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回崇州

(凌晨醒來,醒不着先碼一章,求紅票!)

回崇州經過江門,林縛使巡海船隊先回崇州休整,津海號則在江門停泊,林縛帶着宋博、王成服在江門登岸視看這六七日來的變化。

江門島與近岸處變化不大,但穿過雜樹林,相比較去時,王成服看到江門短短六七日間就起了很大的變化。

趙虎以崇州步營副營指揮兼司獄校尉率三百武卒屯駐江門。

都亭院原先只有北門,如今給強行划走大半座院子作爲守獄武卒屯營之後,也在南牆單獨新開一洞門戶進出,與江門都亭各佔半片院子,互不干涉。

才六七日工夫,南門兩丈餘方的轅門箭樓就新造到有一丈多高,場地上堆積如山的砂石磚木。

都亭院南側的雜樹林給伐出一大片空地,方十二丈的烽火戍臺就築在其間,距都亭院有兩百餘步,距江岸倒有四五百步,已經夯築得近兩丈高,外圍砌磚包覆,可以想象造成之後,是何等的宏偉。

除了早先過來的三百餘武卒外,這時候江門多了三百餘服刑的流刑犯在南轅門外伐木取土、堆土夯臺,王成服之前就猜到林縛強佔江門,意在安置流囚,但隔六七天,這邊又換了一番氣象,也暗自感慨崇州的動作好快,心想林縛真是銳意進取之人,做什麼事情一點都不拖泥帶水。

烽火臺本要貼着江岸夯築才更方便瞭望江口,但是鶴城草場外圍的江岸都是天然形成的沙堤,逢暴雨急流,容易坍陷,江岸的地形不穩定,只能隔着江岸一段距離再建烽火戍臺,不過要建到七八丈高才夠。

宋博識兵事,知築城之事,看着烽火戍臺與都亭院的佈局,看着林縛建成才兩丈高、剛剛與林梢相齊的戍臺上眺望遠江,試探性的問道:“烽火戍臺與都亭院以犄角佈局,攻守兩便,利於防備,將來若在此築城,也會十分的便利,林大人覺得是否如此?”

林縛微微一笑,也不置可否,有些心思想瞞是瞞不住的,明眼人一眼都能看出來,有些事做得說不得,悶頭幹就是。

王成服心頭一跳,也眺望遠江,多少能明白林縛的心思。

************

江對岸的土地,原先叫虞東草場,面積雖比鶴城草場小一半,但與鶴城草場同屬維揚鹽鐵司所轄,爲兩淮鹽場煎海煮鹽提供草料。

慶裕三年,維揚鹽鐵司副使王奎上書朝遷,言江海濤險、虞東草場戶民/運草穿江過海才能及兩淮鹽場,有覆舟之險,每年淹溺性命,少則十數人、多者百十人,請裁虞東草場,歸入海虞縣,遷民開墾、以增稅賦。

王奎的上書,在朝中得戶部尚書陳準支持。爭議經年,陳準在任上得病猝亡,原以爲此事息了,未料到德隆帝繼位時,這樁事突然有了結論,特旨奏準裁撤虞東草場,但將其土悉數闢爲虞東仁壽宮莊,共置莊田四千餘頃,原草場戶皆轉爲宮莊莊戶。

仁壽宮是樑太后居所,所謂仁壽宮莊,實爲皇莊一類。皇莊即爲內廷直接經營的莊田,當世分有三類,除皇帝莊田外,還有皇太后及皇太子莊田。皇太子莊田即東宮莊田,皇太后居仁壽宮,皇太后莊田又稱仁壽宮莊,每年所收的子粒銀又稱仁壽宮子粒銀。

虞東宮莊由太后派管莊太監直接經營,每年徵收仁壽宮子粒銀近兩萬兩,亦由太后自行支配。除管莊太監外,其下還有官校、莊頭、莊丁等數百人、莊戶丁口約兩萬餘。

頗爲奇怪的,虞東宮莊近兩年來也受東海寇入侵,然管莊太監皆稱成功擊退進犯之寇,損失甚微,每年照常將兩萬餘兩子粒銀輸往京中。

說來也不奇怪,虞東宮莊四千餘頃良田,莊戶耕種,給盤剝得異常厲害,常常一年收成,要給奪走七成八成。四千餘頃良田,每年所得的仁壽宮子粒銀絕對遠遠不止兩萬餘。不管漂沒的銀子最終是給哪些人得過去了,這些人都不會希望明白賬目公佈於世,即使給海寇大侵損失慘重,也只能給打碎牙和血咽肚子裡去。

虞東宮莊來頭甚大,性質特殊,縣府郡司乃至六部九卿都管不着,自成一體,外人也看不到宮莊內的虛實。王成服在江門六年,與虞東隔江相望,從諸多細枝末節處倒也看出些端倪來,虞東宮莊至少不像表面上那麼簡單。

撤虞東草場置宮莊,海虞大族並非一點好處都沒有。

次相陳準當年爲撤虞東草場患上跳下,怎麼可能是憐憫草場戶穿江過海之險?近二十年來,海虞陳氏在東江兩岸的桑園規模陡然增加到兩千餘頃,這其中怎麼可能沒有貓膩?今日以一族之財力,便能供養五六千人的鄉營,可見陳氏之富裕,便是放眼天下,也沒有多少人能與之比肩。

************

表面看來,林縛在江門建烽火戍臺以備海寇,也流露出借江門之地安置流囚的意圖。考慮今後需安置的流囚人數之衆,而朝廷及郡司給林縛提供的條件之寡,即使有些人看出林縛有借江門之地安置流囚的意圖,只要不太過分,也不是不能容忍。

但是,林縛的目標是整個鶴城草場!王成服看到林縛眺望江南岸的神態,心裡陡然跳出這個念頭,暗感他當真是好野心、好膽魄。

鶴城草場面積是原虞東草場兩倍以上,撤鶴城草場,即使大片土地給劃爲內廷莊田,實際已經控制崇州的林縛,必然也能暗中侵奪大量的土地變爲己有。

林縛能從土地肥沃、水利頗佳的鶴城草場多得三四十萬畝私地,不要說六七千人規模的江東左軍能養得起,就算江東左軍兵力再增加一倍,也能勉強應付。

不過林縛要如何抵擋各方便的阻力?要知道鶴城草場每年需爲兩淮鹽場提供七八百萬圍的乾草,兩淮鹽場每年又爲朝廷提供兩百萬兩銀的鹽稅,幾乎是朝廷的大命脈,林縛要動鶴城草場的心思,內廷、外廷以及鹽鐵司上下不知道會有多少人跟他拼命。

林縛收回神思,轉回身來,看到身邊的宋博、王成服都若有所思,笑問道:“二位隨我站在高臺之上,敢問一句:可圖之否?”

宋博不言。

王成服心頭巨跳,林縛這話問得模凌兩可,但是猜測若實,林縛是問圖鶴城草場之策,他脫口答道:“可徐徐圖之。”說完這句話又頓感後悔,圖鶴城草場應是林縛藏在內心最深處的隱秘心思,自己怎麼脫口就一言道破?真是活生生的將腦袋推到林縛的刀口下。

林縛看了王成服一眼,笑了笑,沒有說什麼,這會兒江門都頭王天義過來拜見。雖說不屬一衙,但是王天義都只是都卒長,羽騎副尉,從九品的武官,與林縛的官階差得太多,要是給扣個不敬的罪名,就夠王天義吃一壺的。

林縛沒有爲難王天義,還送了一口這次繳獲的好刀給他,吩咐了幾句,要王天義率鹽丁配合崇州步營武卒合力守戍江門,騎馬在江門範圍內走了一圈,也沒有多說什麼,就登船返回崇州去。

******************

所幸東風正盛,揚帆逆江流而上,行速也不慢,趕在黃昏之前,津海號在紫琅山南崖碼頭登岸。

林縛讓人將王成服帶去東麓禪院稍待,他領宋博直接去山頂禪院見奢家姑嫂。

新城剛剛纔開了牆基,靖海都監使司衙門集中在東麓禪院署理公務,崇州步營、騎營包括靖海水營第二營也主要集中駐紮在東山一帶,大家已經習慣將東麓禪院稱爲東衙,而將充當臨時縣衙的北山門禪院稱爲北衙。林縛住在山頂禪院,女營、親衛營又駐紮其間,是爲內府。

秋日清涼,宋佳看過塘抄,便覺得各地都無什麼讓人心情舒暢的消息,閒來無事,便到南崖曬臺散心,遠遠看到林縛在諸護衛的簇擁下擡階登山而來,隔着遠,也不怕林縛會發現,便倚着石臺子看他。

待林縛他們走到近處,宋佳才陡然覺得林縛身邊的那人好生臉熟,再看過去,眼淚就落了下來。她與宋博雖說不是一母所生,但是在諸多兄弟姐妹間,她倆感情最好,他怎麼會跟林縛走在一起?宋佳即使知道不可能,心裡仍不由的生出些奢望來,奢望父親及宋家沒有將她當成棄子給拋棄掉。

林縛擡頭看到宋佳一襲綠衣坐在石臺側,臉上帶着淚痕,難得一見的楚楚可憐,使她的容光愈盛,美得灼人眼睛,他使左右護衛各自歸營去,跟宋佳笑道:“宋兄遊歷江淮,我有幸在江門與他遇見,便邀他來崇州做客,少夫人有什麼話,有什麼委屈,或許可以由宋兄捎回晉安去……我就不妨礙你們姐弟相聚了。”

林縛離開崇州七八日,也思念宅中佳人,將宋博丟在南崖,他去找柳月兒、小蠻去了。

第59章 烽煙緊第30章 定策西沙島第35章 鏖戰第6章 去燕南第152章 丹江對峙第112章 政軍並舉第二章 夢裡夢外驚魂第53章 北伐猜想第50章 奪壘第37章 親衛營新卒第85章 鶴城之失第13章 蒸汽機(二)、(三)第十四章 海島生存(二)第1章 風雨相援第11章 嫡爭(二)第106章 驚疑第67章 國策第34章 秘倉第118章 嵊泗初定第41章 撤兵第121章 聞信驚雷第12章 大功將成第146章 賊船第45章 行路難第126章 後手第97章 大軍集結第69章 江門島第32章 風月龍藏浦第69章 渡口大潰第二十一章 移禍之計第44章 兵家秘術第57章 好快第162章 梟勇而戰第71章 棄都第89章 潰敵第39章 特使駕臨第九十四章 草堂微風第147章 崇國公第10章 淮西第29章 督軍第6章 賞匠第二十二章 跋扈的風情(二)第16章 誰能知心第24章 戰後第8章 私糧之利第87章 風捲殘雲第43章 演射第124章 懸樑第104章 轉機第九十八章 夜談形勢第53章 梟首取級第39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6章 賞匠第136章 屈意逢迎第122章 英雄遲暮第132章 江灘第70章 長樂王第十四章 殺人意第95章 危機未解第12章 餌與陷阱第93章 老妖婆第18章 激將第129章 還都第27章 變化第2章 夜觀軍營第一百一十章 冰釋(二)第95章 左右爲難第140章 淮西用間第9章 問政殺心第16章 聯兵助伐第2章 錦上添花事第40章 慷慨赴死易第86章 戰爭陰雲第4章 世間不缺聰明人第125章 起霧第12章 津海號第12章 寧則臣第118章 嵊泗初定第44章 兵備將行第164章 窮寇宜追第13章 擁兵自重第152章 草芥仇寇第154章 渡河第17章 使臣第44章 危機不知第3章 寧王第五十六章 募工(一)第70章 覆滅第六十八章 玩弄股掌第95章 觀戰臺第73章 籌劃第53章 梟首取級第85章 鶴城之失第56章 見疑第28章 廢除匠戶第161章 誰是獵物第三章 寄客不知人已非第83章 兵臨城下第30章 定策西沙島第五十五章 夾藏私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