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

“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五代史·伶官傳序】

按照已事先商議好的行程,衆人先去太尉府接受將職封賞,然後再入宮覲見皇帝。

在此之前,蔡邕與趙溫兩人聯袂入宮先行通傳,向皇帝彙報結果。

在知道李傕、郭汜、胡軫等人都已入城後,皇帝立即振奮了起來,這是他多日以來與荀攸商議密謀許久的結果,在示敵以弱,假意誅殺‘王允’之後,利用李傕等人對蔡邕的信任,以及對朝廷的僥倖,實行請君入甕。

如今西涼叛軍中幾乎所有有實力的將領都已入城,是時候開始第三步計劃,關門打狗!

皇帝看了看坐在一旁默不作聲的荀攸,向衆人吩咐道:“張遼、王忠,你二人即刻帶兵趕赴北宮門,待李傕等人入宮之後,除樊稠、董承等人以外,其餘人等就地格殺!”

“唯!”旅賁令張遼、右都候王忠立即領命。

“魏桀、張猛。”皇帝對站立在一旁,垂手以待的步兵校尉魏桀等人說道:“李傕等人帶入城中的護衛定是親信精銳,其中不乏死忠者,李傕一旦被殺,其餘部必然生變。爾等可帶兩千北軍士兵,趕往宣揚朝廷但誅首惡,對餘部赦免之意,若還有反抗者,則一律處死。”

最後,皇帝又看向在場的車騎將軍皇甫嵩,雖然皇帝不是很喜歡皇甫嵩見風使舵的性格,但此時論及在軍中威望,要出面彈壓城外十萬叛軍,就非得需要皇甫嵩出力不可。

“皇甫公,城外的叛軍就交給你了!”皇帝緩緩說道:“我會讓賈詡、董承、張濟等人前來城門與你匯合,他們可以助你安撫軍心。”

皇甫嵩應諾時與張遼等人渴望藉此建立功業的激動語氣全然不同,他沉穩的說道:“臣謹諾,只是此事慎重,臣區區不才,一人恐難以濟事,還請陛下另派羽林中郎將與羽林監領兵,隨臣一同趕赴城外。”

這番話足以表現皇甫嵩精明老到的性格,他自詡是半途上船,不是皇帝嫡系,比不得蓋順從一開始就唯皇命是從。所以出於謹慎,他不敢獨佔收服城外叛軍的大功,有意藉此提一提蓋順。

皇帝心裡正有此意,見皇甫嵩如此上道,也不拒絕,說:“那我便將羽林、虎賁連同交付與你,待收服叛軍之後,接下來一應行動,俱如荀侍中事先計劃的那樣進行。”

“諸位!朝廷是否能就此中興,我等身家性命能否得以保全,成敗皆在此一舉!”皇帝朗聲道,做出最後的動員:“事若克成,我必不吝勳爵之賞,還望諸位勠力同心,共襄大業!”

“臣等敢不效命!”

於是衆人開始按部就班的開始行動,皇甫嵩等人奉詔各去佈置兵馬,尚書令士孫瑞與尚書僕射楊瓚坐鎮尚書檯,衛尉趙溫與光祿勳楊彪、執金吾司馬防各自帶人在城中戒備宵小,北軍中候王斌親上城頭督軍,侍中、黃門侍郎等人持劍侍立殿外,戒備非常,通傳情報。

身邊的親信臣子們人人都身負重任,唯有侍中荀攸一動不動,像個局外人一樣坐在宣室殿中。

皇帝長吁一口氣,起身走到荀攸身旁,若不是有這個人,自己恐怕還無法一時間調動這麼多資源,花費這麼多精力想出、並完善這個計劃。

“此事多虧了公達。”皇帝鄭重的向荀攸行了一禮。

“不敢,李傕死後,尚還要陛下出面收服軍心,重整朝廷。尤其是董承,事先既已給出答諾,其後勢力漸長,該如何約束,這還需陛下籌劃。”荀攸不敢居功,將身子挪到一邊,俯身拜倒。

“我不是那種功過不分的人,你大可不必自謙。”說完皇帝便嘆了一口氣,想起給董承開出的條件,心裡竟想起宮中某個靈動的身姿:“只是麻煩事,我這還剛開始呢。”

李傕等人各領封賞後,依例要入宮向天子謝恩。

在臨行前,太尉馬日磾說道:“朝廷已在未央宮南安排好了營地,須知兵甲非詔不得入宮,諸位將軍的部曲可暫且屯駐於此。”

意思是讓李傕等人徹底捨棄兵馬護衛,赤手空拳的入宮。李傕、郭汜等人鑑於董卓死因,百般不願,正欲推辭,只見得封輔國將軍的董承率先響應道:“正是此理,聖天子不曾見過刀兵,我等可別衝撞了纔是。”

一旁得封安集將軍的張濟也附和道:“是,我等既已歸順,自當尊奉朝廷制度。”

李傕皺起眉頭,以探詢的目光看向賈詡,且聽被拜爲尚書的賈詡淡然說道:“理當如此。”

揚威將軍樊稠立即叫嚷道:“那還有什麼好說的!索性都進城來了,不過是入宮一趟,還有什麼可擔心的?”

話說到這個份上,便是李傕也不好反對,只得無奈接受了這個要求,跟隨先導趕赴未央宮。

未央宮,北宮門。

負責帶李傕入宮的先導是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一路上對李傕奉承有加,卻不顯諂媚。李傕到底是粗人,很快便對此人產生好感,心想自己今後若是要在朝中施加影響,怎麼也得扶植一些像這樣的人當自己在朝中的口舌耳目。

“本將軍看你很會說話,不知你喚作什麼名字?”李傕側過半張臉問道。

那人展顏一笑,將李傕等人引入宮中,走過了北宮門後,方纔答道:“在下乃長安令王凌,奉陛下詔旨,特來接送諸位將軍。”

“王凌?”胡軫聞言,面露思索,突然驚道:“你是王允的侄子!”

“家叔正是王公。”王凌這時已策馬與衆人拉開距離,他不說王司徒,單說王公,但這已足以證明他的身份。

王允不是被馬日磾等人彈劾罷免,被判處死罪了麼?身爲他的族人,爲何還擔任着朝中官職?

胡軫越想越是陣陣心寒,他哪裡還敢往前走,徑直撥馬回頭,想跑出宮去。

只見賈詡、張濟、董承三人站在門洞裡,北宮門在他們背後緩緩關閉,其身周護衛着百多名執戟衛士,正好整以暇的看着他們。

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二百零四章 虎口奪食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一百七十九章 逋竄悔過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二十七章 責有攸歸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六十章 秘書執筆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二百六十四章 局勢突然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五十三章丨欽使關東第二十六章丨別有所圖第二百八十三章 蔓草根植第三百五十七章 壅塞不通第六章丨高廟罪已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後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三百九十九章 患乎難知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二百九十三章 勞人草草第四百四十九章 取悅奸功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異心第四十章 銜愆效命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四百六十四章 病臥待時第八十五章 斗酒炙犬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五百五十六章 捨身取義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七十三章丨時候未到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四百一十六章 不止爲薪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一百零四章 說是談非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功折過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八十八章 錢文旋讀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三百一十七章 脅肩低首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九十三章 零打碎敲第一百六十六章 匣劍而行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四百四十九章 取悅奸功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六十章 器以悅上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一百八十五章 計日可數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一百一十三章 市恩不受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四百八十七章 勸懲勉進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一百零四章 渭橋踏麥第二十九章丨嶢柳青泥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三十三章丨日出星逃第五百七十七章 盡忠任事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湯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八十五章 斗酒炙犬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五百八十章 如鳥之集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六十章 短兵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