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

“逎籌畫策,自具於章表;獻可替否,總歸於筆札。”————————【史通·言語】

石渠閣內,聽完皇帝的話,王斌不由莞爾道:“君上纔是真正的才情天縱,只有如此,才能駕馭爾曹英傑。若是真的相較起來,彼等秘書郎也並不如何。”

皇帝搖頭一笑,跟着王斌的玩笑往下說道:“馭人、用人,這是我的本事;運籌、治民,這是彼等的本事。”他用深沉的目光環顧了剩下的趙溫、王斌、荀攸、朱皓四人,說道:“也是爾等的本事。”

“臣等不敢。”趙溫等人連忙避席說道。

“都說了地方逼仄,此處不比宣室、前殿,就不要再過多拘於禮數了,動不動就避席下拜,說起話來多無趣?”皇帝一手把住王斌的胳膊,將其攙扶起來,認真地說道:“你我雖是君臣,我卻常視爾等如長輩相交,何須嚴守君臣關防?”

這裡頭的四個人,前三個都有資格生受皇帝這句話,唯獨根底淺薄的秘書丞朱皓卻不能,他也想不出自己爲何會出現在這裡,一顆心從最初便惶恐不安到現在,直到這時纔有機會插上話:“列座諸公皆一時名臣、重臣!唯有愚臣一人,何德何能,乃能參與此議?得受嘉語?今朝南伐,若蒙陛下不棄,愚臣願以鄙陋之資,引爲前驅!”

“汝南許子將曾言‘朱文明善推誠以信人’,如今親聞,可知其所言非虛。”皇帝說道:“你大可不必如此,前將軍爲我漢室立有戰功無數,用兵之道可謂精深,你身爲他的兒子,自然也有你的一手。這次進軍漢中,你以南鄭令、領騎都尉的身份隨行,沿路若有陳策,可暢所欲言。”

六百石的南鄭令與四百石的秘書丞之間差距不大,從表面上說只是一個小跳躍,尤其是從清貴權重的秘書監外放到地方做一個縣令,對於其他人來說無異於貶謫。而朱皓卻偏不以爲然,反而由衷的欣喜謝過,按皇帝開玩笑似的話語來說,就是:“秘書監掌司典籍,每日伴我讀書,乏味的很。知道你意不在此,一身才識想效於行伍、阡陌,這回外放對你而言,可謂是‘羈鳥入林’吧?”

朱皓自然不可能這麼說,趕忙謙辭了幾句,皇帝揮了揮如意,往案上一指,道:“前次曾與荀君等人簡單商議過一個方略,假借討伐河西宋建等賊,其實是發兵入武都,走陳倉攻漢中。如今漢中在子午谷口有黃金戍,又焚燬斜谷棧道,至於陳倉方面,聽聞有壁壘未及建成。這正是朝廷南下之機,適才法正說的在理,雙管齊下,一正一奇,足以見獲成效。”

荀攸等人知道,皇帝雖然同意了法正所提出的走斜谷的計劃,但此戰的重頭戲還是陳倉道。

於是他便在此基礎上詳細的爲皇帝補充了細節方面的問題,配合着地圖,倒真有些指點江山的意味了。

皇帝持着玉如意在地圖上陳倉道的位置遊移,說道:“這次出兵,以步卒爲主,虎賁中郎將蓋順、射聲校尉沮雋、輔兵校尉吳匡等軍,算上前次裁汰王方等部所餘兵衆、武都等地郡兵、羌胡義從,共兩萬餘人,自陳倉道入漢中。至於斜谷,則由步兵校尉徐晃、羽林軍司馬趙雲等人領兵五千南下。”

座中就屬秘書丞朱皓的官階最小,此時他正拿着筆,快速的往一根簡牘上記着。

趙溫細想了會,忽然道:“徐晃本是要去武都,陛下這是要更改前策?”

“徐公明足以獨當一面了,既已有了斜谷之計,索性就讓他盡情施展。”皇帝輕描淡寫的說着,從側面證實了他對徐晃的看重。

他挪了挪位置,把上半身往前微傾,說道:“徐晃曾在羽林軍待過些日子,讓他自己在羽林軍中找些善於步戰的羽林郎們,與步兵營湊成五千人。法正謀略不錯,就是欠缺點臨陣對敵的經驗,先下詔,拜其爲謁者,等正式出兵的時候,再使其爲監軍謁者,隨徐晃走斜谷。秘書丞朱皓則拜南鄭令、領騎都尉,隨蓋順等軍走陳倉。”

荀攸靜靜地聽着安排,不置一詞,因爲他知道重點還在後頭。

“這次出兵,殿前羽林郎孟達、太史慈這二人也派入徐晃軍中,概授軍司馬之職,以觀後效。”皇帝細細說道,他這回是要派出手底下的將才,試圖藉此將其打磨、鍍金了:“陳倉、斜谷等軍,我打算由司隸校尉裴茂持節督南征各將,諸君以爲如何?”

聽到這次出兵的主將不是皇帝的親信王斌,而是向來低調的司隸校尉裴茂,朱皓不禁大吃一驚,在簡牘上筆走龍蛇的動作也不由得一顫,把字都給寫飄了。他回過神來,趕緊將錯字給劃掉,然後重新謄寫了一遍。

謄寫的過程中,他又不禁在想,爲何這麼出乎意料的消息,司空趙溫等人卻無動於衷呢?

可能這就是宰相的氣度吧。

趙溫看了荀攸一眼,率爾說道:“裴司隸雖有名節、知悉兵法,但未歷兵事,猝然授予南征大任,這恐怕……”

“這也是無奈之舉。”皇帝嘆了口氣,說道:“前些天我讓太醫華佗去光祿大夫府上問候,其言說皇甫大夫入冬之後身子便一直不好,這些月要修養身心,不便操勞。若非如此,我也不好放着名將不取,而委任他人。之所以選中司隸校尉,主要還是看在他掌握雄職,也算是治兵之士。此外,這次只是讓他督軍,具體的用兵行策,主要還是有他人共議。”

說完,皇帝看向荀攸,說道:“荀君這一次不妨轉職參軍,隨裴司隸等人南下入蜀?”

荀攸眉頭一擡,顯然是未曾料到皇帝會峰迴路轉,將話題換到自己身上。按皇帝的意思,裴茂只有一個主帥的位置,而他卻可以親自在旁出謀策劃,等若有主帥之權。只是這些對荀攸來說有利有弊,此行固然能立下大功,但他卻會在很長一段時間遠離長安、遠離朝廷,聯繫到今年賈詡即將守孝期滿,荀攸不得不多想。

一旁的趙溫卻沒有想那麼多,既然皇帝讓荀攸爲參軍,那就沒話講了,畢竟有足智多謀的荀攸在,南伐漢中、乃至於益州的事都不消擔心會有波折,反而會事半功倍。

最後,皇帝將如意往案上一推,正好蓋住蜀郡的位置,說道:“裴茂膝下有五子,又有一女婿,今爲蜀郡長史。中平六年的時候,次子裴俊隨其姊入蜀中,適逢董賊入京,道路隔絕,裴俊於是滯留益州。”

簡單的陳述,內含的信息量卻很大,荀攸、趙溫等人立即就明白了皇帝的話中未盡之意,俱是想到,這次讓裴茂領兵,或許還真是恰符其任。

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五百八十六章 僵局驟破第一百章丨開門揖盜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九十九章 嗟乎義士第三十七章 教於宗室第四百六十三章 謀從此始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亂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一百二十七章 悉以惠官第三十章丨糧秣軍需第五十六章丨白龍魚服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二百二十五章 貪官圖爵第四百二十章 倨忽如此第二百五十一章 飢時理會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八十八章 豪氣崢嶸第八十章 翻覆靡定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五百三十二章 馳疾驚人第二百八十九章 難自爲謀第二十四章 強詞奪理第十四章 憂鬱生疾第五十三章 參商之虞第一百二十八章 汾曲之陽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權柄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第五十三章 控馭撫綏第九十九章丨迷途知返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四百五十五章 詮福釋禍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兒第一百二十三章 謹視鴆鳥第三百四十章 靜聽風雷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三十六章丨蕭索宮道第三十二章 吉往兇歸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二百八十二章 輕重之擊第三百五十七章 壅塞不通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一百零一章 兵連禍結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見鳴犢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第八十章 翻覆靡定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二百九十八章 先後失人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五百三十六章 利慾薰心第三十九章丨風起微末第五百四十五章 聲勢促起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二十六章 推濤作浪第三十三章 賂遺金錢第四百二十四章 人心自擾第四十五章 千里之堤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三十章丨糧秣軍需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二百七十五章 喪去歸來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八十三章 設心積慮第五百三十四章 道路猶遲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二百七十二章 巧似成真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九十六章 費力勞心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