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衆行賄免

“其車既載,乃棄爾輔。載輸爾載,將伯助予!”————————【詩經·小雅·正月】

“臣人微權輕,不足爲重,說不出什麼有用的話來。”裴潛把書簡捲起,向前邁了一步,雙手將書放回到案上,嬉笑着對皇帝言道:“一切但憑陛下決斷就是。”

“少來。”皇帝笑罵道:“別以爲我不知道,你也不是個好相與的。”

裴潛不拘細行,無論說話還是行事,跟尋常那些總是有意無意端着架子、擺世家風度的人比起來,可以說是天然去雕飾、世家子中少有的一朵奇葩,而且跟同樣性格古怪的法正、王輔等人臭味相投,在秘書監裡與楊修、桓範等傳統、矜貴的世家子格格不入。

皇帝雖然性喜安靜,但跟喜歡拿捏姿態的楊修等人比起來,他還是與裴潛更合得來一些。不然的話,自己身邊盡是些風度翩翩、放不下姿態的君子,皇帝遲早會悶壞的。

裴潛知道皇帝喜歡他這樣的性情,私底下也不怎麼拘束,反倒笑得更歡了:“使陛下難相與,這是臣的錯處,還請陛下恕罪。”

皇帝輕哼了一聲,緩步走到窗邊,窗外正是一片陰涼遍地:“你是怎麼想的?”

“這得看陛下想要什麼了。”裴潛直截了當的說道,難得正了神色,儼然切換成了一個大人模樣。

“千金易得。”皇帝用眼神示意了桌案上的書簡:“一書難求。”

“是了。”裴潛立即接話道:“家翁得知陛下詔使崔公搜求天下圖籍經書,編撰《皇覽》,認爲這是堪比東觀校書、以宣文教的大事,故而也想出一份力。”

裴氏與衛氏在河東世代交好,如今衛覬陷入困境,裴茂說什麼也得盡力撈一把,這是出於道義的事。何況衛覬及時自首、檢舉有功,於情於理都不應受到範先他們一樣身死族滅的待遇,何況此時外敵當前,這也是裴茂敢於下水撈人的底氣。

當然,這一切說到底還得看皇帝對衛氏是什麼態度,如果態度決絕,那裴茂等人也犯不上把自己搭進去。所以在裴茂以及一干人上疏請赦衛覬、正式出手之前,便由人微言輕的秘書郎王粲先投石問路。這樣做一來裴氏等人也好有個迴旋的餘地,不至於沾惹是非;二來也是看在王粲與皇帝關係還算親近,皇帝犯不着因此事而影響秘書監衆人的和氣。

對於底下這幫子士族小心翼翼的試探之舉,皇帝心裡既得意又覺得好笑。其實衛覬在他心裡並不是罪無可赦的人,之所以還關在廷尉獄,無非是做個樣子,想看看別人願意開出多大的價碼贖他。

田宅、資財,這些東西在河東遍地都是,那些曾經全屬於豪強之家的財富,很快就會通過楊沛對這些人的正式判刑,而統統收入皇帝手中。真正能打動皇帝的,如今也只有書了,只是皇帝也沒想過,這份代價裴氏竟也願意承受?

“哦?”皇帝有些驚訝了,他意味深長的說道:“裴公想怎麼出力?”

“家翁說,編撰《皇覽》,這是文教的盛事,不可敝帚自珍,要號召各家獻書以充實秘府。尤其是衛君,家翁念在往日情誼,去廷尉獄探視,據衛君所言,彼願上呈家中所藏,以成陛下修書大業。”裴潛淡淡說道:“臣家中也有一二卷前人遺書,願將其抄錄之後,獻於陛下。”

“你河東裴氏,就只有兩卷書?”皇帝不信。

裴潛這時不再維持一副正經的樣子,反而有些賴皮的說道:“臣豈敢欺瞞陛下?說句實話,臣家裡有的書,石渠閣裡都有;沒有的書,石渠閣裡也有,有些篇幅甚至還不如陛下宮中的藏書保存完整。這樣的書即便獻上來,也只是顯得多,對陛下來說,又有何益?”

“好,你說兩卷就兩卷。”皇帝知道要他們把書全給吐出來是不可能的,除非像他現在這樣拿刀架在衛氏的脖子上,只不過這種事代價太大,不可能每次都讓他得手。他無奈的說道:“反正我也不會去你聞喜老家一卷卷的查。”

“若陛下要駕臨寒舍,臣願做箕帚之使。”裴潛一本正經的說道。

“說的是什麼話?”皇帝被他說的話給逗樂了,他指着裴潛假意罵道:“我還想着讓你多跟王輔親近,好教他上進些,沒料到你卻越來越像他一樣放肆了。”

裴潛立即低下了頭,垂首做出一副聆聽聖訓的模樣。

皇帝不輕不重的斥責完,又笑了會,這才收斂笑容,緩緩說道:“也難爲蔡公煞費苦心。”

裴潛一愣,忍不住擡頭看去,看見皇帝隻身站在窗邊,窗外是一片逐漸暗沉的天空,皇帝身上穿着的那件玄色燕服也似乎融進了如濃墨化開的夜色裡。

想搭救衛氏的不僅是裴茂,還有蔡邕。

王粲與蔡邕交情深厚,兩人更有一段救命之情,而蔡邕的女兒蔡昭姬嫁給了衛覬衛伯覦的弟弟衛仲道。雖然衛仲道早死,但兩家恩義仍在,蔡邕這回無論是出於以往兩家的交情,還是看在女兒夫家的關係上,都要伸出援手,因爲救人也是救己。

衛氏若是顛覆,蔡邕就可能會受到牽連,而蔡邕背後又站着馬日磾。此外,董承曾經也刻意拉攏過以衛覬等一干河東世族……

可以說只要皇帝有意,衛氏能成爲所有人的把柄,朝堂之上誰都有與袁紹勾結的嫌疑。

爲了避免這個事件的影響擴大化、避免皇帝在平定戰亂之後接機拿人開刀,救出衛氏,撇清嫌疑,是蔡邕以及他身後一干人急切要做的事。

皇帝這些天刻意做出的舉動就是效仿光武皇帝,命手下將校每到一處必搜求典籍、查集圖冊,而很快,長安留守衆人的表態通過奏疏的形式從長安送來了。

蔡邕與馬日磾等人各上了兩類奏疏,蔡邕等人的奏疏隻字不提衛氏,而是對皇帝搜求典籍、尊重文教的行爲表示贊同,願意獻上各家珍藏,以促成《皇覽》的編撰——至於是不是獻上了全部,那就見仁見智了。

而馬日磾、董承等三公的奏疏卻是參劾範先等人,意見一致的支持皇帝動用重典、絕不姑息的行爲。這等若是在保全衛氏的前提下,支持皇帝用酷烈的方式對河東那些中小豪強進行大規模清洗了。

兩方人一唱一和,皇帝也一一作出了表態,以示有來有往:先是命新任秘書令荀悅收下各家獻上的書籍,並詔侍中崔烈與秘書令荀悅、蘭臺令史蔡邕等人蔘與修撰《漢記》、《皇覽》。

這是第一次小規模的獻書運動,雖然其質量和數量並沒有滿足皇帝的要求,但皇帝相信此例一開,以後就還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大規模的獻書、搜書運動。

就在蓋順等人徹底克平各地亂兵遊匪、王邑帶人清查抄沒各家財貨田宅之後不久,負責審訊的河東督郵、守廷尉正楊沛與黃門侍郎毌丘興聯名上疏給範先、程銀等主從各家正式判下罪行。這些人無不是被罰沒家資、或死或流,但在這之中,衛覬、衛固因爲及時自首告白,未曾真正參與叛亂,故而寬大處置,只將衛覬、衛固廢爲庶人。

大致解決了河東一團亂麻、穩定局勢之後,皇帝便開始考慮起了另一個問題,也就是匈奴與袁紹之間的主次關係。

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二十八章丨議徵白波第一百零三章 遠迄南鄭第五百九十一章 興替所存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五百九十一章 興替所存第二百七十六章 冰山之下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三十九章 敦敘九族第一百三十五章 丰容顧景第十七章|萬年公主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六十八章丨閭里民生第二百八十一章 狐驚兔懼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三百六十章 義何如生第九十二章 絲繭瓜蔓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五百二十五章 蟻可測水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四百九十六章 剩勇去何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將無裳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將無裳第五百九十八章 君難不死第六十六章丨女之耽兮第四十章 遠近仰望第二百零七章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第二百五十九章 吏不躬親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十九章 鼓吹煥生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三百九十四章 蒿里義行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七十章 釣颱風涼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五百四十九章 草長風生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飢己溺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五百六十二章 窺兵圖計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二十五章 窺圖訊鼎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權柄第一章 畫沙壘土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五百七十二章 南冠驕豪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三百八十七章 知其勢乎第七十三章 有備無患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二十四章 難得寵渥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四十八章 蟠桃俗李第三百五十六章 唯在孝義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二百三十九章 偏將涉巴第六十章丨見困豫且第二十四章 強詞奪理第一百一十五章 措置剩員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術第二百二十六章 狂疾物故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三十八章丨啖人賊衆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四百零四章 竊觀風氣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三百八十三章 伏兵齊發第三十章 臺閣生風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五百三十一章 莫待相逢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