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一十一 他只是皇帝(上)

線膛燧發銃可是具有相當的射程和精準度的槍械。

雖然射速比較慢,但是結成軍陣使用段射戰術,也能形成戰鬥力,而且效率遠遠高於鳥銃。

不過訓練一支燧發銃隊需要的精力和投入就更大了,蕭如薰訓練自己直屬的兩千人燧發銃隊就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錢財,這種講究精準度的槍械兵是要用子彈餵養出來的。

這支部隊和全靠數量取勝,閉上眼睛瞎幾把打的鳥銃隊就完全不同了,鳥銃兵就是端着槍面對前方然後閉上眼睛瞎幾把打,因爲鳥銃也完全沒有什麼精準度好說,全靠數量取勝,線膛燧發銃就不一樣了。

所以現在軍隊裡這兩千人的燧發銃手才被稱爲『龍騎兵』,寓意爲蕭如薰這位真龍天子的親衛騎兵,只有他們纔有的稱謂。

現在蕭如薰要把龍騎兵擴編到一萬人。

這對於整個國家來說還是微不足道,但是對於軍工部來說,已經是不得了的工作量了。

拿人錢財與人消災,拿了蕭皇帝那麼多好處,哪有不爲他賣力幹活的道理?

工匠們是這樣認爲的,他們始終保持着滿滿的工作熱情。

視察歸來,蕭如薰對自己手下匠人們的生產能力有了新的認識,便告訴外交官員們不要擔心產量,直接接下外藩們的訂單就好了。

接下來幾天,談判陸續結束,外藩君主們也要趕着回去處理政務了,他們的地位可沒有蕭如薰這樣穩固,來的時候需要蕭如薰派兵威懾,回去的時候也要蕭如薰派兵護送。

李昖很快來找蕭如薰告辭了,他也購買了一批軍火,他沒錢,但是按照他和大秦已經簽訂的一些礦產的開採條約,增加一些年份,就能兌換到相對應的武器,甚至還能得到一些教官的幫助。

與此同時,李昖還就自己最擔心的事情和蕭如薰做了最後的確認。

“陛下,關於世子的事情,臣不知道該如何回去給臣子們一個交代,臣子們希望有個交代的不在少數,臣懇請陛下做主。”

這老傢伙看起來是軟綿綿的好欺負,也的確好欺負,但是涉及到自己王位這個核心利益的時候,連爸爸都敢叫來給自己背鍋。

他的意思很明確,希望大秦明確給個說法,好讓那些喜歡打嘴炮的兩班大臣無嘴炮可打,讓他們閉嘴不要說話,也方便他搞點小動作把光海君拿下。

就那麼簡單一件事情。

對於蕭如薰來說,下達這樣一道旨意是完全沒有什麼阻礙的,本身立嫡立長就是大家共同的規矩,現在李昖沒有嫡子,長子又犯渾不能繼承王位,這個時候世子人選有所空缺時理所當然的。

但是他之前爲了鞏固人心而冊封光海君爲世子,這就讓他本身不佔理了,大秦這個時候要是明確表態,就是在給李昖背鍋。

蕭如薰可不願意莫名其妙背上一個大鍋。

大秦是宗主國不假,但是宗主國行使宗主權更要有大義名分,名正言順的行使宗主權才能讓人心服口服,像李昖這樣子想讓蕭如薰背鍋,很容易讓大秦的名譽受到損失,這種做法蕭如薰肯定不會答應。

“李卿,你想讓嫡子繼承王位的心情朕可以理解,但是你也不能完全不把光海君當作一回事,現在光海君是你冊封的王世子,朕說罷免就罷免,旁人會說朕強行干預你國內政,這不好,朕絕對不會干預你國內政。”

蕭如薰如此說着,李昖心裡其實很想吐槽的。

又是駐軍又是大使館,你的存在感比我的存在感還要強,你倒是不干涉內政,但是我怎麼就覺得那麼怪異呢?

“那陛下以爲應當如何?”

李昖還是想讓蕭如薰給個準話,人年紀大了,就容易各種擔心各種害怕,李昖是真的挺害怕蕭如薰等他回去甩手一封聖旨送過來,正式冊封光海君成王世子,那他就鬱悶了。

“朕的意思就是……”

蕭如薰低聲道:“你且回去,等你那王后當真生下了兒子,然後再尋個光海君犯法的由頭告訴朕,朕才能光明正大的冊封你的嫡子爲王世子。”

蕭如薰把話說到這個地步,李昖要是還想說點什麼,那就是真的不懂事了,所幸李昖活了那麼久也不全是白活着的,他明白了蕭如薰的意思,千恩萬謝的離開了北京。

蕭如薰不得不說李昖這小老頭是有點走火入魔了,對於權力的看重儼然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

如此一想,他又忍不住開始擔憂起了未來的自己。

沒有一個人可以長期保持充沛的精力和興趣在同一件工作上,不管是什麼工作都是一樣,皇帝也是一樣,所以這就是爲什麼歷史上很多明君在年紀大了以後都會昏招迭出,比如著名的唐玄宗李隆基。

學術界有一個說法叫做『老年帝王統治力下降』,講述的就是這個道理,中國的很多年輕時非常霸氣的帝王到了老了就會變得昏聵,判斷出錯,昏招迭出,甚至釀成嚴重的後果。

比如漢武帝,比如梁武帝,比如唐玄宗,比如明世宗和明神宗,還有滿清的康熙和乾隆。

這其實非常符合現代的一些論斷,蕭如薰看着遠去的李昖,對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也不是一般二般的擔憂。

他的權力慾望和掌控慾望非常強,他自己都有自覺,爲了改變這個時代,爲了帶領大秦走向不一樣的明天,他將全部的權力收到自己手上,不允許任何人的威脅和覬覦。

爲此,他掀起了土改和大清洗,踩着屍山血海上位,成爲了唯一的王者。

有些時候他甚至覺得自己和古代的帝王沒什麼不同了,就是這樣的帝王,擔心自己的權力受到威脅,變得非常的敏感。

可回過神來一想,他卻又能想到一些必然的結局和後果,想到王朝可能的崩塌和未來的某些局面,他又忍不住的開始思考自己到底該怎麼做纔好,到底應該把皇權貫徹到底還是尋找其他的方式。

思考了很久之後,他得出了準確的結論。

八百五十六 朱賡憂心忡忡三百九十五 陳龍正西行記(一)九百三十八 玄武門之下一千二百零五 外交孤立行動五百三十七 開炮!!一百二十五 冷卻一百二十二 蕭如薰兵壓臨津江四百零三 大義凜然的騙子五百六十八 北虜來了一千零七 兩杯酒五百零九 陰狠的套路五百七十八 趙志皋最後的努力一千二百四十六 笨皇帝三百五十 瘟疫爆發三百五十四 『老朋友』的會面一千三百 爹爹,我怕一千三百一十二 他只是皇帝(下)一千三百七十三 願我大秦繁榮昌盛,永世不衰一百一十一 漢城颳起的恐懼旋風(下)五百一十七 君臣再相見一千一百一十 有些禁忌,是不能觸碰的四百九十六 朱翊鈞感受到了濃濃的危機感四百八十三 梅國楨借糧(上)一千一百八十六 早晚會有一戰一百五十三 德川家康的時機三百七十 唯一一杆線膛槍八百六十四 劉鄧之爭九百一十四 赭黃色的絹布七百九十二 十萬火急五百七十一 肉搏!肉搏!肉搏!一千三百六十八 修路是百年大計五百七十五 一本爛帳七十一 一片公心四十五 掀翻巨城,如揭紙片四百九十二 大同急報一千零二十七 撫順邊市七百八十一 殺賊!五百一十四 『真正的勇士』五百零九 陰狠的套路四百八十五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四百九十六 朱翊鈞感受到了濃濃的危機感一千三百一十五 郭家的一天(上)七十三 歷史發生了劇變一千三百四十五 每天數錢數到手抽筋五百七十六 有人要倒黴了六百五十一 讓漢人退讓,讓漢人服軟九百四十一 大明還有如此多的忠臣良將一千三百三十二 方從哲的對策九百六十七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四十七 戰後五百四十八 爲了活命(下)五百 後悔的李成樑(下)四百零二 羅馬教廷的目的三百四十二 手足無措的莽應裡(下)七百五十二 此人,極度危險!六百零九 省錢政府八百零九 拖出去,斬了二百二十七 本多忠勝眼前最後的光景七百七十八 最後一步七百七十四 兵變一百一十六 強襲開城(上)九百九十八 天子之怒二百九十六 不甘的李成樑五百八十六 掌舵者三百三十九 再會袁黃五百六十六 幸運的朱敏淳二百一十六 太閣的頭顱九百零二 第一份見面禮三百一十六 納瑞宣王的決議八十二 嚴峻的形勢九百二十七 季馨,老夫真的爲你感到高興一千零九 李太后的勸說信一千零三 現在他想做個好人一千三百四十六 夢想中的那個國度一百八十一 倭寇水師全滅三百五十六 皇帝的復甦二百零一 袁黃是個合格的贊畫九十一 外臣預祝提督首戰大捷一百三十三 血戰碧蹄館(二)八 難行之路七百八十九 運氣一千三百一十八 徐光啓下鄉(下)三百四十八 關鍵的棋子三百九十九 失望的陳龍正與熱切的歐洲九百六十七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七百一十七 小心與囂張一千一百零三 孫時泰的覺悟(上)一百五十二 撤兵刻不容緩三百七十七 旁觀者眼中所見之物一千三百一十七 徐光啓下鄉(上)十三 魏學曾的擔憂一千二百三十七 大秦的文明九百九十四 吳惟忠歸來一百二十三 捷報抵京四百一十一 合作(下)八百一十一 後悔的劉黃裳一千一百九十八 失敗的談判(下)四百五十一 討個公道回來九十一 外臣預祝提督首戰大捷一千二百 正式開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