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

“長安綠槐十二街,五都遊客爭奔馳。”————————【次韻徐景說贈安象祖】

長安,華陽街。

長安城八街九陌,除了貫穿全城中軸的安門大街以外,最有名的就是華陽街了。此街北起橫門,往南直抵未央宮北闕,又稱橫門大街。

華陽街是長安城的主幹道,先後經過東西市、北闕甲第、桂宮、北宮、官署等象徵性地帶。外地人到長安,要想觀看城中風物,常常選擇從渭水上逆流至橋下,從橫城門入,這樣他們能一路看過煙火溫情的黎庶閭里、鐘鳴鼎食的高門豪富、乃至於莊嚴肅穆的未央宮闕。

大漢社會各階層的浮生百態,底層的掙扎、高層的沉醉,只要將華陽街從頭走到尾,便能全部領略盡了。

時過午後,正是東西市熱鬧的時候。

關中平靜數年,長安百姓率先拋棄了食不果腹的日子,無論手裡有沒有餘錢,都樂意去重現繁華的東西市裡走走看看,或是在攤頭裝作要買的樣子挑揀些新玩意、或是圍觀從益州來的俳優一邊以槌擊鼓一邊手舞足蹈的說唱嘻哈、或是走走停停,到一間冒着香氣的餅鋪裡落座點餐湯餅。

街上往來熱鬧至極,隨着關東戰局的進展,許多兗州、荊州人到這裡後,恍惚來到隔世。在關東仍在水深火熱、萬民倒懸的時候,關中人竟早早過上了太平日子。

一輛皁蓋黑轓的安車緩緩行駛在道旁,前後各有騎兵並行隨從。朱班輪,倚鹿較,伏熊軾,車上的種種華彩裝飾,充分彰顯了車主的尊貴。

尋常小民不識得這車代表着什麼,但並不代表他們不會主動避讓。有識者更能一眼看出,這是公、列侯才能乘坐的車輛。

車行駛得極慢,太尉長史董鳳端坐車旁,像是被外間的熱鬧所吸引,不時好奇的掀開簾子往外張望,見到有人羣爲一個滑稽的俳優高呼喝彩,董鳳目光一動,開口說道:“這倒比樂府優伶有意思多了。”

坐在他對面的京兆尹胡邈擡了擡眉,聞聲說道:“樂府諸人,高唱隨和,無不尊奉禮制法度,那裡如他們任性自然。”

說罷,胡邈語氣一頓,看向主座上的一人,試問道:“董公若是喜歡,不如我叫幾個俳優到府上去?這俳優還是益州來的好,摻雜着巴蜀方言,更有意味。”

當朝太尉、錄尚書事、武城亭侯董承略擡眉眼,冷聲道:“太吵了。”

董鳳略嘆了口氣,道:“董公還是在爲皇甫義真動氣?”

“滿朝公卿。”董承悶悶的說道:“黃子琰、楊公挺等人性情耿介剛直,言語間多鋒芒,這是彼等的本性使然。可皇甫嵩算什麼?一個對董卓都能屈膝跪迎的人,哪還有顏面對我不假辭色?難道我還比不過董仲穎麼?”

董鳳覺得這個說辭不太吉利,趕緊放下簾子,以免這番不遜之言傳播出去:“董卓篡權逆臣,豈能與董公相比?此話萬萬說不得。”

他們三人剛從槐裡返程回來,槐裡是右扶風的治所,同時也是目前京畿留守兵馬的駐紮地。這支兵馬約有一萬多人,數量不多,卻實力不俗,主要是驃騎將軍皇甫嵩的舊部、以及平狄將軍馬騰歸順朝廷後精簡的部衆。

自從皇帝率南北軍東征以後,三輔乃至於西北的防務重擔就全壓在了當前朝中軍事最高長官、驃騎將軍皇甫嵩的肩上。皇甫嵩愈老彌堅,絲毫不敢怠慢,皇帝剛一離開,他便直接住進了軍營裡,每日操練,彷彿重新過上了往昔枕戈待旦的日子。

胡邈瞅了一眼董承神色,知道要勸慰對方須得對症下藥,於是說道:“皇甫嵩遠離長安,躲在軍營裡,說是不敢絲毫鬆懈,倒不如說是刻意逃避。”

看到董承探詢的目光,胡邈點頭肯定的說道:“此人早已不復當年之勇,年齒愈長,憂讒畏譏之心便愈重。他早已不是第一次躲避紛爭了,當年董卓擅專,他不敢反抗;王允與天子作對,他不敢出聲。如今董公與趙公等人不諧,他又豈敢夾在中間爲難?”

皇甫嵩被皇帝在臨行前授予了持節、督雍涼並三州軍事的權力,雖然不如司空趙溫、太尉董承等人掌朝廷那般重要,但也是一份舉足輕重的力量。董承有感於時局變化,想要籠絡皇甫嵩,多次藉口留守公卿集議要務,點名讓他參與,皇甫嵩卻堅辭不出。甚至董承私下派去的若干信使,皇甫嵩也是避而不見。

對於皇甫嵩的軟硬不吃,董承實在有些惱怒,於是在胡邈等人的建議下,董承遂以犒軍的名義,帶着一干人等出城趕赴槐裡。心想這樣他總不會不見了,沒想到皇甫嵩見了他以後三言兩語就將他打發了,而且是當着全軍將校的面,一點沒給任何私下會晤的機會。

董承悻悻而返,在路上自認被折了顏面的他大發雷霆,胡邈等人爲了寬慰他,先讓其他人從別處入城,他們則走橫門入,想逛一逛東西市緩解情緒。

“如今不是任他避開紛爭的時候。”董承目光一動,凝聲說道:“此次東征,南北軍精銳盡出,京畿空虛,就靠着皇甫嵩麾下一萬多人守着。涼州萬一有事……”

“以往尚可談及‘萬一’,但今日既見皇甫嵩,以彼等之嚴防,可以顯見是如此了。”董鳳輕聲說道:“朝廷忙於應付二袁之亂,韓遂素存反志,豈有不趁此謀逆的道理?但觀天子出征前以軍事託付、皇甫嵩終日備戰的樣子,司空趙公心裡恐怕也有計較,這幾日,他甚至還請董公調撥一批軍械糧草運赴槐裡。”

“可我偏就不知道。”董承頗有怨氣的說道:“若是韓遂造反,天子是不欲我插手此事麼?既如此,我又何必留下來?”

胡邈寬慰道:“此事到底沒有個定論,韓遂反跡未露,誰也不知局勢會如何。近日我遣人打聽,長安東西市仍有不少胡商涼人,絲毫不見涼州有何動靜。”

第一百二十三章 祛衣受業第一百三十章 魚帛狐聲第五百九十章 將軍棄鉞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三百九十四章 蒿里義行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第一百四十六章 德運更移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三百零九章 暫告靖安第八十八章 援手之勞第二百七十五章 喪去歸來第四百四十章 窮矣困獸第十三章 勢危而走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八十八章 豪氣崢嶸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四十九章丨見利忘義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一百四十四章 箭雨如蝗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一百零三章 遠迄南鄭第十九章 鼓吹煥生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五十三章 控馭撫綏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五百一十三章 江船星火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二百三十二章 出入自如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七十七章 履險如夷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見鳴犢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四百六十六章 故人重逢第三百九十三章 散若鳥獸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五百八十五章 軿車停輦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七十九章 名動人心第二百五十七章 孰有斯難第二十一章 茵席之臣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一百四十章 離石屠各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第五百三十四章 道路猶遲第一百五十七章 旱生螟螣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一百二十八章 汾曲之陽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一百六十二章 衣冠梟獍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五章 薊縣郊迎第五百九十八章 君難不死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八十三章 設心積慮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二章 堅車載重第一百二十七章 悉以惠官第一百二十三章 祛衣受業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謬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三十七章丨早釋猜嫌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釐千里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一百零八章 一波三折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九十四章 詢於芻蕘第六十六章 解衣趨鑊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三百七十七章 衆議從安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一百九十八章 棄猶用疑第二百四十章 夜縋還降第七十二章 今日嘉辰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八十五章 事寬即圓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