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雲行雨施

“於是景公出野暴露。三日,天果大雨,民盡得種時。”————————【晏子春秋·內篇諫上】

下了這麼場及時雨,便是穆順再如何屢次相勸夜深露重,皇帝也不捨此時良宵。他問了問時辰,得知現在正是寅末,也即後世凌晨四五點的時候,眼下秋分未至,依然是晝長夜短,再過幾刻東方就要先露魚腹白了。

驟雨停歇,檐下仍滴落着殘餘的雨水,清涼殿四周皆是‘叮咚’的滴水聲,聽上去別有一番樂趣。皇帝拿着葛布擦拭着沾溼的手腕、小臂,輕聲問道:“尚書檯和承明廬今夜是何人值守?”

爲了應對皇帝夜裡不眠而‘偶發’的雅興,穆順早已將每夜值宿宮中的近侍名單熟記於心,此刻他想了一想,答道:“尚書檯的是尚書郎趙泳、扈瑁;承明廬那裡,是黃門侍郎劉繇、王昶。”

趙泳是趙溫的兒子,在前司徒趙謙死後,由於趙謙的兒子生性寡淡,拒不出仕,現今又在益州收復後扶柩南下,於是皇帝便任命了趙泳入尚書檯,也算是恩蔭。扈瑁則聲名不顯,雖是潁川人,但平日裡素來低調,皇帝對他也沒什麼印象。至於劉繇、王昶二人,他們兩人的身份,就有些耐人尋味了。

“有意思。”聽到這些人的名字後,皇帝意味深長的笑了笑,把葛布往一箇中黃門手上一丟,說道:“獨樂樂不如衆樂樂,若是都醒了,便就一齊喚來乘涼吧。”

“謹諾。”穆順出聲應下,身旁自有人奉命前去。

皇帝自然不會輕易在私密的寢殿接見臣子,在中黃門去傳召的時候,皇帝移駕來到清涼殿左近的一處偏廂裡。那偏廂後頭正對着一方水池,此前早已被太陽曬乾,自今夜這場雨後,池子裡便積了不少水,雖不深,但足以倒映天上輕紗似得烏雲與彎月,竟有幾分夏夜該有的樣子了。

才走到廡廊之下,突然間雲遮月蔽,天邊的閃電如金蛇狂舞,照亮了半邊城頭,接着轟隆一聲,錢眼大的雨點便密密麻麻的砸了下來。這回可不是先前的那場和風細雨,四周的瓦片被打的叮噹作響,數不清的水滴濺在廡廊內的地板上、牆壁上。穆順趕緊拿過一件厚厚的大氅給皇帝披上,又命人在廡廊避雨的地方推起屏風、擺好桌案、點起燈燭,供興趣正濃的皇帝看雨。

見皇帝樂在其中,穆順爲了逗趣,便不怕喧譁失儀,在雷聲中捂着耳朵,領頭歡呼道:“又下了,又下了!好一場大雨!”

他這一嚷嚷,便如同一個號令,手底下的小黃門、中黃門也紛紛跟着他歡呼,有幾個中黃門爲了引起皇帝注意、討得歡心,故意做出鄉野孩童放誕的模樣,跳到庭間,在雨裡盡情的跳着、歡呼着。

夜裡值守的殿前羽林郎、虎賁郎此時也各自分列在廡廊之下,他們是軍中選拔出來、由皇帝欽定的精英,爲人處世的一等一的沉穩從容,雖然內心喜悅,但也沒有放下架子跟着一羣宦官們起鬨。

皇帝覺得熱鬧有趣,格外愉悅,坐在榻上望着濛濛的雨氣,心裡有着說不出來的痛快。他扭頭看去,發覺身邊猶如鐵塔一般的漢子仍面無表情的站在那裡,兩眼一動不動的盯着庭間歡暢的宦官們。

“仲康!”皇帝朗聲說道,聲音在這嘈雜的雨聲中依舊清晰:“自從你入朝以來,還是頭一回見到這麼大的雨吧?”

許褚身形不動,原地轉身對皇帝抱拳說道:“謹諾,陛下祈雨功成,關中百姓必將無不欣悅。”

“可爲何不見你面上有欣悅之色?”皇帝饒有興致的打量着許褚,今夜他心情好,不妨成全對方一樁聲名。

果然,許褚聲音鏗鏘有力的說道:“臣護衛陛下,職責在身,不敢懈怠。”

皇帝面色肅然,點了點頭,擡眼往庭間看去,那夥刻意討好賣弄的宦官、宮人此時在他眼中是何等的滑稽可笑,他對早已收斂笑容的穆順說道:“讓他們都下去吧。”

站在另一側的殿前羽林郎張橫見狀,不免有些後怕,自己剛纔其實也有些心動,想着在皇帝面前露個臉,幸而沒有弄巧成拙。想到這裡,又不免有些羨慕起許褚來,若是自己也有許褚那麼強壯的體魄,皇帝也能一眼就注意到他吧?

“陛下,尚書郎扈瑁來了。”穆順在一名中黃門哪裡聽了幾句後,過來複命。

皇帝正喝着熱茶,此時不由奇道:“清涼殿與建禮門腳程不短,這麼快就來了?”

穆順躬身道:“是此人聽說下了雨,便想着陛下恐會傳詔,所以一直在那裡等着。”

皇帝目光一閃,緩緩放下了茶碗:“此人倒是乖覺。”

這場雨可謂是解了燃眉之急,等到第二天午後,暴雨才慢慢開始收斂。早早準備好的羣臣入宮朝賀雨足,商量好等各郡的雨訊到來以後,再以雨足祭告社稷。就這樣過了兩天,關中的天氣接連大變,飽受旱災的百姓們一早便看見天空陰沉沉的飄着小雨,半天不見停歇,到了午後狂風大作,黑雲越堆越濃,終於落下傾江倒海似的大雨。

雨一下就下了三天,三輔百姓無不歡然翹首,在白茫茫的雨幕中手舞足蹈,臉上分不清是淚多還是雨多。

三輔臣民皆在歡呼這一場大喜事,而在這個時候,尚書令楊瓚病逝的消息就如同是落在湖面上、萬千朵雨花中的一朵,微不可查、同樣也微不足道。

趁着喜事,皇帝接連下詔,先是批覆了遲遲未有處理的楊瓚遺疏,詔使剛從隴西太守任上調入朝中的謁者僕射李參造訪府上,好生寬慰了一番,恩蔭、賻錢皆如舊例,一分不多,一分不少,顯得十分的公式化。而楊氏上下卻盡如遭寬赦,沒有絲毫不滿,更是自謂從容脫身。

楊氏人心安撫住了以後,皇帝也不急着大刀闊斧的行動,而是又下了幾道詔書,尚書郎趙泳爲吏部侍郎,成爲了吏部尚書傅巽的助手;尚書郎扈瑁轉拜秘書丞,黃門侍郎劉繇遷隴西太守,而最讓人出乎意外的是,身份尷尬的黃門侍郎王昶、王允的侄子,居然被放去雍州做了農曹掾。

而這一應人事調動的前因,卻是由於當夜下雨,這四個恰好值夜待詔的尚書郎、黃門侍郎們與皇帝共賞雨景,直到天明,彼此相談甚歡。於是一到皇帝忙裡偷閒,便開始提拔這些新晉。

這熟悉的一幕,讓許多人回想起了當年誅董之後,皇帝第一次參與常朝與王允公然對陣的前一夜,也是同樣在夜裡召見了值宿的近侍。

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四十四章 昭示後昆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十四章 憂鬱生疾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四百三十二章 閒嘗商酌第五百八十六章 僵局驟破第六十七章 威刑加誅第十四章 憂鬱生疾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一百二十八章 汾曲之陽第十九章 制勝之策第六十三章 去來有定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四十六章 苦心周詳第一百四十六章 德運更移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五十三章 何算其人第三百三十一章 鬱郁繁森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飢己溺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第五百一十六章 隱患暫弭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八十二章 不速之客第二百八十二章 輕重之擊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湯第十三章丨不密失身第十二章 師友相從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三百八十九章 出路已決第七十三章 月有闕時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一百章丨開門揖盜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三十七章 皆贊所見第四百五十九章 時否俗薄第二十四章 難得寵渥第四十九章 絃歌如訴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一百七十六章 走投無路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計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二百七十二章 巧似成真第六十三章 未過其譽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謬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七十一章 復升臺榭第五百五十三章 黃屋左纛第二百二十四章 深心自許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四十五章丨贊拜稽首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九十二章 絲繭瓜蔓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二百零九章 停留枳道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四十一章 牛溲馬勃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二百七十二章 巧似成真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三百一十二章 禮意殷勤第三十三章 賂遺金錢第七十三章 有備無患第七十七章 一網打盡第一百七十三章 夜議軍謀第四十章 遠近仰望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二百七十二章 巧似成真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九十章丨軍心鼓動第五百九十一章 興替所存第二百七十五章 喪去歸來第三十章 臺閣生風第四十五章丨有失朕望第一零八章丨哀歌路難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一百七十三章 夜議軍謀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