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

“少年遊樂,而今慵懶。春光不可無人管,花邊酌酒隨深淺。”————————【憶秦娥·甲戌賞春】

“奴婢爲皇后梳洗。”長御帶着幾個手捧盆、巾的宮女走了進來,站在絲織羅帳的外面。

董皇后仍躺在牀上,仰面望着牀帳的頂端,臉上露出溫情的笑容。這笑容在素來威嚴端莊的董皇后臉上是很罕見的,她身邊的長御知道,只有在想起皇帝的時候,董皇后不假溫顏的臉上纔會浮現出這般神情。

也只有在這個時候,長御纔敢跟董皇后開幾句玩笑:“皇后的氣色真不錯,看來昨晚啊——睡得很好!”

她有意拉長了音調,好讓話裡的意思透着一絲不可描述,董皇后聽了,也不着惱,反而輕輕一笑,別有一番韻味,倒像是真的被皇帝臨幸了似得。她柔軟無力的伸出手,長御連忙從羅帳外探進手來握住:“扶本宮起來,再把博山爐裡的香燃上。”

董皇后懶洋洋的在服侍下緩緩起身,窗外的天光正好照在董皇后未着脂粉的面容上,那兩道娥眉、微闔的雙眸、半敞的酥胸,這個風姿綽約的貴婦絲毫不介意春光乍泄。

她把手虛握着,收回到袖子裡,隨口問道:“陛下走了?”

“國家在東殿沐浴更衣後,用了早膳就走了,好像今天有常朝。”長御扶起董皇后,一邊說着,一邊順手在其身後抹平牀褥上的褶皺,這本是隨手整理的一個舉動,卻讓她的手一下摸到了被子上的那片溼處:“咦,這是什麼——”

董皇后突然轉過身來,適才眼裡的慵懶彷彿只是一瞬間的假象,假寐的獅子露出了本來該有的威嚴:“少說話!”

她緊緊抓住那名長御的手腕,將其拉到自己身前,周圍的人不知出了什麼事,紛紛跪倒一片。

董皇后在長御耳邊低聲說道:“你把被褥撤換了,就說是本宮將水倒在了牀上,此事不能告訴任何人,否則,即便你是與本宮從小長大的婢女,本宮也不會饒過你。”

“唯、唯。”長御臉色嚇得發白,支支吾吾的說道:“可是、這味道……”

說完,長御又拿眼瞧了瞧四周跪着的宮人,她與董皇后一般大的年紀,宮中的宮女下人們別看一個個年紀小,但對男人會在什麼時候發生什麼事、什麼東西是什麼樣的這些事上,即便沒親眼見過,也大抵在閒言碎語中知道的清楚明白。

董皇后臉色稍霽,放開了抓着長御的手,也跟着看了宮人們一眼,她知道這一番動作是瞞不過有心人的,與其欲蓋彌彰,倒不如防患未然。

想到這裡,她特意放緩了聲音,循循善誘的說道:“你們聞聞,這是什麼味道?知道的說給本宮聽,說對了,有賞!”

誰敢貪這個‘賞’?

無論明白還是不明白,衆人皆急忙答道:“奴婢們哪裡知道呀!”

董皇后臉色一變:“不知道就少亂講,誰要是多嘴多舌,笞殺!”

衆人都嚇得身體直打哆嗦,有人甚至不由自主的捂住了嘴、有人則把頭靠在地上,恨不得把頭埋進去。

不久,董皇后便由長御攙扶着,步入椒房主殿,準備用膳之後接見伏、宋兩位貴人。她的神色恬靜平和,像是昨晚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一樣,只是她在私下裡吩咐了長御:讓她抽空出宮去董府一趟。

皇帝總算能行周公之禮的事情目前還只是個秘密,董皇后要趁這個消息泄露出去之前,先拿下皇帝的身心。

每個女人都會對自己生命裡的第一個男人刻骨銘心,反過來說,男人也是一樣。

對皇帝本人來說,他隱約知道自己首次夢遺不僅僅是代表着生理上的成熟,更會帶來一場風波,這場風波會攪得原本平靜的後宮不得安寧,同時也會引起前朝的風起雲涌。

只不過在這個時候,他尚且無暇關注此事的後續,而是將心神全放在了河東郡守王邑呈交的封事上。

“這是王邑的封事,荀君與賈公都先看看。”漢代興起的上封事是晚清密摺制度的濫觴,只有皇帝才能第一個拆看,就連平尚書事的荀攸也無從得知封事裡的內容。

在荀攸與賈詡將盛裝封事的皁囊打開來看的時候,皇帝在一邊說道:“河東範先等案雖已了結,但戰境多虞,府藏罄竭,租稅無復可收,凡事皆仰朝廷撥付,宜早做修復。而河東地近冀、並,既望中原,是一處兵家要地,理應勸農積穀,爲滅賊之資。”

“王邑、杜畿、劉琬等人皆一時良吏,只要服勤農桑,仰仗鹽池之利,經綸期年,必有資財以供軍國。”荀攸把封事轉遞給賈詡,說道:“至於郡守王文都於封事所言遷異地民人充實河東一事,臣以爲實不可取。天下紛擾,又不止河東一地,若遷三輔、弘農之民,則土地空虛,徵役不息,耗資甚巨。若是這時候突發兵事,又何來軍資禦敵?”

荀攸一口氣說完,身子微微一側,看向賈詡。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皇帝隨口說了《孟子》裡的一句話,悠然說道:“荀君說得有理,我本也不打算詔準其議,只是王邑的奏疏裡還提及地方改制一事,這才我等君臣今日議論的要務。”

漢代的地方制度只分爲郡縣兩級,其上的‘州’只是一個官方劃定的監察區,刺史起初也只是負責監察地方郡縣的六百石官員,其管轄範圍也只有‘刺史六條’。但隨着形勢的更移,刺史權限擴大,逐漸變爲郡縣長官,這便是設計之初所未能預料的事情了。州郡縣三級地方制度依然有留存不易的必要,皇帝也沒想着去搞一個‘省’出來,所以他在這裡借王邑的封事發揮的,則是具體的地方部門。

就如皇帝手下有三公九卿分門別類爲其處理政務一樣,州郡縣的長官也需要各種掾屬爲他們處理具體事務,比如州有別駕、治中、簿曹等從事;郡有功曹、倉曹、兵曹等曹掾;乃至於縣也有類似的掾屬。

這些職能在治理地方上的專業性和分工程度倒是都做到了,基本能滿足治理地方的需要,但依然存在着兩個弊端。一個是州郡縣長官自行徵辟僚屬,而且屬吏皆用本地士人,這就導致地方政務通常被豪族把持,長官若是不與地方豪強合作,便很可能會被架空,陷入當初王邑初至河東的窘境。

對於這個弊端,光武皇帝採取的是妥協懷柔的做法,直接以‘戶口耗少’、‘官多役煩’爲藉口裁撤了四百多個縣級機構,連帶着還減省了關東、河北各州郡縣的吏員編制,有效的縮減了豪強晉升的勢力。

光武皇帝當初那麼做有許多不得已的苦衷,而皇帝則不然,他此時的法統、權威可比光武皇帝要強多了,自然不用擔心那些掣肘,手段也更爲果決。光武皇帝好歹只是限制約束,而皇帝卻是把擅自徵辟掾屬的門給直接堵死了:

“郡縣五官掾、功曹等俗黨典選舉,皆授用本國人,無用異邦人者。這是地方陋習,不僅給豪強大開方便之門,更使郡縣割裂、生畛域之見。”皇帝一針見血的說道:“河東今後自郡府曹掾、至各縣掾屬,乃至於小吏,概不得擅相徵辟。郡丞、縣丞、曹掾等官皆由朝廷經太學策試、或從三署郎官中擇優調派。至於小吏,也應仿照朝廷策試之法,由郡守組織射策,分派各縣爲吏。”

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四百五十七章 輕率難知第四十章 遠近仰望第一百一十九章 別有旁願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五百九十一章 興替所存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七章 淤塞難免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一百零三章 遠迄南鄭第一百三十二章 蝶使義形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一百八十八章 澡濯難遂第五十六章 周密溫樹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三百一十三章 難得閒適第四百零三章 風勢不利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三百八十二章 醒悟方遲第一百零二章 謀主諮諏第三十六章丨蕭索宮道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五百八十章 如鳥之集第八十三章 設心積慮第二百三十章 真相大白第一百一十二章 保以尊貴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狽失據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四十三章 息怒停瞋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二百四十章 夜縋還降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四百四十九章 取悅奸功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臺觀雲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五百四十九章 草長風生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三百四十章 靜聽風雷第十九章|奈何煢獨第三百零九章 暫告靖安第三百五十五章 漫漫林道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一百二十七章 悉以惠官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二十一章丨纔不從命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三十一章 誰謂不庸第二百零二章 視事未安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四十四章 欲薦州郡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四百一十五章 主得其所第五百九十七章 林檎送首第九十八章丨鑽營冀望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二百二十七章 攻城拔寨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三百四十六章 雲行雨施第三十三章丨日出星逃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一百二十二章 東海喬木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將無裳第四十五章 千里之堤第二百七十三章 示子吾道第三百二十九章 絕義安後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五百九十七章 林檎送首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五百一十三章 江船星火第七十七章 雅歌投壺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七章丨各算其能第三百二十一章 視事如紋第一百三十章 魚帛狐聲第二百二十九章 悽風冷雨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