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

“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漢書·儒林傳】

堂下衆人聞令,身形俱是一動,開始有條不紊的走上臺階,步入明堂。

太學明堂是建立在明光宮主殿的遺址臺基上的,以明堂爲中心,四面輻射上千間學舍。明堂佔地廣闊,規格形制被特許比照諸侯王宮,其內可容上千人,常用來做爲舉行典禮的場所。明堂內本有百來人分散四周,這四百太學生甫一走進正中,卻也不顯得擁擠。

堂內正中按照一定的距離擺放着桌案與席榻,諸人經過引導在各自的座位邊站好,便一齊向堂上坐着的四個人行禮。

太學僕射潘勖照例說了些嚴肅紀律之類的場面話,便揮手讓文吏當場爲衆人分發筆墨紙硯,在考過前天的公共科目以後,這些太學生們都知道了規矩,在入門的時候就很自覺的脫下了容易夾帶物品的衣袍,只穿着一件薄薄的窄袖單衣在裡面考試。好在堂內角落裡都燃燒着炭火,幾百只燈燭照耀,倒也不算太冷。

“陳公。”潘勖客氣的對坐在旁邊的監考之一、徐州下邳人、太中大夫陳珪說道:“可以示題啓封了吧?”

陳珪頭髮花白,眉毛聳拉,額角長着幾顆暗黃的斑。他看了看眼前已經正襟危坐、隨時待命的太學生,又扭頭看向同樣身爲監考的黃門侍郎韓嵩,便點了點頭,對下首的一個樣貌清雋的中年男子說道:“那就先驗封題吧。”說着他又和顏悅色的笑道:“老夫也是頭一次監臨策試,今日清早剛入宮,準備如往常一般值守。誰知朝命急宣,不容耽擱,老夫匆匆覲見了國家一面,便與韓侍郎一同到此處來了。是故有些規矩尚且不明,雖爲主考,但還得由潘僕射多多指教。”

主要負責監考的一共有三人,太學僕射潘勖、太中大夫陳珪、黃門侍郎韓嵩。這三人分別代表着太學、外朝與內朝,潘勖是太學之長,陳珪與韓嵩都是纔不久從地方上徵辟調入長安,在朝廷中尚無根基、名望卻已足夠的他們,便被皇帝點來做這一堂策試的監考。在前面幾次策試中,皇帝也是用臨時決定的方法提前一個時辰選擇官員監考,這種輪流監考的方式,能極有效的杜絕徇私舞弊。

“陳公客氣了,按陛下的囑咐,我等只需多看少說就可以了。”潘勖點頭笑道。

“能爲天子選中,於太學監臨策試,可見是深得信重,像我這樣的旁人都羨煞不已啊。”那名樣貌清雋的中年男人笑着說道,並從懷中掏出一枚鑰匙,打開了隨從捧着的木匣子,從裡面捧出一份縑囊。

韓嵩說道:“馮郎押送策題,肩頭的擔子也不簡單,雖無監考之名,亦有其實。”

這清雋的中年男子正是荊州南郡人、尚書郎馮碩,他客氣的笑了笑,不再多話。在親自驗視了縑囊之後,便將其遞交給陳珪等三人。

這縑囊上有漆封、蠟封,繫繩又打着死結,從外表上看完好無損。從宮中出來時韓嵩與陳珪便與馮碩同坐在一輛四面透風的敞車上,絕無任何擅自打開、調換的機會。陳珪與韓嵩、潘勖三人輪流檢查過後,確認無誤。又命人拿起在太學生中展示了一圈,讓在場所有人都看得分明,最後方請馮碩除去封印、剪掉死結,拿出了裡面的試題。

“詔太學治劇諸生,題曰——”馮碩將策題與韓嵩等人看過以後,遂朗聲讀道:“所謂‘爲國者以富民爲本’,若爾試守一縣,將何以富民?”

這策題寫起來並不難,但要想出類拔萃卻不簡單,尤其是皇帝爲了避免答案流於表面,還特意加了一條。

馮碩繼續往後讀道:“諸生皆已下放郡縣鄉里爲吏,見習政事,實習劇務。如今應有所得,答策之時,務必以所去地方爲例,以事實爲據,不得泛泛而談。”

在他說完以後,便有書吏過來將題目抄成十數份,交給第一排的太學生,供第一排自行抄錄以後,依次後傳。

緊張不已的張既、賈逵、嚴象等人在看到策試的題目後,不約而同的嘆了口氣,這種題目,只要是在實習的時候認真做事、認真思考了,都不會答得太差。與前面明經、明法科的經義難題、法律難題比起來,策試難度可是要小多了。

策試的時間是整個上午,下午則是結合實際考覈各類所學的知識,匆匆忙忙的兩天過後,張既等一行人總算考完了。在從明堂的臺階上走下的時候,俯瞰着太學的一屋一舍、乃至於遠處學市裡的商肆攤販、土牆土瓦的黔首閭里、遠至於富人集聚的宣平裡,世間百態、半個長安的景色幾乎盡收眼底。所有人的胸中幾乎都產生了一股豪氣,彷彿從他們走出來的那一刻起就不是普通的太學生,而是朝廷未來的幹臣,自己走的也不是太學的明堂,而是未央宮朝臣集議的前殿。

在明堂門外,馬超難得穿着一身青衿儒袍,在門外伸着脖子張望着,好容易看到了蘇則的身影,便開口喚道:“文師!文師!”

“你還怕他看不到你?”耿紀在一旁有些難爲情的別過頭去,像是對着空氣說話:“快別喊了。”

蘇則循聲過來,見到了身材高大的馬超,打了招呼後,又看向了耿紀,說道:“季行,明日不是你們經濟科策試麼?怎麼有空過來了。”

“如此要緊的事,我豈能不來看你?”耿紀笑着說道:“覺着如何?”

“不算難。”蘇則沒有交流題目的意思,單只是說道:“只要結合所學,以你我之才,獲上第不難。”

“那些算術題我最是頭痛,要想考得上第,我恐怕是難了。”耿紀苦笑着搖搖頭,忽的又指向馬超:“明經科是第一批考的,文師何不問他考得怎麼樣?”

蘇則於是看了過去,只聽馬超說道:“我考過後就忘了,現在只記得考《詩》的策題,好像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這倒不難,你是怎麼答的呢?”耿紀很好奇的問道,蘇則在一旁看熱鬧似得瞧着,也不阻攔。

“爲將者應敵當如臨深淵,爲兵者上陣當如履薄冰。”馬超正是因爲單自己寫的對這篇文章很滿意,所以偏偏就記得大概:“用兵謹慎,方能無懈而克敵。你們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雖然迥異於常理,但也暗合兵法。”蘇則避短揚長,挑着好的說:“你果然有爲將的稟賦。”

兩人經過羌亂之後,難得能重歸於好,如今馬超回太學參加策試只是虛應故事而已,並沒有想過要考什麼樣,反正他現在官職已經有了——西海郡司馬。漢家制度常在邊郡設立司馬,西海郡深入不毛,羌多漢少,馬超今後就要去那個苦寒之地戍守,終日面對的是更加兇惡、未開化的唐託、發羌諸部。

“誒你看那人。”三人正要離開,馬超在人羣中忽然像是看到了什麼,手往遠處虛虛一指:“長臉像不像驢?”

“你怎麼能在人背後肆意評點嘲弄呢?”蘇則有些不高興的說道,對方雖然沉穩了不少,但骨子裡輕狂的性子卻好像從未改變。

馬超訕訕的笑了下,不復多言,反倒是耿紀饒有興致的往那邊看了眼,突然笑道:“你說的是他啊?”

“是誰?”馬超順着耿紀的目光往那邊看過去,只是那人已經走遠,什麼蹤跡也尋不到了。

耿紀看到馬超好奇的樣子,突然感到好笑:“你啊,這才說你呢……”他無奈的搖了搖頭,單隻對蘇則說道:“這人與你同是治劇科,只是比你晚來一年,好像是青州人,叫諸葛瑾……此人在太學小有名氣,身邊聚着不少人……他二弟諸葛亮正是天子身邊的秘書郎。”

蘇則不願私下議論旁人,聽到對方來歷不簡單以後,只簡單地‘喔’了一聲,不置可否。

“你別看他二弟被召入宮中做了秘書郎,就以爲他不如其弟了,此人頗有才名,是我們下一屆太學生裡面的翹楚。能與他並論的,只有同科的郭淮、經濟科的孫資、明法科的司馬芝等寥寥數人而已。”耿紀不管蘇則樂不樂意聽,話開了頭也不好就此作罷,只當做是說給一旁的馬超聽。

馬超從耿紀的話裡聽到一個熟悉的名字,費解的說道:“孫資?我記得他年歲比我們還大,好幾年前便入過太學,當初得人賞識,差一點就可以擔任縣令。如今怎麼還在太學裡讀書?”

“在太學蹉跎年月,不是因爲他想,而是因爲他沒有別的進仕之階。”耿紀搖了搖頭,似乎爲此人感到可惜,與嚴象有志於學不同,同樣年歲大的孫資入太學單純的只是無奈之舉:“賞識他的人是前司徒王公……國家雖然不說,但州郡誰又敢舉薦他呢?好在太學策試選官,只看才幹德行,不問其他,算是留給他的一次機會。”

“誒。”蘇則嘆了口氣,總算忍不住說話了:“君臣之間,共爲國事,何隙之有啊!”

“文師。”耿紀臉色微變,連忙拉着蘇則往一邊躲去,低聲說道:“當年之事,千百年後自有公論,我等時下之人,何必多言?天子還是仁厚的,倘若不是仍記着司徒的功勞,長安令也會受此重視,據說,其不日便要調往雒陽。以後朝廷興治天下,雒陽、河南必將爲重中之重,小王公調至此處,遠比久居長安要更能施展拳腳、有所作爲!”

“那長安令將由誰來接任?”蘇則由於家中慘遭屠戮,許多消息都不如以往那般靈通,不得不在這方面求助於耿紀、或者是馬超——

“京兆尹保薦的是他屬下郡丞左靈。”馬超看着人都快走散了,便不加掩飾的說道:“據說朝廷已經準了。如此一來,上至京兆、下至長安,便都是董氏的人了。”

“時政多變啊。”蘇則暗自以爲王凌調離長安不像是另有用處,反而更像是特意給人挪出位置,至於這算不算好事,就仁者見仁,各方有各方的道理了。

待過了半個月後,趕在十二月底,綜合實習、日常、以及策試三種成績,兩屆太學生的成績終於有了最終的結果。按照比例,每科四十人、一共只有兩百人才能獲得‘上第’的成績。放榜哪天,張既、賈逵等人齊聚在治劇科的學堂,在得知自己名在前列後,都忍不住歡呼起來。

除了上第的太學生,其餘太學生依次被授予若干官職。成績爲中第的六百人,按照所學科目被任命爲郡曹吏、或者是縣內的一掾之長。成績爲下第的則按照所學科目被任命爲鄉有秩、嗇夫、裡魁等基層官吏。

隨着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以及吏部考課制度的不斷完善,底層的優秀官吏會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人的視野當中,雖然在當下或許會有人心生怨言,但只要樹立幾個由嗇夫擢升郡守縣令的榜樣,就能很快調動基層的活力。

基層一旦得到控制、並且有了高素質的人才涌入,朝廷所推行的大政方針就不會走樣,基層的生產力就會很容易被調動起來。

數日之後,在建安五年正旦朝會的前一天,陰沉沉的天空飄着鵝毛似的瑞雪。以張既、賈逵、蘇則等人爲首的一干成績‘上第’的太學生,在謁者僕射李參的帶引下,緩緩走進了未央宮前殿。

“臣等叩見陛下,願陛下千秋萬世,長樂未央!”

皇帝高坐席上,微擺衣袖,旁邊的常侍謁者見狀,朗聲高喊道:

“詔曰:起!”

最終的殿試纔是選擇更優秀的人才,擔任監考的自然是比太學策試還要高几個等級。除了皇帝親臨以外,左右分別還有司空、錄尚書事趙溫,太常陳紀,以及侍中等人。

皇帝先未說話,而是從左至右的將底下的太學生一一掃視,按着桌上的名冊尋找着對應的位置。 ωωω •тTkan •¢o

從左手起是明經科,爲首的是成績最好的嚴畯,邢顒;其下則是明法科,爲首的是身材瘦削、雙目有神的司馬芝;再然後是治劇科的張既、賈逵、嚴象、蘇則、諸葛瑾、濮陽興、郭淮等人,以及其後的經營科遊楚、經濟科耿紀,孫資等人。

這些人在歷史中無一不是人傑幹才,如今都俯首帖耳的匍匐在皇帝跟前。

看到這裡,皇帝總算明白了唐太宗爲何會如此暢快自豪的說‘天下英雄盡入吾鷇中’了。

第三百九十三章 散若鳥獸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三百三十九章 殃必及身第六十三章 未過其譽第二百八十六章 咎當在此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八十章 翻覆靡定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一章丨興亡遠鑑第十三章 剖符寧境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三百四十章 靜聽風雷第十六章 多所告白第三百九十四章 蒿里義行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二百三十二章 出入自如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第二十八章丨議徵白波第五十六章丨汝南袁氏第二十六章 推濤作浪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十一章 斯言既發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二百三十二章 出入自如第八十六章丨按兵不動第三十一章 己飢己溺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九十二章 絲繭瓜蔓第二百九十四章 螳螂被翳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七十章 釣颱風涼第一章丨興亡遠鑑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一零七章丨灞橋折柳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三百四十章 靜聽風雷第四十四章 昭示後昆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後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三百三十七章 向火微炙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八十章 翻覆靡定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一百五十一章 高臺炎炎第二百九十六章 急如風火第一百一十章 數往知來第三百一十三章 難得閒適第三百四十章 靜聽風雷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二百七十二章 巧似成真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四十五章 千里之堤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第二百二十八章 靈前驚變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九章 焉用彼相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二百七十六章 冰山之下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一百六十五章 搴幃賓迎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三百三十七章 向火微炙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四百二十四章 人心自擾第二十四章 強詞奪理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七十二章 今日嘉辰第九十二章丨拔刀相向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