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權柄

“天子之言,得制於省部之手,太阿之柄幾於倒持矣。”————————【元代奏議集錄·選法】

田芬氣憤於周忠的臨陣倒戈,雖然不忿,但他沒有趙戩那般敢面折皇帝的膽量,只得咬牙退下。沒想到田芬纔回少府不久,便有詔旨傳來,遷田芬爲兗州刺史,即刻赴任,另拜黃門侍郎張昶爲少府。

這一突如其來的任命讓田芬又驚又怕,自己違逆聖意,皇帝明顯是藉故支走他,但他沒想到會給他外放一州之長。據說兗州如今正遭黃巾荼毒,自己手無寸鐵,貿然前去恐不濟事。

思來想去,他前往王允府上問計,王允很快便接見了他,在得知周忠倒戈支持皇帝后,王允沒有多做表示,反倒是對田芬讚賞有加。

田芬心裡惶恐,卻聽王允說:“你既負詔命,不如先往冀州拜謁家祖,我聽說袁冀州尚在鄴城,你不妨找他問計。兗州地處中原,北至青冀,南達徐淮,位置緊要。朝廷坐鎮關中,與關東各州相比,正所謂‘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君當慎思也。”

聽着話倒像是田芬之所以就任兗州刺史,全是王允一力促成似得。其實說起來也有些關係,自從王允得知周忠奉詔調撥錢穀給北軍時,他就知道自己在這一陣中輸掉了,田芬不聽詔令,是遲早要被清算的,與其如此,還不如當做是王允與皇帝之間的一場利益交換。

用張昶取代少府、王允不再幹涉皇帝整頓軍旅爲條件,換取田芬出任兗州,作爲王允地方上的外援。

冀州牧袁紹及其袁氏在地方任職的門生太守,再加上兗州刺史田芬,關東諸侯都將成爲王允無形的政治籌碼,用來壯大自己的聲勢,不至於被皇帝一擊擒拿。

但他卻不知道自己只是一廂情願罷了,所謂關東諸公誰也不會將王允視爲自己在朝堂上的代言人,因爲在某些人眼中,長安朝廷,尤其是皇帝身份的合法性都有問題,更遑論聽命了。

王允走進岔路,爲人利用而不自知,田芬也是同樣不明就裡,唯唯答謝後便收拾行裝往冀州去了。

這一日皇帝打上林苑回宮,在路上與王斌同乘一車。整頓北軍的事總算是告一段落了,皇帝在大司農周忠與新任少府張昶的全力配合下,將董卓屯於郿塢的錢糧還有兵械一起揀選出來分發給北軍、羽林以及虎賁等將士,甚至連身邊的護衛都換上了本屬於他們的禁軍武裝。

當錢糧不在成爲掣肘軍旅整頓的問題後,北軍的訓練、招募開展得熱火朝天。

王斌至此由衷的佩服皇帝運籌帷幄的本領,車駕行駛在漫長的宮道上,他終於下定決心要對皇帝說起蔡邕的事情了。

在王粲等人過府拜訪已有兩天,王斌口頭上雖然同意出面搭救,但還是對此抱有一絲顧慮,擔心會因此事給皇帝帶來麻煩,在見識到了皇帝的手腕後,王斌再無顧慮,打算趁此跟皇帝說個明白。

“蔡中郎的事,你不說我也打算做些什麼。”皇帝思量說道;“我知道馬太尉私下在王司徒那裡因此事碰壁,若我無動於衷、作壁上觀,那蔡中郎勢必難以挽回性命。我出面自無不可,但是這個時機要把握好,過晚則來之不及,過早則難以成效。”

王斌知道皇帝這是在對他耳提面命,趕忙虛心受教。

皇帝這也是對着至親之人王斌纔會表露出自己的心意,蔡邕他是一定要救的,無非是想在此事件中使自己的利益擴大化而已。搭救蔡邕,在馬日磾等人看來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對其他人來說,不過是阿附聲名,至於救不救得出則不是他們特意在乎的事情。

爲了徹底俘獲馬日磾等人的效忠,皇帝就得拿蔡邕的事大做文章,逼馬日磾以及那些阿附聲名的人來求自己去救。

只有到這個時候,皇帝手中既有兵強馬壯的軍隊,又有關西豪族的傾力支持,王允再是強勢也要靠邊站了。

王斌不善權謀,但他有個優點就是爲皇帝着想,這也是皇帝最爲信重他的緣故。只聽他將自己從王端一句無心之言得來的啓發告知皇帝,皇帝聽了大爲動容:“你說得對,王粲、士孫萌等人都是年輕才俊,又是名臣之後,與我也差不了幾歲。若是能找機會將他們聚集在我身邊,一起讀書,增進感情。既可不使這些才俊流失於外,又可讓其遍覽秘府藏書,深厚學識,更可籠絡臣子之心,可謂一舉多得。”

其實皇帝還有話藏着沒說,讓臣子家族優秀的兒子入宮侍奉皇帝,不僅可以籠絡臣子,給自己打造一個未來的親信班底,還可以進一步給自己打造一個智囊團。

就像是尚書一開始不過是給皇帝掌管書籍的官員罷了,只是由於孝武皇帝爲了與強勢的丞相等外朝相抗衡,這才逐漸加重尚書的權力,從參謀顧問、到擬旨決策,漸漸以尚書爲中心形成了一個內朝。

直到光武皇帝爲了加強皇權,事歸臺閣,導致如今的尚書檯權力甚重,再加上有個強勢的王允坐鎮,皇帝想要做些什麼總得想法設法的去商量、去妥協。

好比這次北軍的錢糧兵械,一件既簡單的事情,只要皇帝下詔,尚書擬詔,官員承詔就可以了。可偏偏就有人在其中不服聖命,藉故強項,雖然事情最終還是得到了解決,但依然讓皇帝好不痛快,如鯁在喉。

如果有個能繞開尚書檯決策、發號施令的新‘內朝’,一切問題不就都能迎刃而解了麼?

皇帝越想越是覺得可行,就在他仔細琢磨該找個什麼由頭來促成此事時,車駕已停駐在宣室殿階前。

有一人正候在門口,見到皇帝,他稽首道:“侍中臣溫冒死進諫陛下!”

“你有什麼話,非要弄出這副陣仗不可?”皇帝覺得莫名其妙。

趙溫從袖中抽出一根簡牘奉上:“臣要說的都在這裡了,還望陛下垂鑑。”

皇帝拿過簡牘展開一看,心頭狂喜,臉色卻故意沉了下來。

第一百五十四章 假義凜然第七十七章 雅歌投壺第九十四章 詢於芻蕘第七十二章 今日嘉辰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三百一十八章 秉彼蟊賊第二百八十五章 時尤未晚第一百一十二章 保以尊貴第一百六十一章 心瘁難爲第一百零一章 兵連禍結第八十五章 景年不永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五百三十六章 利慾薰心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二章 見微知著第二百六十四章 局勢突然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第二十四章 難得寵渥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六十四章 勝而不驕第九十九章 簪纓子弟第三十三章丨御臨中臺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第二百九十四章 螳螂被翳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五百九十一章 興替所存第五百三十四章 道路猶遲第六十八章 臨歧片言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五百一十六章 隱患暫弭第十七章|萬年公主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三十五章丨詔旨奪權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三十九章 敦敘九族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二百四十二章 臨城而降第八十八章 豪氣崢嶸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十七章|萬年公主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四百七十一章 擬將撻伐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一百四十二章 乘勝討逆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八十三章 設心積慮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七十三章 憑几細語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二百九十八章 先後失人第二百零六章 從容任策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二百零二章 視事未安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二百二十四章 局勢跌宕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計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七十一章 無宜追罪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一百七十三章 夜議軍謀第三百九十三章 散若鳥獸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七十六章丨狡性難改第一百零四章 渭橋踏麥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二十章丨有道而輔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八十三章丨連根拔起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二百九十三章 勞人草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