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

初平三年五月十六日。

在收到牛輔發來的回師軍令前,李傕、郭汜、張濟等人剛帶着四萬人馬在中牟縣擊敗行車騎將軍朱儁,朱儁難以抵抗,只得率領殘兵屯在雒陽周圍關隘附近堅守不出。

衆人無法徑直向東,便引軍南下攻打潁川,豫州名義上是袁術所表的刺史孫堅所領,實際上由於劉表與袁術反目,孫堅奉袁術之命南下討伐劉表後豫州既無重兵、又無良將,導致潁川被李傕等人輕易攻破。

潁川乃富饒之地,李傕等人率軍在此大肆擄掠,殺略男女,所過無復遺類。

隨後李傕又帶兵往東,繞過朱儁鎮守的關卡,大軍長驅直入兗州,攻打陳留,當時駐守在兗州的還是兗州刺史劉岱和陳留太守張邈。他們又要防備東邊流竄入境的青州黃巾,又要應付李傕手下的百戰之師,兩面夾擊之下,根本不是李傕等人的對手,除了緊守重鎮以外,其餘小縣皆放任李傕等軍肆虐。

見潁川、陳留皆無人可擋,衆人志得意滿,於是由各個校尉、都尉分兵四散於潁川、陳留,大肆掠奪,殺戮百姓。就在衆人劫掠正酣之時,牛輔自陝縣發來的軍令,告訴了衆人一個宛如晴天霹靂般的消息。

太師董卓被王允、呂布等人殺死了!

等到李傕等人聚起部衆,好容易趕到陝縣時卻得知中郎將牛輔、董越已死於亂兵之中。

這下衆人彷彿徹底失了主心骨,無處依託,一時再也不敢興反抗之心,只求朝廷法外開恩,苟全衆人性命,於是他們派遣使者前往長安認罪,乞求赦免。

哪知道王允固執己見,堅持不肯赦免衆人,再加上來使回覆消息時稱長安遍傳流言說王允欲盡誅涼州人。

此時董卓遇刺,牛輔身死,能夠獨當一面的人都不在了。衆人得知這個消息後恐懼不已,於是軍中自校尉以下盡皆聚於李傕大帳,商議衆人後路。

陝縣大營。

數百顆人頭,有男有女,被一齊綁在幾根柱子上,從遠處看像個串起來的葫蘆。

這些人都是軍中的幷州人,由於王允刺殺董卓,往日裡軍中幷州人與涼州人之間的矛盾頓時爆發,李傕、郭汜等人盛怒之下,便把隨行軍中的幷州士兵連同家眷數百人盡皆處死。

帳中主位被刻意空了出來,漢代尊右而卑左,故而校尉李傕坐在右首第一個位置上,在對面則坐着手下兵馬僅次於他的校尉郭汜,底下則依次坐着賈詡、張濟等人。

只聽李傕目視衆人,凝聲說道:“太師遇刺,董氏族人盡遭殄滅,而王允老兒託辭不赦我等,如今形勢危急,還望諸位能想個辦法出來助我等渡過難關。”

“如今朝廷是王允掌權,呂布驍勇善戰,我軍士氣低落,難堪一戰,不若各自解散部衆,走小路返歸鄉里。在涼州聯絡羌胡部衆,待他日關中有變,再擇日起兵。”校尉郭汜說完,底下張濟等人都是紛紛附和,他們在得知董卓死後就已經內心驚怖。

如今衆無所依,全軍上下皆恐懼朝廷降罪,所謂兵無戰心,將無戰意,就算手頭有數萬強軍,又能如何?

李傕眉頭一皺,似乎不太滿意這個結果,他已通過胡軫派來的信使熟知朝廷內情,知道朝廷不過色厲內荏,虛張聲勢罷了。這時正應該團結起來對抗王允,而不是逃散四去,讓人各個擊破。

軍中羣龍無首,一盤散沙,他有意在軍中樹立威信,故而有意隱瞞了胡軫等事,好讓衆人以爲是自己一力籌劃了這系列大事。

他看向一直沉默不言的討虜校尉賈詡,知道此人向來謹小慎微,從不肯輕易對一件事表態,雖是文人,但憑着超人一等的智謀,助衆人破朱儁、下潁川、攻陳留,事後卻不貪功攬財,在軍中聲望隆重,尤其是張濟叔侄更是對其欽佩有加。

李傕想了想,打算聽聽賈詡的意見,看能從他口中得到什麼妙計良策:“賈公!”

賈詡四十有五,德才名望具備,確實當得起這句尊稱:“你與我等俱是涼州人,平日又多智謀,軍中上下無不服膺。如今賈公你也不在朝廷赦詔之內,我等生死牽於一發,還請賈公爲我等想出一條生路來!”

衆人本來意見各一,有的想繼續向朝廷請求赦免、有的想潛逃回鄉、極少數人像李傕那樣想起兵反抗。衆人誰也不服誰,一時拿不定確切的主意。聽到李傕的話後,衆人紛紛不再作聲,屏息靜聽西涼軍中少有的智者賈詡有何高論。

賈詡爲衆所矚目,卻還是那副不急不躁的模樣,彷彿對所有的事都漠不關心,又彷彿所有的事都盡在把握。就好似當年在回鄉路上遇見叛亂的氐人,他在驚慌失措的同行人中間謊稱自己是段熲族人,那泰然自若的神情唬住了氐人,從而饒過了性命。

這回也是一樣,在衆人恓惶、擔憂生死的時候,他依然表現的雲淡風輕。

“長安、京兆等地皆傳朝廷有意殺盡涼州人,不知各位可有所耳聞?”賈詡環顧衆人,也不待人出言附和,自顧自的點頭說道:“諸君心裡恐懼朝廷天威,想拋棄部衆,單騎潛行,這本無錯,何況天下誰人不自愛性命?然而諸君可曾想過,若獨自潛逃,那麼路上一介亭長就能將諸君捉拿,尋朝廷換賞,這又何苦來哉?”

見衆人紛紛陷入沉思,賈詡繼而言道:“依我淺見,不如我等合兵向西,當日太師在關中諸縣散佈諸兵以備關東,我等一路西去,在路上隨時隨地收束兵衆以及匯合往日涼州同僚,其雖兵微將寡,但若是聚集一處,便可得十萬之衆。屆時我等欲攻長安,爲太師報仇,則攻向長安,事成之後便奉國家以正天下。若是不成,儘可繞過長安徑直歸涼州,不僅猶未晚也,途中又有誰人敢攔?”

賈詡的觀點與自己不謀而合,李傕大悅,積極附和道:“賈公所言正是此理!朝廷既不赦我等,我等丈夫也不必屈節求饒,當率衆以死決之,顯我涼人壯烈。依賈公之計,若攻下長安,可繼太師遺願,掌握朝廷,掌握朝廷便等若掌握天下;若是天不佑我等,我等便抄掠三輔婦女財物,率衆西歸鄉里,與馬騰、韓遂等人聯合,尚可保命。”

衆人皆以爲然,紛紛表示要舉兵一處讓朝廷好看,於是歃血結盟,派人聯絡各地袍澤同僚,準備即日起兵。

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四百三十七章 時漸蹙迫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八十二章 不速之客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二百六十三章 黃雀在後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將無裳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二百二十四章 深心自許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六十九章 願者上鉤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二百九十八章 先後失人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五百五十三章 黃屋左纛第一百三十五章 丰容顧景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六十六章丨女之耽兮第五百一十三章 江船星火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三百八十七章 知其勢乎第三百八十九章 出路已決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第五百六十八章 非戰之敗第四百二十四章 人心自擾第三十七章 教於宗室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五十章 以夏變夷第五百九十七章 林檎送首第五百三十二章 馳疾驚人第三十二章 燕戒與者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六十五章 假手他人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二十二章丨治國治民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五百七十五章 抱殘守孤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六十二章 馳高鶩遠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二十八章丨議徵白波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二十二章 睹冰知寒第七十七章 一網打盡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四百四十章 窮矣困獸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五百九十一章 興替所存第一百六十八章 興勢雲雷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四百二十二章 密密傾談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八十八章 豪氣崢嶸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九十九章 簪纓子弟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四十九章 姑置勿問第三十一章丨錢穀甲兵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一百四十七章 支離擁腫第七十二章 我暨我友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二百章 喪將失恃第三十四章 旅酬算爵第八十一章 徑情直遂第三百八十五章 看風駛篷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起第八章 怨憤所積第一百一十章 自取其叛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一百四十一章 烽舉燧燔第五十章 以夏變夷第七十三章丨時候未到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