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撰集經傳

“光武中興,愛好經術,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採求闕文,補綴漏逸。”————————【後漢書·儒林傳】

“此言大善。”皇帝贊同道,復又看向一旁的荀攸、賈詡等人:“諸君以爲如何?”

賈詡最是熟知關中各豪強高門的情況,雖然依然沒能將探子徹底打入內部,但對於各豪強名下田產、奴僕、甚至是家財幾何都大致摸了個清楚。即便豪強會有所隱瞞,但也不妨礙賈詡對他們的調查,此時他聞言答道:“聽聞關中藏書之家甚繁,若是陛下有詔,求遺書於天下,想必也不是難事。”

荀攸看了賈詡一眼,補充說道:“藏書皆傳家之本,朝廷若是驟然蒐集,猶如奪人之財。不如詔使各家暫且獻上,由將作監抄錄刊印之後,再如數發還。如此既不損其利,又能得其書。”

皇帝也明白,若是沒有威逼利誘,這些豪強未必會如實如數的獻上藏書。爲了避免因搜書而引起士族不快,他還是決意採取相對溫和的做法:“合該如此,自從朱皓將秘府藏書的書目上呈以來,我一是不滿於區區四萬餘卷的藏書、二是不滿於卷帙浩繁、良莠不齊。所以一直想蒐集天下藏書,與現存秘府藏書一同遴選其中經典,編錄成一部大書。也算是繼承先賢絕學,爲後世子孫留下文治基業。”

他轉而看向早已期待不已的崔烈,說道:“崔公經術精深,人也幹練。此次獻書有功,這搜書編訂的事就交由崔公來做,即日起,崔公轉任侍中、領光祿大夫,總校五經,一如劉中壘故事。”

飽覽天下圖書、著書立說,哪個士人不想如此?崔烈眼中熠然閃光,問道:“敢問陛下,書集既成,可有名稱?”

“就叫《皇覽》。”皇帝說道:“此書一旦編成,便定爲我、乃至今後皇子必學之書,傳之於世。”

這等若是將其拔高到皇室家學的地步了,若是自家所撰之書能爲之看中,編入《皇覽》,就猶如對作者本人才學的一種肯定與褒獎。崔烈可以想見,在未來一定會有無數飽學之士渴望將自家學說選入《皇覽》,並以此爲榮。而對於《皇覽》的主要編訂者崔烈,這等若是一個交好天下士人,並且適當夾帶、成就自家學名的好機會。

不等崔烈謝恩感激,皇帝便對荀攸說道:“荀君回去後,便以此擬詔,下發中臺施行。至於京兆尹的位置——”

皇帝沒有想以往那樣,爲了培養、鍛鍊王凌而有意拖延京兆尹的任命、或是選派崔烈這樣不更俗務的上官任其施爲。反倒是前腳剛提拔崔烈,後腳便決定了繼任人選:“上林苑令胡邈辦事勤懇,練達事體,即擢爲京兆尹。”

崔烈有些驚訝皇帝的任命,他不禁側目看向站在末尾處的長安令王凌,只見對方面色蒼白,神色很不對勁。

胡邈不僅是太尉董承的親信,更是一個極會來事、找事的人,荀攸想起當初皇帝在郊外視察屯田,身爲上林苑令的胡邈爲博眼球,不惜當着勸農令第五巡的面搶答。雖然他最後還是由於沒有答到點上而被皇帝責備,但他那善於鑽營取巧的性子卻給荀攸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若是胡邈接任京兆尹,且不說其背後的太尉董承對王凌身後的司空黃琬的仇怨,就說是胡邈本人,也絕不會讓王凌如崔烈在任時一樣,坐視他當着長安令的官,幹着京兆尹的活。

王凌今後的權力勢必會縮水,名望不斷上升的勢頭恐怕也會被胡邈壓制下去。

皇帝這麼安排,似乎與他平日裡對王凌刻意栽培的態度不符……到底是什麼促成了皇帝對王凌態度的轉變?是王凌哪裡做得不對、抑或是要敲山震虎,對付其背後的黃琬?

崔烈想了半天也想不明白,只在一邊暗中慶幸自己得以逃脫接下來的一灘渾水,全然沒有發覺荀攸與賈詡在聽聞任命後雲淡風輕的神色,好像是早已預知此事了一樣。

“彥雲。”皇帝說道。

王凌身子一抖,下意識的回道:“臣在。”

“將作監打造的曲轅犁等新式農具,你在京畿推行得如何?”皇帝神色自若的回頭看着王凌。

王凌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自陛下在籍田時親試農具,使臣民皆知曲轅犁益農之妙處,遠勝時下長直轅犁。臣下得將作監分發農具,便立時于軍、民屯田處推行。屯戶一經試用,便無不心悅接納,如今不僅是屯田,便是百姓家裡,也想赴鐵官處購買曲轅犁等農具。”

皇帝聽完,忽然指着坡底下一夥趕牛耕地的農夫說道:“那爲何這些人都還是用的長直轅犁?”

王凌定睛一看,發現確實如此,有些尷尬的解釋道:“眼下春耕,黎庶之家多無餘財,而且黎庶最是惜物,長直轅犁雖然不如曲轅犁好用,但也不是不能繼續用以耕作。黎庶總有些不樂意多花閒錢去另外購置,是故曲轅犁在軍屯與民屯推廣順暢,在民間卻鮮有人購置。”

原來他剛纔所說的‘百姓’指的是那些豪強,想必這些豪強買了幾副曲轅犁之後便能照原樣複製出來,這樣豈不是有些違背了皇帝的初衷?他最初可是打算用曲轅犁提高民間的生產力、尤其是黎庶的經濟實力,卻沒想到眼下黎庶還沒獲得實惠,反倒是這些豪強先拿去壯大自身了。

皇帝的臉色有些陰沉,當即說道:“曲轅犁等新農具有益萬民生計,務必要推行下去,黎庶縱然無錢購得,難道身爲本地長官,就不該想些辦法麼?”

王凌心中本就忐忑不安,此時聽見皇帝語氣不悅,立即跪伏說道:“唯、唯!臣下失職,事後必然將曲轅犁推行各戶,以益墾殖,還望陛下恕罪!”

“我也不是讓你強買強賣。”皇帝嘆了口氣,低頭看向王凌,擺手道:“起來吧,國以民爲本,民以農爲先,你身負牧民之責,要時刻將農事放在心上。自即日起,黎庶只需將家中原有的長直轅犁擡至鐵官,便可以其換得曲轅犁。若是家中貧苦,沒有長直轅犁的,便允准賒欠,來年以租稅抵還。”

“臣謹諾。”王凌隨即站起身,低頭應下。

皇帝看看王凌,又看看崔烈,似乎有話要說。崔烈會意,立時躬身後退,坡頂只餘下皇帝、荀攸、賈詡與王凌四人。

晴空之下,皇帝昂然坐於馬背之上,俯視着王凌,面無表情的說道:“你叔父最近可有家書投來?”

對不起讓各位久等了!我發誓我這兩天一定要存稿!!!!!

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五十七章 縱行不義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第二十五章丨案驗戶口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八十七章丨豈能脫禍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三百六十六章 屋漏連雨第六十五章丨殷勤探看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七十一章 無宜追罪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釐千里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釐千里第七十七章 履險如夷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導帝第九十三章 太學新科第二十七章丨整軍經武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二十二章 睹冰知寒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一百章 本心初試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一百一十四章 層疊欺壓第七十二章 我暨我友第七十五章 撰集經傳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三十六章 趨庭之下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十二章 師友相從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狽失據第二十五章 窺圖訊鼎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八十七章 萍水相逢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第一百零八章 一波三折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三百零六章 罔不自知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十二章 算我師旅第三百九十六章 柳道馬遲第三百五十一章 冀以清肅第五十九章 因敵制勝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四十章 濟人利他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二十八章丨議徵白波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二百八十五章 時尤未晚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一百二十二章 東海喬木第三百三十一章 鬱郁繁森第五百二十五章 蟻可測水第七十章 凶終隙末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導帝第二十三章 裁心延算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五百一十三章 江船星火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六十四章 匈奴騎蹤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第五百九十八章 君難不死第三百三十七章 向火微炙第一百零五章 火傘高張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二十六章丨別有所圖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一百二十一章 雲集仰望第二百八十六章 咎當在此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兵論戰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