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王也乘興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荀彧拿起一柄小剪刀剪短了過長的燈芯,又順勢挑了挑,好讓它燃燒的更亮一些。室內立即明亮了幾分,吳碩嫌有些悶熱,忍不住起身將窗子打開一條縫,他站在窗邊嗅着冷冷的空氣,側身面對着荀彧,道:“文若可是有什麼法子?”

見荀彧不語,吳碩臉色變了便,好似下定了決心,走到荀彧身邊,躬身低聲道:“此事關乎朝廷大計,辦好了,可上解君憂、下紓民困。文若,你縱然信我,便不該這樣瞞着。”

“我這只是一家之言,論及經營之道,我不如糜竺多矣。”荀彧慢慢放下剪刀,開始整理起桌案上的書簡。

“文若!”吳碩心知對方定然不會有什麼好主意告訴他,但這卻是一個讓他自證的途徑,只要能因此與荀彧達成一次合作,以後就可以慢慢的鋪好雙方緊密聯合的橋樑:“即便是一家之言,只要於國有利,吾等大臣亦不能輕忽,至不濟,可先以我的名義去稟明陛下,壞事皆由我來承擔。”

“我也不是這個意思。”荀彧臉上浮現出一絲爲難,他持着半卷書簡,猶疑了一下,然後道:“只是近來有不少人向我請託,想入國子監。”

“想入國子監?”吳碩不由得直起身來,國子監內人數不多,但皆爲二千石子弟,策試出來後更是前途無量。今日皇帝才決議授予策試優秀的監生‘賢良’的身份,擇入三署郎,他日出來就會走一地令、長的路子。國子監地位遠高於太學,收到世人重視自然是題中應有之義,而要想進國子監,除了父輩爲二千石以外,也只有皇帝特詔恩蔭才得以入讀,旁人要想讓子弟混進去結交人脈,難度堪比每年在本郡爭奪那一個兩個‘孝廉’的名額。

“是哪些人?”吳碩追問了一句。

荀彧忽的擡起了頭,目光幽幽的看向了吳碩。

吳碩立時明白過來,除了彼等地方大族豪強,誰還有資本卻沒資格擠進國子監呢?

國子監充盈着衆多高官子弟,一個士人,要遊學多少次、拜謁多少門第,才能一次性接觸如此之多的資源?結交權貴雖是主要,但國子監祭酒任安,教習孟光等人俱是熟讀五經、名重一時的大儒,教學質量自然不會差到哪裡去。這樣優渥的條件,就連部分大族都聞之心動。

“如今國子監只許二千石以上官員及功臣勳舊子弟入學,若非特詔,恐怕旁人輕易是進不去的。”吳碩如是想着,國子監由於生源限制,至今只有一百多人,在關東諸州一一歸復以後,也不過兩百多人。要是想上疏請皇帝擴招的學子的話,或許還得費一番思量……

他想了一會,看向默不作聲的荀彧,腦海中驀地前後聯繫起來,忽然想到了什麼,念頭一轉,假意嘆了口氣:“如今太學有生員五千,每年所耗衣食、薪米等物不下千萬,房屋修建、桌榻添置之費也不在少數,這還不算陛下從少府特撥給貧寒學子的‘勸學’錢。而太學生每年僅交束脩不過一人幾塊肉,即便豪富之家也不過幾百錢,長此以往,朝廷固然得士,但入不敷出,也是讓人難辦啊。”

荀彧安靜的坐在席上,聞言笑道:“育才大計,再多花費也是應該的。但是朝廷用了錢,自然要從別的地方尋補,所謂‘損有餘以補不足’,此乃天之道。吳公以爲呢?”

“物貴稀而不貴多,人也如此。”吳碩說着在荀彧身邊跪坐下來,目光炯炯的望着對方,湊近說道:“國子監如今不過兩百人,依我之見,可增至五百人。彼等閥閱之家不乏良才欲求上進,而太學又是給寒微之家出路,豈能再與彼等爭之?”

“是這個道理。”荀彧輕嘆一聲,低聲道:“有不少人向我提過此事,說國子監與太學地位等同,但學生卻不多,太學明經科每年招入都有定額,多少人進去不得。我這幾日本想上書陳情,但正旦在即,一切事都應放在年後去說,於是便耽誤了。”

儘管太學五科實行了數年,但在沒有見到成效的情況下,時人的思維慣性依然沒有得到改觀,許多人仍是以明經科爲重,治劇科次之,其餘諸科皆爲末學。每年的太學招生,都是明經科報的人多,豪強大族也都是選擇的明經,至於其餘四科則多爲寒微。不能在名師大儒座下學習經義,而州郡舉薦‘孝廉’、‘茂才’的力度一年比一年嚴苛,如今不光是被舉薦者要統一到公府進行策試,就連未來三年內被舉薦者若是出了道德等方面的過失,舉薦者也要受到連坐。

經過朝廷對察舉的日益整頓,地方郡守縣令也不敢輕易舉薦,豪強大族少漏子可鑽,爲了進入仕途,只能寄希望於朝廷中央開辦的學校。與太學擁有各類科目相比起來,國子監只按經義分科,對於傳統豪強士族來說,國子監是比太學更要好的去處。

選官任官的方式與途徑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大量人才被引流至太學,按照皇帝所制定的策試規則進行選用,雖然皇帝並沒有直言要廢除察舉與徵辟的制度,但在有識之士的眼裡,就算不廢除,以策試選任官員的制度必將取代以往一旦舉薦便能授官的粗獷流程。

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人不適應潮流的改變,試圖提出異議並阻撓;而有的人卻懂得主動順應時勢,並將身邊的人拉入這股潮流中去。

“只不過,朝廷養士不易,國子監雖比同太學,但到底是尊貴些。”吳碩直直的盯着荀彧的眼睛,似乎想從中捕捉到一絲確定:“所以這束脩自然不能如太學那般流於形式,記得當初我拜名士爲師,光是束脩便交了上千錢。”

名士大儒收門生往往逾千數,只有天資過人、或者是親故、其他大族子弟纔是象徵性的收取束脩,而像是一般‘站聽’、‘旁聞’的門生則是會收取很高的束脩。荀彧聽到這裡,心裡頓起輕視之意,吳碩既然沒有說出師傅的姓名,想必也不是什麼名士。

“新招國子監生三百人,只收束脩千錢?”荀彧微微挑眉,說道:“區區十五萬錢,於朝廷而言不過杯水車薪。”

吳碩有些訝異的看向荀彧,一時竟弄不清楚對方究竟是什麼意思,在對方的注視下,吳碩只好說道:“那就萬錢,如何?這樣一來,國子監每年可得三百萬,這錢可以用於太學,正好合乎文若所言‘損有餘而補不足’。”

“一切都依吳公。”荀彧微微頷首,做足了儀態,彷彿他纔是貨真價實的尚書令,吳碩只是向他問詢意見的屬吏。

有些人天生就有名臣的風範,而有些人無論怎麼去模仿都像是跳樑小醜,吳碩很快也察覺到了兩人之間異常的相處模式,神色不由尷尬了幾分,輕咳一聲,旋即起身走回自己的主位坐下。

事情到此就算了解,吳碩以本人的名義在年後向皇帝提出擴招國子監的獻策,算是他邀買士心的舉措。而每名新晉監生需納的萬錢束脩,也能爲朝廷提供一筆財源,雖然在荀彧看來,皇帝勢必會將這束脩的錢再往上提,而提的越多,所受的壓力與非議也就越大,承壓之下,再談妥協就容易了。

夜色已深,承明廬依然亮着燈,今夜在此值宿的正是侍中荀攸。

明天一早的正旦大朝是最重要的大典,不僅是皇帝光復天下之後的第一次大朝會,更是要在此宣告決定未來數年大勢的時刻,不容有絲毫差池。所以司空、錄尚書事趙溫;侍中、平尚書事荀攸;尚書令吳碩等人紛紛值宿宮中,以備非常。

夜深難寐,荀攸裹着厚厚的大氅,在溫暖的承明廬內烤着炭火,斜靠在憑几上藉着火光看書,一隻陶壺半埋在熱灰裡,正滋滋的往外冒着水汽。

門從外間被人敲響,荀攸眼皮動也不動:“有何事?”

皇帝有時晚上談興大發,常會半夜命小黃門至承明廬喚人共敘,有的人不堪其擾,有的人則視其爲接近皇帝的契機,每每在夜裡熬夜晚睡、守株待兔。荀攸不常值宿,但也知道皇帝有這個擾人的癖好,好在皇帝也通情達理,每次都會預先使人過來看值宿的睡着沒有,倘若睡着了便作罷,沒有睡,便徑直往點燈的房間過去。

荀攸想着,或許是小黃門見自己的房間尚未滅燈,故纔過來請示。

“聞到裡面的酒香了,快開門!”門外是一人清朗的聲音,那玩笑一般、毫無顧忌的態度,彷彿這裡是他家似的。

聽到這個熟悉的聲音,荀攸心裡一驚,立時丟下書本,忙走過去打開房門。

只見皇帝身披一件深色大氅,獨自立在門邊,在屋檐外的夜空中紛飛着鵝毛似的大雪,穆順等幾個人提着燈籠瑟瑟發抖的站在後面。

“侍中臣攸叩見……”荀攸大驚失色,下意識的拜倒道。

“噓,不要驚動別人。”皇帝在脣邊豎起一指,眼角流露着一絲狡黠。他挺拔如鬆的站在雪景裡,臉龐不知是被凍的還是被雪光所映照,顯得格外的蒼白,使皇帝的氣質冷峻了不少,但他的眼睛依然是那麼的深邃有神,彷彿比夜色還要深:“既然來了,不邀我進去麼?”

“喔、喔。”荀攸才從皇帝親臨的驚訝中回過神來,忙站在一邊,伸手邀請皇帝入內。

皇帝手上還很有雅興的提着一隻燈籠,他進去後將燈籠交給身後的穆順去吹滅,自顧自的走到炭盆邊,指了指那隻陶壺,扭頭笑看向荀攸:“今日你我君臣纔在承明殿定下禁酒之令,你便知法犯法,還是在宮中,該當何罪?”

穆順上前將皇帝身上溼冷的大氅脫下,掛在一旁的樑柱上,又接着從隨身帶來的食盒裡拿出幾碟炙肉,一一放在炭盆邊空着的桌案上。

荀攸見到這裡,便笑着說道:“詔書尚未發下,臣如今算不得公然犯禁。”

“不行,我還是得罰你。”皇帝故意瞪了一眼,轉而笑着招呼荀攸與他湊在炭盆邊坐下。

只見皇帝翻出兩隻酒碗,朱漆龍紋的漆碗在他手中靈活的翻轉着黑紅兩面。酒碗被放在桌案上,皇帝又拿鐵釺試圖去炭火中挑出溫酒的陶壺,穆順見到,忙伸手欲要搶過:“陛下,這還是交給奴婢來……”

皇帝拿着鐵釺的手驅趕似的一擺,穆順的手便僵着縮了回去。

熾熱的陶壺被穩穩地挑起,放在地板上,發出‘吱’的灼烤聲。

“就罰你爲我倒碗酒吧。”皇帝將鐵釺放在一邊,輕拍了下手掌。

荀攸輕輕一笑,也不多言,拿起兩根筷箸將陶壺的壺蓋夾起放置一邊,然後從旁拿出一隻竹製的酒勺,從中舀出其上有不少綠沫的酒分別倒在君臣之間的酒碗裡。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皇帝從記憶裡十分應景的順口誦出詩句,他指着那碗泛着綠沫的熱酒說道:“這是新釀的酒?”

所謂‘綠蟻’往往是古人釀酒技術尚不發達,新釀的酒往往未經過濾,底下的酒渣會經過煮沸後浮起,其色微綠、其狀似蟻。

“前不久家人從潁川來,特爲帶來的。”荀攸不緊不慢的解釋道:“那時朝中尚無禁酒之議,故而家人送來,臣便收下了。”

“這是小事,無關大礙。”皇帝拿起酒碗,與荀攸碰了一下,便小心的吹了一口,稍微抿了點微燙的酒。熱酒下肚,在外面凍的有些僵硬的身軀登時暖和了不少,皇帝愜意的嘆了口氣,若有所思的說道:“我記得《四民月令》裡有提過,正月裡恰好是釀春酒的時候。”

荀攸也只是用熱酒潤了潤脣,並不急着大口飲下,如是說道:“春酒用來祭神祀祖,宴請賓客,以供尋常之家一年之用,雖各地釀法不同,然民俗皆是如此。”

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一百八十四章 發號施憲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八十六章丨按兵不動第三百七十七章 衆議從安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八十八章 豪氣崢嶸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第四十九章 姑置勿問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六十六章丨女之耽兮第七章 淤塞難免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一百三十五章 丰容顧景第十二章 師友相從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十八章 指通豫南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職乃決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一百一十八章 涑水解虞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飢己溺第四章 坐而論道第五百三十一章 莫待相逢第五十三章 參商之虞第一百一十三章 市恩不受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五百零三章 籌畫所料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三十一章 己飢己溺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五百六十八章 非戰之敗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傾第三十八章丨柏梁臺上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第九十四章 錢穀本末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三百五十五章 漫漫林道第一百三十二章 蝶使義形第四百五十二章 合力堅持第八十五章 斗酒炙犬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六章丨高廟罪已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四章 輕哀薄斂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一百八十九章 香草藏衣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五百八十六章 僵局驟破第一百一十四章 兼弱攻昧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第五百四十九章 草長風生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計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謀身隕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三十八章 陟罰臧否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一百三十二章 蝶使義形第五十三章丨欽使關東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八十七章 萍水相逢第九章丨青牛先生第二百九十五章 先登結陳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職乃決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一百六十一章 心瘁難爲第二百二十五章 貪官圖爵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