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

“以五彩絲係臂,名曰闢兵,令人不病瘟。”————————【荊楚歲時記】

皇帝將拜車騎將軍朱儁爲太尉,朱儁辭讓太常陳紀,陳紀不受,再另讓光祿勳楊彪,亦不受,於是朱儁只得受命,正式擔任太尉一職。

這一番調整雖然並未完全如士人的本意,但好歹朱儁比董承更加名正言順,他有着董承無與倫比的聲望,家裡也是豪族,而且此事過後他們也不好在得寸進尺,繼續開罪朱儁,於是便偃旗息鼓,輿論很快平息下去。

皇帝從諫如流,採納衆議替換了更有德望的人擔任三公以後,管寧等人在民間的聲望水漲船高,朝中也開始有人重新向皇帝舉薦,希望能徵辟這些賢士。而皇帝卻對此不聞不問,任由賢士在野也毫不動心,反倒是把與管寧等人一起避難遼東、又一起受徵回來,但並沒有參與半道下公車譏諷董承的樂安人國淵給提拔爲太倉令。

國淵是太中大夫鄭玄的高徒,清廉、正直,他的任職並沒有什麼問題,可在對比起來,卻像是特意做給管寧等人看的——尤其是緊隨其後不久,鄭玄便升任了光祿大夫。

漢建安五年三月二十。

剛配上太尉的印綬後不久,朱儁便承受詔書,與驃騎將軍董承、兵部尚書李固等人開始策劃裁撤各地冗餘兵馬,將其另行安置。皇帝並沒有直言要如何如何,只是希望通過這樣不公開的方式,逐一恢復舊制。

不然,一旦知道皇帝裁兵後又變相的增了兵,朝野又會鬧起來,所以此事還是讓他們後知後覺的好。

“君上既然有詔裁兵,那就先從彼等雜號將校開始。”驃騎將軍董承大手一揮,絲毫沒有顧忌朱儁的想法,顧自決議道:“青州的懷義校尉臧霸、河北的校尉陳到、關羽、張飛、朱靈、路招……對了還有那個夏侯惇,彼又是陳留太守又是折衝校尉,陛下早有詔旨,太守今後只管治民,不涉軍務……這些都可以裁了!”

朱儁知道對方是故意給自己擺出這幅強勢的樣子,好讓他在之後的行事中佔據主動,然而他並沒有將這個看在眼裡,而是挑眉道:“既如此,揚威將軍樊稠該不該裁呢?”

這戳到了董承的軟肋,在京畿之內,皇帝是不允許出現除南北軍以外的其他軍隊的,可樊稠是他的依仗,哪裡還經得起動?他立時急了,想發怒卻又不可,臉上驚怒不定,最後才沉下氣來,緩和了語氣,開始恭敬的說道:“朱公,哪些該裁,哪些不該裁,還是要好好商量纔是。”

“哦?”朱儁嘲弄的看了董承一眼,好笑的問道:“那誰不該裁呢?”

“這……”董承猶豫了一下,決定開門見山:“譬如樊稠,此人屢建大功,從君上親政時便護衛左右,是功臣,哪裡能輕易裁撤?”

朱儁深以爲然的點了點頭,如是說道:“是這個道理,可京畿不能留外軍。”

“那就請調至外地!”董承立即順着話,試圖說服對方:“蓋順、段煨在幷州互不統屬,正好缺個主將以總其成。”

“善,此議乾脆就請董將軍上疏天子?”朱儁揶揄的笑着說道。

“這……”董承啞了火,這件事他能做早就做到了,可天子看不上樊稠,自己也徒呼奈何。

一旁的兵部尚書李固等兩人交鋒過後,這才笑着打圓場:“既然如此,還是先做詳議,再呈天子裁奪好了。”

未央宮,宣室殿。

一歲多的周循在殿內顫顫巍巍的走着,他每走一步,臉上的肉就會浪似得抖動一陣,看得近旁的黃門、宮女們忍俊不禁。

“來,到舅舅這來!”皇帝笑着向周循伸出了雙手,在他的手上有一根用五彩絲線編成的繩子,上面穿着一隻小小的玉剛卯。隨着皇帝手上的動作,玉剛卯周身鐫刻的幾個金字閃閃放光,吸引着孩子的注意。

周循很新奇的打量着這個陌生的地方,他似乎很怕生,怯怯的走兩步便停了下來,時不時地回頭看看母親還在不在。看到母親慈愛的目光後,周循這才往前走着,忽然,他腳下一軟,身子立即倒了下去。

在場人的臉色立時大變,萬年長公主劉姜更是從席榻上站了起來,可週循並沒有摔倒,而是知道伸手扶住一旁的桌案,屁股翹的老高,一臉懵懂無知的回過頭對着劉姜憨憨的咧嘴笑了一下。

“嘿、嘿。”

劉姜這才鬆了一口氣,緩緩的坐下了。

“這小子不錯。”皇帝被他逗得哈哈大笑,於是等不及似得起身,大步邁過去一把將周循抱起。周循身上肉肉軟軟,皇帝剛入手便覺得沉甸甸的,心裡更是喜歡了,他索性將周循抱回自己的坐席上,讓周循坐在自己的懷裡,用五彩絲串起的玉剛卯在他眼前晃了晃,逗他:“叫舅舅。”

周循半張着小嘴,一隻手指仍扒拉着脣角,口水不知覺的從中緩緩流了出來。他一時被那隻漂亮的絲線與玲瓏剔透的玉剛卯吸引住了,竟然忽視掉了自己正在一個陌生人的懷裡,嘴上很聽話的重複道:“舊、舊。”

“誒!”皇帝很快答應了一聲,親自將五彩絲線綁在周循的小胳膊上,這種五彩絲線叫做長命縷,又稱避兵繒,五種顏色代表五方與五行。而玉剛卯又是漢代最流行的護身符,能辟邪除瘟,此物需要在正月卯日卯時動刀,一個時辰內刻完方有效用。

那玉剛卯正是今年由尚方監的良匠所雕刻,用的是最上等的白玉,皇帝特用來送給自己的外甥。

周循此時正好奇的摸着手腕上突然多出的一個玉飾,眼睛專注的盯着,好像在考慮可不可以吃。

皇帝似乎很喜歡小孩子,哪怕周循在他身上蹭了不少口水,皇帝臉色也沒有絲毫不愉。看對方是那麼發乎內心的喜愛,不似作僞,劉姜心裡不僅放鬆不少,更是因此而感到高興。

“這孩子就喜歡閃閃發亮的東西,侍女頭上的步搖、陽光下的銅鏡、還有他阿翁腰上的帶鉤。只要這些東西從他眼前晃了一下,他準得吵着要拿,不給就在那裡哭,把府裡折騰得不行。”劉姜苦笑着搖搖頭:“他長大以後恐怕是個愛錢的。”

“錢有什麼不好?”皇帝不以爲然,對周循笑着哄道:“舅舅以後送你一座金山。”

“君無戲言。”劉姜像是把話當了真,揶揄的笑着說道:“孩子不記得,我可是會替他記住的。”說着,她像是找人見證似得,轉頭看了穆順一眼:“別人也都看着的。”

穆順裝傻充愣的笑了一下,沒有搭話。

“等他及冠以後再來向我討吧。”皇帝這纔將目光從周循胖嘟嘟的臉上移開,無奈的看了對方一眼,沒好氣的說道:“皇姊爲母之後,與以前大不一樣了。”

劉姜愣了一瞬,語氣趨於平淡:“怎麼不一樣了?”

於是皇帝回憶起以前剛認識的劉姜,那時候對方性子清冷孤傲,不與人親近,宮裡沒有人不畏懼她的。長大以後成親生子,這座冰山卻肉眼可見的融化了,雖然語氣依然是淡淡的,可一提到周循,她的眼裡就會流轉着柔和的光。

見皇帝沒有說話,劉姜也不再執着於這個話題,而是關心的說道:“宮中那幾位都有些年了,雖然寵幸一直未曾斷過,可始終無所出。上次聽說河北來的甄姬身體不適,誤以爲有孕,結果空歡喜一場……陛下這麼喜歡孩子,難道就不急麼?”

“孝武皇帝而立之年纔有嫡長,我還年輕,沒什麼好急的。”皇帝對這個事確實不急,該來的總會來,歷史上的劉協有好幾個兒女,既然身體上沒問題,皇帝也不在乎繼續等着。

“聽說這次皇后爲陛下擇選了不少採女,裡面或許有不少好的。皇嗣關乎統緒,陛下不能不把它放在心上。”劉姜豎起眉頭。

“知道了。”皇帝拉長着語調回答道,他伸出手指戳着周循的掌心,想逗他去抓握。皇帝光顧着逗弄着懷裡的周循,頭也不擡的說道:“我昨日召見了傅彥材。”

聽到這個名字,劉姜神情不變,甚至連眉毛都沒有挑一下,她溫和的目光全然放在兒子身上:“哦?”

皇帝聽着她不以爲然的語調,擡起了頭,定定的看着對方:“問了些他在南中的事情,如今他已是隴西太守,以後比他先父不會差……從前的事情也該放下了。”

“從前的事早已經放下了,是陛下在一直在念着。”劉姜有些不客氣的說道。

這樣的話也只有劉姜身爲皇姐才能對皇帝說,穆順嚇得額頭冒出冷汗,站在一旁更不敢作聲。

“真的麼?”皇帝的臉色有些不好看,他任由周循在他懷裡胡亂抓着,往劉姜身上望了一眼:“那塊玉你不常戴着了?”

“一件舊剛卯,早忘記放哪裡去了。”劉姜習慣性的把手往腰間摸了摸,說道:“好在陛下賞賜了一塊新的。”

“既然忘了,當時在椒房殿外攔住皇后,又是爲了什麼呢?”皇帝問道,當時劉姜入宮阻止董皇后入宣室爲董承撐腰,不就是爲了要讓傅幹從不毛之地的犍爲屬國都尉任上脫身麼?

“他什麼都不知道,何必因爲這樣而委屈一個賢才呢?”劉姜說的很是自然,一心爲朝廷考慮到:“當年先皇已經虧待了傅公,如今何必再虧待他?”

“你說得對,在這件事上,他也算是無辜……忘記最好,白白記住這些有什麼用?別人也未必記得你。”皇帝看也不看便伸手將周循意圖扯他帽瓔的小手捉住,他懲罰似的捏了捏周循肉乎乎的手,又抱着他放在一邊的地上站好,拍了拍周循的小屁股,將他轉向劉姜:“回去吧!”

周循一樂,咧着嘴流着口水的朝劉姜小跑過去了。

劉姜忙伸手將其攬住,又是好一番上下撫弄,然後便拉着周循的小手,站起將要向皇帝告辭。

“你我姐弟,本不用這般見外。”皇帝衝她擺了擺手,也從席上站了起來:“以後可多帶孩子入宮看看,這會還早,你去一趟鴛鸞殿吧,伏壽很早就想見你和孩子了。”

於是劉姜緩步走出殿外,她的心頭一時有些沉重,像是灌了鉛似得,可硬是要說爲了什麼而愁悶,她卻又說不出口。當年懷春的少女如今早已長成,記憶裡的一切都已遠去、模糊,如果現在讓她來說,她自己也不知道當初爲什麼秘書監那麼多人裡面,唯獨看上了並不算十分耀眼的傅幹。

或許是在那匆匆一瞥中,對方某個陰鬱的眼神觸動過她,讓她想起在過去,自己忍着仇恨,對何皇后等人強顏歡笑,甚至忘記了那早已不記得名字的生母。

可現在想起以前的多愁善感,劉姜卻有些感到好笑,隨之便是釋然。皇帝說得對,僅僅只是自己望了他一眼,而對方根本不知道大漢最尊貴的長公主居然曾對他初開情竇。

等到了鴛鸞殿,正式決心放下的劉姜重又恢復了莊重的神態,她笑着與伏壽敘舊,一起逗了會周循,方纔在伏壽戀戀不捨的目光下離開了。

在通往北宮門的路上,車駕勢必會途徑石渠閣與天祿閣,劉姜途徑故地,不由想起舊事。回到府邸後,她便立即讓人翻檢出那塊很久以前被她撿到的玉剛卯。這塊剛卯做工簡單、質樸,雕刻它的人肯定是個生活在邊塞的玉匠,有着涼州人特有的雄渾。

“來人。”劉姜喚過一名長公主府的員吏,將剛卯交給了他,對其吩咐說道:“拿着它去隴西邸,直接找太守傅幹,就說是你不知從何處撿到的,歸還故主。”

那塊玉剛卯是傅燮在傅乾兒時送給他的,從小到大一直佩戴在身上,可直到許多年前在宮中擔任秘書郎讀書的時候卻有一日弄丟不見了。那時他苦苦找尋,問遍了當值的員吏與黃門,甚至驚動了皇帝,都沒能找尋他的下落。

如今當傅幹接過那塊失而復得的玉剛卯,看着上面熟悉的字跡,心裡在一瞬間的錯愕過後,很快又是迷惑。

爲什麼是長公主府的員吏撿到的這塊剛卯?爲什麼時隔這麼多年纔給他還回來?他又是從何得知這就是自己的呢?

這些問題,傅幹永遠都不會知道了。

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三百七十三章 議論流泉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五百八十九章 事所難逃第三百六十章 義何如生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五百七十五章 抱殘守孤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一百九十三章 宕開一筆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七十二章丨黃巾餘孽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十章 主人戒賓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傷三伏第四十章 濟人利他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五十三章丨欽使關東第三百九十三章 散若鳥獸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預則廢第十一章 斯言既發第四百七十六章 民生國基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二十一章 茵席之臣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第八十四章 深謀勿疑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三百零二章 如舟在水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十六章 玉汝於成第八章 今卻非是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一百七十三章 夜議軍謀第七十六章丨狡性難改第二百二十七章 攻城拔寨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一百六十二章 衣冠梟獍第七十八章丨各奔東西第一百四十八章 無謂之託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五百七十章 迥然際遇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三十二章 吉往兇歸第三百七十六章 計出無聊第五十九章丨 恭而有禮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六十章 秘書執筆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時息慮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二百零四章 虎口奪食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三十九章丨無猜心事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四百零四章 竊觀風氣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三百四十二章 先人餘殃第四十五章丨有失朕望第二百七十九章 據相運籌第五十八章 哀矜勿喜第二十二章丨孤臣忠直第九十九章 錢穀出入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二十六章丨別有所圖第七十章 凶終隙末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十章 主人戒賓第一百八十二章 犬牙相入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四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三十八章丨啖人賊衆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二章 堅車載重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六十章 秘書執筆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十六章丨萬事俱備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十章丨忠義餘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