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

“萬乘之主,莫不屈體卑辭,重幣請交,此所謂天下名士也。”————————【鹽鐵論·褒賢】

釣臺四面都圍着白色的薄紗,一色的深棕色木地板因爲常年走動,顯得異常有光澤。釣臺有一半的位置建立在水上,四面透風,景色獨好,隱秘性也很強,炎夏酷暑的時候最適合來此乘涼。陳紀脫了鞋,光穿着一雙襪子踏上去,只覺得連腳心都是清涼沁心。

走了幾步,不但身上滴汗全無,反而隨着涼風徐徐、腳下水花陣陣,大熱天竟還有些寒意。

陳紀不敢東張西望,走到釣臺正中,瞅見一少年身着平常的燕居深衣,沒有戴冠,只在頭上隨意挽了個髮髻氣度淡然的坐在正中。此外,還有一箇中年人在一旁陪坐。

他平舉雙臂於胸前,見到皇帝后,作勢欲拜。

“太常臣紀叩見陛下!”

“快起來。”皇帝顧自從席上站起,幾步走到陳紀身邊,一邊的趙溫也坐不住,站着跟了過來。

皇帝拉住陳紀拜了一半的動作,親切的說道:“陳公年高德劭,能應徵入朝,是見我鄙德淺才,特來相佐,我豈能再受陳公大禮?”

名士大都虛浮無用,卻又不可或缺,名士身上最有價值的就是他爲天下所公認的‘賢良’之名。朝中若無名士,放任名士隱匿鄉野,則會被視爲‘無道’;反之,則是‘有道’。有道與無道的差別足以影響到一個政權能否得到士人擁戴,所以無論什麼時候,朝廷都要安排幾個名士充作‘花瓶’、做做樣子。

陳紀其人,德大於才,在皇帝眼中就是這樣的一個花瓶,與他相似的,還有同樣獲虛譽而無其實的崔烈。彼等名士的名望播流四海,若是皇帝稍有輕慢,定會遭到旁人非議,倒不如屈尊把他供起來,這還顯得自己禮賢下士。

皇帝顯得很是隨和,扶起陳紀後,又隨意的走了兩步,打量着陳紀說道:“陳公還很精神嘛!過些天,我指使兩個太醫過府診視,看看有無隱疾,好防患於未然!”

陳紀忙得拜了一下,聲音有些哽咽,說道:“臣才智鄙陋,豈敢受此優渥!其實臣的身子尚可,在徐州時便已延請名醫看望,陛下每日決斷萬機,懇請不必爲老臣殘軀操勞費心。”

他趁機近距離偷看了皇帝一眼,發覺這個當年在他的見證下、戰戰兢兢的被董卓扶上皇位的孩童,如今已是一個鎮定自若、手綰生殺大權的皇帝了。

若不是皇帝清秀的眉眼與四年前沒有多大的變化,陳紀還真要認不出來了。

“當年雒陽一別,竟不知何時方能再見。如今見陳公別來無恙,我也就放心了。”皇帝笑着鬆開了扶着陳紀的手,轉身走回席榻,而一旁的趙溫趕緊將手搭了過去,扶着陳紀坐於次席。

皇帝在記憶中也曾有這個陳紀的印象,那時候陳紀還是自己身邊的侍中,飲食起居,兩人之間沒少接觸。只是陳紀沒有荀爽、王允那般矢志殺賊、忠心衛君的智計與膽魄,因爲擔心得罪了董卓、禍及身家,便倉皇逃出雒陽,任憑朝廷幾次璽書徵辟都不應。

‘生’與‘義’不可兼得,很少有人會捨生取義,皇帝不願意站在道德的制高點鄙夷他人,如何設身處地、換在陳紀的角度來看,他也不會白白的給這個一點也看不到希望的朝廷陪葬。

只是誰讓他現在是皇帝,位置的不同,判斷某樣人物、事物的態度也會不一樣。此時皇帝對陳紀的觀感確實差了一些,不過表面上仍是親熱有加,笑着說道:“今日本想到乘船渡滄池,到漸臺上乘涼議政,但念及着陳公與馬公等人身子弱,禁不起風浪,故而移至於此。”

“臣謝陛下厚愛。”陳紀再次答道。

皇帝一笑,寒暄幾句後,卻是步入正題:“自重開太學以來,各地保薦、自薦的年輕良俊已有兩千人進學,只是未及擇才施用,而朝廷屢有物議。如今雖是用人之際,但我以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育材養士,非一朝一夕便能成事。所以寧可延長彼等學期,也不肯隨意授職,便是此理。不知陳公以爲?”

陳紀身爲太常,來時路上便聽過趙儼爲其解說過其轄下太學的情況,以往的太學沒有固定的學期與學制之說,都是每年一次策試,考中了按等第賜官,考不中則繼續潛心讀書。而不是皇帝更改後的這般,五年的學制,中間每期測驗、以‘優良差劣’四等評判,五年後策試不過,一概遣歸。

這個制度較之以往更爲嚴謹合理,也會使學子讀書有足夠的積極性,陳紀雖然不太喜歡太學五科的分類,但對於學制卻不像那些利益攸關者一樣反對抵制,反倒是很支持。

“臣附議。”陳紀連連頓首,說道:“策試之法,古來有之。太學定下五年學制,既使學子得以信步就學,不至倉促,也能使學子不生懈怠玩忽之心,可謂是良政。”

皇帝看了眼趙溫,仍是和顏悅色,神清氣朗的說道:“是這個道理,來太學就是爲了傳繼聖學,經世濟民,豈有終生渾噩度日,在太學混跡無事的?陳公與我所思甚是合契,也不枉我將此位虛席以待那麼久了。”

陳紀擡起頭,剛想謙抑幾句,卻見皇帝又說道:“司空趙公曾也在太常任上,這太學也是他一力造就,今日特意留下他來,正是爲了這太學一事。”

他正在納悶,坐於對面的趙溫卻聞聲笑說道:“自陛下創立太學新制以來,朝廷人文蔚起、諸儒並聚,可堪盛景。只是這去年,各地薦舉學子人數寥寥,響應者少。我竊想到,這天下之大,人才之衆,豈無有心報國、沐浴教化的?這其中的緣故,一是彼等士子畏五年學制,不肯耗費光陰,於是各懷慎重觀望之心,寧肯待時以獲察舉入仕;二是衡鑑有別,各地郡縣的文學曹掾,拘於學問,難以物色年幼才俊者。”

“趙公的意思是。”陳紀有些似懂非懂,試探着說道:“是要多令地方簡拔可造之才,薦舉太學?”

趙溫笑了笑,習慣性的往皇帝那邊看了一眼,只見皇帝正慢條斯理的喝着茶,沒有說話表露心跡的意思,顯然是要趙溫代言了。他有些無奈,只好繼續說道:“情勢如此,再多急詔嚴旨,恐也無濟於事。所以,我便在此前進諫陛下,不妨減少地方薦舉的名額,放寬條件,許民間有志於學者主動投遞於太學門下。”

第三十六章丨閭巷布衣第三十九章丨風起微末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二百九十五章 先登結陳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五百七十二章 南冠驕豪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職乃決第二十五章 窺圖訊鼎第四章 爾牧來思第八章 今卻非是第一百零一章 兵連禍結第四章 坐而論道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一百五十一章 公不見吏第三十六章丨蕭索宮道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五百一十八章 捕叛追亡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三十八章 陟罰臧否第二百三十二章 出入自如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五百五十六章 捨身取義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六十章 器以悅上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四十八章丨筮短龜長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十八章 興師問罪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計第二百二十九章 悽風冷雨第五百四十二章 路險且夷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二百二十五章 貪官圖爵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三百一十三章 難得閒適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八十三章 謀應外放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五百六十八章 非戰之敗第八十四章 深謀勿疑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四十九章 姑置勿問第三百九十六章 柳道馬遲第一百一十七章 隱憂未解第二十四章 強詞奪理第十六章丨萬事俱備第三十三章丨日出星逃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敵之虛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九章 想君小時第四十一章丨開達理幹第四百五十七章 輕率難知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功折過第四百八十三章 蔽而不悟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一百三十章 魚帛狐聲第三百八十一章 懷詐算彼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二百一十九章 國子之制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五百七十九章 勢危實安第九十六章 費力勞心第三百七十三章 議論流泉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四百四十一章 不徇顏面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四十章 濟人利他第四十四章 欲薦州郡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二章 海內儒宗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六十三章 未過其譽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十三章 剖符寧境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聲中第九十六章 取士五科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