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

“奎蹄曲隈,乳間股腳,自以爲安室利處。”————————【莊子·徐無鬼】

公孫瓚一開始佔據着些微優勢,但聽聞後方有難,自己眼見難以攻下鄴城的情況下。憑恃着武勇與手下步騎的精銳,在一陣衝殺過後終於帶着兩萬多人殺出重圍,麴義兵少,又因爲士衆疲憊,所以也不敢離營追擊,眼睜睜的放着公孫瓚離去。

崔鉅業一身是血的走了過來,把手上提着的首級往麴義腳邊一丟,那顆頭骨碌碌的滾到麴義的腳邊停下,面孔朝上,正好是公孫瓚部將文則的首級。

麴義低頭略看了一眼,像是踢球似得將其踢到一邊,若無其事的說道:“嗯,崔將軍這下不用觀星都能與袁公共飲食了。”

四周忽然傳來一陣譏笑,崔鉅業善於觀星,袁紹經常以此問他天象等事,有時起興,還會拉他同吃同喝,待遇超然,甚至在最後把他安插在了軍中帶兵。冀州軍中尤其是麴義的部下都很瞧不起崔鉅業,何況當初界橋之戰麴義擊敗公孫瓚主力之後,袁紹便以爲公孫瓚即將敗亡,便臨陣換將,使崔鉅業接替了麴義去圍攻公孫瓚。

結果崔鉅業帶數萬大軍都未能攻下故安,反而糧盡南歸的時候被公孫瓚率部隊追上,在巨馬水大敗,戰死七八千人。

這被崔鉅業視爲最大的恥辱,很長時間在軍中都擡不起頭來,袁紹這次既是爲了暗中防範麴義、又是爲了再給崔鉅業一次機會,特意讓他參與了這次牽制公孫瓚的戰鬥,幸而他這次沒有失誤,甚至還斬下了敵軍一員將校的頭。他將首級丟到麴義跟前就是爲了表現自己的能力,本以爲這就能讓自己揚眉吐氣了,沒想到麴義渾不在意似得,還刻意取笑他。

崔鉅業臉色漲紅,好半天才說道:“笑什麼笑!此時不整頓軍旅,還在等什麼!”

這些人裡面大都是麴義親手帶出來的私兵,根本就不怕崔鉅業這個外將,仍舊在哪裡低聲譏笑着。

在城中留守的袁譚與高覽這時也走了過來,看到這副場面,都不由得皺起了眉頭。

麴義微眯着眼,手輕輕一擺,像是關上了閘門,四周的笑聲這才消失不見:“都聽見了?”麴義往四處張望着,視線所到之處,所有人都肅穆着神情,低頭不語:“全軍休整兩天,確保公孫瓚的確是往幽州而去,然後再拔營。這時候派人去南邊的東郡傳訊,請臧使君收拾部衆準備反攻,我與他兩路並進,只要收復了渤海、平原,公孫瓚的手就再也伸不進青州。”

袁譚有些不悅,他代袁紹執掌大纛,按理說他纔是這支部隊的主將,可麴義卻絲毫沒有將他放在眼裡。他有意發作,卻礙於麴義當下的威勢,一時奈何不得。

畢竟麴義是當前冀州軍中首屈一指的大將,當初曾是冀州牧韓馥麾下,因不滿韓馥太過軟弱而叛亂,最後與袁紹結盟,既爲袁紹奪得冀州,又爲袁紹在冀州扎穩腳跟,重挫公孫瓚。在冀州軍中戰功赫赫,性格蠻橫專斷,有時就連袁紹都指揮不得。

故而袁譚與崔鉅業等人心裡再是憤恨,也只好強行忍着,留待以後。

公孫瓚一路快馬加鞭,奔襲返程,準備走河間大路回易縣,路上卻爲關靖及時勸阻:“袁紹若真的進攻易縣,難道不擔心我等會從後殺到?這其中必然是圍魏救趙,恐怕袁紹趁虛進攻易縣是假,誘我等回軍,在路上伏擊是真。此行切不可走正路,不妨走渤海繞行北上。”

“若是非你所想,袁紹當真圍擊易縣又如何?”公孫瓚問道。

“易縣經營多年,堪比廣宗,又有王門等將鎮守,短短數日,絕難失守。”關靖篤定的說道:“若是袁紹當真圍城而擊,我軍大可與王門內外合擊!”

“好!”公孫瓚此時也沒有旁的辦法,立即採納了關靖的意見,繞道從渤海郡北上渡過易水,順利抵達易縣。袁紹的確聽從了沮授的建議,並在他的安排下在河間北上易縣的要道上佈下伏兵。此時聽聞公孫瓚繞道,失望之下,只得悻悻然的收兵鄚縣,與公孫瓚南北對峙,正式卡死了公孫瓚再度南下的道路。

“幽州亦不乏能人,公孫瓚在危急之時還能明智果決,選擇繞路北歸,這也是我等不曾預料到的事情,怪不得沮君。”看着沮授略帶歉意的神色,袁紹好言寬慰道:“沮君不要在憂心於此了,下去收束部衆,我等過一會就班師回去。鄚縣就交給張儁乂,他正好就是河間鄚縣人,熟悉地理人情,由他守着是再好不過了。”

“謹諾。”沮授這才躬身施了一禮,緩緩告退。

袁紹看着沮授離去的背影,驀然將視線放在了一旁坐着的田豐身上,臉上似笑非笑。田豐頭腦清醒,反應過來後,也立時找了個藉口,告辭離去。

“誒……”房間裡就只剩下袁紹一個人,他輕輕的嘆了口氣,低頭感慨着說道:“都是聰明人啊。”

不爲人注意的角落陰影處,有個乾瘦的人突然冒了出來,對袁紹執禮甚恭:“明公。”

“陳君,你觀我今日情勢如何?”袁紹問道。

此人又瘦又高,坐在席上就像是折起的竿子,他名叫陳逸,是孝靈皇帝時的太傅陳蕃之子,也是袁紹的汝南老鄉。陳蕃當年與大將軍竇武共同謀劃誅殺宦官,後來事敗被殺,陳逸也因此受到株連。幸而陳蕃的一個友人將陳逸藏匿於冀州甘陵,方纔使其倖免於難,直到後來黃巾蛾賊造反,孝靈皇帝爲了團聚士人,不得不解禁黨錮,陳逸也因此蒙獲官職。

只是陳逸的父親爲了漢室鞠躬盡瘁,最後卻被朝廷害死,這讓他一直就對寵信宦官的孝靈皇帝心存怨恨。故而在中平四年的時候,他與術士襄楷造訪冀州刺史王芬,與一干名士密謀廢帝。

最後事情泄露,陳逸也與許攸等人逃到袁紹門下避難。若說是對朝廷的忠誠,陳逸經歷了家破人亡之後,那是半點也無,他一直想着的是如何推翻朝廷,至少是不能讓孝靈皇帝的血裔繼續做漢家天子。所以他也一直是袁紹身邊最堅定的支持者,很多連田豐都不可說的事情,袁紹都會與陳逸商量。

“此次連番大勝,冀州再無近憂,明公也算是可以稍鬆一口氣了。”陳逸答道。

“全賴將士用命,但他們出死力到底是爲了冀州,還是爲了我,卻不得而知。”袁紹語氣有些沉重,儘量不去想這些事情,他轉而說道:“陳君,我引你爲腹心,眼下有件事,非你替我去做不可。”

陳逸福至心靈,他雖然才學不及他的父親陳蕃,但論及計謀卻遠勝其父:“可是爲了那件事?”

這件事早在幾年前兩人就爲此商議過,並且敲定了許多細節,只是中途經歷了許多波折,時機又尚未成熟,這才一直寢廢擱置。如今見袁紹似乎有意提及,陳逸突然就興奮了起來,他的脊背挺直,像是一棵勁竹。

“嗯。”袁紹簡短的應道:“此地去博陵不遠,你到那裡之後,將他們請來,記得沿路潛行,不得聲張。”

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險難料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五十四章 陳事於庭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九章 想君小時第一百零八章 一波三折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三十三章 賂遺金錢第三十九章 薦璧朝覲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時息慮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五百四十五章 聲勢促起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一百三十六章 機不可失第七十一章 復升臺榭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四百三十七章 時漸蹙迫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九章 焉用彼相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三百零五章 兄弟鬩牆第八章 今卻非是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五百七十七章 盡忠任事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六十三章丨賊勢甫定第二章 見微知著第二百五十九章 吏不躬親第二十五章 窺圖訊鼎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三百九十九章 患乎難知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一百一十六章 堅不可摧第一零八章丨哀歌路難第二十三章 應答如響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第一百二十三章 祛衣受業第二百一十九章 國子之制第十六章 多所告白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四百三十二章 閒嘗商酌第二百九十七章 鷸蚌相危第四章 爾牧來思第一百二十九章 同爲覆沒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五百九十七章 林檎送首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一百四十章 離石屠各第三十二章 燕戒與者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起第一百三十五章 丰容顧景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四十八章丨豎子與謀第十四章 相爲建計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第五百八十章 如鳥之集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四十七章 論議深博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三十章 臺閣生風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二百九十六章 急如風火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一百二十三章 祛衣受業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二百九十七章 鷸蚌相危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二百零七章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一百二十三章 謹視鴆鳥第二百三十二章 出入自如第九十三章 零打碎敲第三十三章丨日出星逃第十六章丨萬事俱備第六十六章丨女之耽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