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 民生國基

“欲至於萬年,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尚書·梓材】

雒陽,畢圭苑。

此時薄暮冥冥,夜色轉濃,半邊明月從東山之間排雲而出,高掛穹中,雖不是光輝滿映,卻也皎皎照人。夜風從東邊的池水上吹來,翻動一片粼粼銀浪,吹動着空氣中隱隱的暗香,直至幾麪人高的織錦屏風前才堪堪止步。

數十面屏風帷帳圈出了一塊空地,數百名郎衛、兵衛在四周按劍警備,穆順手上捧着一盞燈,在空地上凝視了片刻,忽然往一處疾走幾步:“陛下,看這!”

在橙黃燈光的映照下,幾朵成人拳頭大小的水粉色芍藥正在綠葉廕庇間綻放嫩黃的花蕊。

這個時代的牡丹、芍藥尚未經過隋唐花農的精心培育,沒有那麼多爭奇鬥豔的品種。雖然不夠絢爛,但也是天然去雕飾,穆順看到的這一叢芍藥殊爲清麗,不僅是罕見的重瓣,而且花型也很大。

皇帝與賈詡聞聲走了過來,皇帝彎腰藉着燈火一看,只見月華之下,粉色的芍藥或是吐蕊待放、或是嬌容羞於葉間,煞是好看。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皇帝輕輕吟着樂府採集的詩句,嘆息道:“沒想到畢圭苑遭受兵燹,朱甍碧瓦皆成塵土,而苑裡種的花仍生機勃發。”

這片畢圭苑的舊花圃原本種植着無數奇花異草,但要麼是燒死、要麼是旱死,或者是如牡丹、百合之類的花,被饑民把球狀根掘出啃食,由此絕跡。狼藉過後,此處只有些根扎得深、生命力頑強的野芍藥得以存活。

時維五月,南風和煦,這幾日天氣晴好,畢圭苑內的野芍藥乘着春風依次盛開。雒陽百姓觀得此景,紛紛稱奇,說這是自畢圭苑焚燬後,故址芍藥開得最繁盛的一次。要不是皇帝先前已對漢中鹿羣‘祥瑞’表示了冷淡的態度,河南尹駱業都要就此大書特書了。

賈詡也饒有興致的與皇帝在這片舊花圃裡賞芍藥,亦步亦趨:“《詩》雲‘采采芣苢,薄言捋之。’花草其盛,任人採擷,而年年復生,終不滅其機,到底是因爲根在土中而已。”

“譬如一國,周代衰崩,而禮尚存於世,這‘禮’就是周的根。”皇帝伸手點了點芍藥的花瓣,那滑嫩輕盈的觸感從指間傳來,簡直像是在觸摸一位清麗少女的臉頰:“只是‘禮’不能復周,也難以復天下。”

“陛下此話不說有理,卻不得傳於鄭公、蔡公之耳。”賈詡玩笑似得說道。

皇帝也知道他說的話歪理居多,若是沒有‘禮’,臣如何尊君?子如何敬父?他又如何能佔據大義,借‘禮’之名撻伐袁氏?可若是細究下去,統治者又不能單憑一個‘禮’字就興復天下,更需要其他治國平天下的手段相佐,只是明面上,仍要將‘禮’尊奉爲主。

他笑了笑,知道賈詡與穆順不會外道,於是放心問道:“周的根是‘禮’,秦的根是‘法’,此二者皆不能使彼等如這草木般死而復生。可我漢室迭次復興,必有其根源所在,卻不知本朝的‘根’,又在何處?”

“這……”賈詡沉吟了一下,低聲答道:“愚臣淺見,本朝的‘根’,應在於民。我漢家歷代賢君,鮮不寬儉待民,是故危亡之際,仍有人心思漢,世祖入河北,而河北豪強雲集響應;陛下遷關中,而關中百姓贏糧景從。”

皇帝對於賈詡將他與光武皇帝相提並論只一笑了之。其實他心裡清楚,光武皇帝能中興漢室,是因爲他姓劉,若是不姓,那他建立的就是另一個朝代了。這對於皇帝本人來說也是一樣,他從不信什麼‘天命在劉’的說法,他現在要探究的是什麼才能讓一個朝代國祚綿長、亡而能興。

所以聽了賈詡的話,皇帝斬釘截鐵的糾正道:“不是應在於民,而是必在於民。荀子所言君舟民水,就正是這番道理,可是歷代以來,又有誰真正做到了夙宵兢惕?”

“民也分小民與大民。”賈詡不置可否,而是補充說道。

穆順屏住呼吸,雖然他不甚明白君臣兩個的機鋒,但他一個字都不想錯漏了。他隱隱有種預感,這番話要是琢磨透了,他的機遇就真的來了。

從屏風帷幕縫隙裡擠來的夜風吹得花團頻動,暗香輕盈,皇帝揚了揚衣袖,定定的看向賈詡:“那賈公以爲,我心裡是裝着大民,還是小民?”

“陛下是天子,胸懷寬廣,自然要裝着天下萬民了。”賈詡理所當然的回道,他應承回話永遠是這麼穩重。

皇帝眯着眼睛看他,縫隙裡流露出一絲危險的氣息。

穆順見狀,趕緊彎下腰去,手裡的燈燭險些灼烤到芍藥。他沒想到這麼平常的一問會引起皇帝的惱怒,就像是心底藏着的隱秘被人道破。可穆順也覺得納悶,以賈詡的話來推論,他作爲臣子,難道就該比皇帝裝的要小了?

賈詡在皇帝的目光下什麼話也沒說,只輕輕搖了搖頭。

皇帝兇戾的眼神稍縱即逝,他把臉轉到一邊,伸手將穆順那盞極靠近芍藥的燈給擋開,看着芍藥免遭火難,他接着嘆道:“賈公,我早該知道……”

“陛下,駙馬都尉求見。”殿前羽林郎張繡在屏風外顯出一個影子,沉聲道。

皇帝收了口,話在口邊,也不會再說了。

“讓他進來。”

“駙馬都尉臣瑜,叩見陛下。”

周瑜在來時就聞見濃郁花香,進來後便見空地上數名宦者秉燭而立,映得四下裡如白晝一般,而幽綠草叢頂端又如冠冕似得開着幾團粉色芍藥,揚了揚眉:“臣夤夜謁見,還望恕罪。這次,臣是要向陛下請命。”

賈詡這時已踱着小步退到皇帝身後、似乎要退到穆順手中燈光照不到的地方。

皇帝皺了皺眉,問道:“你要請什麼命?”

“請孫策的命!”周瑜也不拐彎抹角,他擡起頭來,雙眼在火光的照耀下炯炯有神。

“他在江東好好的,用得着你來請命?”皇帝知道是有人跟周瑜說了什麼,或是他自己知道了什麼,大爲不滿:“你究竟是誰的臣子?”

“臣自然是陛下的臣子。”周瑜不卑不亢的說道:“臣願隻身赴江東,說服孫策反正,如此可與徐晃、甘寧三面出擊,誅逆袁術。”

他說話這麼急切,賈詡極敬佩他的膽量,也知道皇帝吃軟不吃硬的性子,未免生事,又是爲了示好,當下他不能作壁上觀,皺眉道:“請周都尉慎言。”

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三百二十二章 神人授劍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四百四十八章 魯殿靈光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二百三十章 真相大白第二百六十三章 黃雀在後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四十章 遠近仰望第十七章|萬年公主第一百四十一章 烽舉燧燔第十二章 師友相從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一百四十章 離石屠各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八十六章丨按兵不動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紋第二百二十六章 狂疾物故第三十八章丨啖人賊衆第四十五章丨贊拜稽首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二百四十八章 去其螟螣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二十九章丨嶢柳青泥第八十三章 設心積慮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二十四章丨一拍兩散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十六章 玉汝於成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五十三章丨尊長之訓第一百二十一章 雲集仰望第一百八十五章 計日可數第三十八章丨柏梁臺上第四十五章丨有失朕望第二百七十五章 喪去歸來第八十一章 當防隳壞第三百五十五章 漫漫林道第三百七十三章 議論流泉第一百二十一章 雲集仰望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二百四十章 夜縋還降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飢己溺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十三章 勢危而走第二百九十四章 螳螂被翳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時息慮第五百六十二章 窺兵圖計第一百一十四章 層疊欺壓第三十六章 趨庭之下第四百七十六章 民生國基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五百一十五章 鳴金暗鼓第三百八十六章 自知者明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十四章丨風雨前夕第四百八十七章 勸懲勉進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一百八十五章 計日可數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十三章 剖符寧境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五百四十五章 聲勢促起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三百三十九章 殃必及身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一百一十七章 隱憂未解第四百五十二章 合力堅持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五十六章丨白龍魚服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十二章 算我師旅第一百零六章 頑囂不友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四百一十五章 主得其所第一百一十六章 堅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