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務以政寬

“凡聖人見禍福也,亦揆端推類,原始見終。”————————【論衡˙實知】

出宮後,司馬家的兩兄弟與父親同載一車,返回在長安的宅邸。

司馬防面帶微醺,但是在搖晃的車上,他也依然挺直着腰背,無論是鬢髮、衣襟還是冠冕,都整理得一絲不苟。即使在宴會這樣的場所,司馬防也時時刻刻保持着士大夫的威儀,無論是明面上,還是私底下、無論是對僚屬,還是對親朋,他都是刻意擺出一副嚴厲耿直的模樣。

因爲這個時代提倡有節義、剛直、敢於強項的臣子士人。自漢以來,這樣的臣子數不勝數,而且都有很不錯的聲名,放眼當朝,楊琦與黃琬都是這樣的臣子,也都是以此聞名於世。

就像明朝的臣子以受廷仗爲榮一樣,此時的臣子同樣是仗着‘秉性如此’的理由面數皇帝的種種過失,由於君權衰微、士人勢力強大,漢末的皇帝連廷仗都不敢,徒然給人做陪襯,讓人享譽耿直剛介之名。

可現如今不一樣了,且不說皇帝勤學修德,不近女色、不愛財貨、不喜聲樂,很少讓人抓住錯處。就說那幾次爲人詬病的大政,比如清丈上林,馬日磾等朝臣就曾‘剛介’了一把,結果呢?馬日磾內慚成疾,侵佔上林的大小數十家豪強被盡皆抄沒。

在之後的幾次風波中,皇帝雖然沒有再開殺戒,但他逐漸狠辣的手段與日益增長的威權,讓除了楊琦、桓典等幾個秉性確實剛直的臣子以外,大部分投機取巧的臣子再也不敢裝強項,比如司馬防。

司馬防精明事故,他知道該如何給自己以及自己的宗族做最好的包裝定位、也知道如何根據局勢的變化對自己的形象進行微調,雖然他依然在人們面前表現的剛直耿介,但在皇帝身邊,除了恪守臣子的貞節、態度不卑不亢以外,他一句硬話都不敢跟皇帝頂撞。

車內的兩兄弟初來乍到,還不知道自家父親的變化,依然認爲司馬還是那個對誰都是一副正直的衛道士模樣。

“你們也都見到天子了,陛下他……你們以爲是什麼樣的?”司馬防微閉着眼,緩緩說道。

縱然是性格最沉穩的司馬朗此時也不由得抽了抽嘴角,苦笑着與司馬懿對視一眼,他們倆能參加燕禮,混一爵酒喝就算不錯了,哪裡有資格上前爲天子祝酒?

不說天子的容貌,就連天子說了什麼都沒聽清楚,這讓他們怎麼評價?

“怎麼?”司馬防霍然張目,顯現出從未在皇帝面前表露過的嚴厲神態:“爲何都不說話?”

兄弟幾個都很懼怕這個嚴父,司馬懿也不例外。

見司馬朗一直語塞,司馬懿索性瞎說一氣道:“素聞天子仁敏愛士,有威可畏,有儀可象。今日一見,果然進止雍容,言語肯綮,不失爲命世之主。”

司馬防這才滿意的點點頭,伸手指了下司馬懿說道:“仲達此言深得我意,這也是爲何我要爾等兄弟將宗族盡遷於長安的緣故。有明天子在上,漢室再興,不日可待,那些尚看不清局勢、還暗算陰謀的,無疑是螳臂擋車轍,不自量力而已。”

他明顯是有些醉了,兩兄弟在一旁順從的應和着,一左一右的將司馬防扶下了車。

“伯達。”司馬防入門後,坐下的第一句話便是囑咐司馬朗:“我已爲你求得官職,等過年之後,你便隨劉公去幷州,擔任晉陽令。”

“啊?”司馬朗猝不及防的應了一聲,接着他又覺得失禮,趁着司馬防還沒反應過來,趕忙說道:“謹諾。”

“爲政以寬,這四個字不僅要牢記在心,還要付之親踐。”司馬防有些醉意,沒有注意到這點細節,他盯着眼前的長子說道:“如此可保你無進身之憂,治下太平,切記、切記!”

晉陽不僅是太原郡的郡治,更是幷州的治所,刺史、郡守、縣令都擠在一個城裡。他這個晉陽令不僅要治民、還要調理羌漢關係、更要隨時應付上官,工作比一般的縣令要繁重得多。

司馬朗頭一次出仕就是這個位置,心裡滿懷期待,卻又有些忐忑:“小子以前只是讀書,從未熟悉過此等煩劇,恐怕會有負阿翁所望。”

“你擔憂什麼?”司馬防理所當然的說道:“人家王凌與你一般大,都能整厲威嚴,將長安治理得路無盜賊,百姓安居,人皆歎服其能。你是我河內司馬氏未來的樑柱,以你的才智,自當不輸於他這個‘小王公’。”

說起了王凌,司馬防彷彿是想到了什麼,‘嘿’的笑了一聲,也不說話。

“幷州情勢較關中複雜,晉陽的情況雖說比長安要好,但確實不能行差踏錯一步。”司馬懿悄悄打量了眼但笑不語的司馬防,在一旁伺機說道:“阿翁所言‘爲政以寬’四字,未免太過微言大義,何不說詳盡些?阿兄一旦去了晉陽,也好有的放矢。”

司馬防如鷹隼般的眼睛深深的盯看着司馬懿,直看得對方心裡發毛,這才悠悠說道:“劉公能有今日,靠的就是寬厚二字。但凡上官用人任人,無不以與己性趣相投爲首要,劉公亦是如此。只要伯達能與劉公契交,別的事,也就不用再多做考慮了。”

“阿翁,這別的事,是指什麼?”司馬懿敏銳的捕捉到司馬防話語裡流露的信息,好奇的問道。

“司徒今日在城門下與劉公言笑,殷勤備至,你可都看到了?”司馬防沒有答話,反問道。

司馬懿執禮甚恭,點頭答說:“看到了,小子以爲,應該與這次隨行入朝的士人有關。”

“這些士人有些是棄職逃離的官吏,冀圖重回朝廷;有些則是趙公、種輯等人出使關東時就地舉薦的茂才,但鮮有例外,這些人大都是關東人。”司馬防沉聲說道:“這些人一旦入朝爲官,即便量才施用,也足以讓頹喪已久的司空黃公等人勢力再度壯大。司徒馬公等人爲此憂慮,想搶先拉攏聲望卓著的劉公,也在情理之中。”

當初聲援裴茂出鄴城,除了董承與朱儁的軍事威懾以外,以關西人、度遼將軍耿祉與關東人、監黎陽營謁者趙威孫爲首的兩方合作,也是促成袁紹禮送裴茂的一大緣由。

朝廷各方少有的同仇敵愾,連成一氣的支持、而不是反對皇帝的這次軍事行動,必然有各自的利益訴求。比如此次隨行入朝的關東士人對黃琬等人勢力的助長,比如即將授任衛尉的扶風人耿祉,這些可以說是皇帝對他們出力的回報。

這些東西司馬懿大都能根據時事揣測出來,但這又跟自己問的問題有什麼關係?

司馬防看出了對方的疑惑,冷笑着答道:“你若以爲就朝中這些人想結交劉公,那可就錯了。”

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三百九十六章 柳道馬遲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六十三章丨賊勢甫定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起第三百八十一章 懷詐算彼第四十一章丨開達理幹第三十章丨藍田雄鳴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七十章丨圖窺朝政第五百九十八章 君難不死第二百八十五章 時尤未晚第一百零七章 天感祅災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五百四十二章 路險且夷第三十七章 王也乘興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二百一十八章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五百一十五章 鳴金暗鼓第四百三十七章 時漸蹙迫第五百六十八章 非戰之敗第一百三十五章 丰容顧景第一百零四章 說是談非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一百二十三章 祛衣受業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一百八十五章 計日可數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三百八十四章 語循循然第十六章 多所告白第三十八章 陟罰臧否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五百二十五章 蟻可測水第二十三章 應答如響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導帝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三百八十五章 看風駛篷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十二章 算我師旅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三十二章 燕戒與者第一百六十五章 搴幃賓迎第三十三章丨日出星逃第四十章 遠近仰望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第十六章 玉汝於成第九十三章 太學新科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臺觀雲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四百七十章 鴻莊相案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五百八十章 如鳥之集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四百零一章 部伍嚴整第三百二十三章 唯親是任第四百二十六章 阻隔難敘第六十七章 索隱行怪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七十六章丨狡性難改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二百八十六章 咎當在此第四百二十章 倨忽如此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一章丨興亡遠鑑第三十章丨藍田雄鳴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