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丨連根拔起

“內剪羣兇,崇朝大定,外誅巨猾,不日肅清。”————————【請移都表】

初平三年五月二十二日。

太尉、錄尚書事馬日磾在尚書檯召諸尚書議事,在尚書令士孫瑞、尚書僕射楊瓚的全力支持下,很快就對司徒王允的處置意見達成了一致。

隨即常侍謁者皇甫酈持節,將策書送至王允府上,宣告上意,讓王允自行謁廷尉獄。王允被免職等待發落後,其長子、侍中王蓋則被勒令罷官歸家,王氏族人不經允許,不得擅自出府。

其餘黨羽,比如廷尉宣璠不屑於效仿尚書郎吳碩再次改換門庭的行徑,在謁者傳詔來之前便在家中自殺。他曾經是董卓手下,蒙王允不棄,給了他改過自新的機會,如今恩主倒下,他再也無顏苟活於世,與其在廷尉獄被往日下屬審訊羞辱,倒不如一死了之。

馬日磾得知消息後大爲動容,表示要向皇帝請示,往日罪責一筆勾銷、不再追究。

除此之外,還有王允的同鄉,左馮翊宋翼與右扶風王宏。兩人各據京兆左右,兵谷富實,馬日磾與趙謙擔心此二人不服朝廷決議,割據作亂,特意派兵護送使者徵召二人。

王宏,字長文,幷州太原人,少有遊俠豪氣,不拘小節。初爲弘農太守,在郡中興起大獄,將所有向宦官購買官爵的人,一共數十人盡皆拷掠收捕,下獄論死,威震三輔,是個極有主意和決斷的人。

他接到詔書,正如馬日磾等人所料,不願就此入京,特本想遣使赴左馮翊尋宋翼,試圖說服他與自己一同拒不奉詔,坐地觀望,好讓朝廷投鼠忌器,不敢對王允施加重罪。

可如今李傕大軍旦夕即到,左馮翊被叛軍隔離在外,就連朝廷的詔書都不一定得到,又何況是王宏的信使?聯絡不到宋翼,王宏一人也獨木難支,再加上皇帝時常在上林苑演練諸軍,而上林地近右扶風的治所槐裡,重兵在側,朝廷完全可以在短時間內出動少量兵力閃擊試圖割據的王宏,再回師防禦叛軍。

無奈之下,王宏只得服從朝廷徵召,免除一切官職,與王允一起押入廷尉獄。

這場風波就連司空淳于嘉也未能倖免,以阿附之罪一同下廷尉獄待審,短短時間,王允黨羽幾乎被一網打盡,三公一日倒了兩個,引發朝野人心惶惶,無疑是一場政治地震。

但其中也有幸免,比如司隸校尉黃琬,由於關西豪族對其觀感不錯,爲人正直,平常又未曾阿附王允做什麼事,故而免去牽連。

至於王允的親信、尚書右丞趙戩,趙岐到底還是捨不得讓自家侄子陷入囹圄,在他的奔走下,選擇低頭請馬日磾爲其說情。而趙戩得知後,爲了報答王允的故主情誼,還是堅決辭官。

另外就是秘書丞王凌,本來他也該與王允長子、侍中王蓋享受同樣待遇的,只是由於尚書令士孫瑞事先得了皇帝吩咐,出面保下他,這也算是讓王凌遠離了這場風波。

有了黃琬、趙戩與王凌的例子,足以表示皇帝不願將王氏黨羽連根拔起,於是朝中人心漸漸平復下來。

以皇帝潔身自好的性格,自然不會親自下黑手翦除於國有功的重臣,他在事先下發口諭令太尉馬日磾與前將軍趙謙負責此事後,便一清早就擺駕出城前往上林苑,提前開始了準備在月底才進行的演武。

這次演武由羽林、虎賁、北軍五營、還有宮中兵衛參加,一共有一萬七千餘人,步騎兼備,弓弩強勁,單論氣勢,就足以稱得上是一支精兵。

在拿出從郿塢繳獲的財物犒賞三軍將士,各有提拔之後,衆軍士氣高漲,將校擁戴,迅速將李傕等十萬大軍壓境所帶來的不利影響給消除到最小,並且穩定了軍心。

等到身在上林苑的皇帝處理完了軍中的一切,得到馬日磾命尚書檯下詔對付王允的消息後。他立即連夜趕回長安,做出一副毫不知情的驚愕模樣,但這時候王允黨羽早已盡數入獄,詔旨已發,不可追回,只得默認事實。

一場自董卓死後便引發的朝堂爭鬥,終於在這兩天塵埃落定,勝負立分。

王允倒臺,朝廷在皇帝的主持下開始論功行賞,以前將軍趙謙爲司徒、與太尉馬日磾並錄尚書事;以光祿大夫楊彪任光祿勳,頂替了南陽人鄧淵,爲皇帝掌握郎衛;其後又遷廷尉正法衍爲廷尉,專司王允案。

不久朝廷又調整官吏,將光祿勳屬下羽林、虎賁兩支郎衛分割獨立出來,成爲與北軍五營一樣的編制軍隊,各自擴充兵額,共六千人。同時也分離出了謁者臺,將謁者臺正式從名義上獲得與御史臺、尚書檯等同的地位。

這樣做一來擴充了軍隊,方便將羽林、虎賁直接歸皇帝掌握,另外也能提高謁者僕射楊衆的地位,算是變相的酬功於楊氏。

最後詔拜徵西將軍皇甫嵩爲車騎將軍,並以其爲主,北軍中候王斌、羽林中郎將徐榮等人爲副,統率長安各軍負責守衛城池。趙謙爲表支持,主動將手下四千益州叟兵交了上去,這支叟兵是由叟人組成的軍隊,以勇敢善戰著名,曾藉此鎮壓白波黃巾。

這樣再加上皇甫嵩手下兩千餘人,建義中郎將段煨手下萬餘人,以及護羌校尉楊儒招募的三千新兵、荀攸與皇甫酈前往左馮翊以財物說來助戰的數千羌胡義從,長安可勉強拉起一支將近四、五萬人的隊伍。

此事過後,還引起一陣餘波,長安市民在甫一開始聽到王允被捕入獄後,在有心人的挑唆下輿情紛擾,險些鬧出事端。

皇帝爲了安定城內百姓,命京兆尹司馬防內鬆外緊,逐一排查,在處決了幾個尋釁滋事的惡徒、以及秘書丞王凌改任長安令現身說法以後,長安才逐漸開始安定。

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六十八章 臨歧片言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一百六十九章 鬼兵奪城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三十七章 教於宗室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第三十五章 務以政寬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四百一十四章 柏庭閒敘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七十六章 務期實用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敵之虛第三百九十章 料度彼己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八章丨屈身奉上第三百八十七章 知其勢乎第六十四章 勝而不驕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十三章 重蹈覆轍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兒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一百九十三章 宕開一筆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三十九章 敦敘九族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九章 焉用彼相第三十三章丨御臨中臺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四十九章丨見利忘義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五十八章 哀矜勿喜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七十一章 可煩傳語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六十七章 威刑加誅第四百五十一章 戒火景天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三百三十一章 鬱郁繁森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一百八十九章 香草藏衣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二十一章丨纔不從命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八章 怨憤所積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二十三章 裁心延算第一百一十九章 別有旁願第十七章 榆中勇士第四百六十四章 病臥待時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二百二十五章 貪官圖爵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五十四章丨以結同好第七十三章丨時候未到第五百五十三章 黃屋左纛第三十章 良工苦心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四百六十一章 輔馬相依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九十六章 費力勞心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霧迷茫第二百一十八章第四百五十五章 詮福釋禍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六十三章 未過其譽第三十一章 己飢己溺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