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

“謬以商丘之木,遂比舟楫之材;燕岱之石,混同瑚璉之器。”————————【藝文類聚】

“旅賁令還有何事吩咐?”王忠正在氣頭上,不客氣的說道。

張遼聽了這話不以爲忤,王忠也算是與他患難與共,同時他也很欣賞對方的勇武。見王忠脾氣惡劣,他不再開玩笑,直接說明了來意:“王忠,國家不是忘恩之人,你既然有大功,就一定會得到賞賜。國家特意吩咐過了,這亭長之職你若是當膩了,明天一早就去找衛尉,他手下正好缺一個都候。”

都候屬衛尉轄下,分左、右都候兩名,秩爲六百石,手下直接掌管有七八百名劍戟士,負責督率他們護衛宮禁,夜間徼巡,並奉詔與使者或是廷尉收捕貴戚大臣入獄。

王忠知道都候一職極其重要,既擔負着宮禁安危,又可以參與捉拿大臣。而且聽張遼說現在的衛尉是前將軍趙謙的弟弟,皇帝的心腹臣子,自己在他手下只要盡職盡責,用不了多久就會被提拔。

他的心情立即由陰轉晴,激動莫名,彷彿看到一條大好前程擺在自己眼前。

都候可比他現在做的亭長要好百倍,以前在雍營做都伯時手下不過才一百人,如今一步登天,能掌管近千人,而且還是最爲精銳的禁軍兵衛!這讓王忠如何不喜?“國家信重如此,忠必恪盡職責,敢爲其效死!”

皇帝閭里遇刺,很快就在朝中引起軒然大波,此時尚未到常朝的日子,但羣臣的章奏卻宛如雪片一般飛到皇帝的案頭。內容大致都是委婉的責備皇帝不該微服私訪,身涉險地,還有的則是指責京兆尹和長安令等人治理無力,援軍救援不及時。

雖然事後京兆尹和長安令都上奏引咎辭職,但還是無法讓所有大臣滿意,部分臣子甚至指責羽林中郎將等人,隱隱有讓他們也跟着免官的態勢。

這些人背後出於誰的授意,皇帝難道還不清楚?但皇帝豈會讓他們如願?

遇刺第二天,皇帝壓住所有彈劾的奏疏,既不批覆,也不發給尚書檯,反而接連召見當日護駕功臣,大肆犒賞,比如王忠由一個小小的交道亭長擢升爲右都候,蒞任不過幾天的旅賁令張遼轉眼就封爲關內侯,北軍中候王斌與各校尉、羽林、虎賁中郎將等人各有賞賜。

在壓住劾奏,犒賞功臣的同時,皇帝也特意召見了京兆尹司馬防,只要說服了司馬防不引退,那其他人也就都沒什麼過失了。

司馬防,河內溫縣人,前潁川太守司馬儁之子,今年四十三歲。

皇帝特意查過官員籍冊裡關於司馬防的簡短出身,知道他以前做過治書侍御史,後來跟着董卓遷都長安,憑藉着一直低調處事的作風和家世,被董卓提拔爲京兆尹。

對於動盪的朝局,他什麼都沒有做,既不反抗,也不阿諛。闔門自守,不愛結交朝臣,即使不去辦公上朝,也沒有人彈劾他,無論是董卓還是王允都對其很放心。

“京兆尹臨危決斷,處事周詳,援軍能這麼快趕來,你居功至偉,我應當重賞你纔對。”皇帝盯着司馬防緩緩說道。

司馬防一絲不苟的回道:“此皆是王中候調配之功,臣不敢擅專。”

“不必推辭,你們都有功勞,絕不會少了賞賜。”皇帝不依不撓,似乎想和司馬防拉近關係,體貼的問道;“聽說司馬公你有腿疾,很少上朝,就連京兆尹都不是很常去。我知你有經國之才,只是受拘於腿疾難以報效,前些天還上了辭表,實在可惜,不然明天就叫太醫令去貴府上,可否?”

“臣的腿疾是積年老病,時好時壞,藥石無用,不敢勞煩陛下掛念。”司馬防想也不想就回絕道。

“時好時壞?那怎樣纔算好,怎樣纔算壞呢?”司馬防狡猾的迴避了皇帝,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皇帝也不氣餒,反而更加直白的追問道,“換句話說,我要怎樣,才能讓司馬公收回辭呈,到宣室、到中臺裡來呢?”

此話一出,不僅是司馬防,就連隨坐的侍中楊琦頓時難掩震驚之色,他沒有想到司馬防竟會如此受皇帝看重,司馬防就算是在救駕時辦事穩妥,值得嘉獎,但按皇帝平日裡表現出的對關東士人的偏見,怎麼也不應該有將其收爲親信的想法。

河內司馬可是士族豪門,與關東士人關係錯綜複雜,難不成是皇帝想要開始制衡了麼?

雖然司馬防目前不想牽涉進皇帝與王允的紛爭,但如果想興旺家業,又不得不尋找一個值得依靠的對象。王允剛愎自用,羽翼豐滿,此時投效他不過是錦上添花。

但皇帝就不一樣了,年輕英睿,身邊的親信不多,無疑是個最合適的人選。他很快從一開始的震驚平復了心境:“臣無能,常爲疾病所累,身爲京兆尹,卻導致長安盜賊橫行,黔首不安,還讓陛下遇險,但求無罪則已,豈能進圖封賞?”

他早已看出了皇帝心思,隱忍了這麼多年,自己也有投效的想法,只是出於謹慎,還是打算以退爲進,留出可供操作的空間,觀察一番後再做決定也不遲。

皇帝故作不悅道:“有功則賞,有過則罰。你與王斌有救於我,我不能厚此薄彼,即便是你有失職的罪過,也一樣該賞罰分明。我便在尚冠裡賜你一棟宅院,以酬你今日之功。至於京兆尹一職,你暫代理京兆尹,將功補過。我一向會給人兩次機會,張喜不知珍惜,是故鋃鐺入獄,你要引以爲戒。”

同樣是驚擾聖駕,衛尉張喜被皇帝嚴厲處置,而京兆尹司馬防卻特許戴罪立功,皇帝爲了避免他人非議,特意找了個勉勉強強的理由。無論是出於什麼目的,這都足以讓司馬防爲皇帝的迴護而感激:“臣防叩謝陛下恩遇。”

安撫了司馬防,皇帝突然想起一事:“卿家有几子?現在何處?年齒幾歲?”

就如同當初知道法衍的名字,藉此打聽到其子是頗有大名的法正,皇帝在知道司馬防這獨特的姓氏後,同樣對他的兒子產生了興趣。結果向楊琦等人打聽,司馬防確實有個兒子叫司馬朗。

董卓西遷,司馬防憂慮董卓不會長久,故而派司馬朗帶家屬回鄉,結果被人告發捉拿到董卓哪兒,司馬朗當時不過十九歲,面對暴虐的董卓,他從容應對,得以脫險逃生。

這件事在當時傳遍朝野,皇帝此時知曉,也是嘖嘖稱奇。故而對司馬防其餘的幾個兒子,尤其是司馬懿大感興趣,此時問起司馬防的家屬來,除了是打探以外,更有表示君臣關係親近、有意籠絡的意思。

司馬防的心突地一跳,好似想到了什麼:“臣家有三子,皆在河內老家,長子朗今年二十有二,次子懿十有三歲,幼子孚最劣,敢與陛下同齡。”

“從溫縣到長安,如今道路阻絕,少說也得半個月才能來。”皇帝略爲惋惜:“昨日在閭里遇事,將本該在今日舉行的承明殿策試延期至明天。即便如此,卿的兩個兒子儘管合適,也來不及參與秘書郎的選拔了。”

在知道皇帝有意讓他的兩個兒子參加秘書郎的策試,司馬防心裡大爲激奮,若不是關中局勢未安,他早就派人寫信讓家屬來長安了。只是錯過得以隨侍陛前,與皇帝培養情誼的大好時機,讓他有些懊悔。

皇帝捕捉到了司馬防臉上轉瞬即逝的悔意,補充道:“但也無妨,等過些時日,你再讓他們來長安與你團聚,屆時我再親自考察才能,若是確實不凡,再行補錄也不晚。”

分明是皇帝迫不及待的想收司馬懿入麾下,此時倒是讓司馬防千恩萬謝。

皇帝爲他做到了這個地步,司馬防心裡其實已經站好了隊,只是面上沒有表現出來,皇帝也通過他的態度心領神會。

遇刺事件在皇帝與王允兩方人的暗中推動下愈演愈烈,藉着常朝未至,皇帝接連下發了幾道詔旨,不僅讓趙溫接替張喜成爲衛尉,暗中分化衛將軍呂布的權責。

還正式開始整頓兵衛,比照北軍五營的模式,將宮中兵衛的老弱殘幼盡皆裁汰,招募三輔良家子或健壯流民充任,更新甲兵。

短短時間,便建立了一支滿編三千人的兵衛,其中衛士令高順統兵八百,旅賁令張遼統兵五百,左都候李固,右都候王忠各統兵六百,公車司馬令王端帶其手下令尉、各宮門司馬共統兵五百。

至於羽林、虎賁,則各在其羽林中郎將徐榮、羽林監蓋順與謁者僕射、監虎賁軍事楊衆的整頓下,編練成四千兵馬。

再加上早已整頓完畢的一萬北軍,共計一萬七千餘人,雖然大多都是新兵,論作戰能力不及呂布手中的三萬部衆,但足以對關中造成一定威懾,對朝局形成一定的影響。

就同王允不肯赦免李傕的態度一樣,皇帝改革禁軍的態度也是無比堅決,再加上在朝的以楊琦爲首的弘農楊氏,馬日磾爲首的關西士人的支持下,禁軍整頓順利進行。

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四百二十二章 密密傾談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九十二章 議論錢貨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湯第二十二章丨治國治民第一百二十三章 祛衣受業第三百七十二章 嚴合雙卯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二百四十二章 臨城而降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一零八章丨哀歌路難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四十一章丨開達理幹第九十六章 蔭任子弟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九章丨未雨綢繆第一百一十六章 青徐之間第三百九十二章 惘至棄命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一百三十八章 衆行賄免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第三十五章丨灑掃役使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三十六章 趨庭之下第六十章 器以悅上第一百八十九章 香草藏衣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五百五十六章 捨身取義第二百二十五章 貪官圖爵第五百六十三章 相逢難得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一百三十九章 當務之急第二百六十六章 接馬而談第四百六十四章 病臥待時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八十二章 搖頭稾腦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八十五章 事寬即圓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一百五十四章 假義凜然第一百零五章 火傘高張第三十章 臺閣生風第三十六章丨閭巷布衣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七十二章 今日嘉辰第五百三十四章 道路猶遲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十六章 多所告白第三百二十二章 神人授劍第三十九章 薦璧朝覲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二百一十八章第三百七十八章 微末生非第二百二十九章 悽風冷雨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二百二十八章 靈前驚變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四章 輕哀薄斂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四百一十五章 主得其所第三十一章 己飢己溺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二百八十一章 狐驚兔懼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三十六章 趨庭之下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職乃決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十八章 專諸進爵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一百六十一章 心瘁難爲第三百三十二章 時運之會第三十二章 燕戒與者第八十章丨軒波撼嶽第四十八章 蟠桃俗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