哀第33節 城門郎第38節 昂貴的胳膊第53節 長子嫡孫第6節 眼淚滲不會去第63節 頭羊論第27節 揭瘡疤第53節 採珠女第26節 無聲的交談第32節 倒黴的女人第5節 飛濺的鋼花第26節 光明神的盤子第27節 駝城,駝城第31節 恐怖的家臣第2節 命運第51節 一石頭砸死一羣吐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