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善

我竟遜色於夏侯稚權矣?!

且猶不自知?

甫一聽聞,司馬師頓時心中猶如萬丈高浪平地起,久久不能平息。尤其是如此斷言的人,是夙來很欣賞自己才學的阿父。

不過,他依舊面如平湖。

自從被浮華案禁錮之後,他就做到喜怒不形於色,且遇上了事情,第一時間將自己放在旁觀者的角度去思考了。

故而,他只是對着司馬懿輕輕頷首,隨之耷拉下眼簾思忖着。

司馬懿也沒有出聲。

只是轉身扶着城牆垛口,將目光落在長安城外的郊野上。

站在這座漢室舊都的城牆上俯瞰,景色人物大抵相同,但每一次的感覺都不同。

有時候會心生豪邁,有種伸手即可將八百里秦川握住的感覺;有時候也會因爲稀稀疏疏的人影,進而生出時過境遷、物是人非的感慨。但司馬懿最近一兩年的感觸,卻是總有一種如履薄冰的危機感。

原因不在魏國之內。

而是因爲蜀國的那位,走了。

星落五丈原,天子曹叡與廟堂公卿皆鬆了一口氣,雍涼各部士卒也額手相慶,唯獨他的處境日漸尷尬。

唉~

這是他必須歸去洛陽的根本緣由。

也是他指出司馬師一葉障目、已遜色夏侯惠的地方。

“阿父,兒愚鈍。”

靜靜沉吟了半刻鐘的司馬師,最終還是拱手請教道,“還請阿父解惑,兒弗能解,爲何言兒已遜於夏侯稚權。”

“我兒不愚鈍,只是未在其位。”

兀自昂頭迎風的司馬懿,側目過來時笑容可掬,“我兒再看下叔達與石仲容的書信。嗯”言至此,他微微頓了下,又指着高聳的箭樓加了句,“看完了,攀上去呆一會,再下來告訴阿父,你有什麼感觸。”

“唯。”

雖然不明其意,但司馬師不假思索便照做。

司馬孚與石苞的書信,內容大致相同,都是將洛陽近來發生的事情細細說了一遍。

不同的是,司馬孚說完就完了;而石苞還在書信末尾添了一筆,聲稱近來洛陽細雨多、風塵大,不宜趕路。

區別只是石苞將趨利避害說得更露骨一些而已。

故而司馬師再次細細看罷,卻也沒有尋出什麼不同來,遂依言前去攀上高聳的箭樓。

居高處看得更遠。

高處的風落在身上更急更涼。

自然,免不了還有在高處的一覽天下小。

默默在箭樓上呆着的司馬師,心中逐一排除着答案。

因爲若是想看得更遠,積硅步可至千里。

若想感受高處不勝寒的風雨,重溫下《太史公記》與《漢書》就好了。

而一覽天下小的權勢就更簡單了。這些時日他沒少隨着司馬懿巡視行伍與屯田,雖然他阿父出行從來不以儀仗開道,但沿途之人都會自發的避讓或伏拜在地。

所以,阿父寓指之意是什麼呢?

感受着寒風從腳下木板縫隙中涌上來,沒有恐高的司馬師撇了眼城樓下方,隱隱覺得腿肚子有些緊繃。

那是一種本能的反應。

因爲習慣了踩在大地感受到的實在感。

居高而思危嗎?

只是,此時不歸去洛陽,不正是如石苞所說的那般置身事外、不立危牆之下嗎?

司馬師心中思考着,手腳並用沿着梯子而下,但纔下來幾步,他似是想起了什麼而倏然止步,怔怔的掛在梯子上片刻,又往上攀爬。

待再次下來後,他就大抵明白他阿父的用意了。

本質上還是思危。

但不是避開清查士家的危,而是“朝廷之望”不復的危。

司馬懿說他“未在其位”,這個位子指的不是司馬懿的官職與如輔政大臣等頭銜,而是日後將繼承“朝廷之望”的他,如今還沒有站在這個位置上、更沒有學會從這個位置的視角看待問題。

這也是司馬懿讓他,再看一次司馬孚與石苞書信的緣由。

石苞之所以給出了諫言,那是因爲他只是依附司馬家的外人,日後有可能“樹倒猢猻散”的外人;而司馬孚什麼建議都沒有,是因爲他是家人,如論司馬懿做什麼決定與迎來什麼結局,都不會也無法改換門庭。

是的,司馬懿在這個時候回去洛陽,是要給予那些將他視作“朝廷之望”的權貴與世家一個態度,與他們共進退的態度。

在其位也要受其重。

既然大家唯你馬首是瞻,那遇上事情的時候,你也得義無反顧的站在最前面,不管他們的所作所爲是否有錯。

不然,別人爲什麼要依附你、將你擡起來呢?

你若是沒有擔當、不願意出頭,那他們也可以拋棄你,轉而選出另外一個人來出頭。

人心就是如此的微妙。

在很多時候都是不分對錯、不問是非的,只關乎立場。

說白了,司馬懿歸去,不僅是要保住那些權貴與世家的利益,更是爲了保住自身的。

且他被捲入這趟渾水了,也不會有什麼損失。

只要他爲那些權貴與世家站位發聲了、努力爭取過了,若猶不能保住他們的利益,那便是天子曹叡太苛刻之故,歸罪不到他身上。

相反,他們還會痛定思痛,出於抱團取暖的心思、爲了不讓自己日後的利益受損,愈發堅定的靠攏在司馬懿身邊。

至於天子曹叡那邊的反應.

誠然,士家屯田事屬太尉府,他歸去洛陽後,肯定會被有些人以此作爲理由,上疏請天子依着各司職責,讓他取代衛臻統籌士家清查之事。

如此,他便是打亂了天子的部署,會不會讓天子心有芥蒂嘛~

無需擔憂。

在預期之前卸下兵權歸來,本來就是忠亮的體現。

天子曹叡還犯不着爲一個小小的“不經意”,而寒了老臣之心。

況且,弘農太守不都求去官了嗎?

此時的天子曹叡,對清查士家的決心還有幾分呢?在滿朝公卿的勸諫下,還能一意孤行多久呢?

說不定,他此時歸去,反而正中天子下懷的——

正好以各司職責有別爲由,讓他來統籌士家清查之事,以此來安撫各地屯田主官、維護朝野的穩定。

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

沒看到在洛陽典農部的清查中,只是將被侵佔的田畝追回來了就完事了嗎?

不就是說明了,天子曹叡在此事上也有顧慮、立場很不堅決嗎?

事情不到蓋棺定論的時候,一切都有可能。

想通了這些,司馬師也弄明白了自己遜色夏侯惠的地方了。

夏侯惠知道自己的位置,更一直努力着將根基夯實:身爲譙沛子弟的他,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從魏室社稷的角度出發,以此獲得了天子曹叡的不吝器重,進而從諸多宗室與元勳子弟中脫穎而出、夯實諸夏侯曹第一人的根基。

“阿父,兒明白了,是時當歸京師。”

快步走過來,司馬師心悅誠服的感慨道,“阿父思慮縝密,兒不如多矣。”

“不必菲薄,明白了就好。”

隻手拈鬚,司馬懿輕輕頷首,很是欣慰。

雖然他知道這個兒子之智不在自己之下,所缺的只是閱歷而已,但出於父輩心理,他想了想還是出聲問道,“既然子元聲稱想明白了,那爲父便考校下你罷。爲父歸京師後,當如何作爲?”

“勸諫天子,清查士家事當徐徐圖之。”

“若天子不聽呢?”

“成或弗成,在於上,非阿父所能定也。盡其力即可。”

“嗯若天子聽勸諫,讓阿父主事呢?”

“食君俸祿,忠君之事。阿父職責所在,豈有推脫之理。”

“當如何主事?”

“依律即可。”

“嗯?”

“若天子明言心意,則奉命行事;若天子無別意,則致力朝野昇平。”

“若陛下意屬如夏侯稚權行事,阿父又當如何?”

“效之。”

“不懼他人生怨乎?”

“上意難違耳。阿父不得已爲之,只需掬誠相示明心跡,他人何來有怨哉!”

“善。”

京師,洛陽典農部官署。

從石泉松林趕過來的夏侯惠,才堪堪聽完丁謐對弘農太守辭官的分析,就被天子曹叡遣來的侍宦帶去了宮裡。

地點在九龍殿。

殿內天子曹叡已經在座了,與坐之人乃尚書檯的左右僕射,裴潛與衛臻。

對於明擺着是要計議清查士家之事,不曾參合其中的裴潛竟也被召來商議,夏侯惠並沒有多少意外。

不僅是因爲裴潛擔任過太尉軍師與大司農。

更因爲他早年在任職魏郡、潁川典農中郎將期間,曾上疏廟堂,促成了屯田士家部民獲得與郡縣之民同等的仕進權利(史載:奏通貢舉,比之郡國,由是農官進仕路泰),是魏國第一個爲地位低下的屯田士民爭取權利之人。

就是不知道,他今日是態度?

入殿,依序見禮後,夏侯惠入座時還如此思忖着。

應是君臣三人早就討論過了,待夏侯惠剛入座,天子曹叡便直接發問道,“弘農太守以病求去官之事,稚權應是知曉了。稚權以爲,今當如何?”

來時之路就細細考慮過的夏侯惠,沒有直接作答,而是如此回道,“若陛下允許,臣惠今日便匹馬往弘農,只需一番話語,可讓弘農太守病泰留任。”

未完待續,先看看其他書:
100.第100章 魏闕第206章 夜話第240章 猛士47.第47章 威逼第175章 驚喜來第141章 發狠51.第51章 犯忌第43章 士家102.第102章 必惠也第272章 小兒第272章 小兒123.第123章 緣由第180章 放權第6章 求教第303章 歹毒126.第126章 挑釁第254章 君心122.第122章 義從第204章 舍與不捨第228章 如你所請88.第88章 發衝冠第238章 必不恣意第302章 牛蹄中魚第255章 歲末第286章 復甦58.第58章 恨遲也第259章 罪人121.第121章 算計90.第90章 引蛇第175章 驚喜來第263章 狡詐第225章 御駕來80.第80章 臨風第4章 休沐第188章 無遺恨第271章 重術105.第105章 蜜餞第245章 他日罷74.第74章 廟算124.第124章 惱意第155章 與宴第159章 鴻鵠志50.第50章 順遂第24章 人事第42章 遂願第157章 且試第235章 謫貶第168章 安下第228章 如你所請第195章 不取第252章 有兒子了第236章 敏銳第243章 先聲而後討第138章 不語第156章 何惑哉50.第50章 順遂第229章 圖什麼啊第187章 無裨第36章 社稷計第16章 困頓第239章 此事易也第176章 不武第26章 可作誓第259章 罪人84.第84章 臨發第249章 白鶴翩飛63.第63章 死別第211章 自作死71.第71章 扈從第299章 無外人第140章 蹙眉第284章 初春寒第187章 無裨第251章 觖望59.第59章 難改第193章 邙山宴3第18章 恨晚第149章 肺腑否81.第81章 不可伐第142章 全赴114.第114章 雁北第170章 失計否第292章 私問第294章 舊事第204章 舍與不捨63.第63章 死別第207章 大勢翻篇第252章 有兒子了第16章 困頓第261章 卻之不恭第197章 時不我與第282章 感以誠第226章 臣惠斗膽84.第84章 臨發第202章 賊兵退122.第122章 義從118.第118章 願往否第145章 失勢第174章 盡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