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心猿降木母,真見化禪師(求月票)

第122章 心猿降木母,真見化禪師(求月票)

姜緣深感牛聖嬰聰慧,有心以傳些許自保本事,使其歸翠雲山,在外遊歷,待二神有現,方是破二神,扶正主。那時任是紅孩兒選正道或旁門俱是無礙。姜緣將事情與紅孩兒言說。

紅孩兒聞聽,朝上磕頭,說道:“上老爺我若離去遊歷,恐無人爲上老爺架火拉風,我須留下方是。”

真人聽之,遂道:“你若遊歷歸來,真我仍在,那時修成正道,再來助我,方是大功。若你執意留下,以此助我,乃是小功。此大小之分,你當知說。”

紅孩兒道:“若依上老爺說,我遊歷就是,不敢有誤。”

真人道:“我且與你說道一二火候,你須是記下。火候之說,素來爲秘,正如你所言,有文武火之分,再有其餘諸類火候,我一一與你說道,能否有所悟,全在你身。若你悟得火候,遊歷時護身無礙。”

紅孩兒躬身道:“勞累上老爺相傳。”

姜緣輕撫紅孩兒天靈,此靈童聰慧有禮,他怎忍此靈童他日遭難,自當傳其些許火候護身,再使其歸翠雲山,在牛王安排下游歷。

……

說不盡光陰迅速,不覺三月餘。

卻說取經人一行,唐僧先是得孫行者相助,再是於鷹愁澗得白龍馬做腳力,土地山神送鞍轡,正是意馬歸正。

近月間於福陵山降伏豬悟能,爲其起個別名‘八戒’,又稱豬八戒,此降伏乃是孫行者持金箍棒以其神通本事所降伏,正是個‘金性剛強能克木,心猿降得木龍歸’。

此作是木母歸正也。

取經人一行向西,行至福陵山外,復見有座高山,唐僧但恐妖魔作祟,再害他性命,勒馬觀望,說道:“悟空,悟能,前方有山,你等仔細觀望,莫使生禍。”

孫行者上前睜圓火眼金睛,細細一看,使個望氣的本事,但見那山‘山南有青松碧檜,山北有綠柳紅桃,澗下有滔滔綠水,崖前有朵朵祥雲’,絕非妖魔所居之處。

料他孫行者曾遊五湖四海,四大部洲,自有其辨別魔障妖祟一套法子。

孫行者道:“師父安心,此山不曾有妖魔,只往此山走就是。”

豬八戒聞聽,笑道:“你這弼馬溫非此處人氏,自是不知,此山未有妖魔,乃是個好去處哩。”

孫行者聽着‘弼馬溫’就惱,從耳裡掣出繡花針,幌一幌,碗來粗細的金箍棒落手,上來就打。

唬到豬八戒戰兢兢,躲至唐僧後邊,免遭毒手,孫行者是個急性,怎肯饒他,二人圍着唐僧轉圈,一逃一追。

唐僧攔下二人,說道:“莫要這般,八戒,你且與我說,這山什麼來路,有什麼好去處。”

孫行者恐遭緊箍咒兒,不敢再追,作罷停下。

豬八戒喘息不定,指定高山,說道:“師父,你卻不知,此山名爲浮屠山,山中有個烏巢禪師,在此山中修行,老豬曾相會於他,道行不低哩。”

唐僧問道:“他有些什麼本事?”

豬八戒道:“此卻不知,只知得許多達官貴人,最喜於他,常來問其佛法,其常能一言使人警醒,聞名於世。福陵山一帶,無人不知其名。昔日其曾邀我與他修行,是我不曾應允。”

唐僧喜道:“此處竟有深諳佛法者?自當上前拜會。”

豬八戒道:“師父你不知,此修的,非是師父那個佛法,乃是個禪法。”

唐僧道:“禪法我亦有所聞,更當拜會,有道是‘佛無二法’,八戒你入門中,自不可如此說道。悟空,悟能,且與我一道上山。”

師徒三人說着話,往山上走去,走入山中,唐僧在馬上遙觀山中景色,暗道果真是個好去處。

行至山中深處,復見有麋鹿銜花,有山猴獻果,隱有綵鳳鳴叫自林中出。

豬八戒駐足,指定一處,叫道:“師父,烏巢禪師正在那裡。”

唐僧朝那處觀望,但見那有參天巨樹,樹上有一巢穴,上邊盤踞一人,笑意盈盈,目視此處。

此人正是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弟子真見,使了個法術,變個模樣,在此作禪師,蓋因多住巢穴,得個烏巢禪師的名號。

師徒三人不識其真面目,見了烏巢禪師,唐僧打馬上前,近了巢穴。

那烏巢禪師見唐僧近前,離了巢穴,跳下樹來,落在唐僧身前。

唐僧見之即拜。

烏巢禪師上前攙扶,說道:“聖僧親來,未曾下山親迎,卻是我失禮,失禮!”

唐僧慌了道:“不敢,不敢。”

豬八戒上前拜禮,道:“老禪師,這廂有禮了。”

禪師擡頭細看,問道:“你不是那福陵山豬剛鬣?此方隨聖僧同行,可與其一道?”

豬八戒道:“正是,正是!蒙觀世音菩薩教誨,行個善路,願隨取經人做個徒弟。”

禪師笑道:“既是行善路,卻是可賀,可賀。”

說罷。

禪師又望向孫行者,怎見此猴兒有昔日靈巧模樣,此方多年未見,盡是妖魔凶氣,他問道:“此位是誰?”

孫行者笑道:“你這廝,怎地識這夯貨,不識老孫?”

禪師笑答:“恕我孤陋寡聞,山間多靈猴,見慣了,卻不曾見老妖石猴。”

唐僧上前道:“此乃我大徒弟孫悟空是也。”

禪師如初識此名,賠禮道:“失敬,失敬!”

唐僧拜道:“今我奉旨西行取經,禪師乃是智者,不知禪師可知得,此處離西天大雷音寺取經處,尚有多遠。”

禪師笑道:“遠哩,遠哩!此處連門都未出,談何到大雷音寺。”

唐僧驚呼:“門尚未出,果有這般遙遠?”

禪師道:“你身旁那猴兒,自當識路,你可問問。”

唐僧望孫行者,但見孫行者有些發怒,卻也點頭承認,此方門尚未出。

唐僧聞說,驚道:“如此這般,何日能行至。”

禪師笑道:“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唐僧道:“禪師可有法子教我?”

禪師道:“此無有法子取巧,非是你心堅,此經取不得。只道你心堅,再有四者,齊心協力,便可取得真經,功行圓滿。”

唐僧問道:“四者怎說?”

禪師笑道:“白龍做馬,野豬挑擔,水怪牽馬,石猴指路。”

那孫行者聽着‘石猴指路’四字,怎不明此在言說他,心中十分發怒,取出金箍棒就打。

烏巢禪師伸手一擋,但見祥霧萬千,那金箍棒斷打不進。

唐僧見之,又驚又怒,道:“悟空!禪師乃是智者,不可無禮,若你這般,我定念那緊箍咒兒。”

行者聞說,毛骨悚然,不敢再打,往後退去。

唐僧遂上前,說道:“禪師,貧僧此徒無禮,還望禪師恕罪。”

禪師笑道:“無妨,無妨。諒一石猴,傷不得我。”

唐僧道:“如禪師所說,有此四者,我便可取得真經?”

禪師點頭道:“這是自然,有四者相助,你一心西行,決心不移,遇千難萬難,不曾退步,此自當功成,取得真經。這般,我傳見你一經文,你遇魔障害你時,只管念此經,保你元神不失也。”

唐僧合掌拜禮,懇求禪師相傳。

禪師遂將一篇護心經文傳與唐僧。唐僧本有根源在身,聽之即明,切切記下。

禪師傳畢,作勢要離去。唐僧上前攔下,請求再與他言說,取經真路何行。

禪師道:“早有所言,須你心堅方可。你既再三攔我,便再與你多說一言,望你知悉。”

唐僧合掌拜道:“但請禪師相告。”

禪師笑道:“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6◇9◇書◇吧

孫行者竊笑,說道:“你卻無用。”

唐僧道:“悟空,不得無禮。”

孫行者道:“師父,此乃實話,他說這理兒,三歲小兒便知,不見得乃是什麼高見。”

禪師仍是笑意盈盈,說道:“三歲小兒便知,百歲老人亦做不得。你這石猴,空活數百載,可曾有所明?”

孫行者聞說再怒。

禪師身形一轉,化作金光往巢穴去,不見蹤跡。

唐僧喝令孫行者不得無禮,遂撮土焚香,感其所傳,說道:“此乃真菩薩也。其所說甚易,道理其中,悟空,悟能,須記着方是。”

豬八戒道:“早說其有些道行,你這猴頭不信,此方明瞭?”

孫行者道:“此道行甚淺,甚淺!天地間有數道行深者,老孫俱知,此人斷不是什麼道行深的。”

豬八戒說道:“你且說說,那個道行深者,這天地間有法力的,我亦知得,就是那九天蕩魔祖師,亦與我相識。”

孫行者道:“佛祖那等,自不必說,再者有些本事的,俱與我曾爲兄弟,如我那六位兄弟等。然若論法力高強,乃是一真人也。”

豬八戒問道:“真人怎說?”

孫行者答道:“你可曾聽聞廣心真人?”

豬八戒驚道:“可是那西牛賀洲的廣心真人?”

孫行者道:“正是,正是。”

豬八戒道:“那真人我亦曾有聞,昔年成道時,玉帝曾遣天仙相請,卻請不得其上天來,後又聞玉帝二請,亦不曾請得,其果有神通,是個道行深的,我記你這哥,昔年十萬天兵奈不得,便是這位真人將你降了。”

孫行者教提起這等事情,頓感惱怒。

豬八戒顫了顫,不敢再提。

唐僧道:“徒弟們,收整少許,管西行去,此方禪師所說,且細心記下,斷不能忘。”

孫行者與豬八戒俱是唱了個喏,扶唐僧上馬,下山往西邊去。

路上,豬八戒問道:“師父,那老禪師有些本事,其言說不可不信,有說四者,定是白龍馬,野豬在說我老豬,那石猴定是……大師兄了,這水怪是個甚?”

唐僧道:“只管往西,到時便知。”

豬八戒聞說,不敢再問,挑擔跟隨。

孫行者牽馬在前開路,其剛是下山,心有所感,回頭張望浮屠山,但見巢穴上,有一人站定,遙遙觀望,正是那烏巢禪師。

行者細細一看,又覺此人有些眼熟,一時想不起在何處曾見。

八戒上前道:“猴哥,你若不覺累,不若替我擔此等行禮,我來牽馬。”

行者擺手道:“非是如此。我覺那烏巢禪師有些眼熟罷。”

八戒笑道:“哥啊,你莫不是戀家想良人哩。那可不興對個老禪師下手,人是個修行的,不與你戲玩哩。”

行者惱怒,又要扯鬥八戒,乃是唐僧將之喊住,方是止了爭鬥,同往西路去。

……

浮屠山中,巢穴上。

烏巢禪師轉身一變,成了真見模樣。

真見望取經人一行離去,他心中暗歎:“昔年那猴兒何其靈巧有禮,怎今日成這般模樣。那時,猴兒上山拜師,任諸般恥笑,諸般嫌惡,怎有所動,今時一二言語,教其心亂,全無禮說。聞大師兄言說,此猴兒遭押五六百載,遭難尚是如此,若是不曾遭難,那是何等桀驁。”

真見心有餘悸,修行不修心,便是如此,此見之悟空,亦使他知得,當是修心矣,此絕不可有誤。

悟空這般,便是不修心之狀。

若是常等修行者,修行不修心,恐無後悔之時,悟空有此機緣,蓋因其天地生成也。

真見搖頭,此方功成,教化多人,亦教化唐僧,當是歸山去。

離山三者,他在此處行教化。白鹿在後邊林中辯法,若辯不得白鹿,便不得近前。牛王則在後邊。

真見口中念訣,不再多想,足下生雲霧來,往靈臺方寸山歸去。

……

真見騰雲較慢,月餘方是歸至靈臺方寸山,待是行入三星仙洞時,正巧遇着將紅孩兒送離的姜緣。

姜緣望真見,笑道:“師弟,你功成歸來?”

真見拜禮道:“大師兄,我正是功成歸來。”

姜緣道:“師弟既是功成歸來,且與我一道入內,將諸般事情講述我聽。”

說罷。

姜緣將真見迎入洞府,走得瑤臺小道,先與真見拜見祖師,方是入靜室之中,取一蒲團與真見落座,他復取些時果來,遞與此師弟。

真見擺手道:“不敢勞煩師兄,但請師兄落座,聽我將諸般事情,一一講述與大師兄相知。”

第238章 玄帝親臨,九鼎所在第261章 往北懼蘆洲,天蓬舊事第291章 轉生梁州,八戒心憂第260章 真君相請,北懼蘆洲第二章 因果了93.第92章 悟空鬥法姜緣(二合一章節)第三十四章 正道難第二十二章 姜緣鬥妖第165章 水神納妾,相鬥水猿第328章 牛王勸誡,妖邪盡退第231章 鐵柺李往事第167章 真人法天象地,行者至獅駝山第298章 顯聖所請,沉香知禮第64章 昔年寶樑國第160章 真武借劍,取經人行至寶樑國(求月票)第三十六章 待丹成日,妖邪喪膽,鬼神驚懼第327章 左良下山,牛精入夢90.求月票第289章 新皇即位,找尋真人第255章 傳五雷法,牛王得神兵第235章 九鼎之事96.第95章 師兄弟地府相見(4k)第280章 太和宮見玄帝第二十五章 紫氣東來第二十七章 道破源流氣泄敗第208章 冀州黑龍,悟空護法第119章 金角銀角下界,唐僧西行第248章 重陽終難成,紫微大帝第61章 烹煉功成第241章 取得青鼎,左良當入門下第193章 明心見性方爲禪,冀州西部第272章 玄虛無影衣,真人仙相第280章 太和宮見玄帝第134章 唐僧遇難,八戒登方寸山第四章 來時凡骨凡胎重,入道身輕體亦輕第128章 八石五金,四聖試心第三十六章 待丹成日,妖邪喪膽,鬼神驚懼第84章 袖裡乾坤(求月票)第五十三章 斤兩之說第四十一章 木母行周天第235章 九鼎之事94.第93章 地府因果當結,落伽山(4k)第315章 太白出竅,仙緣若夢第268章 玄冥老母之惡,孫悟空入地府第五十二章 採藥第326章 王母莊嚴,牛魔劫數第129章 鎮元子相托,八戒色膽包天第141章 行者終敗聖嬰,紅孩兒歸方寸第十四章 苦海第236章 猴兒知禮,真見至青州第82章 知禮(求月票)第161章 真人入閻浮世界第224章 苦海難渡第217章 修來世,老君再請第五十三章 斤兩之說第302章 真人鬥妙樂,沉香學門道第226章 再見水猿大聖第193章 明心見性方爲禪,冀州西部第十五章 靈臺方寸山第268章 玄冥老母之惡,孫悟空入地府第58章 淺談火候第四十四章 兵器第89章 三緘其口(求月票)第191章 九靈元聖來路第四十六章 請黃婆之法第三章 姜祖第266章 赦罪,賞鼎宴第160章 真武借劍,取經人行至寶樑國(求月票)第九章 姜緣陽壽盡第302章 真人鬥妙樂,沉香學門道第二十一章 隱見金公現第二十二章 姜緣鬥妖第193章 明心見性方爲禪,冀州西部第152章 猴兒見祖師(求月票)101.第100章 齊天大聖亂天,姜真人候牛王(4k)第290章 太白星下凡第273章 玄冥老母敗逃,剔骨之仇第199章 五人受封,鬥戰勝佛第227章 二大聖相爭,勝負難定第217章 修來世,老君再請第118章 菩薩借人,八十一難第八章 姜緣定心猿第237章 此身非我身,此我非真我。第319章 紫微帝君歸位,沉香懈怠第157章 牛王變化賺行李(求月票)第196章 唐僧抉擇第二十三章 聞道者,同作一人第四十五章 護其一程第89章 三緘其口(求月票)第五十五章 採藥功成第121章 孫行者,堵不如疏第135章 真人擒八戒,白龍請菩薩第254章 寶蓮燈,黑龍骨爲牛王用94.第93章 地府因果當結,落伽山(4k)第二十四章 窯頭土坯第四十一章 木母行周天第249章 天蓬真君,紫微大帝所爲何事第五十二章 採藥第279章 王玄昭,心正邪退第88章 悟空丹道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