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東都黃昏(六)

狄仁傑在半路上接到授命……都想哭了

他不是劉仁軌,確實上了歲數,也有那個資格擺譜,接到授相的謅書後,萬般不驚願地離開魏州。但走得那個慢,幾乎一步一個腳印,穩重得差一點多天只走十幾裡地。但魏州到洛陽就那麼遠,就是學烏龜,也需要不了多長時間,也就到了。然而又接到了這道謅書,下謅書的太監與同時與他說話的官員一個個賀喜。

狄仁傑只是發呆。

憑什麼自己就能遷爲吏部侍郎同豐書門下三品?

這不是權相,是拿刀子往我脖子上架啊。

不過他敏感地想到了一件事。李治晚年一系列的舉動,似乎是在反思。不然也不會先急着讓裴行儉爲相,然後又謅劉仁軌回洛陽,再讓自己爲相。可另一件事就來了。

李治臨死前,下了三劌謅書。第一道謅書就是讓自己爲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讓狄仁傑很無語。你死就死唄,何必惦記着我。他是不急的,李威回來,他早遲會得到重用,豈是中書門下三品,就是中書令與侍中、左右僕射,也有可能得之。

第二道謅書是讓皇帝回來,也有情可願。第三道謅書老百姓有怨言了,前面的讓裴炎、劉仁軌與薛元超處理政務,這能理解,皇帝沒有回來,國家政權要過渡。可後面爲什麼讓太后處決軍國大事?

皇帝不是小孩子,辦不是那種昏庸的主子,需要監督教導。太上皇病得頭腦發昏,這分明想國家出現動亂嘛。

老百姓的想法。

然而有幾人智慧好的……不會這樣想。前面一系列的舉動,證明李治是想爲兒子回京鋪路了,不然不可能第一道謅書就讓狄仁傑進京,居然都放在謅皇帝回京的前面。

這中間必然有古怪。

再想想寫謅書的人是裴炎,怎能不讓人聯想翩翩?

陛下的眼光很好啊,這個裴炎野心是不小。狄仁傑心中想到。

他想到,薛元超也想到了。這是一個很軟弱的主,曾爲了上位,多次投機。眼光卻不大好,大多失敗,使大半生命運坎坷。可是失敗的次數多了……膽子越來越小,眼光池卻變得更長遠。他替李治很不值,裴炎做了那麼多的事,爲什麼你就看不出來?

然後又想到了一個問題。自己作爲輔政大臣,又不是劉仁軌那個潑貨,就賴在長安不回來。自己在洛陽,不幫助太后……想想太后的手段,會沒有下場。如果幫助太后,皇帝回來,定下來老賬新賬一下茗了。憂慮之下,居然生起病。於是藉着病情,向武則天提出致仕的要求。

武則天恩准。

這時候也不需要薛元超,正好挪出相位……好拉攏人心。

讓裴炎頂了薛元超的位子……擔任中書令,並且爲了獎勵,將政事堂從門下省挪到中書省。

從這一點上看,武則天離李世民還一段遙遠的距離。隋唐三省制度,中書權利最重,是一個國家的大腦,擁有決策權。

到門下省,擁有否決權,就象一個監察機關一樣……看着中書看着皇上。尚書省只有執行,淪落到打手的地步。

所以當時李世民將政事堂設在門下省。門下省沒有決策權……形成不了危害。一旦放到中書省,職有政事堂,又有決策權,爲權臣的造就又鋪下了一層厚厚的基石。而且史上居然還沒有人看得出來,甚至李隆基爲了簡化政事,進一步將相權集中。於是李林甫機會就來了!不過武則天就是想到了,也迫於無奈。就象李威想得很長久,可最後也選擇了一條黑暗而又粗暴的手段,解決未來的矛盾。

然後謅劉仁軌回洛陽。

劉仁軌再次拒絕。

對劉仁軌武則天十分忌憚,可以說劉仁軌是僅存的元老,資歷聲望與功績,朝中無一大臣能及。於是派人宣慰,公既然不來東都,昔以漢中託於蕭何,今哀家託之於公。

劉仁軌一看信,是什麼意思?難道我一個西京留守,你還不放心。十分不滿地上書,我老了,又時常生病。西京留守不堪居守,讓我致仕吧。然後又寫了呂雉的事蹟,皇上已壯,你也不要太留戀權位,以免祿產之禍貽害於大唐。也就是呂雉的侄子呂祿與呂產。武則天發作不得,還派了武承嗣親自宣旨,今皇上遠在西域,渺身且代親政,遠勞勸戒,又云呂氏見嗤於後代,產祿貽禍於漢朝,引喻良深,愧慰交集。公忠貞之操,始終不渝,勁直之風,古今罕比。又說了,我當以你的話爲龜鏡,你是先朝舊德,朝廷重臣,勿以暮年致請。

劉仁軌屢次掃了武則天的面子,武則天不見氣,反而好言安慰。其中用了一個渺字,也就是獨眼瞎子,看事物肯定沒有雙眼看事物全面,謙卑如此!

當然,這是權利過渡的最關健時候,一旦幾年後,武則天如願掌握大權,劉仁軌還活在世間,就不會這樣了。

至於信中那些話,更別當真,劉仁軌對唐朝有傑出的貢獻,也算是耿直大臣,可絕不會耿直到古今罕見的地步,否則都不會做出李敬玄那件齷齪的事。但做的這一切,皆是爲了穩住劉仁軌,並沒有升遷劉仁軌的官職。反而升遷了另一個人,劉景先。不知道文夫將劉景先喊進去說了什麼,他出來後,丈夫讓裴炎進去寫遺謅,得到了處決軍國大權的大義,也佔了第一步的先機。所以讓劉景先擔任侍中。接着又讓左監門將軍令狐智通、左金吾衛將軍楊玄儉、右千牛衛將軍郭齊宗與韋待價前往並益荊揚四大都督府巡視,這是穩定四方的舉薦然後又以韓王季示嘉等王室子弟……地尊望重……以恐有變一併加三公等官慰其心。不但加官,還賞賜了大量的錢帛。不象宋朝,宋朝很有錢,可是冗官冗兵冗費。包丞一年的工資獎金有可能是後來美國總統的六到八倍。還養了一百多萬的軍隊。再多的錢,也不夠用了。唐朝這和情況比較良好,儘管出現了少量募兵,大多數士兵還是分文皆無了府兵,官員的薪水也遠遠不及宋朝。就象張俊,爲了斂財,居然拿出了五十萬貫錢讓手下老兵做生意。這廝買了許多大船,跑到海外去,冒充宋朝使者,詐騙錢財,一年後居然帶了一百多萬貫的財物回來。

可想張俊家中有多少財產,但整個唐朝,除了那幾個頂尖的大家族外有幾人能達到上多萬貫的資產?更不要說大臣了。

因此,在李威種種變革下,包括從倭國人與新羅人斂來的財富,儘管兵事這幾年幾乎沒有停過,而且不停地有災害發生,朝廷國庫裡還有充足的積餘。武則天沒有吝嗇,大把的真金白銀往外搬進一步拉攏人心。

只處理了兩個人一個讓她一直不滿意的郭正一。

貶爲國子祭酒,罷政事。同樣是宰相,他這個宰相與劉仁軌宰相成色是兩樣的。然後是範履冰,丈大忽然改變心意武則天知道必有原因,暗中做了調查,終於查出來是範履冰“背叛”了自己。

李治活着的時候沒有動手,前面一死,後面找了一個理由將他貶到嶺南,數月後又派人追殺將範履冰活活勒死。是人,都不喜歡叛徒的,李威不喜歡,武則天更不喜歡。但總體上看,武則天種種的舉措,似乎也是爲了權利平穩過渡而實施。可沒有一個人會這樣想,最簡單的道理,太上皇昏了頭,讓你決策軍國大政,你袒然受之。那麼皇帝回來後怎麼辦?他不是小孩子,文有文治之功,武是戰功赫赫,會不會甘心繼續做一個傀儡皇帝?

武則天也知道民心鼎沸,再次下謅讓程務挺與張虔勳爲左右羽林大將軍,拱衛東都安全。

這時候西域的邸報,一份接着一份到了。

局勢沒有先前邸報上說的嚴重,也不是太樂觀。

碎葉城不是沒有士兵,有,有四萬多府兵,去年大多數人在迦布羅城下挑土山,算是經歷了一場實戰。後來又斷斷續續地經過一些訓練,只是時間很短,畢竟要以生產爲主。沒有一個糧食基地,經營西域很困難的。

突厥入侵,葛邏祿叛變之前,這些糧食大多數已經運到碎葉城中了從謀夫城得了一批財富,除了留草足夠的口糧外,全部官方收購了。也是怕糧多,會有一些貧困部落眼紅,發生不好事情。

可沒有想到,居然起到了作用。但這一支軍隊戰鬥力不是很樂觀,有的士兵笨拙,到現在馬都騎不好,儘管分放了馬匹給他們。強敵到來,唐休璟做了一件事,下命令讓百姓攜帶貴重的財物,遷往碎葉城。雖有圍牆,那只是防一防山匪小部的,根本抵擋不了那麼多的軍隊。

然而突厥這一次,一個傑出的人物,提前出現在歷史的舞臺,骨咄錄也知道西方戰事的重要性,但突厥自己重要的威脅是來自唐朝的關內軍隊,以及東方的契丹人、北方的回紇人。不敢將主要大將與軍隊抽出來,於是讓他弟弟默啜擔任了這支軍隊的主帥。這可是一個比骨咄錄、元珍更牛氣的英雄豪傑。只不過才能一直沒有發揮,到現在依然默默無聞。

到了車鼻施州後,默啜立即下令,讓手下大將阿史德韋泥率領五千軍隊,提前趕往碎葉川。能不能勝利,就是碎葉川這幾十萬漢人。漢人不重要,只要碎葉,與碎葉城遭到危脅,寅識迦河的唐軍必然撤退。古諺說兵敗如山倒,但一退,軍心不穩,對於黑齒常之或者論欽陵來說,也會來機讓對方兵退如山倒。

黑齒常之主力大敗,西域也就整個糜爛了,唐朝在西域的經營,成爲泡影。這五千軍隊急行南下,就是怕碎葉川百姓提前撤入碎葉城的。

得之韋泥到來,唐休璟組織了一萬五千軍隊,來着突厥聯軍急行軍士兵困窘之時,於天山腳下,進行了攔截。這一戰,擊斃了兩千多突厥士兵韋泥敗退。不過唐軍戰鬥力比較羸弱,也有數千士兵傷亡。

知道對方很難纏,唐休璟下令,所有百姓立即撤離,除了便於攜帶的貴重財物外,其他的集中起來,一把火燒掉以後補償給他們。反正碎葉城中,有大批的金銀,不擔心財政壓力工

又寫了一封信,用快馬通知黑齒常之。

黑齒常之正在擔心,看到唐休璟的信後,心中大定,但還是不大放心抽出了一萬軍隊,支援碎葉城。

看到唐軍抽出一萬軍隊,論欽陵多次想尋找戰機,進行會戰。黑齒常之穩打穩紮,就是閉營不戰。論欽陵無可奈何,只好等碎葉城的消息。韋泥兵敗,但對突厥聯軍影響不大主力軍隊幾乎與援救的一萬唐軍一起到達了碎葉城。默啜下令攻城,不過有城牆的防守,唐軍佔了優勢。雙方在城牆上下,展開了一次次激戰。

唐休璟輕視了突厥人認爲是一羣烏合之衆,但是默啜的組織能力,讓這羣烏合之衆發揮了戰鬥力。單論個體,他們是遠在城中士兵之上的。若不是黑齒常之讓一萬軍隊輕裝西上進行支援,碎葉城會很危險。

默啜也輕視了唐朝人在後起之秀中,也許唐休璟不及郭元振的謀略深遠可論短兵交接,卻是佼佼者,而且城中有了足夠的糧食……大量的守城武器當年王方翼護建碎葉城,又讓碎葉城面積變得很廣大,至少城市規模在七河流域與西域,是首屈一指。這麼大的面積,足以容納許多百姓,不但面積大,還有充足的士兵防守。種和有利的條件,使這一場苦戰十分激烈,多次碎葉城在突厥人攻擊中搖搖欲墜,但就沒有被默啜攻破。

苦攻了二十多天,默啜就聽到一則簡息工

葉齊德去世的消息,沒有傳到河中,連前線的呼羅珊唐軍都沒有聽到。但聽到了尼沙普爾城大食軍隊撤退的情報,默啜立即判斷出來,這支大食軍隊撤退了,那麼只剩赫拉特這支大食軍隊。兩支軍隊合擊,都沒有取得勝利,只剩下一支軍隊,結果可想而知。而且從斥候嘴中,隱約得知大食發生的一些事情,以及拜占庭人的瘋狂進攻。天又冷了下來,呼羅珊與河中到了冬天天氣會很寒冷,唐朝又沒有向南擴張,對大食士兵更加不利。一旦擊退大食人,前線的軍隊進行回援,碎葉城更沒有攻下來的可能。

於是做了一個決定。

突然大軍一調頭,襲擊了沒有防備的西突厥五咄陸部。大肆擄掠百姓與財物,送向東突厥。

實際上此時默啜繼續強行攻打,有可能會成功,有可能不會成功。但城中傷亡損重,如同一張繃緊的弓弦,到了臨界點。一旦成功,就是唐朝擊退了大食人,局勢還會糜爛。

突厥人一撤,碎葉城中殘剩下來的士兵經過戰火的考驗,以後再進行一些訓練,下一次他們再也沒有機會了。只要一個名將指揮,說不定在野外都能與他們打得在聲有色。默啜的撤退,成了戰役加轉折點。

默啜也有他的想法,自己是弟弟,不是賓厥的可汗。就是勝利,也是哥哥與吐蕃人得到好處。萬一失敗,自己怎麼辦?前途一片灰暗!況且哥哥的屬下也多次圍攻定州城未果,撤退回去。還是保存實力吧,順便採收勝利的果實。

這就是多國聯軍魴壞處,各自有各自的算盤,不能齊心。當年六國聯軍阻秦沒有成功,南宋、匈奴、柔然聯手對付北魏沒有成功,王世充與竇建德聯手對什李世民也沒有成功。正是各自想法不能統一導致的。就是猶關到拜占庭的生死存亡,雄才大略的君士坦丁堡四世還猶豫觀望了一下,想讓唐軍與大食先交戰起來,兩虎相爭,一傷一亡,垂手收勝利果實。

經欽陵做得不錯的,這一次伐交很成功,但他沒有讀過崔浩一句話,劉義隆與赫連定劃習勾連,止是虛作聲勢,莫敢先人,若兩隻連在一起的雞,定不能同時起飛。

若是西域僅是一羣庸將之材,論欽陵會得逞了,關健現在西域幾乎集中了唐朝大部的後起之秀,無論已經成名在外的黑齒常之、王方翼、李謹行、契芯明,還是郭元振、唐休璟又薛訥、駱務整,或者是正在培養的張知願、王瞪、細封雷等將領,都是唐朝軍事才能最頂類的人物。

比如黑齒常之,又能比論欽陵弱多少?

因此,論欽陵的伐交之戰,效果大打折扣。

這時候論欽陵也聽到了一些大食的消息,心中很悚然,不過他想法與默啜略有些差異。

大秦國反擊,很有可能也象自己一樣,與唐朝聯了手,所以大食派來收復呼羅珊的兵力很少,唐朝也不可能用主力軍隊抵抗。這是唐朝那個皇帝設下的一個陷阱。

就算大食人兵退,對西域戰局影響不大,唐朝主力全在西域,大食兵退,軍隊從呼羅珊,從塞斯坦撤回來,道路艱難,時間來不及,就是及時到達,戰鬥力也很可疑,只要突厥人與葛邏祿人聯手攻破碎葉城,會戰也就勝利了。

但突厥人那個主帥默啜抱定佔便宜的想法,大勢已去。自己派人前去勸,時間來不及,來得及,起的效果也不大。因此,突然揮兵東上,突擊郭元振的軍隊。

這支軍隊人數很多,可是戰鬥力很低。青海就那麼一點軍隊,唐朝皇帝抽去了二萬多精銳的軍隊,黑齒常之也調來了五萬軍隊。還能抽出什麼力量出來?再加上統帥的能力,一些西突厥的聯軍,實際東路這支軍隊,是唐朝三路最弱的軍隊。

擊敗了這支軍隊,東路糜爛,甚至一直從伏羅川進入青海,自己一路可以從各部族搶掠資源,但唐朝人不敢。速度必然比黑齒常之的軍隊快,而且青海此時很空虛,僅能自保,自己幾萬大軍東上,唐朝皇帝在青海的經營也就完了,自己目標同樣達到。

莫說青海可以從劍南關中等地抽調軍隊過來,此時唐朝的時局,不落井下石,唐朝那個皇帝已經是感謝萬分。

催毀了唐朝在青海的經營,自己出軍也達到戰略目標。

若是黑齒常之前來營救,自己速度快,可以伏擊,可以打他們糧道的主意,天平還可以向自己轉移。

一聲令下,五萬吐蕃大軍踏着一地的積雪,向龜茲急行而去。

PS:本來今天晚上這一更,是二合一的章節,儘快將這一段內容渡過,到春雷這一節。不過老午有事,只好割去一半,留作明天晚上再更。關於裴炎有沒有篡改謅書,明天晚上將PS發出來,看一下李治遺謅的原文,大家就懂的。對裴炎這個人老午很反感,司馬光爲了醜化武則天將裴炎美化。

實際上武則天野心膨脹,與裴炎有着莫大的關係。

第327章 一線青如發第480章 天上人間夢裡(四)第119章 太子出行 左擁右抱(上)第322章 只有丹心難滅(一)第79章 武后殺人 元忠導遊(上)第140章 定(二)第360章 射日墜(二)第116章 天外的人駕到貼子管理第133章 絕色童姝毒餅皇后(上)第130章 白馬說法 楊府借人第204章 忠孝難全 紅黃練軍第107章 明儼可怕 婉兒胡話(二)第253章 枯骨接翠(三)第287章 西風烈第448章 看往來神仙才子(一)第248章 親事(下)第103章 會戰(四)第21章 馴馬三策 聖聽遠達(下)第287章 西風烈第110章 會殺人第131章 春雷(三)第189章 君子欺方 兒母交心(上)第109章 高梁冷落 楊敏自救第34章 千古絕對 俏女跟蹤第382章 氣開山崴(二)第397章 夜寒月白(二)第150章 問鼎(二)第219章 姚州之戰(四)第138章 再論大非川第204章 忠孝難全 紅黃練軍第4章 雷霆懿旨 中古絕症第41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四)第12章 周公歹心 太子發飆第四四百一十章 望不盡四第第209章 揚威西南的第一戰(下)第84章 迴文詩 連環計第379章 陌刀橫崖(二)第236章 秋雨殺人 合歡之死第233章 活字周頌 九天吉期第312章 江流如此(三)第146章 定(八)第154章 問鼎(六)第90章 迴文對句 活捉美女(中)第194章 父子對答 驪山怪旨第12章 周公歹心 太子發飆第119章 太子出行 左擁右抱(上)第121章 太子出行 左擁右抱(下)第257章 論菊第366章 長槍縵纓萬里(三)第81章 小彩丸 乖兒子第12章 一去無跡(三)第453章 腸斷竹馬兒童(一)第63章 小人膽戰 豐收瑞兆(下)第313章 方來還有英傑(一)第181章 吐蕃傲貢 楊敏觀燕第11章 平安香帕 祖先鮮卑(下)第8章 二七二七 不小不小第258章 炮錘第437章 抱銅仙(二)第5章 世態炎涼 美人如花(上)第227章 大明宮宴 細說原委第132章 春雷(四)第412章 樓臺歌舞(一)第272章 十二言(上)第481章 天上人間夢裡(五)第268章 人選第368章 長槍縵纓萬里(五)第400章 紅妝春騎(一)第252章 決心第262章 衝突第215章 烏龜第144章 定(六)第433章 父老猶記宣和事(一)第155章 啓航(一)第51章 黑山之戰(上)第138章 再論大非川第365章 長槍縵纓萬里(二)第394章 一聲羌笛(一)第461章 等多時第33章 時叩窗隔(一)第214章 王妃是妃 堅城人城第23章 小孩子打架 鬼市裡傳聞(下)第319章 重來淮水第100章 女兒心思 太子好溼第175章 試藥侍婢 舊燕不識(上)第86章 老婦漁家 欲上嵩山(下)第118章 兇相初現 以毒攻毒第473章 暗滴蛟珠淚(五)第256章 圈地第103章 母親的懷抱(一)第467章 又說向燈前擁髻(二)第381章 氣開山崴(一)第325章 江山回首(一)第334章 遙憶當年第94章 聲東擊西(下)第244章 問罪第200章 明處暗處 李逵李鬼(下)第245章 獻藥第319章 重來淮水第179章 合(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