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東州名儒

“但念述先聖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齊,亦庶幾以竭吾才。”————————【後漢書·鄭玄傳】

中軍大帳內,皇帝端坐主位,底下依次是陪坐的侍中荀攸、尚書郎傅巽,以及從青州遠道而來的議郎孔融、大儒鄭玄。

據說判斷一個人的心性,除了觀察言行以外,還要看他的眼睛。所以皇帝盯看了鄭玄的眼睛好一會,但結果令他失望,這個白髮蒼蒼的老人目光澄澈,眼瞳黑白分明,看起來非常睿智,當然,這個老人本身就是個天才。

“鄭君一路辛苦。”皇帝主動放棄了繼續與鄭玄對視這個不禮貌的做法,他將視線轉移到了別處,感慨的說道:“若非盧公,我不知何時才得見鄭君一面。”

古人對名稱極爲看重,年高位尊者便稱之爲某公,德隆賢明者則稱之爲某君,其下則以爾、汝稱之。只是這種稱呼並不嚴格,很多人往往因爲地位和權力的懸殊、或者是互相奉承,對人多以公、君稱之,漸漸地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而且這些人都是表面上尊敬,其實心裡並不服氣,當面稱呼爲公、君,私下稱呼爲爾、汝的人並不少見。

盧植德高望重,深受皇帝的推崇,尤其是他在死前爲皇帝做了許多事,比如調和公孫瓚與劉虞的矛盾,順利解決幽州當時的困境、以及拜託裴茂轉交信件給鄭玄,請他入朝。這一切都讓皇帝感懷於心,不僅尊稱爲盧公,而且在聽聞盧公死訊之後,特使人贈賻錢十萬以治喪事、追諡貞侯——這是皇帝登基以來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被賜予諡號的大臣。

皇帝對一個人的稱呼能夠表現出那人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而且也不能隨便稱呼,就像是皇帝稱呼賢能而有德名的荀攸爲‘荀君’,稱呼年高老成的賈詡爲‘賈公’一樣。鄭玄在儒林的名望勝於盧植,德高望重、齒德俱尊,無論怎麼尊稱都不過分,只是跟‘公’比起來,皇帝稱他爲‘鄭君’更能顯現尊崇。

鄭玄今年六十七歲,老得眉毛都白了,但他的臉龐仍舊豐潤飽滿,顯得神采奕奕。他穿着一件普通儒士常穿的衣服,頭裹緇巾,笑起來很像個慈眉善目的鄰家老翁:“不敢勞陛下掛念,是老朽見關東凋敝,無所依歸,所以才隨孔北海西入長安,以求在聖恩之下,託庇餘生。”

“世道艱難,天下何處不苦?唯有夙夜匪懈,還復太平,以解民之倒懸。”皇帝輕聲說着,見鄭玄無動於衷,突然直接問道:“鄭君此行路上,所見所聞,可有賜教於我?”

“天下紛紜,皆是人心喪亂、世道不古的緣故。”鄭玄很含糊的說:“陛下幼衝繼位,卻睿鑑高遠,聰慧天成,可見德運雖有更移之數,但天命始終在漢。只要施以王道,敦行教化,天下自然重歸太平。”

鄭玄本來準備一直在徐州隱居注書,不問世事,誰知時移俗易,發生了兩件事,讓他不得不改此夙願。

一件是曹嵩死於兵亂,曹操爲報父仇進兵徐州,導致原本算是一方安寧之地的徐州慘遭兵燹。鄭玄當時就正在考慮移居的事情,正好聽聞孔融在北海任上時常命人修葺鄭玄老家的故居庭院,於是鄭玄當時就動了心,打算就此回鄉。只是北海同樣有兵賊橫行,孔融不知兵事,鄭玄貿然去了也未必能得以保全。

正在猶疑之時,好友兼同門盧植死前交給裴茂的一封遺書,也經由各方輾轉,終於到了鄭玄手中,這就是第二件事。

盧植在信中殷切敦請鄭玄無論如何也要代他往長安一趟,即便未能覲見天子,也能觀察朝廷風聞,據此推定漢祚是否可以延續。若是可以延續,那就是天命在漢,而已經逐漸陷入窠臼的經學就可能會絕處逢生。

“我親政以來,拜趙公、桓公爲師,使其爲我講授經義,又披覽史籍,究察典紀,可以說是身體力行的去敦行教化了。”皇帝眉頭一揚,像是自誇功績、又像是別有用意的說道:“整頓三署、重建太學以來,尊儒以勸其業,貴學以篤其道。想必這就是鄭君所言的施以王道與敦行教化了吧?”

皇帝這話猶如拋出去的餌,鄭玄很快就接住了,畢竟他雖然博聞多才,但到底只做過些鄉佐縣吏這些小官,並不諳熟爲官之道。而且皇帝禮賢下士、溫文爾雅的模樣給了鄭玄很大的好感與自信,所以他心裡想什麼就說什麼:“老朽以爲,朝廷經綸事務,必要以教養爲先,自朝廷遷都以來,典籍遭焚,經義杜絕。雖有陛下矢志恢復,重設太學,不過……”

說到這裡,鄭玄故意躊躇了一下。

皇帝抿了下嘴,沒料到這麼快就輪到自己去接餌了,他心裡對鄭玄極爲看重,無論如何也要在今天把事情挑明說清,好給這個鴻儒委以重任。所以他也不計較這些細末,順着對方的話往下問道:“不過如何?鄭君大可直言,我年紀雖小,但還是聽得進諍言的。”

鄭玄垂着眉眼,輕聲說道:“太學伸聖賢之絕業,教養天下之士,的確是維新文教、以厲風俗的好事。但陛下豈不知辟雍成於《周詩》,泮宮顯於《魯頌》?”

他雖然沒當過幾天官,但就如何將心裡的意思隱晦的用話語、典故表達出來,好讓對方明白,對鑽研經學文字數十年的鄭玄來說,並不比那些臣子們差。

《禮記》有云:‘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在這裡是借指太學。而《周詩》與《魯頌》都是詩經裡的篇目,在這裡是借指官方教學的書目。

他那番話的意思是,周代的太學無不是重視經義道理,如今太學卻五科並重,壓縮了經學的生存空間,並與經濟、治劇這些雜業並論,有捨本逐末之嫌。所以即便皇帝再怎麼有意興復教化,那也是南轅北轍。

鄭玄說到了朝中所有人都不敢說的地方,那就是太學已經舊瓶裝新酒,不再是以前擁有上萬太學生、鴻儒士子云集的太學了。

早在皇帝重設太學的時候,朝中就有人在暗中牴觸五科的設立,只是那個時候朝中拿的出手的大儒名士就寥寥幾個,而且都牽涉到政爭。皇帝當時又是藉由鹽鐵廷議一事力挫百官,威權無兩,這才強行將太學五科定製下去。

儘管如此,太學祭酒楊懿仍採取了一種討巧的法子,在明經科的下面又分了好幾種學官,分別用來講授《尚書》、《易》等經書,所以明經科相比於其他科目,所擁有的博士是最多的。往往都是比照五經博士的成例,一份經書配一個博士,而其他的科目最少的只有一個博士。

明經科因爲上有太學祭酒楊懿背書,下有許多成名已久的博士坐鎮,導致明經科成爲太學最顯赫的科目,太學生皆以入明經爲榮。不僅如此,每每開課,常引起那些被強行調劑到其他科的士子們跑來旁聽,明經科由此也被稱爲太學中的太學。

底下的執行者走迂迴的路子牴觸皇帝的政策,雖不至於明面抵抗,但這也讓皇帝極爲不滿。但他也沒有辦法,畢竟他手上一時沒有能挑起大梁、能孚衆望的御用大儒,所以撤了一個楊懿,換誰上去都一樣。這是風氣問題,而移風易俗,更改固化已久的意識形態,卻又是這世上最難辦的事情。

皇帝一開始還想着在太學祭酒與太學僕射之上設立太學令,把鄭玄擺到這個位置上去,讓他統籌太學所有事務,藉助他名著海內的威望與遠超當代的學識,能把風氣扭轉到皇帝所預想的方向上去。畢竟從鄭玄融匯古今經學與百家之長的成就來看,對方絕不是一個泥古不化的人,沒準能被皇帝說服,認同皇帝五科並重的觀點。

可現在從鄭玄的態度中,皇帝發現,原來思想再開明的人,也有他的侷限性。

怕各位等急,先發一章,另一章還差幾百字,一會發。

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異心第十四章 憂鬱生疾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一百八十四章 發號施憲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十四章 憂鬱生疾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九章丨青牛先生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十七章 暖殿溫室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二百二十七章 攻城拔寨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五百二十六章 未央宮樹第二百六十四章 局勢突然第八章 怨憤所積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一百五十一章 公不見吏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一百二十三章 祛衣受業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四百二十二章 密密傾談第二百三十章 真相大白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十八章|寸心難算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七章 淤塞難免第四十三章丨夜分乃寐第四十九章 姑置勿問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九十三章 零打碎敲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一百一十七章 隱憂未解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十四章 相爲建計第八章丨屈身奉上第八十一章 僥倖爲安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三百八十六章 自知者明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二十八章 欲知今雨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將無裳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四十二章丨月暈礎潤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四百四十八章 魯殿靈光第二百八十四章 牆溼乃補第二十一章丨纔不從命第十三章 勢危而走第五百七十七章 盡忠任事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五百八十七章 轍亂旂靡第三百零三章 往事歷歷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十八章 興師問罪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五百六十二章 窺兵圖計第十六章 多所告白第四百一十五章 主得其所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九十二章 絲繭瓜蔓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十二章 算我師旅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五百九十章 將軍棄鉞第九章 焉用彼相第一百九十章 令敢不從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二百八十九章 難自爲謀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敵應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