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發號施憲

“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進學解】

宣室殿裡,皇帝與司徒馬日磾、司空趙溫等幾個大臣們仍在會議。

在衆人刻意忽視、冷落了董承的訴求之後,議事的話題不知如何又轉了回來。

薦舉韋端處理南征軍需一事被拒,馬日磾也不氣餒,他擡舉韋端,不一定非得要皇帝同意了他的舉薦才作數,只要把這件事傳入韋端耳朵裡,那也不算是白費苦功。

於是他並不強求於此,在與衆人答諾之後,繼而說道:“漢中經此一戰,亟待撫民,無論是爲保今後駐軍能就食當地,不仰運糧,還是爲保此地生息,宜簡拔良吏,以督勸農事爲重。”

“你的意思是?”皇帝問道,對於同一個臣子的建議,他也不能一味的拒絕、否定下去。若是言之有物,還要適當的給點甜頭,才能不讓一方勢漲、一方勢削。所以他想聽聽馬日磾有什麼建議,如果可行,那就依他。

“陛下推行關中之軍民屯田,成效顯著,乃當今治民要務。漢中雖復,張魯潛逃,但彼五斗米道信衆,皆矇昧無知、又多不事產業者,若是朝廷置其不理,任其來去,恐成隱疾。猶如張角兄弟死後,其渠帥流毒四方,叛亂不斷,仍爲各地禍患,牧守難制,此便爲前車之鑑。”馬日磾難得老練的說道:“如此,不妨先罪誅張魯所設之‘祭酒’、‘鬼吏’等賊首,分散其衆,將彼等納入屯田,以典農都尉、農曹掾等將官治之。一者,可就地勤務農桑,以修養益州民事;二者,亦可對彼等信衆嚴加看管,以防私下串聯。”

馬日磾一口氣說完,飛快的看了面露沉思的皇帝一眼,最後說道:“愚臣淺見,不足一哂,還請陛下睿鑑。”

“如此高論,何有‘淺見’一說?”皇帝拊掌說道,五斗米道在益州的勢力盤根錯節,巴郡民間底層的百姓多是其信徒,張魯割據漢中時更是大肆推崇五斗米道,半強迫半自願的讓人信教。如果朝廷無法很好的治理這些底層信徒,那他們終將成爲一個隱患,會動搖朝廷在基層的統治。

“彼等‘祭酒’、‘鬼吏’等賊首,無論職權大小、罪愆輕重,概由官府逐一緝拿,聽候發落。”皇帝頓了頓,拿起茶碗喝了一口,思忖一會,道:“至於其民,田宅無有着落者,可由朝廷設屯田等官,一體治之……漢中郡有多少戶?”

“有戶五萬七千餘,民二十六萬有餘。”尚書令楊瓚知悉公文檔案,應聲答道。

皇帝又問道:“武都呢?”

“有戶二萬,民八萬餘。”楊瓚有些明白過來了,補充道:“這些都是數十年前的載記了,時移俗易,與今時的民戶會有不小的出入。”

“南征戰事未決,關中旱情初顯,雍涼羌事有警,陛下欲興大事,不妨待外間安靜了,再做計較爲好。”楊琦說道。

皇帝確實是想效仿曹操在歷史上遷移漢中民戶的行徑,從漢中遷幾萬戶百姓到武都、安定等郡去,一是增加該地的漢人比例,發展當地的經濟,二是削弱五斗米道在漢、巴等郡的勢力。歷史上的曹操一邊在應對劉備的攻勢,一邊還能完成遷移數萬戶漢中百姓入關中等地——儘管這種移民的方式使得百姓多有怨言,但也說明以當時的國力尚且能應付這種大規模的遷移,如今的朝廷自然也可以。

只不過萬事講求穩中求進,現階段的朝廷確如楊琦所說的那樣,內外局勢緊張,在旱情將盛的壓力下還支持一場南征已屬不易,實在不適合另外興起事端。何況張魯、益州豪強未服,現在說這些還爲時尚早,皇帝本也沒有這個意思,無非是想先投石問路,給衆人透個底,試一試眼前這些大臣對遷民的態度。

現在看起來,反應最大的還是楊氏,畢竟在去年朝廷就已於弘農遷過一次百姓到左馮翊,那次遷移的只是叛亂的張晟等餘部,只是個不足爲憑的特例。如今皇帝又要遷漢中民戶,儼然是要將其作爲常例了,他們自然要先延緩下來,試試皇帝的口風才行。

“楊公說的是,彼等信徒皆奉賊首張魯爲師,強行遷移,恐違人意。待賊首降服,與地方黎庶說清道理以後,再做打算吧。”皇帝放下茶碗,看了馬日磾一眼,慢悠悠的說道:“漢中不曾推行過屯田之策,於此政的制度、內容、實施,皆不熟稔,放之益州亦是如此。依我看,暫且讓勸農令赴漢中督農,與典農、農曹掾等官配合,務求使屯田之政落到實際。”

馬日磾聞聲一動,他剛纔反應慢了點,還沒來得及說話,便被性情耿介直率的楊琦搶了先。此時聽到皇帝說話,他如何會不明白剛纔那幾句話的含義?於是頗爲感念的應答道:“臣謹諾。”

“張魯本爲益州牧劉焉麾下司馬,這些年來竟做出擅殺郡守、割據自守、推行妖道等種種叛逆之舉。張魯雖爲首惡,但劉焉這失職之罪卻是難逃其咎,着即詔免劉焉州牧之職,命其奉還印綬,早日歸朝。”朝廷南征,對外公開的理由一直是討伐漢中,隻言片語不涉及劉焉,純粹是爲了安穩其心。如今漢中已下,皇帝也不再繼續遮掩他進圖益州全境的心思,索性解決了劉焉的益州牧職位,給了裴茂等人正式進兵益州的名分和理由。

這一切都是題中應有之意,趙溫等人也不覺意外,答道:“謹諾!益州沃土,四塞之地,合應簡拔忠直,以授其任。”

“益州刺史的人選……爾等薦舉幾個人上來,容我參詳。”皇帝難得的給了衆人一個薦舉機會,說完,也不待衆人如何迴應,擺手說道:“此間無事,也都下去吧……對了,都水使者孔融,現今在何處了?”

趙溫等人正準備起身離去的動作皆是一頓,馬日磾回道:“算其行程,現今應在左馮翊察看白渠等河工。”

三月的時候孔融便從議郎的位置上調任都水使者,掌都水監,甫一上任,便被皇帝派出去巡視關中各地的陂池、河渠情況。這兩年來,皇帝不停的讓地方郡縣大規模組織黎庶興修水利,甚至爲了河工而狠手整頓了左馮翊吏治,導致原司空士孫瑞、原左馮翊魯旭接連被免。朝廷對水利、河工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底下的官員再不敢玩忽懈怠,都趕在去年年底,按時按量的完成了任務。

雖然如此,皇帝仍不是很放心,於是便派了意氣直爽的孔融爲都水使者,在大旱之前,沿途查驗河工,做最後的把關。

“他奉詔在外,查驗河工之餘,讓他分心多關注各地旱情,每到一地,便要上奏陳疏。”皇帝點點頭,最後吩咐道。

“臣等謹諾。”

第四十六章 苦心周詳第四百二十六章 阻隔難敘第五百一十五章 鳴金暗鼓第二百九十三章 勞人草草第四十三章丨夜分乃寐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飢己溺第三百零五章 兄弟鬩牆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六十三章 去來有定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一零八章丨哀歌路難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四章 坐而論道第七十一章 可煩傳語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五百八十九章 事所難逃第五百一十二章 浮光躍影第四百二十二章 密密傾談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權柄第五百一十六章 隱患暫弭第四百四十九章 取悅奸功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第二百零二章 視事未安第三十章 臺閣生風第九十六章 取士五科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第六十二章 馳高鶩遠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二十四章 難得寵渥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二十九章 避籍任官第六十八章 臨歧片言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二百零九章 停留枳道第四百六十四章 病臥待時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五章丨往事回顧第十七章|萬年公主第五百四十二章 路險且夷第五章丨昃晷忘餐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三百八十五章 看風駛篷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二章丨莫欺少年第二百零二章 視事未安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三百四十章 靜聽風雷第三章 后王斯重第二百零四章 虎口奪食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三百七十八章 微末生非第四百五十七章 輕率難知第六十三章丨賊勢甫定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八十九章 披堅執銳第三百八十四章 語循循然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二百七十三章 示子吾道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亂第七十五章 撰集經傳第二百八十五章 時尤未晚第五十章 以夏變夷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三百九十六章 柳道馬遲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三十九章丨無猜心事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一百零五章 火傘高張第二十四章丨一拍兩散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五章丨昃晷忘餐第七十三章 有備無患第三百五十二章 累及無辜第二十八章丨議徵白波第八十三章 謀應外放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