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二章 路險且夷

“述職投邊城。羈束戎旅間。”————————【文選·雜詩】

似乎早已打了招呼,秦誼這回未經通報便徑直走入衙署,他第一眼見到王凌正在屋內伏案書寫,秦誼激動的心情也漸漸平復了,安靜的侍立在一旁。

王凌氣定神閒的往紙上勾下最後一筆,這才擡起頭看向秦誼,說道:“在獄中吃了不少苦吧?”

秦誼叩首道:“多謝明府相救。”

“我什麼也沒有幫到,用不着謝我。”王凌站在原地生受了他一禮,卻並不領情,道:“你家的事,我已有所耳聞了,這以後,你有什麼打算?聽說他們給了你蜀郡典農,你可是要南下赴任?”

“不。”秦誼重重的稽首,懇求道:“我不去蜀郡,請明府爲我指另一條出路!”

王凌眯了眯眼,似乎很詫異對方的決定,再一次問道:“蜀郡富饒,多少人求而不得,你真不願去?”

此前他早有想法,蜀郡典農校尉雖是太尉所管,但這樣職位向來得由皇帝批准。以董承不想將事鬧大的意圖,典農校尉多半隻是用來糊弄秦誼的東西,蜀道險峻,誰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呢?

王凌故意不說明這點,就是要看看秦誼的心,如今見到秦誼堅定的神情,不免欣慰道:“我也算多此一問了。”他將桌案上的書信拿在手中,小心的吹乾墨跡,將它摺好放入縑囊中:“本想着,你若是來尋我,就將這封書信予你。我不能讓你夫妻重聚,也給不了典農的職事,但別的路,還是可以爲你打算的,也不免你我共事多年。”

秦誼從尚未封口的縑囊中抽出書信,細細看了起來。

王凌在他看信的空當語氣從容的說道:“你曾在呂布帳下任事,熟知軍旅,這些年只讓你緝捕盜賊,卻是小用你了。正好你在長安也不能留了,索性攜我書信往西去。雍州鍾使君曾提攜於我,漢陽射府君與我有舊,還有漢陽郡農曹……彼等皆仁義高潔,雍涼天地廣袤,自然會有用你之處。”

雍涼麼?王凌在他落難時爲他伸張已經仁至義盡了,如今還肯動用人脈爲他謀出路,此恩之大,堪比當初王允在呂布敗逃長安後仍保舉他爲北部尉,秦誼語氣哽咽,感動的伏地不起。

王凌低着頭看秦誼行了稽首大禮,坦然的坐了下去:“你走吧,你家那小子,我可替你照料。”

秦誼揩拭了眼角的淚花,最後一次向王凌稽首,語氣尊重,這是他真正爲王凌所折服:“有勞明府。”

王凌衝他擺了擺手,似乎是要加深秦誼的愧疚,忽然說了一句:“等過幾日,我就擔不得這個稱呼了。”

“明府是要棄官?”秦誼一愣,他也是粗通律法的,知道王凌作爲長安令越俎代庖,將案件揭舉於廷尉是違規,但也不至於被免,難道是董承刻意排擠他?

“楊公治案公正,你不得非議他。”王凌深深的看了秦誼一眼,若有所思的說道:“是我主動要退的,不過這一二日的事情罷了。”

“可明府不是與黃司徒相善麼?”秦誼頓時急了,他連聲說道:“黃司徒雖不在長安,好歹在朝中留有親信,明府又何至於此?當年王司徒在時,與黃公交情匪淺,王司徒臨去時還託付黃公照顧,要明府以長輩事之,明府若是棘手,何不去尋彼等?”

“此事我自有計較,你不用費心了。”王凌似乎不想多提,匆匆打斷道。

秦誼知道對方無論心計還是才智都遠勝於自己,當下也不復多言,表達了足夠的擔憂之後,便再一次告謝拜退。

長安,北闕甲第。

“你看你看!”幾個車伕打扮的男人擠在一起往街道盡頭張望着,在他們身後的宅邸門前停着幾輛空車,像是主人去這家做客,這幾個車伕留在門口無所事事的看熱鬧:“他們來了。”

“是那個被太尉一眼看中的秦家婦麼?”

“都小聲些。”李義混跡在人羣裡,見他們演的有些過了,忍不住出口壓了一下。

那幾輛華貴的馬車穩穩停到董承府邸大門處,驅車的秦慶童從車上一躍而下,打開車門,讓車內的杜羅敷款款走下。

杜羅敷雙目紅腫,鬢髮溼亂,一手提着羅裙,那萬分悲楚愁苦的模樣,在旁人眼中更是別有一番韻味。

“還真是美人——”有人低聲讚歎道,本來只爲探聽的他此時居然被杜羅敷的美貌折服,甚至忘記了自己的任務。

“都看什麼看!”秦慶童注意到了這邊張望的人羣,北闕甲第尋常是不會有黎庶闖進來的,看他們身後的車飾不俗,猜測或許是誰家高門的家奴,故而沒有派人去攆,而是口頭驅逐道:“散了!”

李義眯了眯眼,悄然躲到人後,指使着人避退到一條小巷子裡。他伸手拉過一人,輕聲吩咐道:“要將此處盯緊了。”說完不待那人回話,又對其他人吩咐道:“還有,明日長安閭里或有流言,爾等蒐羅之餘,也得仔細查勘,看看是從哪傳出來的。”

“喏。”那人爽快的答話道:“太尉家在下已經盯了有段日子了,斷不會有差錯,李公放心就是。對了,上次說要我查訪太尉家是否有一個郭姓女子的下落,這回也一併盯着吧?”

“嗯。”李義沒有忘記對嚴乾的承諾,也不願在衆人面前多言,只簡單的點了點頭:“如今平準監雖不管諜報密探等事,但此際繡衣使大都分佈關東。關中一帶人手不夠,按鮑令的意思,還是得暫由平準監負責。現在正是賣力的時候,只要三輔無事,有事皆能使我知,等日後不愁沒有重賞厚賜。”

自從皇帝重設繡衣使者,再度釐定平準監的職權之後,平準監的權力大幅縮水,以往許多得力人手都被抽調去擔任繡衣,剩下的大都是會識字的文吏,專只做些採訪各地物價、輿情,最後綜合的瑣事。

如今難得重操舊業,能有機會建功,衆人臉色一下子嚴肅了起來,都知道職責重大,不敢怠慢。

第一百六十三章 謀望成着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五百五十九章 勝負難測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八十八章 錢文旋讀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九章 焉用彼相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第八十一章 當防隳壞第三百零三章 往事歷歷第一百七十六章 走投無路第十一章 斯言既發第一百六十三章 謀望成着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三十七章 教於宗室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三十章 臺閣生風第十六章 玉汝於成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二百一十二章 草枯水涓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六十八章 臨歧片言第四十一章丨開達理幹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人一着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五百三十四章 道路猶遲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五百五十三章 黃屋左纛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一百零七章 天感祅災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五百八十五章 軿車停輦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二百八十三章 蔓草根植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三十五章丨灑掃役使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三百三十一章 鬱郁繁森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四百六十四章 病臥待時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亂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十三章 剖符寧境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三百九十章 料度彼己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四百零三章 風勢不利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五百九十章 將軍棄鉞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術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霧迷茫第二十七章 責有攸歸第二百二十七章 攻城拔寨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起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第三百七十六章 計出無聊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一百五十一章 公不見吏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六十二章 苞筍落籜第二百六十三章 黃雀在後第八十七章丨豈能脫禍第四百六十五章 吁嗟小兒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