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復升臺榭

“內治官府,外收歛關市山林澤梁之利,以實倉廩府庫,此其分事也。”————————【墨子·非樂上】

沒過多久,只聽遠處傳來陣陣黃門鼓吹在行走時用樂器發出的音樂,周忠等人知道皇帝要來了,一齊走出釣臺之外,垂手迎候。待皇帝出現在衆人面前,桓典率衆人稽首拜倒:“御史中丞臣典、少府臣昶、廷尉臣衍、大司農臣忠等叩見陛下。”

“都起來吧!”皇帝穿着一身寬大舒適的燕居常服,沒了袞服冕旒的襯托,少年比往日減了些許威嚴,顯得格外平易近人。

他看着眼前幾個股肱大臣,爽朗的笑道:“雖說是入了秋,但天氣還是要再熱幾日,而我整日又在宣室、石渠閣這些地方待慣了,想換個新鮮。正好聽穆順說起滄池裡的景色不錯,風也涼快,這才把諸公喚來,有些大事,留着去了漸臺再說。”

WWW ttkan ¢○

漸臺是池中央的臨水之臺,除了建章宮太液池、上林苑昆明池以外,在滄池中央也有這麼一處平臺,上建樓宇,是爲滄池漸臺。小黃門穆順早已叫人備好的船,將衆人載到滄池中央的漸臺上去。

登上漸臺四處遠眺,前殿巍峨矗立,前殿兩旁數處殿宇宮閣,參差銜接,在水光瀲灩之中若隱若現。

皇帝與衆人步入一處亭榭,與衆人依次坐下。

穆順使人放下亭榭周圍的竹簾,擋住呼呼作響的涼風,好讓皇帝的聲音更爲清越:“積貯儲蓄,乃天下之根本,倉廩實而財帛足,則何事不可爲?何爲不可成?今募民屯田,正是使關中末技遊食之民,轉耕南畝,假以時日,必畜積足而人樂其所。”

屯田的政策是皇帝首倡,一力推行的朝廷大政,可以說是與皇帝本人的文治掛鉤。聽皇帝這麼說,少府張昶立時以爲皇帝這是在自誇自得,他出言道:“臣聞:‘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古賢君治天下,至纖至悉,專顧根本,故其畜積足恃,戶口殷盛。”

張昶善於爲人,儘管他因一時膽怯,錯過了當初投靠皇帝的最佳時期。但通過事後補救,以及其弟張猛的漸受重用,這才得以保證自己在朝廷的權位。在此之後,張昶便成爲了皇帝最貼心的臣子之一,認真貫徹着皇帝給予的每一道詔令。哪怕他在上林屯墾一事上曾對關西世族有過一絲畏懼,但在見到皇帝與馬日磾的博弈獲勝之後,便再也沒有一絲顧慮。

衛尉趙溫雖然也是像張昶這般支持皇帝,但趙溫是有條件、有目的、有限度的支持。因爲他背後有其兄趙謙交給他的趙氏基業、有龐大的關東勢力給他充當後盾,所以趙溫有足夠的資本,能在某些時候拒絕皇帝的要求、甚至能與皇帝做交易。

而張昶卻不行,他以前只是董卓仰慕其父張奐的威名,於是恩賜般的給了他一個黃門侍郎的位置,他在朝堂沒有任何遊走各方的能力,是遠離中心的邊緣人物。爲了保證張氏的富貴,他只能選擇無條件的支持皇帝、唯皇帝之命是從、甚至於阿諛外戚王輔。

古往今來,在朝堂政治中有這麼一條定律,那就是無望升遷的邊緣人物,一旦得以進入權力中心,就必然會對權力的來源產生絕對的敬畏與服從。

這一招無論是今世還是後世,都是上位者掌控權力、擴張羽翼親信的最優方式。這種邊緣人物跟那些一生下來就能走進權力中心的人比起來,可以說是毫無根基與名望,是故一旦被提拔上來後,直接就是鐵桿親信。因爲他只有依附於提拔他的人,才能繼續保持所獲得的權力。

皇帝就是這個權力的來源,張昶就是這麼一個邊緣人物。

他是皇帝在朝堂上頒佈每一道政令的鼓吹旗手,此時也不例外:“屯田之政,正合賢君治民之術,宜推之海內、施之天下。此乃當世良政,伏願陛下惜之,不可荒怠。”

同樣身爲邊緣人物的法衍此時也開口說道:“屯田之政,利國益民,此次皇甫驃騎破白波,獲降卒數萬,正可歸入屯田,以安一方。”

皇帝笑道:“在河東屯田,這是早有的成算,我心中已有相應人選,等見了皇甫嵩,得知河東情勢再做決議。今天在這就不提了,我們還有比這更要緊的事須得諸卿商議。”

大司農周忠從皇帝這話裡體察出一絲不對勁來,又不知道哪裡不對勁。他偷偷觀察着在場衆人,眼神從侍中荀攸、尚書賈詡等人的臉上一一掠過,他發覺這些皇帝最賞識的親信無一例外都面色凝重,像是知道了什麼驚世駭俗的事情。

“三輔民庶熾盛,兵谷富實,近百年來皆是抵禦羌胡的首當之要衝,朝廷歷來在此囤積糧草、軍械無數。”皇帝藉着先前的題目,依舊說起了儲備:“此外又有董卓搜刮財富,聚之郿塢,上述積蓄如何,大司農心裡可有個準數?”

這是在臨場考察周忠是否稱職了,周忠不緊不慢的答道:“臣謹諾,近年以來,董卓接連對關東用兵,所耗甚巨。朝廷今年又是徵募新兵;又是營繕椒房等宮,舉辦親政、冊後大典;又與與李傕、匪徒、白波幾次大戰,以致錢糧幾經調撥,雖仍有谷十萬餘石,但若不加以節省。恐怕、難抵今後之需。”

皇帝點點頭,說道:“眼見就要秋收了,除了開徵租稅以外,朝廷還應多購餘糧,一來平準市價、二來充實倉廩。我有意在長安城北新修太倉,用以存儲麥粟,以備饑年。大司農,此事交由你,還有太倉、平準令去辦。”

周忠小心應道:“臣謹諾。”

如果僅是如此的話,倒還好說,可皇帝似乎還有話說:“爲了吸引流民,減輕屯戶負擔,一個多月前,我便讓中臺擬詔;凡屯田之民,算賦減半、口賦蠲除,其餘稅賦徭役一概減免,單隻用繳納墾地所出。”

“卻不知如今的成效如何?”皇帝問道。

周忠與張昶對視一眼,說道:“陛下此詔一出,不僅是關中、就連涼州、幷州等地流民得聞,皆雲集影從。上月以來,勸農令合計民屯屯戶約增數萬戶,其中以京兆爲多。”

皇帝很滿意這個結果,點點頭,看向少府張昶:“所謂‘八月算人’,每到八月,少府、大司農都要開徵各地口賦、算賦。而朝廷現如今這般的情況,你們也都知道,可有什麼對策?”

青牛角正式告一段落啦,昨天忘記補充這個角色的原型,他其實是兩個歷史人物的結合體,算是我個人開的腦洞吧,雖然飽受各位詬病==:青牛先生:東漢末貧者。字正方,山東(太行山以東)人。曉知星曆、風角、鳥情。初平中客三輔,人謂百餘歲,貌如五、六十。建安十六年(211),三輔亂,入漢中,後又入蜀。青牛角:自黃巾賊後,復有黑山、黃龍、白波、青牛角、張白騎之徒,並起山谷間,不可勝數。

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第五章 薊縣郊迎第四百八十三章 蔽而不悟第一百四十七章 尚敢懷貳第二百一十八章第五百五十三章 黃屋左纛第二章 見微知著第一百一十章 自取其叛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十章 主人戒賓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二十六章 推濤作浪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十七章|萬年公主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五百三十三章 失望得福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三百八十一章 懷詐算彼第三十五章 綦局逞巧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二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異心第三十七章 教於宗室第五百九十七章 林檎送首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三百四十六章 雲行雨施第五百七十八章 姿貌絕倫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六十章 短兵相接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一百四十一章 烽舉燧燔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二十五章 窺圖訊鼎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三百八十三章 伏兵齊發第五百六十八章 非戰之敗第五章丨往事回顧第二十八章丨議徵白波第四十二章 訪求故老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二百七十九章 據相運籌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三十三章 賂遺金錢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一百零六章 癰疽疔癤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六十章丨見困豫且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五百八十九章 事所難逃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敵之虛第三百九十四章 蒿里義行第四百一十六章 不止爲薪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八十四章 深謀勿疑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十六章 多所告白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第八十八章 援手之勞第四十二章 訪求故老第一百一十章 數往知來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四百二十六章 阻隔難敘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一章 試騎虎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