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臺觀雲

“彭陽奇章,起徒步而升臺鼎。”————————【舊唐書·令狐楚牛僧孺等傳論】

“水衡監督掌天下貨泉之源,更要懂經濟之法,不單是一味的爲朝廷鑄錢無算,使錢賤貨貴,更是要善於用錢,一錢能得十錢之利,使得天下便宜。這一點,平準、均輸、水衡三者皆關乎朝廷經濟,還得聚在一起好生詳議。”皇帝言道,忽見了周忠一眼,道:“此事便由周公主持,還望多費些心思,管子以‘輕重’之道而強齊,朝廷也將賴其興復。”

周忠沒想到事情繞了一圈還是落到自己頭上,而不是將這件事託付給近來風頭正盛的麋竺,可見在皇帝心裡,周氏還是有一席之地的。內心竊喜的他立即直起腰背往下拜倒,一時有些忘形,失卻了平日裡自矜的風範。

皇帝也沒想過周忠等人會在短時間內做出什麼成績來,不過是萬事先開個頭,以後待到用時,終會有開花結果之日。說完了這茬,又提點了幾句自己關於貨幣、金融政策的見解,皇帝便讓兩人各自退下了。

十月深秋,天氣轉涼,皇帝這時早已住在了宣室殿,待周忠、麋竺等人離去後,皇帝看着空落落的殿宇,忽然起興,從榻上站起,吩咐要往柏梁臺去觀景。

柏梁臺上的雕欄畫棟雖然早已被焚燬,但這座土臺磚石俱在,上面還簡單搭着一間涼亭,專供皇帝平常休憩所用,乃未央宮少見的觀景高臺。皇帝御駕行至臺下,便支走了穆順,獨喚了侍中荀攸在近旁跟着自己徒步登臺,身後遠遠的吊着射援、毌丘興等人,不敢近前。

皇帝此時換了一件簡便的窄袖錦衣,在登臺時步子走得穩健如風,他一邊半仰着頭看着臺上露出的湛藍色天空,一邊說道:“放眼承明殿中諸公,也唯有荀君熟知軍略,值得共商大計了。如今臧洪、張邈、田芬等人於兗州作亂,沮授、袁熙領兵隔岸觀火,青州想必也將有南向的動作。曹操新得徐州,人心未附,又遭背刺,恐怕很難收拾局面啊。”

荀攸穿着寬袖常服,常人穿着這套衣衫饒是在平地快些走路尚嫌累贅,而荀攸卻毫不拖泥帶水,反是步履翩翩,堪堪跟上了皇帝的腳步。他低頭注意着腳下的磚石,面色從容:“臧子源等人各自用兵、無一統屬,正是烏合之衆,看似勢大,又豈是曹操的對手?”

“荀君還是這般相信曹操足堪託付重任,可我倒不明白,劉備又比他差了哪裡呢?”皇帝扭過頭來看向荀攸,好整以暇的笑道。

皇帝仍是腳步不停的往上走着,荀攸也不好停下來向皇帝執禮作答,只好略點了點頭,道:“臣未見過曹操、亦不曾識得劉備,只是聽鄭公說,劉備仁德寬厚,又聽陳長文說,曹操謀略更勝其一籌。觀其平黃巾、討滎陽、定兗州,忠勇能戰,而劉備未見其軍略之長。治天下,需有仁厚君子相佐,而平天下,臣以爲,曹操比劉備更合適。”

“荀君忠正靜默,這番說辭更是出於公道。”皇帝點了點頭,像是在誇讚荀攸辦事做人不偏不倚,他轉過頭去,又沉吟道:“前將軍不請而戰,出兵陳留,卻是爲何?”

“前將軍奉詔持節,督河南諸軍,陛下也曾授其臨機決斷之權。其人不及奏呈,便如此作爲,也是爲顧全大局,不使其落入袁氏之手,日後難以收拾。”荀攸早有一段理由,理直氣壯的說道:“兗州若失,豫州則處二袁兵鋒所指,曹、劉二人遠在海濱,與朝廷更是隔絕難援。朝廷一旦因此侷促關中,不得外向,陛下平復天下的大志,恐又有變數了。”

他顧全的是誰的大局,還有的一說呢。

皇帝腦中過了這麼個念頭,但也沒有追着說下去,而是另外提道:“前將軍用兵老道,前朝留下的老將裡,也唯有他與皇甫公可稱中流砥柱。兗州有他與曹操東西並進,不愁挽不回局面,只是曹操此人,猶如虎狼,不得太過輕信仰仗,得之可喜,失之無懼。平定天下、匡扶社稷,到底要靠朝廷兵馬,而非地方之力。打鐵還需自身硬,話糙理不糙,荀君以爲呢?”

“陛下睿鑑,臣深以爲是。”荀攸頷首道,他並沒有與曹操、劉備二人當面接觸過,對他們二人的瞭解多半出於聽旁人敘說、以及自己對彼等事蹟的分析。在基於自己獨立判斷的基礎上,荀攸同樣也相信荀彧看人的眼光,所以在立場上、利益關係上,荀攸更偏向於曹操。

皇帝聽了默然不語,似乎仍在靜待荀攸的迴應。

荀攸受了提點,如何不知作答?他又接着對皇帝說道:“臣始終以爲,關東諸人,譬如曹操、公孫瓚等輩,無論對朝廷有幾分忠心、幾分利用、幾分觀望,當下只求籠絡彼等結成一氣,共拒袁氏。只要爲朝廷牽制袁氏二三年,不使其成了氣候,待朝廷修養恢復,兵精糧足,屆時可甫出函谷而天下定。彼等方伯無論是功是過,都有朝廷法度裁奪之。至於結援外臣,其中分寸,自是有陛下把握,臣不敢擅專。”

“荀君費心了。”皇帝這纔不以爲然的笑了笑,他佇步站在臺階上,側身看向荀攸,眼角餘光忽的往下瞥了一眼,又揮手一招。被傳喚至此的繡衣使者賈詡、以及事先得到穆順告知的黃門侍郎法正便雙雙走了上來,與荀攸並肩站在皇帝腳下的一個臺階上,躬身行禮。

皇帝帶三人登上柏梁臺,又讓荀攸將關東的情況代爲重複了一遍,並向他們問計:“如今關東局勢不安,前將軍獨木難支,曹操、劉備等臣子勢弱。朝廷剛從旱蝗等災緩過氣來,一時尚不得動作,關東之局又需一番作爲,諸位都是知兵之人,我之親信,當暢所欲言,不需計較什麼旁枝末節。”

第五百三十三章 失望得福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難而上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紋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十三章 重蹈覆轍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五章丨昃晷忘餐第六十六章 功利之習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五百八十五章 軿車停輦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起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二十五章丨案驗戶口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二章丨莫欺少年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七十六章 務期實用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二十七章 責有攸歸第五十三章丨尊長之訓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十二章 師友相從第六十六章 解衣趨鑊第五十九章丨 恭而有禮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五百八十七章 轍亂旂靡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四章 輕哀薄斂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五百九十八章 君難不死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後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八十五章 景年不永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一百三十八章 衆行賄免第八十五章 景年不永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四百四十七章 瞻前顧後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第四十五章丨贊拜稽首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一百零三章 遠迄南鄭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五百七十二章 南冠驕豪第五十八章丨單見淺聞第五百三十一章 莫待相逢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五百三十九章 讞不得實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一百六十九章 鬼兵奪城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五百二十六章 未央宮樹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二百零三章 奔告於事第五百九十章 將軍棄鉞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十四章丨風雨前夕第六十八章 臨歧片言第七十八章丨各奔東西第二十六章 推濤作浪第六十章 秘書執筆第六十二章 馳高鶩遠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八十三章 設心積慮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五十七章丨造端倡始第六十九章丨勞心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