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深心自許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蝶戀花】

皇帝下樓去後不久,蔡貞姬不知從何處走了過來。她先是在門邊探首看了看,見到劉姜正背對着門口,瘦削的肩背挺得筆直,像是硬抗着無形的重擔。

劉姜似乎在眺望着遠方的景色,全然不知蔡貞姬走近身邊。

“長公主……”蔡貞姬只比劉姜小上兩歲,十六歲的少女,又是出身高門,在這個時代早已心智成熟。她與劉姜以琴相交,這一年來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彼此的關係也非生人可比。

見劉姜默不作聲,蔡貞姬便主動走到對方面前,卻見劉姜的右手放置胸口,手中緊握着一塊圓潤的璞玉。這塊白玉通體採用陰刻的手法,中間鑽孔,用一條赤綬繫着,玉身上刻着幾行模糊不清的小字,一時也分辨不清楚。

不過蔡貞姬知道這總歸是些吉利的話,因爲這東西的名字叫‘剛卯’,上面的字必須要選在一年正月卯日卯時才能動刀雕刻,時辰一過,就得立即停止。按當世風俗,佩戴此物可以鬼怪辟易、百病不侵,所以在兩漢時期,人們都會以其作爲護身符來佩戴。

劉姜手中的這塊‘剛卯’顯然是很有年頭了,看起雕刻的手藝也不像是宮中所有。蔡貞姬正欲發問,卻忽然注意到劉姜低垂着看向那方‘剛卯’目光似有淚光閃過。

她頓時一驚,忙道:“長公主這是怎麼了?是出了何事?”

劉姜搖頭不語,儘管她閉着雙眼,但眼淚卻斷了線的珠子似得不停往下掉。此刻的她已經撕去了一切的僞裝,哭得像個無助的弱女子。蔡貞姬被嚇了一跳,下意識的伸手抱住劉姜,平日高傲的萬年長公主此時也順從的靠在蔡貞姬的肩膀上一抖一抖的抽泣着。

“我知道的、我一直都知道的……”劉姜在蔡貞姬耳邊帶着哭聲說道,聲音裡帶着濃濃的悲傷,蔡貞姬也爲其所感染,險些跟着落下淚來。只是皇帝還在樓下,車駕也未見遠去,她不好與劉姜抱頭哭泣,便輕輕的拍着劉姜的後背,安靜的聽她哭訴:“……他總以爲自己想的才周到。”

蔡貞姬有些明白是什麼回事了,同樣都是婚約由人定,諸事不由己,她從劉姜的身上聯想到自己的姐姐昭姬、當初聽從父親的安排遠嫁河東,結果未過幾年便守寡孀居……然後又聯想到自己不日將面對的遭遇,心裡更是悲從中來,也忍不住與劉姜一起小聲啜泣。

天祿閣中,兩個身世清貴的女子,竟相對飲泣含聲。窗外的陽光斜照在她們身上,卻像是沒有溫度一般,在窗外,正對着的橫城門大街上熙熙攘攘,東西市裡揮袖如雲,一派熱鬧景象。

似有風經過,北司馬門城樓上懸掛的銅鈴輕輕擺動出一聲響,音似鳥雀,像是有隻鳥雀在裡面寄宿了數百年。

皇帝匆匆而來,匆匆而去,蔡邕與崔烈等人少不得又是一番迎來送往。待到天祿閣門口時,皇帝甫一暴露在陽光底下,只覺得胸口沒來由的很是氣悶,像是有塊石頭堵住了一樣。

他當初將傅幹外放爲一個小小的沮縣長,並不主要是爲了預先拿下沮縣這個自武都入漢中的要隘,而是想把傅幹這個人打發的遠遠地。皇帝一直以來都瞧不上傅幹那幅委屈彆扭的樣子,像是這秘書郎不是他心甘情願的要做,卻是迫於形勢勉強應命而已。

若不是顧念着傅氏在朝中有不小的勢力,對皇帝也算有大用,皇帝早想將這個不跟自己一條心的傅幹驅走了,豈會讓他在省中擔當一個‘八秘’的名頭!

皇帝每次想到這裡就來氣,雖然他捫心自問,認爲依當年的情勢,傅燮爲了一個爛到根子裡的王朝、一個沉溺酒色的皇帝而犧牲,確實死的不值。但這一切又跟現在的皇帝什麼關係?皇帝自認爲論親賢下士、論勤於政務,他已經遠勝於前面兩個皇帝百倍了,就算是父債子償,也不是這麼個道理。

更何況,哪有臣子跟皇帝暗地裡含冤抱屈、跟皇帝鬧情緒的?

在此之前,皇帝還想着劉姜不管看上誰了,只要家世、才華能入了他的眼,就算還不是列侯,皇帝也能給他運作一個出來。可誰知秘書監那麼多人,劉姜看上誰不好,偏偏看上傅幹。

難不成真讓皇帝賠一個姐姐給傅氏,纔算是了結當年恩怨?

且不說傅氏有沒有這個面子、這樁聯姻對皇帝有沒有好處,就說是劉姜的婚後生活,皇帝也不會輕易應承。

這般想着,皇帝深深呼了一口氣,胸口的鬱結仍未消散,對面石渠閣中的秘書監衆人早已得知皇帝駕臨,一個個自秘書令荀悅以下皆在身邊侍候,似乎是以爲皇帝要例行來石渠閣讀書。

只是皇帝這時沒了那幅心境,他回頭看了眼有三層之高、檐牙雕琢的天祿閣,又看了看與他同站在陽光之下的秘書監衆人。忽然開口,對衆人說道:“石渠閣本爲朝廷藏書之所,不宜頻頻有衆出入。秘書監製度草創以來,始終未曾有正式的府署。當初是見石渠閣典籍雜亂,無人看顧,這才許秘書監伴我進學之餘,兼顧整理圖籍。”

秘書令荀悅與蘭臺令史蔡邕、侍中崔烈等人互相交換了一下眼神,俱是不知皇帝突然來這一遭是什麼意思。

他們知道皇帝還有話講,一個個強忍着陽光酷烈,像個泥偶似得緘默不語。

“如今石渠閣、天祿閣之圖籍書冊業已整頓,而蔡公、崔公、荀公等人又要於此擔負編撰修史等事。撰文修書,圖的便是清靜,每日秘書監衆人誦書論經,難免有所叨擾,於今也當另擇一處,以爲府署了。”這是皇帝早已想好的主意,石渠閣等處藏有太多的圖讖、史傳、以及官方私密檔案,不適合讓秘書監的人看到。

索性趁此機會,讓彼等另外換個地方侍候讀書,一來可讓秘書監有個正式辦公的府署;二來也好防止那些敏感性的‘禁書’外傳於世——以後想要有所借閱經書以外的書籍,得先在皇帝這裡要條子獲准,再去石渠、天祿閣等處索取。

於是,皇帝說道:“孝武皇帝時有待詔金馬門,又有玉堂之署。前人故事尤且可追,如今便詔秘書監移至玉堂殿,伴讀之外,再權待詔之責。”

這番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變動讓衆人的反應都有些平平,秘書監的性質與當年的金馬門待詔相差無幾,確實不適合長處石渠閣這等修書藏書的地方。何況既是待詔,便要位在離皇帝最近的地方,時時準備聽候傳喚,石渠閣在未央宮北,距皇帝日常所在的前殿,跟玉堂殿比起來確實是遠了許多。

而這番變動,卻在隱然之中,賦予了秘書監在陪伴皇帝讀書以外,新的一項權力——待詔。

待詔,以待天子命也。

這是一個以備顧問、可以與皇帝討論政事的實權,算上秘書監今時的地位,秘書郎已經可以算是除開侍中、黃門侍郎以外,最爲權重的近侍。

雖說皇帝平時也會在秘書監與衆人討論國事,但這並未真正成爲一項明文制度。現在皇帝將其欽定了下來,也不知是無心之舉,還是別有用意。

蔡邕尚在猶疑,一時摸不清皇帝的想法,也不好拒絕這個冠冕堂皇的詔令;而崔烈向來以奉迎上意爲要,只有贊成的諛辭,斷然沒有諫拒的理由。

至於利益攸關的秘書令荀悅以及桓範、楊修、司馬懿等秘書郎們,見到自己年紀輕輕便能與皇帝名正言順的討論國事、甚至影響國策,就更沒有不願的道理。

皇帝說這些也不是要和他們商量,他的目光深深的從喜形於色的楊修、桓範等人臉上一一掠過,便什麼話也不再說,徑直上車去了。

第八章 怨憤所積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起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五百九十一章 興替所存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二十六章丨別有所圖第十七章 暖殿溫室第五十三章丨欽使關東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鼓進退第一百五十七章 旱生螟螣第二百五十一章 飢時理會第一百六十六章 匣劍而行第五百一十二章 浮光躍影第一百九十八章 棄猶用疑第六十四章 匈奴騎蹤第一百五十一章 公不見吏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三百七十六章 計出無聊第三十三章 賂遺金錢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四十五章丨有失朕望第一章丨雨夜新生第二章丨莫欺少年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四百七十章 鴻莊相案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一百三十章 魚帛狐聲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二十五章 窺圖訊鼎第二百二十六章 狂疾物故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二十六章 推濤作浪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三百零二章 如舟在水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三百一十七章 脅肩低首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四十四章 欲薦州郡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功折過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四百八十三章 蔽而不悟第五十章丨西州客商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一零八章丨哀歌路難第二百九十七章 鷸蚌相危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五百四十六章 何彼穠矣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兒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四十二章丨月暈礎潤第一百一十章 數往知來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三百四十章 靜聽風雷第二十七章 責有攸歸第四百五十五章 詮福釋禍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十九章|奈何煢獨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傾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一百五十六章 犁廉耕細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一百一十八章 公私圖便第六十三章丨賊勢甫定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三百八十六章 自知者明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兒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一百四十七章 尚敢懷貳第五百九十七章 林檎送首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五十章 以夏變夷第二百八十四章 牆溼乃補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五十八章丨單見淺聞第三百二十二章 神人授劍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