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不止爲薪

“夜則火光,晝日但煙,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鐵。”————————【釋氏兩域記】

未央宮,柏梁臺。

暮秋時日,淡煙疏柳,雁去淹留。漢末氣候寒冷,午間到還好些,但早晚天氣仍是溫度驟降,尤其是柏梁臺這種高臺之上,並不十分適合現在觀景。但皇帝偏要來了興致,想登高俯瞰上林苑中的大小池澤蓄水多少,可否足夠來年耕作灌溉之用。作爲臣子,也勸不得皇帝這般正當的要求,只好跟着皇帝身後,在暮風中緩行慢步。

荀攸離皇帝最近,耐着性子壓慢腳步,與皇帝在柏梁臺的欄杆邊上停停走走,不時議論某處波光粼粼的池水,是通過渠道連接哪處土原。在多走了片刻,荀攸受不住寒風,暗地裡不免搓手跺足。

皇帝順手攬過荀攸的一隻臂膀,照他手上一拍,沉聲道:“荀君與我入亭中避風吧,依這時節,過幾日就要改去溫室集議了。太醫說荀君火力不盛,秋冬易生寒病,還得多穿些衣物……我上回命織室令送去的棉衣棉被可都還好?不單是你,荀令也是體寒,連炭火有一絲煙氣都聞不得,總是咳嗽。這次韓遂給少府貢上的數百條青炭,說是敦煌郡自西域採買得來,各長尺餘,堅硬如鐵。說是將其燒於爐中,無焰火而有灼光,每條可燒數日之久,無煙無味,熱氣逼人,人在室中不得不常着夏衫。”

荀攸輕輕一笑,不再搓手,穩重了片刻,接口說道:“陛下恩遇如此,臣真不知該何以爲報了。白疊子不過是尋常草木,陛下卻能命人將其織成衣被,雖不如蠶絲輕薄,但勝在厚實。如今三輔諸家,皆已求得製法,假以時日,黔首黎庶亦能借此過冬,不知能活多少人命。”

“男耕女織,桑麻滿圃。”皇帝輕聲說道,這時已與荀攸走進了臺上修築的亭閣內,亭閣內早已被穆順催使人落下四面簾幕,又給君臣衆人奉上熱茶,燃好爐炭,其辦事細心妥帖,就連在外值守的郎衛、兵衛都有一大碗熱水下肚。亭閣分爲上下兩層,下層無牆,可觀四面風景,上層修有圍欄小室,方便皇帝與荀攸等幾個親信休息:“棉花此物不難種植,五口之家,只需有農夫闢出一坡地、巧婦針穿織造,便能得獲歲末禦寒之物,這可比草絮絲麻要好多了。”

荀攸順着皇帝的目光往欄杆外看去,天地之間被萬道霞光染得金黃,雖是秋末,卻像是豐收的景象:“今年大司農與勸農令已奉詔督勸各處郡縣守令、及其下農曹掾,使其多勸黎庶遍植,只是今歲逢旱,成效微薄。想是明年以後,或能得見其大用。”

“那韓遂進來的青炭呢?”皇帝似乎很是關心荀攸以及荀悅的生活起居、穿衣保暖,這讓隨行的黃門侍郎射援、法正等人很是豔羨:“據說西河郡與太原郡開採壓制的石炭也能有‘無煙有光,灼灼逼人,經時持久’之效,只是顏色漆黑難看,鮮見有富室擺上廳堂。”

幷州的範圍相當於後世的山西、陝北,盛產煤炭,古稱‘石炭’。只惜時人不善利用,窮人家無力開挖,只能採伐柴薪;富人家無心去做,寧肯燒炭。多少年來,也只有幷州本地的百姓善於揀選煤炭取暖,而沒有成爲一個基本的產業。

皇帝在征討河東、進剿南匈奴後,除了最北的幾個郡尚在烏桓、鮮卑人之手以外,算是在幷州大部分地方恢復了漢家統治。劉虞軍事不行,治民是一把好手,在他的主持下,幷州雖不說富庶,但也是清平安靜,百姓安居。尤其是在俘獲了一大批南匈奴俘虜,以及收納了南匈奴殘餘部衆人口、並且編戶齊民以後,劉虞與各郡太守利用這些勞動力四處修築道路、完備城防。因爲皇帝提過幷州煤炭此事,幷州上下官員也盡心的驅使匈奴俘虜去開採煤炭,導致幷州一年開採的煤炭足有數十萬斤。

廉價的煤炭不僅滿足幷州官民的冬日需求,還流入到了關中,尤其是在皇帝命能工巧匠聚集的尚方監研製出蜂窩煤的製作方法後,更是解決了煤炭燃燒效率底下,煙氣有毒的缺陷,致使‘蜂煤’在漢末這個小冰河時期開始流行了起來。

“富室燃炭,寒家燒柴,煤之一物,只在幷州等地方有,偏遠之地的百姓,聞所未聞,何談取用?”荀攸搖了搖頭,說道:“陛下想借此興復幷州,依臣看來,未免有捨本逐末之嫌,不如以農桑爲緊要之事。”

古人目光、學識所限,看不到煤炭的遠大前景與重要意義,就連荀攸也是這般認爲,皇帝忍不住嘆了口氣。

有了煤炭,不僅可以用作日常,更能用來作爲冶煉的燃料。早在數百年前,就開始有用煤餅鍊鐵,如今的尚方監、考工監等製作部門也已開始用煤炭增加爐溫,提高鋼鐵的質量——這是兩年前就已開始着手佈置的事,身爲禁軍的南北軍也是第一批換上了高質量武器的軍隊。除此之外,煤炭及其衍生物也能延伸出鋼鐵、化工、採礦、冶金等相關產業,意義重大。

只是因爲這蜂煤形狀難看,顏色黢黑,難登大雅之堂,於是在富人之家遲遲流行不開,遠不如對錦緞棉被、棉衣的接受程度。民間百姓也習慣於開採漫山遍野、幾乎毫無成本的柴薪,也捨不得出錢購買蜂煤。皇帝要想大力推行煤炭開採,光靠行政命令不是長遠之計,還要靠自下而上的帶動,開闢一個煤炭需求的市場,才能讓貧瘠的幷州因此富庶,形成產業鏈。

問題縈繞在腦海裡半天,皇帝也沒個思緒,只好暫時擱下,先以行政命令,官方開採煤炭送赴鐵官冶煉;又使官方售賣,形成‘煤炭專營’;在寒冬的時候改變往例,用煤當做取暖物分送寒家。等百姓熟悉了、富裕了以後,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此事,劉公也曾幾番上疏奏陳,所言與荀君幾乎一般無二。農桑是國之大事,我也曾批示劉公不可偏廢,開採石炭終比不得農事。”

皇帝善於納諫,荀攸也拱手一揖,表示恭敬。

然後,荀攸再提起皇帝起初話裡的一個關鍵人物,眉頭不由得一揚:“臣聽聞涼州近來平靜,韓遂恭順有之,幾次供奉,卻是有悖於往常。”

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四十章 遠近仰望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三十一章 誰謂不庸第五十八章 哀矜勿喜第五十四章丨以結同好第二百二十九章 悽風冷雨第二百六十四章 局勢突然第四十五章丨贊拜稽首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二十六章丨別有所圖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四十章 銜愆效命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第二章 見微知著第十七章 榆中勇士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二百九十六章 急如風火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五百一十三章 江船星火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計第二百九十七章 鷸蚌相危第二章 海內儒宗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四百六十八章 始足西行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八十三章 設心積慮第七十八章 監觀民瘼第九十八章 白屋寒門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一百六十二章 衣冠梟獍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八章 怨憤所積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二十七章丨整軍經武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職乃決第一百六十三章 謀望成着第九章丨青牛先生第六十七章 威刑加誅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九十七章 年關將近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兵論戰第三百九十九章 患乎難知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紋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六十七章 索隱行怪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三十八章丨啖人賊衆第一百零一章 臺閣生風第二十四章丨一拍兩散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三百四十二章 先人餘殃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四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四十章 銜愆效命第十六章 多所告白第七十八章 監觀民瘼第三十七章 王也乘興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二百八十二章 輕重之擊第三十九章 薦璧朝覲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飢己溺第二百九十三章 勞人草草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四十三章 息怒停瞋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四十章 遠近仰望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四百三十六章 蛛絲疑影第六十七章 威刑加誅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五百六十六章 擇人任勢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難而上第九章丨未雨綢繆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