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

“都官自尉、內史以下毋治獄,獄無輕重關於正。”————————【二年律令·置吏律】

秦誼走出京兆府後,先是回了一趟家,一路走來,路上似乎都有些風言風語,素日對他恭敬和氣的友鄰此時看向他的目光也有些怪異。秦誼臉龐發熱,腳步匆匆的趕回了家,還未進門,他便隔着院子瞧見杜氏正彎着腰在井邊打水,沖洗着幾顆蔫蔫的菘菜。

那副認真操持家務的樣子,儼然是安心做好主婦的職責,並未因爲飛來富貴而迷失自我。

秦誼驀然嘆了口氣,他突然放棄了進門,而是在原地轉了個身,直接去向長安縣衙。

長安令王凌正在堂下進朝食,聽說是秦誼來了,王凌隨意揮了揮執箸的手,兀自坐着不動,等秦誼被奴僕帶引入內後,王凌這才慢條斯理的嚥下一口飯,客氣的招呼說道:“你今日來得早,用過飯沒有?”

秦誼一早就被胡邈召了過去,正是飢腸轆轆,可他卻沒有心思吃飯,徑直對着王凌稽首下拜,語帶泣音:“請明府救我!”

王凌靜靜地端坐着,他不動神色的對蒼頭吩咐道:“爲秦部尉烹一碗肉糜上來。”

侍立在側的蒼頭、僕役們紛紛知趣的退下後,秦誼不待對方發問,主動將事情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

王凌越聽越是心驚,面色也越是沉重,最後等秦誼傾訴完,他沉吟不語,半晌才幽幽吐出一句:“此事我未必能幫你,但我會爲你盡力一試。”

聽到這話,秦誼心裡五味雜陳,他渾渾噩噩的返回家中,見到杜氏正在縫補秦朗的衣服,杜氏見到他來了,傾身問道:“去尋小王公了麼?”

秦誼不敢看她,把頭別了過去。杜氏納罕,追問道:“你這是怎麼一說?”

這話問完,杜氏也彷彿明白了什麼,憂悒的嘆了口氣,將手中的針線放下,突然覺得這樣縫補的日子無趣極了。

王凌也有他的難處,他雖是秘書監出身,但因爲王允等事件的牽累,皇帝對他的寵信早如對蓋順一般日漸平淡。而欣賞、支持他的司徒黃琬又不在朝中,董承幾乎一手遮天,自己一個小小的長安令,着實幫不上忙。

但秦誼好歹是他的親信下屬,他總不能束手旁觀,所以思來想去,王凌只好讓秦誼一家打點行裝,暫時逃離長安。一切等東征結束後再說,那時候皇帝、黃琬俱在朝廷,自己上疏劾奏纔會起作用。

誰知這個緩兵之計早早的被胡邈料到,在秦誼等人收拾東西第二天準備出門的時候,京兆郡丞左靈帶了扶禁等一干人來,說是京兆有屯戶私逃,受檢舉稱其託庇於秦誼家,要將秦誼拿下獄中審問。

王凌得知這個消息後憤然趕去京兆府,要與胡邈抗辯,胡邈知其來意,冷笑道:“此事與你無關,我奉勸你少插手。”

“屯戶一向安分,哪裡會有棄耕潛逃之事?左郡丞不加查探,便妄自憑風言檢舉定罪,這是朝廷制度麼?”王凌與他針鋒相對,道:“府君欲加之罪,就不怕有損人望嗎?”

“王彥雲,你做長安令太久了,眼裡就只有這座城,卻見不到城牆之外。這可不行。”胡邈不怒反笑,他伸出手指輕敲了敲桌案:“爲了應付東征糧秣所需,自今秋起,關中所有軍屯所出,皆要比往年多徵半成,這是有天子詔準的。就是如此,也有屯戶不願,還敢私下逃亡……太尉府對此特發公文,王彥雲,到底是誰欲加之罪,可得有實據。”

王凌聽說過這件事,據說董承本來想讓軍屯與民屯各多徵一成糧草,以供軍需,但皇帝發來的答覆只准讓軍屯增半成。軍屯本就民屯多一份意義與責任,對此王凌也不會多說什麼,何況多徵半成,也不會像胡邈所說的那麼嚴重。

他不服胡邈已久,此時說話免不了有幾分怨氣:“秦誼入獄,果真是包庇逃戶,還是太尉所求不予,府君竟不自知麼?”

胡邈臉色一變,尖聲道:“‘小王公’是一定要包庇秦誼了?”

王凌頂不住對方誣賴的帽子,冷哼一聲,轉身就走了。

胡邈嘿然一笑,他知道王凌已經敗下陣來,再爭下去,對方就得要考慮爲了區區一個秦誼而值不值得了。

只不過他沒料到王凌對此事的利弊看得比他還透徹,雖然王凌不再繼續抗辯,但他卻找到了一個敢於面折權貴、遇事不依不撓的強項。

“那楊孔渠是何意?”承明殿偏殿之中,董承大爲不滿的招來廷尉法衍,質問道:“京兆尹地方上的案情,條理明白,不曾上報,他一個廷尉正插什麼手?若真按他的做法,今後各地郡國都不用理獄辦案,全報給廷尉就是了!”

按照漢家制度,凡是郡國讞疑等罪,皆當報聞廷尉。而秦誼被捕的罪名在律法上正是屬於案情不明、證據不充分的‘疑獄’,其又是朝廷官員,所以更應如此、而不是由郡國官員私下判決。

法衍形容愈發清瘦,他才用完朝食就被董承心急火燎的招來,肚子不免有些鬧騰,面對董承,他還是強笑着解釋道:“按制度是該如此,秦誼所案無有確鑿之處,廷尉過問其實應當。而況……此案京兆尹胡公雖未上報,但卻是長安令王凌主動報送的。”

“他?”董承莫名其妙,說道:“他報什麼?”

“此人言,秦誼乃長安北部尉,平日向來安分,不敢逾矩一步。如今坐事,倘若罪名確立,則其亦有治下不嚴之罪;倘若無罪而誅,王凌理應爲其伸張曲直。”法衍臉上不知何時冒出細汗,語氣有些虛弱的說道:“故而王凌請廷尉府嚴查細究,以警後人。”

“荒謬!”董承臉色鐵青,拍案道:“他哪來的權力,敢越職上奏?此案呈報非制,你回去讓楊沛住手,將此案發還京兆處置。”

法衍有些爲難,賠笑道:“楊孔渠的性子,恐怕不好拗……”

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二百五十一章 飢時理會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二百九十三章 勞人草草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第三百七十九章 自量其力第四十一章 芋魁豆飯第二百六十章 枹鼓相應第五十三章 參商之虞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七十四章 經始靈臺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四百一十六章 不止爲薪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兵論戰第四百零一章 部伍嚴整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七十一章 復升臺榭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第三百八十一章 懷詐算彼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一百二十三章 祛衣受業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六十二章 馳高鶩遠第四百八十七章 勸懲勉進第五百八十章 如鳥之集第二十四章 強詞奪理第二百一十二章 草枯水涓第二百八十三章 蔓草根植第九章 焉用彼相第二十八章 欲知今雨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見鳴犢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四十九章 絃歌如訴第四十八章 蟠桃俗李第四十八章丨豎子與謀第三十四章 旅酬算爵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三十七章 教於宗室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五百七十二章 南冠驕豪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二十六章丨別有所圖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三十九章 敦敘九族第一百一十九章 別有旁願第五百一十五章 鳴金暗鼓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八十九章 披堅執銳第一百一十章 自取其叛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十七章 榆中勇士第一百六十三章 謀望成着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三百九十九章 患乎難知第三十六章丨蕭索宮道第二百五十五章 興平倉米第三十五章 綦局逞巧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二百二十七章 攻城拔寨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第四百七十六章 民生國基第十九章 厝火積薪第三百八十三章 伏兵齊發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三百四十六章 雲行雨施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九十二章 絲繭瓜蔓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一百四十章 離石屠各第二百一十八章第五百七十章 迥然際遇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十章 設師於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