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

“屋廬構築之費既無所取,而就食於州縣,必相率而去。”————————【救災議】

麋竺沒有答話,先是將目光移向賈詡,他與皇帝之間的情誼、關係尚淺,之所以能有今日全靠的是他與王氏的姻親。若論寵信,也只有荀攸才能與賈詡相提並論,所以儘管他與賈詡、王絳三人都是六百石的少府屬令,但彼此之間仍然存在着一道看不見的等級階梯。

王絳也是回過神來,作爲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人之一,必然更能接觸到旁人接觸不到的隱秘,比如說皇帝的心思與態度、或是皇帝心中已有決斷但還只是雛形、尚未公諸於世的新政策,瞭解到這些的人,往往比任何人還要更好的佔據先機,同時也是許多人傾慕巴結的對象。

賈詡低眉思忖片刻,緩笑說道:“彼等流民集聚長安,終日無事可作,每到日中便坐等官府施濟。長此以往,不單是太倉難以維持,就連地方治安都會有所隱患。幸賴陛下早有定策,這幾日朝廷就將新發詔書於關中各郡,命所司各官組織本地無業無產的受災流民,沿途由郡縣府庫出糧,一路遣送幷州西河、太原、雁門、定襄等郡屯田墾荒。”

這次數十年難遇的大旱其影響程度雖然比不上歷史上的那次,依然產生了幾萬流民,而這些流民在坊間輿論的引導以及本能的驅使下,紛紛來到長安祈求庇護,這就給朝廷平抑物價的行動造成了巨大壓力。但這種情況其實早已被皇帝預見,他之所以沒有事先便阻止這一切,而是坐視事情的發生,主要還是爲了更長遠的打算。

在正常情況下,有家有地的自耕農如何也不會輕易響應號召,趕赴荒涼的幷州屯墾,若是靠政令強制推行,必將付出極大的成本。幷州幅員遼闊,地廣人稀,以前就是因爲漢民稀少才逐漸被鮮卑、東羌、南匈奴等胡人滲透佔據。而在這幾年南匈奴徹底覆滅,西河、定襄等地光復以後,朝廷大致恢復了西河、上郡、定襄等偏遠郡縣的基層控制,但光有得力的郡縣長官,以及對徹底歸順的南匈奴進行改姓易服、編戶齊民等同化政策還不夠,要想一勞永逸的解決幷州治理的難題,就得加大漢民在當地的比重。

這次的旱災正是一個移民實邊的契機。

“善!”王絳自然樂得將這些每日裡耗費糧食、卻毫無產出的流民弄走,他拊掌說道:“若是如此,幷州將有數萬編戶之民,而關中也將少減省諸多煩劇。卻不知朝廷將何時頒詔,此等良策,我定要上奏附議纔是。”

王絳想不了那麼長遠,只是麋竺在心裡閃過一絲不好的念頭,以皇帝的性格,想要打擊奸商何須用現今這種辦法?直接派司隸校尉與執金吾以囤積居奇的罪名、將彼等奸商逐一抄沒不就行了?恐怕皇帝的最終目的就是那些被奸商逼得走投無路的流民,這樣好從容開展移民實邊的工作。

當然這只是麋竺的一個猜想,皇帝作爲天子、萬民之主,如何會坐視黎庶破產、黔首受苦呢?麋竺此時想也不敢繼續往下想,也不敢說什麼敗興的話,附和道:“只要將彼等數萬流民遷至幷州,設以屯田之制,一來可省卻糧谷之耗、使之分擔到幷州諸郡縣,農曹掾以每家編戶造冊,不使其人擅離田土,諒一縣之地,濟千百人之耕牛良種也是能承受得起的。除此之外,京兆流民減少,也能讓我等三署從容調度,安排糧谷轉運各處,平抑物價。”

賈詡似乎看出了麋竺眼底閃過的一絲疑慮,眼瞼低垂,心裡默默冷笑了一聲,皇帝這回要在旱災中謀算的東西,可遠不止趁勢遷民屯邊那麼簡單。

於是兩天後,平準監統計了一份更爲準確的數據以奏疏的形式呈報了上去,經過統計,初步得出長安集聚着來自三輔、弘農的流民有將近六七萬人,其餘左馮翊、右扶風、弘農等地也各有上千流民。這些流民終日無所事事,空耗糧谷,終是個不安定因素。皇帝對此事極爲重視,立即在宣室召錄尚書事的三公、平尚書事的侍中等人會議,並拋出了藉此移民的想法。

“移民屯邊固然可行,但若由關中至幷州諸郡,無論西河、太原,皆要途徑河東。這數萬流民過境,臣擔心河東府庫不足以支應。”馬日磾慢吞吞的說道。

“河東去歲大豐,比年又有抄沒範氏等家財所得,據王邑奏陳,河東受旱並不嚴重,其糧谷之價比京兆還低。若不是黃河難渡,弘農、馮翊等地的流民早就過去乞食了。”趙溫與皇帝事先有過溝通,此時身先士卒,極力鼓吹道:“此外,朝廷可行以工代賑之法,選派官員督彼等流民修橋鋪路,分作兩路,一路由京兆往弘農、過黃河北上河東;一路由京兆往馮翊,往北直達上郡。這一路上且行且葺,既能使流民不至於每日空耗米糧,無事可做;又能使得道路橋樑得以修葺完備,爲今後作軍民之用。”

“關中道路在去年便修過一遍,如何還要再修?這不是白費氣力麼?”馬日磾提出質疑道。

趙溫側過頭看向馬日磾,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要的就是費力氣,不然彼等流民整日吃飽了飯,一身精力無處發泄,豈不是要在遷民途中擾亂縣鄉?再說了……”他故意頓了頓,不着痕跡的看了馬日磾一眼:“去年左馮翊萬年縣的驛道,那叫修好了麼?”

左馮翊的吏治問題至今仍是關西士人身上的一道傷疤,若是沒有這個事,關西士人也不會失去士孫瑞與魯旭兩個得力干將,馬日磾也不至於在承明殿勢單力孤,終日受董承、趙溫等人的擠兌。

馬日磾被趙溫說到痛處,心頭惱火不已,卻又不知該如何辯駁。

侍中荀攸此時打了個圓場,擡手說道:“關中的道路粗略整修一番即可,以工代賑,主要還是以修葺幷州諸郡道路爲主。若是能借此建成太原、西河、定襄、雁門等郡的道路,彼此交流互通,無論是於國於民,都是一大裨益。”

趙溫看了荀攸一眼,在袖子中攏了攏手,將話題就此揭過。

第一百一十四章 層疊欺壓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執本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五百九十七章 林檎送首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三百六十章 義何如生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第一百五十六章 犁廉耕細第一百五十七章 旱生螟螣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二章 堅車載重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三百九十三章 散若鳥獸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一百二十四章 用人疑人第三十七章丨早釋猜嫌第六十四章 匈奴騎蹤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十八章 專諸進爵第三百九十九章 患乎難知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一百三十章 魚帛狐聲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二十一章丨纔不從命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執本第二十七章 責有攸歸第一百零三章 遠迄南鄭第一百六十八章 興勢雲雷第三百三十章 人眠庭晝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一百零五章 火傘高張第四百七十一章 擬將撻伐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五章丨往事回顧第四百一十五章 主得其所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四百三十六章 蛛絲疑影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五百八十六章 僵局驟破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二百六十四章 局勢突然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一百一十七章 隱憂未解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三十二章 燕戒與者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四百六十八章 始足西行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六十六章 解衣趨鑊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四百六十六章 故人重逢第八章 今卻非是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二百七十二章 巧似成真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三百七十六章 計出無聊第八十一章 徑情直遂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三百五十一章 冀以清肅第二百二十六章 狂疾物故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三百一十二章 禮意殷勤第四百五十七章 輕率難知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臺觀雲第二十二章 睹冰知寒第五百九十章 將軍棄鉞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五十三章 何算其人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第三百五十一章 冀以清肅第二十四章 難得寵渥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