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江的媽媽58歲那年,孫大江剛好結婚,一直以來她都非常寵兒子,他結婚了,自然也承擔起照顧他和兒媳婦孫梅的責任,這在她看來是理所應當的。本來是想着兒子結婚後和她生活在一起,後來考慮到小兩口要有自己的空間,才放棄了和他們生活在一起。但爲了方便照顧兒子兒媳,他專門搬到他們住的小區,每天早上她會去兒子家幫忙做早飯、打掃衛生,晚上做完晚飯、等他們洗漱準備睡覺纔回到自己家。
一天,她像往常一樣,拎着從早市上淘來的新鮮蔬菜,滿懷喜悅地朝兒子家走去。可是卻沒能打開家門,不是鑰匙拿錯了,而是兒媳換了門鎖。她說:“最近小區偷盜案特別多,所以……”那天,我像往常一樣,給他們一家三口做了早餐,打掃了房間,將髒衣服都洗了,然而,他們沒有給她新鎖的鑰匙。也許他們忘了吧。
晚上,兒子來她家,將一把鑰匙交到她手上,她本來提着的心就此放下,但他兒子說了一句:“別讓我媳婦知道”,她知道事情不簡單。
第二天,也沒多想,照常去兒子家,可剛走到他們家門口,就聽到了裡面的爭執。 只聽見兒媳不斷在說:“你一定把新鑰匙給你媽了”,“誰沒有拖延症,洗完澡,內衣扔在髒衣籃裡,第二天早上一定被你媽給洗了。看着曬衣杆上的短褲和胸罩,我沒有被幫忙的快樂,只有隱私被窺視的尷尬”,“你看看你被你媽慣的,每天回家就躺沙發上,什麼都不幹,東西不收、垃圾不倒,就差沒把飯餵你嘴裡了,你就像個沒斷奶的小孩”“她就不能像別的大媽那樣,跳跳廣場舞,走走模特步,別像個攝像頭似的盯着咱們”
沒想到,她這個堪稱“二十四孝”婆婆的付出,換來的卻是這般聲討,最讓她心塞的是,兒子從頭到尾就一句話:“她是我媽,你讓我怎麼辦?”
不管在職場還是家庭,她自認裡裡外外一把手,可到頭來,在兒媳的眼裡,她是一個如此不懂事的人。
回到家,我流着淚給兒子打電話:“你是我唯一的兒子,我最大的想法就是想把你們照顧好,就差把心掏給你們了,居然落下這麼多的差評,都是白眼狼,有機會,我跟你們說道說道。”
接下來兒子說,“看看你的那些同事,近的遊遍中國,遠的都環球了。你從前多新潮的一個人,可是爲了我們,就這麼被別的老頭老太太給落下了。想想,我都替你憋屈得慌……”兒子的一席話,句句都說在她心窩子上,難道她就不想出去走走?
說走就走,她連招呼都不打,就奔壩上草原去了。在牧民家裡,親眼目睹了羊媽媽產子的全過程,看着羊媽媽哺乳小羊的樣子,曾幾何時,我和兒子不也是如此親暱嗎。
“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一年四季都在遷徙,要是羊媽媽也像你那樣,凡事捨不得放手,這小羊怎麼活下來?”這次出遊,她是負氣出走。
“真正的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說着,她掏出手機,給兒子發了一篇短信。它幾乎一針見血地說:不願意與成年子女分離的父母,與其說他們是愛孩子,不如說他們想對孩子全面把控,這種控制給他們帶來成就感和強大感,讓他們對自己滿意。
七天的草原行,她拍照留念,兒子教她發微信,教她如何曬照片,如何美圖秀秀。壩上歸來,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手機店,買了蘋果6,賣掉了那來電如雷鳴的老人機。
從手機店出來後,她給兒子打了一個電話,告訴他晚上想去他家一趟。兒子很吃驚:“媽,您不是有鑰
匙嗎,直接上來就得了唄。”我笑笑,沒說什麼。
吃過晚飯,我步行去兒子家。到了他家門口,敲了敲門,是兒媳開的門。她向他們彙報了這七日的行蹤,然後,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對小兩口說:“我準備重過晚年生活。這是我幸福晚年的第一個裝備,你們難道就不打算贊助我一下嗎。”
她晃動着手裡的蘋果6,微笑地看着他們。兒媳率先反應過來:“媽,您有沒有支付寶,我現在就給您轉3000元”,於是,在他們的幫助下,她瞬間成爲了擁有蘋果6和支付寶的人。
那是如此快樂的一個夜晚,臨走時,她從兜裡掏出了那把對於她來說,象徵着主權、話語權、家長權的鑰匙,悄悄地交到了兒子的手裡,對他說:“媽媽以後可能不會常來,就算來,也會事先打電話的。”兒子爲難地看着她:“媽,你這是幹啥?”,“媽媽不是在生氣,只是在學着退出”,兒子擁抱了一下她,她的眼睛一下子就溼了——他倆真正的告別是從這個擁抱開始的,儘管那麼不捨,但她知道,已經告別得晚了,但還來得及。
經常有人問:要孩子是爲了什麼?傳宗接代還是養兒防老?終於聽到一個令人感動的答案:爲了付出與欣賞。
爲人父母,誰都渴望與子女的距離短些,但隨着兒女的成長,屬於你們的天空肯定會越來越廣闊,與父母的空間與時間距離也肯定會越來越遠。做父母的,當然特別在乎自己到底能夠佔據兒女多大的天空位置!因爲,父母的天空與兒女的天空恰恰相反。隨着一天天老去,而變得愈來愈小。凡人百姓,同樣擁有大衆情懷,同樣在乎你是否常在身邊。孩子,父母的兒女情長,你是否讀得懂!
所有的父母都不要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唯一,爲了孩子,沒有自己的社會交往,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不在乎自己是否快樂,是否幸福,這種教育帶給孩子的是什麼,除了壓力和相互之間的折磨,沒有其他。
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父母一輩子都在爲子女營造舒適安逸的愛之窩啊!孩子小時,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孩子要星星不敢給月亮,不讓孩子幹一點點家務活、吃一點點苦、受一點點累,讓孩子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老爺生活;孩子大了,又要忙着給他們謀個旱澇保收日不曬雨不淋的好職業,還想着要給他們留下一筆豐厚的遺產,哪怕自己爲此吃盡苦受盡累也心甘情願。
然而,這種“無微不至”的愛,這種一味營造舒適安逸的愛,恰是人生的“陷阱”。陷入此“阱”的人,除了依賴和惰性,他們一無所有。
人們固然需要愛,但是,當這愛變異爲一種安樂的饋贈、一種包辦一切的呵護時,它就不再是愛,而成了一把能置人於死地的溫柔的刀子!
寵愛,不是真愛。中國的父母太寵愛溺愛孩子了,只要自己有的,全都給了孩子。自己沒有的,也總想要把世上最好的一切提供給孩子,甚至恨不得把下輩子的也幫他們準備好,卻忽視了孩子自己的能力和選擇,很多父母不把孩子當人,而是等同小貓小狗一樣的寵物,他們像對寵物一樣,爲孩子選擇好了一切,吃什麼,住什麼,用什麼,過什麼樣的生活,一切的一切。而實際上父母們應該做的,告訴他們應該怎樣做一個人,這是必須的,因爲他們真的是人,不是小貓小狗,只需要寵愛就夠了。希望父母,學會爲自己和家人活着,也爲社會活着。而不是再象過去父母那樣,只爲孩子活着,孩子有他們的自己的未來,靠自己尋找,靠自己創造,或許他們自己找到的未來,
比父母提供的更好。
父母的嘮叨,一輩子我們也戒不掉!父母健在時,我們抱怨他們的囉嗦和永遠操不完的心。當父母遠離我們而去時時,才發現:原來,被人唸叨,有人牽掛是件多麼幸福的事!趁父母還在,多點耐心,多點聆聽,多些寬容,多擔待一些他們的瞎操心。其實,所有的叮囑與嘮叨只是他們表達愛你,最樸實卻最暖心的方式!兒行千里母擔憂,對待父母親要多點耐心,多點陪伴,多點寬容。百善孝爲先,一個連父母都不孝的人,何談對其他好!
作爲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瞭解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在履行這些責任和義務中成長,不要做生活全包的父母,避免教出只會學習的“低能”孩子。
作爲孩子千萬不能對父母說的十句話:好了,好了,知道了;有事嗎,沒事?那掛了啊;說了你也不懂;跟你說了多少次了;你們那一套,早就過時了;叫你別收拾我的房間;我要吃什麼我知道,別夾了;說了別吃這些剩菜了,怎麼老不聽;煩不煩啊;這些東西說了不要了,堆在這裡做什麼啊。
對於父母來說,你不經意說出這些話很可能在父母的內心狠狠地刺了一下,看似平常,傷人卻深。而很多時候,對父母的傷害就是來自於瑣碎平常之中。
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深愛着自己的父母,而對父母最好的愛,不單單是給予足夠花的錢,而是在平常的生活中,收起自己的不經意,多些用心。
北大才女趙婕說過這樣一段話:“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做父母,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不僅僅是做父母的,人生的許多時刻都應該懂得前進和退讓,更應該知道頂峰和谷底”。
站在頂峰,有多少人仰望你;落在谷底,就有多少人貶低你;利益吸引,有多少人追隨你;好處斷盡,就有多少人拋棄你。
用得着你的時候,好話說盡;不再用你的時候,立馬轉身;喜歡你的時候,你就是最亮的星;厭惡你的時候,你就是最差的景。你不得不承認,社會太現實,惋惜自己不夠狠;你不得不面對,人心太善變,後悔自己太認真。別等天真輸給了現實,你才知道自己有多傻;別等誠懇敗給了虛僞,你才明白自己不圓滑。不要以爲人人都像你,那麼單純,那麼善良;不要覺得事事都該忍,寧願退步,甘願包容。
捨不得爲自己的健康和美麗投資的女人是傻女人!你一心撲實的管理一個家庭,那是天經地義的,沒人領你情;你專心的照顧老公和孩子,那是中華傳統美德,應該做的;你不捨得吃不捨得穿不捨得打扮,別人會誇你過日子仔細,勤儉持家,賢妻良母。這個榮譽你很滿意嗎?這個結果你很知足嗎!等有一天你的身體累垮了,造成黃臉婆了,成了抽吧老太太躺在病榻上的時候,你的這些榮譽換來的是嫌棄!是可憐!等有一天你離開人世,用不上一個月就有新人住你的房睡你的郎,你也很快的在人家的記憶裡永遠的消失,這樣女人的一生多蠢!多傻!
相反,一個成功女人的一生是在經營好一個家庭,照顧好自己的家人的同時,把積攢下來錢拿出一小部分投資在自己的健康和容顏上,活出自我、活出自信、活出尊嚴!那你再看看,你的所有付出換來的是你的家人和朋友對你的珍惜、珍愛和不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