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

“童子歌曰童謠,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丹鉛總錄·卷二五】

“閭里小兒之言,不足爲信。”關靖皺了皺眉,近前勸說道:“君侯是要建大功業的人,豈能多關注此等謠傳呢?”

“長史這就不知道了。”公孫瓚的結義兄弟,卜數師劉緯臺輕飄飄的看了關靖一眼,說道:“其《左傳》有載一童謠曰:‘丙之晨,龍尾伏辰’,其應在九月、十月之交,徵爲晉侯圍上陽,後乃克。童謠類如讖語、星術,照應天道,豈能以小兒言蔽之?”

“就是。”說話的是李移子,在幽州以販繒爲生,家資豐厚,因爲地位低賤而爲人所輕,後來與卜數師劉緯臺、賈人樂何當等三人,跟公孫瓚定下兄弟之誓,互相嫁娶子女,關係親密,這才成爲公孫瓚的座上賓,更不懼關靖等士人:“關長史所言未免太偏頗了。”

“卻不知劉君以爲,此謠有何深意?”關靖本來就看不慣這些遇寵而驕恣的庸兒,此時臉色頓時板了起來,冷聲問道。

“燕南陲,趙北際,說的就是這燕趙之地、督亢之間,有一地足以避世,以待天下之變。”讖語、術數這些正是劉緯臺的強項,他難得一次能在氣勢上蓋過關靖,倨傲的說道:“依我之見,這個地方說的就是易京。此地臨易河,通遼海,北有雄山可以恃險,南有平原可以馳騁。君侯據此處,正是進可攻取天下,退可守護基業。”

“這話也不無道理。”公孫瓚見關靖不以爲然,開口說道:“時下最緊要的便是南邊,要想攻取冀州,易京便是重中之重。只要大軍屯駐易京,既可保幽州全境無失,又便於南下,而童謠所言恰如其分,怎能不說是隱然有天命示之?”

關靖跟着想了想,覺得這麼說也不無道理,易京是戰略要地,若是能將兵力都聚集此處,日後也好方便集結調度,全力應付強勢的袁紹。只是這麼一來,未免有強幹弱枝、造成後方空虛的風險,他將這個擔憂說出來後,公孫瓚卻不以爲然的擺擺手,道:

“我此前也想過,但幽州東臨大海,遼東公孫度與我同姓而彼此親善;北有羣山,烏丸等族早已懼服於我軍之威;至若西方代郡,雖毗鄰幷州,但劉虞不善兵事,朝廷又多仰賴我制衡袁紹,也不足爲慮。”

關靖沒什麼高超的謀略,他們這一系許多的戰略幾乎都是由公孫瓚這個主公提出的。如今主公拍板了,雖是將其附會到其意不明的童謠上面,但關靖也提不出更好的決策,只得拱手應道:“謹諾。”

劉緯臺像是勝了一招,得意洋洋的看着關靖,關靖卻視若罔聞。

於是公孫瓚着即下令,命關靖傳告涿郡、漁陽、右北平、廣陽等郡太守,不惜一切代價籌備糧草,儲存在易京。有了溫恕做前車之鑒,幽州各郡太守噤若寒蟬,他們有些是公孫瓚提拔的親信,有些則是沒有溫恕的那般氣節,紛紛在高壓之下,對郡內豪強、黎庶放肆盤剝。

公孫瓚見了,愈發覺得這出殺雞儆猴做得對,不給點顏色看看,彼等士人還會繼續在你面前擺架子。他這樣想着,從而將溫氏與盧氏變故所帶來的消極影響給刻意忽視了。

有了第一次,自然就會有第二次,公孫瓚記過忘善、睚眥必報的本性徹底暴露了出來。以往對於州中那些德高望重、聲名大於他的士人,公孫瓚還會忌憚幾分,如今只要他們有一句怨言,輒以重法殘害。譬如與劉虞交好的原常山相孫瑾在家中怒罵公孫瓚,被告發之後當即棄市,還有代郡程緒、漁陽張瓚等人,也因各種理由被殺害。

公孫瓚自然明白這其中的弊端,爲此,他特意將衣冠子弟調任到困頓窮苦的偏遠之地,又對商販、寒門、遊俠等人大力提拔,其結義兄弟劉緯臺、樂何當等人更是深受重用,充當打手,侵暴百姓。

這樣一來,壞處是百姓離心、人皆怨之,好處就是在短時間內壓制了幽州所有反對勢力,並湊齊了近三百萬斛的糧穀。

“爾等瞧瞧,彼等此前還說湊不齊,我看是根本不願出力!如今人皆奮命,糧穀不是說籌措就籌措來了?”公孫瓚站在易京的高樓之上,俯瞰着不遠處的糧倉門口排着長長的運糧隊伍,志得意滿道。

治中從事、代郡範氏出身的範方再也忍受不住,不顧關靖的頻頻示意,出聲質問道:“君侯輕賤閥閱高才子弟、尊崇閭里無德小人,在下淺薄,實在不明其故!”

“你不明白?”公孫瓚一手把着劍柄,望着他哂笑道:“若是取用彼等,以高官待之,必皆自以爲這是彼等應得的,而不會感激吾授祿之恩。若是提拔微小,就不一樣了,彼等會愈加感佩,爲我盡心辦事。”

上位者用人之道,只能做,不能說。公孫瓚口無遮攔,有悖用人唯賢的公理,讓範方極爲憤慨。範方當即冷下臉來,甩袖離去,他是最早追隨公孫瓚的一批人,當年還奉公孫瓚調令前往兗州作戰。如今就連他也不能忍受,無疑會造成動盪,關靖憂心忡忡的看着公孫瓚,進言道:“君侯這是何必……”

“不用理他!”公孫瓚把手一揮,斷然道:“我準備在易京開置屯田,以支軍資,你以爲如何?”

關靖一臉複雜的看着公孫瓚,忽然有些不認識對方了。

許多賓客在第二天都掛職離去,公孫瓚也不在乎這些智計拙劣、爲人清高的幕僚,任其來去,很快,身邊就只剩下關靖等舊人。

“報!”一名斥候飛快的登上高樓,大聲道:“漁陽鄒府君有軍情上報君侯,燕國閻柔招誘塞北烏丸、鮮卑等部,聚兵馬三萬人,攻下漁陽、安樂等縣。府君合漁陽、右北平二郡,麾下只有數千郡兵,如今退至潞縣,還望君侯早派援軍!”

潞縣是幽州州治薊縣東邊的門戶,此城一破,漁陽、廣陽、右北平三郡皆失,上穀、代郡毗鄰塞北,也將不穩。此時正是人心惶惶的時候,稍有不慎,公孫瓚將丟掉整個幽州!

公孫瓚早前信誓旦旦的斷定鮮卑、烏桓被他打的不敢對幽州再起覬覦之心,如今登時被打了臉,一腳踹進家門來了,這讓公孫瓚臉色發黑得難看。

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四百二十六章 阻隔難敘第一百九十三章 宕開一筆第一百六十三章 謀望成着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五章丨昃晷忘餐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二百八十四章 牆溼乃補第八十三章 設心積慮第四十六章 苦心周詳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五百四十九章 草長風生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五百五十九章 勝負難測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臺觀雲第八章 怨憤所積第五十六章丨白龍魚服第三百九十九章 患乎難知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五百六十八章 非戰之敗第四百二十二章 密密傾談第九章丨未雨綢繆第六十四章 匈奴騎蹤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二百八十四章 牆溼乃補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三十六章丨閭巷布衣第十六章 玉汝於成第二百二十八章 靈前驚變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三十四章 旅酬算爵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人一着第四百四十七章 瞻前顧後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四百一十五章 主得其所第三十章丨糧秣軍需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一百七十六章 走投無路第六十四章 勝而不驕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三十九章丨無猜心事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狽失據第十四章 相爲建計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三十七章 皆贊所見第十八章|寸心難算第八十三章 設心積慮第三十章丨藍田雄鳴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從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敵應戰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十七章|萬年公主第二十二章丨孤臣忠直第三百一十八章 秉彼蟊賊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二十四章 難得寵渥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三章 后王斯重第四百六十八章 始足西行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九十四章 錢穀本末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四百六十八章 始足西行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四百二十章 倨忽如此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三百六十九章 懷瑾握瑜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一百八十二章 犬牙相入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一百八十五章 計日可數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五百二十二章 參預聞聽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四十一章 芋魁豆飯第二百八十五章 時尤未晚第二十五章丨案驗戶口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七十章 凶終隙末第四百六十四章 病臥待時第二百零七章第六章 吳牛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