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主人戒賓

“弱甲孱將易以爲蕃患,故我欲得之,非闚諸部也。”————————【新唐書·吐蕃傳上】

經過昨晚的那一場爭執,裴茂心裡就知道,雙方關係已經徹底鬧僵,想重歸於好是不可能了。

而他也不能偏幫任何一人,幫劉虞,雖然合乎情理,卻是將公孫瓚逼入絕路,以對方暴虐的脾性,難保不會做出什麼極端的事情來。可若是幫公孫瓚,豈不是要寒了劉虞這等臣子的心?又將朝廷法度置於何地?

一味的和稀泥也不是個好法子,裴茂在的時候,他們尚且能剋制,等裴茂一不在了,沒準會立即翻臉。

這時候裴茂才深覺皇帝的決議是多麼的契合時下情境,像拉架一般把兩人各自拉開,分別站遠點,眼不見心不煩,也就不會再生事端。

所以他當時沒有做出任何裁決,反倒在私下裡通過魏攸說服劉虞、並讓田疇說服公孫瓚。只有跟兩方妥協、談好條件之後,他再當衆拿出詔書策拜,如此才能表現朝廷威嚴。

在劉虞的書房裡,劉虞對應邀前來的裴茂說道:“老夫任職幽州五年有餘,自問上無慚於國家,下無愧於百姓。倒是公孫瓚所爲處處與我政令相悖,這等人,如何做得好一方牧守?”

裴茂擡了擡眼皮,不動神色說道:“那劉使君的意思是?”

劉虞理所應當的說道:“策書下達後,自該另有戒書申飭,讓其知曉朝廷愛民之心。若是受任幽州後,彼依然殘虐如故,那豈不是害了這一方百姓,我又如何忍心棄此間生民,遠赴他處?”

戒書,是四種‘帝之下書’之一,專門用來誡敕刺史、太守及三邊營官,有督促、告誡、提點地方官員的意思。

劉虞的意思很明瞭,公孫瓚可以接任幽州,但朝廷得下戒書對公孫瓚窮兵黷武的行爲表示批評。這樣既能爲劉虞出口惡氣,又能從官方的立場上肯定劉虞的懷柔政策是對的,而公孫瓚一味打擊異族的行爲是錯的。

這件事雖然仍是要遂劉虞之意,裁定二者誰是誰非,但實質上這還關乎朝廷當前對異族的態度,若是與劉虞的政治立場一致,那劉虞赴任幷州之後就不擔心不受重用。

若是傾向於公孫瓚,那劉虞就註定是被冷藏的結局,這是他所不情願的。

裴茂知道自己的態度一定程度上也代表朝廷的態度,他略一思索,應道:“陛下與朝廷諸公曾明定國是,對待涼並羌胡,要示以恩信,以懷柔爲主,這正與使君之見略同。薊侯憑恃強兵,以威權壓服,實非長遠之策。等到長安之後,在下一定上書陳說,請朝廷向薊侯戒敕。”

“此外……”劉虞臉上忽然有些掛不住,好像在說一件難以啓齒的事:“幷州羌漢雜居,民皆剽悍好鬥,這一路盜賊叢生,不知朝廷可准許我帶兵赴任?”

劉虞手下兵馬少說也有數萬,雖然皆不習戰陣,又無良將,但至少都是精壯。以劉虞忠厚的秉性,如果真是爲了擁兵自重、割裂地方以作威福,豈會甘願放棄幽州這片基業,去幷州白手起家?

裴茂警惕的問道:“使君想帶多少人馬隨行護衛?”

“三四千足矣。”

裴茂這才放下心來,劉虞顯然是想把軍中精銳全抽調走,一個甲士都不給公孫瓚留下,以免對方肆意揮霍自己掙下的家底,並得以壯大。

只是這個事可不是裴茂能做主的,他有些爲難的說道:“薊侯恐怕會有異議。”

“道路險阻,他還能攔着我帶護衛隨行?何況這些都是聽命於州府的部衆,可不是他的白馬義從。”劉虞說道。

裴茂皺起了眉頭,只覺得格外棘手。

果然如裴茂所料,公孫瓚對劉虞的提議極爲抗拒,在聽田疇把話說完後,他當即怒道:“想得到好!”

公孫瓚在堂中來回踱着步子,面色不善的說道:“這些都是朝廷的兵馬,是幽州的兵馬,不是他私人的部衆!還隨行調走赴任,他是要做董卓麼?”

劉虞的軍隊雖然實力比不上公孫瓚手下的百戰精兵,但好歹也是數萬精壯,公孫瓚在得知自己將接任幽州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吞併這些裝備優良的部曲。

即便這些人沾染了主將劉虞柔仁的風氣,成了一羣溫順的羊羔,但公孫瓚相信,只要給他足夠的時間調教,一定能讓這支軍隊改頭換面,成爲一支虎狼之師。

是故他滿心期待着劉虞早些離開,沒想到臨了劉虞會給他來這麼一下。

“此事絕不可行!”

送走田疇後,公孫瓚愈發覺得要徹底斷了劉虞的念頭,就必須給他一點顏色瞧瞧,不然他還真以爲仗着天使在此,就可以對他施這些小技倆了?

他立即叫來公孫紀、關靖等親信,仔細分說原由,碰頭策劃一番後,便各自離去,依計行事。

公孫瓚的態度是在劉虞意料之中的事情,他相信公孫瓚最後一定會低頭,因爲只要裴茂一天不公開宣告詔書,他就一天是幽州牧,公孫瓚就只能繼續屈身在下。

爲了防止公孫瓚做出什麼過激反應,劉虞還是很謹慎的讓軍隊守護薊縣,嚴密保護着自己與裴茂等人。

“這樣做實在是不妥,都這個地步了,使君何必爭這一時之氣,跟薊侯過不去。”裴茂心說安安心心的出境不好麼?若是公孫瓚鋌而走險,到時候可以麻煩了。

劉虞自信的說道:“公孫瓚雖然性情桀驁,爲人粗獷,但其實精於算計。在幽州與數千精兵之見,他權衡之後,自然會做出正確的決斷。”

“但願如此就好。”裴茂心裡這麼想着,其實還是有些沒底。劉虞這些天看似壓制公孫瓚,但其中到底有幾分是出於他個人的實力,幾分是狐假虎威、憑恃自己的名義,裴茂一時也沒能弄清楚。

就在這個時候,別駕趙該突然從門外闖入,驚慌失措的說道:“事急矣!上谷、漁陽等地屯兵聚衆呼嘯,鮮于從事前往安撫,結果被亂兵綁了!”

“這是怎麼回事!”劉虞面色大變,霍然站起身。

“據說是他們聽聞要隨明公前往幷州,不捨得家宅妻兒,是故都不願前去……”

“我何嘗說過要全帶他們去了?”劉虞咬着牙說道:“如今鬧將起來,他這是想要逼我就範不成!公孫瓚人呢?”

趙該苦着臉說:“薊侯、薊侯得知此事,已經立即帶人趕赴營中‘安撫’亂兵去了。”

裴茂此時也坐不住了,他緩緩站起身,擡眼看向安置在架子上的犛節。

第二十六章 推濤作浪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十三章 勢危而走第三百八十四章 語循循然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一百二十一章 雲集仰望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一百四十六章 德運更移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六十章 器以悅上第一百零一章 臺閣生風第十章 推刃之道第十四章丨風雨前夕第十七章|萬年公主第二百一十九章 國子之制第二章 海內儒宗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八十八章 援手之勞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霧迷茫第三十七章丨早釋猜嫌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第十三章 勢危而走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兵論戰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十六章 玉汝於成第三十章丨藍田雄鳴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三十一章丨錢穀甲兵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一百二十七章 悉以惠官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三百一十七章 脅肩低首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三百三十一章 鬱郁繁森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五十五章 達士徇名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二十二章丨孤臣忠直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五百三十三章 失望得福第一百零六章 頑囂不友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四章 爾牧來思第一百二十四章 用人疑人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十四章 憂鬱生疾第一百一十四章 兼弱攻昧第九十章丨軍心鼓動第五百二十六章 未央宮樹第八十一章 僥倖爲安第六十一章丨羣虜寇攻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五十一章 緣定珠結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一百四十六章 德運更移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二百八十二章 輕重之擊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四百三十二章 閒嘗商酌第三百九十六章 柳道馬遲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三十六章丨閭巷布衣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五百一十三章 江船星火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一百六十三章 謀望成着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九十六章 取士五科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十七章 暖殿溫室第五百三十三章 失望得福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