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

“應困窮之敵,擊疲弊之寇,無異迅風之振秋葉矣。”————————【三國志·卷二十五】

漢建安四年春三月,正式蒞任的東萊太守黃祖在刺史蔡瑁的率領下擊殺海寇管統,解決了曹操的後顧之憂,讓曹操得以整頓兵馬,聯合泰山太守呂虔在濟南國與袁譚部將高覽展開激戰。

戰場上,高覽已然調轉馬頭,率領着兵馬突圍。平原雖然開闊,但此時人羣混亂,在太史慈、曹純等人騎兵的衝擊下潰不成軍,四處踩踏。外圍又有曹仁、于禁等將率兵圍堵,心神大亂的士兵根本衝不破包圍。在內除了太史慈、曹純等騎兵以外,又有樂進揮動着一把比他個子還高的長刀不停劈砍着,破陣衝營無有擋者。

高覽見此也無心戀戰,只能一馬當前,廝殺在最前方,試圖憑藉着個人勇武突圍出去。而此時在他身後,袁譚眼見戰事不利,連忙吩咐親兵收拾印綬準備北逃。

主簿辛評趕緊上前勸阻:“高將軍尚在死戰,使君此時如何能退!這豈不是讓全軍喪膽?那時就真的徹底敗了!”

他的兄弟辛毗也在一旁苦口婆心的說道:“使君,當下我軍尚有萬餘兵馬,青州境內黃巾餘賊尚可爲我驅使。只要後退從容,保全實力,不說退敵,也足以將曹操御在平原之外!”

袁譚不只聽見了沒有,光顧着催促蒼頭收拾行裝,辛毗忙上前拉住對方的胳膊,沉聲道:“如今袁公以退爲進,暫守渤海,正欲借三位公子在幽、青二州、魏郡等地兵馬合擊朝廷,作最後一戰!倘若使君棄青州而走,致使曹操與朝廷合兵,危及袁公側翼,則局勢危矣!還望使君三思!”

“三思什麼!高覽只有一萬人,曹操可是有二三萬之衆,你們兄弟一個說要堅守不退,一個說要後退從容,究竟是何意!”華彥、孔順等人生怕高覽立時不敵、戰禍上身,都是堅持勸說袁譚儘早後撤,華彥怒指辛氏兄弟說道:“我看你們是想將使君留在青州,學那董昭做背主求榮之事罷!”

辛評臉色大變,雙目圓睜,死死瞪着華彥。辛毗聽了這話也是面有異色,不自覺的鬆開了抓住袁譚胳膊的手:“你這是何意?我兄弟二人在袁公得冀州時便費心籌措,立下大功,跟隨使君經年,何曾有悖逆之舉?爾等奸佞小人,既無良謀益上,終日諂媚傾軋不休,如今竟敢當面陷害我等?”

見兩方快要吵起來,袁譚不耐煩的隨手將一塊玉環往下摔碎,大呼道:“事既不可爲,再留無益!南皮我無顏回去,平原又地近清河,倒不妨退至漯陰罷了!漯陰有我部將劉洵統兵兩千駐守,我與他合兵一處,尚且能保住平原不失!”

孔順趕緊向華彥使了個眼色,上前附和道:“使君說的是!只要守住漯陰,既能容我軍喘息修整,又能遏制曹操與朝廷合兵。其地離渤海不遠,又能隨時接應,可是一塊生地!只要王從事在北海等處率吏人來救,襲擾曹操後背,我軍尚有翻勝之機!”

此時營外突然傳來一聲驚呼,那慌亂聲彷彿更大了,袁譚臉色一白,無論在怎麼勸,他都是非走不可了。

辛評兄弟無可奈何的退出營帳,將往自己的居處收拾東西,一路上人心惶惶,組織渙散,各式兵器、雜物棄之於地。看到這裡,辛毗深嘆一口氣,說道:“青州一敗塗地,事已至此,再退又能退到哪裡去?”

“你趁亂留在此處,只要見了董公仁,一切都還有退路。”辛評揭開帳門,從箱篋裡翻出一件軟甲,拿給弟弟穿上。

“那兄長你呢?”辛毗沒有接過軟甲,站在原處問道:“你要跟去漯陰?袁譚既不肯留下死戰,我等獻首失策,曹操何以用我?”

“劉洵膽怯畏戰,當初還是向我行賄才得以留守後方。此人不是能戰敢守之輩,我去漯陰或許還有機會。”辛評面色平靜的打算着,他們兄弟早在袁氏幾度潰敗、誅殺麴義的時候就準備好出路了。

如今既然不能將袁譚拖到戰場上被曹操俘獲,那就只能另闢蹊徑,用別的方式獻袁譚之首,爲自己換投名狀。

“那我也可以隨阿兄同往!”辛毗急道。

辛評一把抓住對方的肩,耳畔的驚呼聲越來越急了,他知道袁譚不會特意等他,所以他的語速很快,態度異常堅決:“你不能去,你我分開,好歹能留一個!”

高覽乃河北良將,其勇略也冠絕軍中諸將,幾不弱於麴義、張郃。他此時在戰場上奮力突戰,長槍在手上揮舞開來,身前的曹軍猶如波開水分一般紛紛後退,高覽暫時殺退曹軍,正欲帶領所剩無幾的親兵衝出包圍。而在左右兩側,曹純等將及時領軍趕到,復又將高覽堵住離開不得。

攔截諸將之中有一員小將表現的格外英武,他騎着一匹墨玉般的駿馬,在敵陣中不斷突刺着長矛,嘴裡興奮的呼叫,嗓子都快叫啞了。

“這個小兒。”高覽眉頭一擰,他指着那員小將怒道:“隨我先宰了他!”

身旁親兵齊聲咋呼,聚成一道尖錐,往那小將衝去。對方正是曹昂,他見到高覽向他殺來,不驚反喜,拍馬而上。

曹純怕曹昂不知輕重,也跟着上前截住高覽廝殺,並調動所部兵馬將雙方圍住,以防高覽走脫。

兩人如此一調動,恰好在包圍中露出一道縫隙,而高覽正是瞅準了這個機會,拋棄大部兵馬,奮力逼退反應不及的曹純,獨率十數騎殺出重圍。

他自以爲看破了那員小將的身份,逼人攪動陣腳、趁機脫逃,可還沒逃出多遠,身側便突然殺出幾方兵馬。一名留着長髯、面容沉毅的大漢低伏赤色馬上,斫刀藏在身後,那匹赤色馬奔跑如電,搶在追來的曹昂、太史慈等人前面,飛也似的殺到高覽身前。二話不說,便衝着高覽的脖頸一刀砍下,那斫刀從背後閃過一片白光,炫然奪目。

高覽猝不及防,對方來得太快,他甚至連武器都沒能擡起防守,項上人頭便飛旋出去。

“關將軍!”曹昂驅使着駿馬第一個趕到,隨後而來的卻是越騎校尉太史慈。

他看着高覽已被沉默寡言的關羽一刀梟首,滿心只有遺憾而無妒忌,他大方自然的向關羽抱拳道:“關將軍好武藝,小子他日再來請教!”

關羽提着高覽的頭,看着這名青年慷慨來去、坦誠磊落,毫無一絲因爲自己搶了功勞而有所嫉恨的樣子,心裡不禁想到老謀深算的曹操,感慨他居然還有這樣正直的兒子。

曹昂說着便催促着坐騎轉身與曹純往別處去了,雖然沒能親手斬殺高覽,但此處還有不少殘兵敗將、遠處更是袁譚大營,徑直殺過去,最後的功勞也不小。

在臨走前,曹昂似乎感覺到胯下戰馬的不情不願,他心裡知道是爲了什麼,不由伸手拍了拍‘絕影’的馬頸,安撫似得說道:“不急,以後有的是機會較量。”

高覽被殺,袁譚遁逃,剩餘諸軍見大勢已去,紛紛棄械投降,不再抵抗。曹操站在戰車上舉目眺望,在戰爭還未結束的時候就對身邊一直養精蓄銳的夏侯淵說道:“袁氏小兒無膽,豈是死戰之輩?妙才,我不讓你上陣殺敵,留你等待時機,是等對了吧!”

“君侯高見!”夏侯淵佩服的唱喏一聲,也不待人吩咐,徑直調轉馬頭,領着所部兵馬往漯陰方向疾行而去。

沒過多時,董昭來到曹操身邊說道:“曹都尉來報,袁譚早已拔營而去,營中大火難滅,無有所獲……其麾下文士、潁川辛毗留在營中未去,說是盼曹公一見。”

“辛佐治?”郭嘉在馬上哈了一口氣,單薄的身體裹着厚實的冬衣,一張臉顯得更加小了:“我識得此人,沒想到他這樣剛亮忠直的人都降了啊。”

他一副不可思議的樣子,雖與辛毗在潁川相識、又曾在冀州短暫共事過一段時日,但郭嘉卻不說幫辛毗引薦的話,全然是在看好戲。

曹操心裡覺得好笑,面上卻深以爲然,點頭說道:“汝潁多奇才!辛佐治之名我亦有所聞,如今賢士來歸,豈非袁氏將亡、漢室再興之兆?我自是要見他的,只是……他沉吟着,看向夏侯淵離去的方向:“得催妙才再快一些了。”

“都說典軍校尉三日五百,六日一千,漯陰至此不遠,星火疾馳,晝夜可至。”董昭在一旁笑着說道,他們都知道袁譚會往哪裡逃,因爲對方已經沒有別的地方可去了。

袁譚一路丟盔棄甲,連夜帶着數百人逃往漯陰,正要喘口氣的時候,便聽得夏侯淵從身後追來了。驚魂甫定的他剛又想跑,結果聽得對方也只有千人不到,心下大定,當即接受了辛評的建議,下令劉洵出城進擊,打敗夏侯淵這一支孤軍。

劉洵得令後滿心不願,又經過辛評私底下的提醒,認爲夏侯淵不會只帶數百人就敢兵臨城下,其背後一定是藏着曹操的大軍,等着兩軍交戰時在一鼓奪城。

曹操用兵善臨敵制奇,鮮有失手,劉洵越想越覺得是如此,便更不敢出城送死。然而袁譚催逼不斷,幾次嚴令,華彥、孔順等人到漯陰後又每日勒索財物,仗着袁譚的信重不將劉洵這個地頭蛇放在眼裡。

種種一切,終於將劉洵逼得鋌而走險,在夜裡鼓譟兵變,將袁譚從被子裡拖出來捆縛出城,至於華彥、孔順等人則被辛評下令處死,將其一併獻給夏侯淵請降。

夏侯淵不費吹灰之力便俘獲袁譚、奪下漯陰,滿心懷喜的在原地等到曹操趕來。曹操獲知原委,又接到王脩向蔡瑁請降的消息,當即宣告青州已定,並表示要爲諸將及董昭、辛氏兄弟向天子請功。

袁譚蓬頭垢面,在見到曹操時如遇救星,跪地諂笑道:“曹公、曹公!我是顯思啊,你還記得否?當初在汝南,你還教我寫詩呢!”

“記得,記得。”曹操的目光像是長輩慈愛的看着晚輩,他安撫似得將手放在袁譚的頭上,溫和的說道:“你既然長這麼大了,怎麼不早些時日來尋我呢?”不等袁譚答話,他又自顧自的將目光放遠,感慨道:“我可是掛記你們父子很久了啊。”

在拿下平原以後,曹操算是從徐州、青州繞了一個彎,終於繞回到天子近側。在他的西邊,是天子所在的清河郡;在他的北邊,則是袁紹所在的渤海郡。君與友皆近在咫尺,但彼此之間的距離又天差地別!

然而曹操既有了選擇,就再無更改的必要,驗明瞭袁譚真身之後,他便命人將其押送甘陵縣聽候天子處置,負責押送的,正是纔回到曹操身邊沒多久的曹昂。

皇帝見到被送來送去的曹昂,莫名笑了幾聲,本來按規矩,曹昂將人送到以後,領了封賞就該原路返回。但這一次,皇帝卻沒有將他打發回去,而主動徵求了對方的意見:“朝廷不日動兵,立功在即,你是想回你父親麾下,還是就留在這裡?”

吃過教訓的曹昂想也不想的答道:“末將想留在此處,爲陛下效牽馬之勞,而不願留在阿翁軍中,被人笑作是仗着父親才立的戰功!”

“你這話纔像點樣子。”皇帝滿意的點頭,雙掌一合,將軍報夾在掌心,緩緩說道:“即日起,你與曹純就撥在偏將軍沮雋麾下,叔侄二人並授騎都尉。”

“謝陛下!”曹昂抱拳領命,聲音洪亮如鍾,他早想與曹純親手帶領一支騎兵,如今終於得償所願。

就在曹操快速結束青州戰事後不久,北方的幽州也傳來消息,只是這消息並不是劉虞奪取幽州的捷報,而是劉虞糾集胡、漢兵馬數萬,聲勢浩大,結果在涿縣竟被袁熙、閻柔等人以弱勢兵力擊敗。如今劉虞已經率領殘兵從涿縣逃回中山,上谷、代郡等地才歸附他不就的烏桓等族見此,又開始遊離起來。

隨着劉虞退守中山,無疑讓開了從幽州同往河間、乃至渤海的要道。袁紹雖然失去了青州這一條臂膀,仍還有幽州作爲倚靠,而造成這一切的劉虞,卻僅僅是因爲一時的私心。

第三十七章 皆贊所見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四百二十六章 阻隔難敘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時息慮第五百八十章 如鳥之集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三十三章丨日出星逃第十八章 指通豫南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二十三章 裁心延算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四百九十六章 剩勇去何第三百五十二章 累及無辜第三章 后王斯重第一百三十四章 材力俠氣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九十章丨軍心鼓動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敵應戰第五百六十八章 非戰之敗第一百四十章 實情錯落第七十一章 可煩傳語第五百九十八章 君難不死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八章丨屈身奉上第一百三十章 殉身守義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五百三十四章 道路猶遲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三百零五章 兄弟鬩牆第二百零九章 停留枳道第七十章 釣颱風涼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三十二章 吉往兇歸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二百章 喪將失恃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二十八章丨議徵白波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湯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預則廢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六十四章 匈奴騎蹤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三十三章丨御臨中臺第八十四章 深謀勿疑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七十七章 履險如夷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四百零五章 異相尋配第四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一百四十七章 尚敢懷貳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傷三伏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三十五章 務以政寬第三十九章丨無猜心事第五百二十九章 勞於心計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三百三十章 人眠庭晝第四十五章丨贊拜稽首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五十六章丨汝南袁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