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劣

山東人“闖關東”、山西河北“走西口”、廣東福建“下南洋”,雖是地域不同,但這卻是是中國近代史上3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而“下南洋”,尤以移民人口之多、涉及地域之廣、時間跨度之長,堪稱中國海外移民壯舉。

在17世紀40年代,中國發生天崩地裂式的明清變革,面對國爲虜佔,無數神州赤子“義不事清”,遠渡滄海,尋求安身立命之所,稍後或受清初發禁、海禁、遷海等迫害,流移民國他鄉,在整個南洋到處都是流亡華人的身影。

這些“恥作北朝臣”的中國人身處異域,心故故國,以“維持並繼承明朝香火”爲職責,保持着“明朝人”的特色,他們保持着明朝的衣冠、使用着明朝的紀元,即使是客死他鄉,也不忘記自己是大明的臣民,這些“寧爲南國客”的明鄉人,是最早的一批大規模移民南洋的中國人。

在兩百年後,隨着英軍洞開滿清國門,在隨後六十餘年間,風雲際會,烽煙四起,民不聊生,大批華人背井離鄉,遠赴東南亞討生活。至二十世紀初,南洋華人多達500餘萬人,其中90%以上來自閩粵地區。南洋華商胼手砥足的奮力打拼,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東南亞歷史,並對整個海外華人版圖影響深遠,而這些人則被稱爲“清鄉客”。

在那幾十年間,於江邊,於海邊,漢子們背起行囊揮淚告別,孤身遠去,年輕的妻子依依不捨,撲地痛哭,如泣如訴的山歌響徹四野。“送郎過番”曾是閩粵人“下南洋”的真實寫照。“下南洋”在閩粵地區被稱爲“過番”,“過番者”則被稱爲“番客”。大批閩粵人不堪忍受戰火頻發以及家中貧飢,漂洋過海遠赴東南亞謀生。留下妻子獨自照顧一家老小。

而此時,東南亞各殖民宗主國的工商資本紛紛涌入,投資鐵路、港口、電力、航運、製造業等,引發了對契約勞工的大量需求。許多“番客”再也沒有回來。自此與親人生死相隔。

無論是“明鄉人”還是“清鄉客”,無論再苦再難也不肯做的兩種工作,一是馬伕,一是象奴,因爲那是下等人做的活。華人是要體面的,不甘引車賣漿,只要有機會。就不會繼續混跡底層,這顯示出了華人的勇氣及砥礪向上的決心。

對於華人來說,他們剛到南洋時,或爲契約勞工,或爲店鋪夥計,但最終,他們都會千方百計的尋找各種機會,以擺脫貧困。經商,幾乎是所有“番客”的選擇,在這些“番客”身上充分展現着華人吃苦耐勞的精神。他們揹着貨箱,赤着腳,深入雨林,向雨林內的村落出售各種商品,以換回當地的特產,再往城中出售,甚至獲利不多,甚至會付出生命的代價,但經過數百年的努力,這些華商慢慢的壟斷着幾乎整個南洋的零售業。

儘管這些華商在南洋各地出售着各國洋貨。可只要有選擇,他們就會購進同類的國貨,洋貨,對於這些心懷故土的華僑們來說,只不過是迫不得已的選擇,在過去是如此。現在也是如此,尤其是民國後,隨着國內工商實業的興盛,南洋華商早在歐前就紛紛拒銷洋貨,而改銷國貨,可以說,正是這些華商的愛國心,使得國貨在南洋暢銷。

相比於艱難的海外市場開拓,在南洋,國貨的暢銷似乎是順理成章的,幾乎是在第一批國貨涌入南洋之後,主掌着南洋市場的華商們,便主動通過“禁洋”的方式,承銷着國貨,一時間,中國貨不僅成爲了南洋華人的唯一選擇,同樣也是那些土著甚至西洋人唯一的選擇。城市如此,鄉間同樣也是如此。

錫廠鋪,是一座離吉隆坡四十多英里地處一片雨林中的小鎮,因三十幾年前一位劉姓華僑在這裡開設錫廠煉錫而得名,雖說二十幾年前,這裡的錫煉盡了,可一部分華僑礦工並沒有離開這裡,反而在這裡生活了下來,他們利用過去煉錫時砍伐的雨林間的空地,開墾出土地,種起了水稻,在這裡過起了田原生活,或許,南洋一帶的華僑鮮少從事農業生產,可並不意味着沒有,就像這座錫廠鋪內生活着的幾百華僑,他們即不以工人爲生,也不以種植園爲業,而如廣東鄉間農民一般,在在這裡務農爲生。

十數年來一直如此,雖是農民,不過得益於英國人,或者說歐洲人爲了便於統治殖民地所實施的特殊政策,即通過扶持優待“少數民族”從而統治“多數民族”的平衡政策,他們雖於此爲農卻獨立於當地蘇丹統治之外,雖爲農民日子卻遠好過國內的鄉農,唯一的美中不足是,他們的這種務農生活往往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畢竟,按照英國人的設計中的“職業分工”華人應該是“城市居民”,至於當地土著則應該爲“農民”,不過,這一刻意“職業分工”卻在這裡,發生了混亂,不過外界對於這個雨林小鎮並不怎麼在意。

更何況在最近一年來,中國駐海峽殖民地領事館總領,更是多次強調“華僑合法權力”的情況下,英國殖民地官員,更不可能因爲他們違反了“職業分工”,而迫使其“改業”,更何況,英國人亦清楚的知道,經過百年的發展之後,華僑於海峽殖民地,早已不再是當年的“少數移民民族”,而是發展成爲一個人口接近200萬,佔海峽殖民地全部人口45%以上的,無論是人口還是所佔人口比例均超過當地土著馬來人的“主體民族”,對於這個“擁有雙重國籍”的主體民族來說,他們的背後是一個龐大的國家,或許這個國家剛剛崛起,但五年前荷屬東印新生的中華民國表現出的護僑意識,足以令其考量一番。

而且,現在,在倫敦正在討論是否仿效法國,引入中國遠征軍的特殊時期,任何“可能激化中英關係”的舉動。都被嚴格禁止着,至於一些“模棱兩可”的問題,自然也就被無視了,比如華人購買“非種植園田產”的行爲。也正因如此,在短短數月間,錫廠的人口,從過去的數百人,增長到現在的千人之多,人口的增長只使得這座雨林小鎮越發繁華起來。

對於小鎮的“繁榮”,作爲小鋪唯一一家雜貨鋪老闆的孫開悟。這個老契約礦工出身的福建華僑自然是深有體會,過去,他的雜貨鋪不過是勉強唯生,而現在,每月或多或少的都會剩下幾十元。

“哎,這些奸商……”

感嘆一聲,孫開悟看着眼前的貨,感嘆之時。臉上盡是無奈之色,之所以無奈,原因非常簡單。他從批發商那進的這批貨的質量很差,以至於有不少顧客退貨,這下子可讓他虧大了,因爲那家供貨商當時說的清楚——概不退貨。

“真是的,爲了掙錢,什麼都不顧了!”

打開一盒清涼油,卻幾乎沒有多少清涼油的味道,甚至就連同火柴那種不值一提的東西,質量也不比從前,照這麼下去。即便是他“專售國貨”恐怕……

“孫老闆,您瞧這鞋子……”

聽着話聲,孫開悟便知道是在膠園當膠工的樑二誠,只見他的手中拿着一雙布膠鞋,卻只看那布膠鞋的鞋底已經斷了底,顯然又是一雙劣質膠鞋。

“這……”

雖說有些不太確信。可孫開悟還是認出,這是個一個月前賣給的樑二誠的布膠鞋,原本這布膠鞋一雙可是能穿一年的,現在到好,這一鞋不過才穿了一個月。

“孫老闆,你這該不是進了東洋貨了吧!”

手抖着那雙鞋,樑二誠的臉上全是嘲諷之色,東洋貨不經用,這是衆所周知的,相比於那些質量低廉的東洋貨,國貨的不僅價格低廉,而且經久耐用,可偏偏最近一段時間,尋思着兒子考上了德華大學的孫開悟,想多掙兩個錢,便想着進些便宜貨,便從其它人那拿了一些“更便宜”的貨物,可沒曾想,質量差的超出他的想象,甚至比“麻煩極了的日本貨”還要次。

“東洋貨,什麼東洋貨……”

一聽着別人說他賣東洋貨,孫開悟那張老臉頓時給嗆的通紅,原因很簡單,從兩年前“膠澳事變”起,大傢伙可是拿着祖宗的立的誓,絕不賣東洋貨。

“你瞅瞅,這鞋上打的可是咱們中國字碼,正經的廣州貨!”

像是怕他不信似的,孫開悟指着鞋邊內裡的印鑑說道着,像是爲了證明什麼的,又拿出一些貨來。

“你瞧瞧,這可沒啥東洋貨,一色的國貨,就連西洋貨都見不着!”

“那……老孫頭……”

樑二誠嘿嘿一笑,抖着鞋說道着。

“什麼富家牌,這要是國家,那裡是富家,買這鞋,分明就是敗家……”

一句話,孫開悟只給鱉的說不出話來,而樑二誠卻是不依不饒的繼續說道。

“不是東洋貨,這鞋怎麼可能連一個月都穿不了,你瞧我腳上的這雙三角牌,可是穿了半年了!”

“我……我,我那不是讓那些個奸商給坑了嗎?”

吱嘸着,或許,這是孫開悟唯一能想到的回答了,

“那還不是你自己個貪心嘛……”

“我,我……這鞋,我給您留下來,等我進的三角牌來了,到時按半價,折給您一雙,你看行不!”

雖說不是自己的錯,可鞋畢竟是從這賣出去的,爲了自家的信譽,這個虧孫開悟也只能自己個給認了。

奸商,現在,若是造這鞋的奸商出現在他眼前,只怕他連想吃了對方的心思都有,可這山高皇帝遠的,他又能吃了誰。

而在歐戰爆發之後,西洋貨源斷絕的同時,國內實業的迅速發展,尤其是每年產銷會上琳琅滿目種類繁多的國貨,尤其是那些針對南洋的商品,更是充分滿足了南洋市場上的需求,每年數以億萬的出口額,直接造就了近水樓臺的廣東珠三角一帶的實業興盛。

富春服裝工廠是廣州一個並不怎麼起眼的工廠,這裡不過只有百多個女工,在簡陋的廠棚之中,日夜迴響着電動縫紉機的轟鳴聲。

雖說在早在二十幾年前,世界上最大的縫紉機制造商勝家。就製造出了第一部電動縫紉機,由此開創了現代製衣業,但是現在,勝家的光彩越完全被連雲港的“飛人”縫紉機公司所掩蓋。在這場戰爭爆發之後,全世界動員了數以千萬計的軍隊,由此也進入了大規模的軍裝生產的時代,儘管各國的成衣製造商普遍採用電動縫紉機,但那種電動縫紉機卻遠不足滿足軍裝生產的需要,而“飛人”縫紉機公司則適時的推出了無級變速電動縫紉機,新式電動縫紉機加快了生產速度的同時。減少了斷線以及其它各種縫紉故障,藉助新式電動縫紉機的幫助,在中國各地涌現出一座座現代化的成衣工廠,他們接受貿易公司的定單爲各國軍方生產廉價的軍裝,與時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成衣也開始被市場接受,在大中型工廠生產着各類軍裝以及西式成衣的同時。很多規模稍小的工廠,則紛紛生產着各種服裝,而其中最爲暢銷卻是那種仿自江蘇陸軍的短袖衫以及“一美元襯衫”。

前者的暢銷是因其樣式簡單、廉價而受到南洋各地的那些華人的喜愛。至於“一美元襯衫”卻是與前者的“簡單”不同,此時襯衫是西方男人的必須品,在美國平均每個男人的衣櫃之中至少有十件以上的襯衫,不過那些襯衫中,即便是最廉價的亦需要3美元以上,而這“一美元襯衫”,正是現在最爲暢銷的,同樣也是“利潤最大”的產品,至少對於富春服裝廠的田富春來說,就是如此。

“田老闆。您看,這布料……”

戴着眼鏡的小森慶一指着兩塊樣布,對田富春展示着,作爲慶本株式會社的廣州分社社長,在過去的一個月中,他一直在推銷着日本產的“特極布”。這種特級布是爲“中國工廠”特產的,用的是最差棉紗和最次的人造絲混紡而成,成本遠較使用高織棉的中國混紡布低廉,甚至,就是這種布,亦是他特意向國內提請研製的。

從三年前,第一批中國製造的“一美元襯衫”在美國上市,並打開美國市場之後,面對龐大的市場,日本也曾試圖同中國競爭過,可日本製造,卻很難同中國製造相提並論,中國人通過摻人造絲降低布料成本,而日本的人造絲工業,那時甚至還未建立。即便是在一年前,日本成立了人造絲株式會社,可生產出來的人造絲質量仍無法與中國相比。

可就在日本成衣業受困於“質不如人”而不得發展的時候,小森慶一卻意外的發現,在廣東以及中國的沿江一帶,有很多小廠,用質量更差的布料製造襯衫,他們是借“中國製造”的東風,在國內和南洋售賣低劣產品,廣東一帶的商品,主要是銷往南洋,而這些在南洋多親朋好友的廣商,福商,則有自己的渠道,將那上低劣產品發往南洋行銷,這一發現,只讓小森慶一的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一個機會,於是立即回國同國內的企業商議,研製一種“至少在外觀上不遜於中國混紡布的布料”,至於市場嘛,就是中國市場,客戶自然就是像田老闆這樣的唯利是從之人。

“手摸着和普通的襯衫布,可沒什麼區別啊!”

手摸着兩塊布,田富春並沒有發現這布料和那些大廠用的布料有什麼區別。

“這種布,不行啊……”

雖說布料不錯,田富春卻有些遺憾的繼續說着。

“諾是我這廠裡的技術和春明廠的技術一樣,我早就用襯衫布,制一塊錢襯衫了,用這布,太費了……”

技術,或許,從沒辦過工廠的田富春能一咬牙賣了兩千多畝田辦下了這間工廠,可在造衣技術上,卻遠不能同春明廠,這個前廣東省軍裝廠的技術相比,人家的技師可都是在連雲港培訓過的。

“不費,也不貴!”

小森慶一認真的回答道。

“這布的價格,雖說比您用的布,貴上一成,可現在你們廠的襯衫,出廠價多少錢一件?利潤有多少,那布料用手一摸,就賣不上價,可這布料……至少摸着就像是優質襯衫,價格自然也就高了點……”

至少摸着……小森慶一如此想着,在手感上相似並不意味着,各個方面的相同,在如何降底成本的問題上,最近兩年,日本企業可謂頗費一番心思,而這種布,就是得益於紡織業的最新新成果。

“嗯,這……”

嘀咕着,摸摸布,然後田富春又看一眼小森慶一。

“該不會,一洗就現原型了吧!”

“田老闆,反正,洗過了的衣服,也不退貨了不是!”(未完待續。。)

第35章 綠林道第103章 列車浮想第174章 驅虎吞狼第1章 百慕大三角第118章 商無小事第115章 成功的機會第98章 問題的根本第345章 飛機上第180章 第一師第228章 難題第36章 打蛇順棍第122章 爲什麼不是日本人第47章 擔保第178章 青年之擇第379章 國會內第58章 連雲之利第327章 諸人心境第62章 逃兵的感悟第6章 盤點第27章 面君子第377章 袁世凱的準備第162章 戰俘營內求以死 軍官生而爲公平第319章 衆人心思第43章 肉票的假期第66章 開創第57章 最現實的問題第21章 可行性第32章 薑是老的辣第364章 一切帝國主義都是紙老虎第2章 第四帝國的迷團第168章 兄弟第159章 商校軍官不受迎第139章 保安部第312章 奮勇隊第108章 什麼最重要第99章 現形記第157章 戰時會議定以策 戰場紀律酷無情第346章 武昌第189章 揚州夜宴第70章 釜底抽薪第304章 殺一儆百第52章 先手更!第273章 決心第244章 血忠社第82章 大國商第92章 元帥心思第243章 怎麼辦?第223章 交易第299章 期望第18章 另一個選擇更!第157章 戰時會議定以策 戰場紀律酷無情第296章 元老會議第154章 落迫公子第166章 徐州第147章 戰之術唯死之狂第151章 官兵初戰顧慮重 丈夫迎戰不回頭第350章 野心第147章 刺宋第57章 要人之要 金融之核第287章 公而無私第343章 普及第75章 馮如第12章 不愧是袁世凱第40章 籌劃(下)第42章 偵察部隊第297章 秋山真之的選擇第157章 戰時會議定以策 戰場紀律酷無情第155章 佩羅納死地攻防 輜重兵誓入作戰隊第84章 “內憂外慮”第164章 最後一刻令強攻 強攻之前又奇襲第39章 籌劃(上)第102章 利字當頭第59章 誰的未來 公司人別第168章 如何回報第145章 大風起第378章 離心離德第70章 法金漢的選擇第108章 什麼最重要第80章 招商局第54章 送瘟神第41章 漢森第272章 第一艦隊第59章 誰的未來 公司人別第19章 新的設想第186章 兩局合作第316章 投降第25章 列強談判持以強第335章 新的遊戲第9章 會館會餐第97章 出自於私 謀之以國第70章 釜底抽薪第38章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第99章 更應關注之事第237章 應對第375章 國家、國民都盼望着你第190章 楊度的建議第41章 內務部隊決緩急第3章 有意思的人第30章 南苑校場練兵忙 瘋子淬練軍人魂第235章 說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