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表李山村中,牛魔王道盡真話,言說他出身來歷,但村中村民盡不肯聽信,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凡夫俗子,怎能知得。
牛魔王又是聽得村民言說,他在說那話本,怎願信他所言爲真,他深感無奈,說道:“諸位,我之所言爲真,而非爲我胡言亂語,諸位何故不信?”
一衆村民議論紛紛,皆是說道:“卻是不信,卻是不信。”
牛魔王說道:“果真不信?”
村民俱是搖頭,言說不信牛魔王所言。
牛魔王望向左良,聞其有何法子。
左良搖頭,事到如今,他豈有甚法子。
牛魔王說道:“若你等果真不信,我有法子,使你等信得我所言爲真。”
一衆村民聞聽,不急着散去,竟起了三四分看熱鬧的心思,笑道:“老牛,你說這等話本,卻是起興,竟以爲真事,既你言說爲真,又有法子,便說來與我等所聽。”
牛魔王說道:“但我言說之中,我本相爲妖牛,我可變化出本相,若是見着我之本相,你等自是信我,但恐見得我之本相,會嚇着你等,那般卻是不妙。”
一衆村民仍是不信,只覺牛魔王在胡言亂語。
有村民說道:“既然老牛你言說有甚本相,那便變來與我等所看,但我等有半分懼怕,便跟你姓。”
又有村民嬉笑道:“正是此理,正是此理。若是我等有半分懼怕,日後老牛你田裡的活兒,我等便幫你做了。”
旁邊還有個村民說道:“老牛言說他有甚本相,更是言說,他本相爲牛,還說些怪話。但你本相爲牛,日後是不是可以幫我等耕地了?村中甚窮,只得一頭牛兒,若是有你幫助,那便是兩頭哩。”
一旁村長見着這等,不知該說些甚纔好,只覺此處甚是荒謬,言說甚妖怪,還聚集這般多人,果真教他不知該怎辦纔好。
村長如今只能聽之任之,看着牛魔王和村民會怎樣了。
牛魔王說道:“既你等言說不懼,我便現出本相來,你等且莫驚慌。”
一衆村民說道:“你且變來,你且變來。”
牛魔王聞聽,二話不說,搖身一變,現出本相來。
一衆村民忽是見着牛魔王本相,大驚失色,怎還敢在牛王面前言說,但見東的東,西的西,走的走,立的立,四散而逃,不敢有半點停留,唯恐教牛魔王所害,一邊奔逃,一邊有人高呼‘妖怪’。
牛魔王見着一衆村民逃去,愕然不提,他四下張望,見着原地只剩個嚴氏跌倒在地,因大驚大悲而心力憔悴,逃脫不得。
牛魔王轉頭問道:“正淵,我之本相,果真如此唬人?爲何一見我本相,便四散而逃,不聽我半句言說?”
左良搖頭說道:“牛王本相不曾有多可怖,然成見錮心,如嶽峙而不傾,故牛王爲他人所不容,實際牛王本相,雖有妖容,但多生靈相,並不可怖。”
牛魔王聞聽,沉吟許久,嘆氣道:“人妖殊途。”
說罷。
他不再與左良多言,行走至嚴氏身前,說道:“我果真不曾有害你之心,若我害你,你早就沒命,怎能至此與我多言?我方纔問你之言,乃是真話,你可好生斟酌,但你願與我同行,我便帶你離去,永不分離,但若你不願,我與你銀錢,你我夫妻情分,到此爲止,我自有和離書與你,銀錢亦可使你衣食無憂。”
嚴氏戰戰兢兢,身子打擺,不敢言語,唯恐牛魔王害他性命,一句話不曾說出。
牛魔王見之,十分無奈,問道:“正淵,可有何法子?”
左良點頭說道:“自有法子。”
左良伸手從包袱之中取出一張黃符來,朝嚴氏揮去,但見黃符無火自燃,自有靈氣飛出,融入嚴氏身中,教嚴氏清醒許多,不再畏懼。
左良說道:“此爲定魂符,可保其魂魄穩居,心神安寧,如此當可盡去其畏懼。”
牛魔王驚詫道:“正淵,你何處而來這般符籙本事,你不是修的一身五雷正法。”
左良笑道:“在府中時,多有看書,自然而然便是學會些許,上不得檯面,只得應付一些小事罷,卻不可大用。”
牛魔王驚歎道:“正淵你之天資甚是了得,許多修行這般的,其符籙本身,尚且不如你。”
左良搖頭說道:“果真上不得檯面,牛王不必多言,且與你妻言說。”
牛魔王聞聽,方纔點頭,上前說道:“如今,可能談說?”
嚴氏望向牛王,說道:“你果真是我阿郎?”
牛魔王點頭說道:“自是你阿郎,你我夫妻,相處多年,我可是你阿郎,你當是知得,且莫驚慌。”
嚴氏說道:“你一直都是妖怪所變,不曾有變?”
牛魔王沉吟許久,說道:“若如你所言,我一直都是妖怪,不曾有變,但我入得人間,歷練紅塵,故而與你相遇,你可願與我離去?”
嚴氏望着牛魔王,不曾言說。
牛魔王亦不再多言,便是站立在旁。等候嚴氏開口。
許久之後,嚴氏方纔開口,說道:“我願與你和離,但你我再無瓜葛,我之夫,不可爲妖。”
牛魔王應下,與左良取來一紙張,在其中書寫和離書,他本要去尋些銀錢,左良卻遞來一包袱,其中盡是銀錢。
牛魔王有些詫異左良有這般多銀錢,但還是接下,將之悉數交與嚴氏,說道:“此處有銀錢無數,足以使你一生衣食無憂,你且收下,但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之理,你當知得。”
說着,牛王又取和離書奉上,說道:“既以二心不同,難歸一意,你我各還本道。願卿相離之後,重梳蟬鬢,美掃娥眉,巧逞窈窕之姿,再擇郎君。更願與我解怨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牛魔王不再多留,朝村外走去。
左良緊隨其後,牽着白鹿,二人同是離去。
嚴氏望着身前銀錢與和離書,似夢初醒,知得牛王非等閒之人,縱然爲妖,卻多勝他人,失此郎君,他還能尋得更好之人?
……
卻說牛魔王與左良二人走出村外,行走在山道上。
牛魔王忽是停下,朝村中張望而去,久久不曾言語。
左良說道:“牛王,何必如此?”牛魔王轉頭笑道:“甚何必如此?”
左良說道:“牛王,卻不必揣着明白裝糊塗,牛王留其腹中之子,你與他緣法不絕,來日定有劫數再臨,苦海無邊。”
牛魔王說道:“正淵,你初來之時,我尚有不信,不知劫數何來,如今,我卻是知得,修行之劫,竟在此處。”
左良說道:“牛王,你可將之避開,何必逞能?”
牛魔王搖頭說道:“劫數,便與人間常言之陽謀一般,你明知前方無路,仍會一躍而下,深陷其中。”
左良聞聽,沉默不言,劫數非在他身,他自是感受未有那般深厚,劫數乃在牛王之身,他說不得甚話。
牛魔王轉身拜禮說道:“正淵,此行多謝於你,你跋山涉水而來,又與我銀兩等等,諸多恩情,老牛我銘記在心,不敢有忘,但來日若你有須相助之時,儘可與我言說,老牛我定全力相助於你。”
左良回禮說道:“不必如此言說,但我奉師父法旨而來罷。”
牛魔王說道:“縱然有法旨,但恩情我卻領下。正淵,如今我等可能歸得山中而去?”
左良點頭說道:“我本意四下行走,救治人間流民,但如今既是與牛王匯合,自當先是歸家而去,沿途所過,亦可救治流民。”
牛魔王說道:“正該如此,說來,正淵你心中卻有慈悲,雖不知你在人間所爲,但你眉宇間,較之往前,多了許多慈悲。”
左良笑道:“果真有變化?我卻是不知。”
牛魔王說道:“莫要多言謙讓之話,我等這便離去,歸回家中。”
左良說道:“但有一事,心有不解,欲與牛王相問,請牛王解答。”
牛魔王說道:“有何不解之處,你儘可言說來,我定爲你解答。”
左良說道:“牛王迴歸家中,那時該如何與正慈師弟他等言說牛王在外娶妻之事?”
牛魔王聞聽,有些惱怒,說道:“正淵,你竟敢打趣我?”
二人嬉鬧之間,朝着西牛賀洲方向而去。
……
話表李山村中,在牛王與左良同是離去後,一衆村民方纔敢現身,唯唯諾諾的靠攏來,在見得牛魔王與左良二人已是離去,方纔去尋嚴氏。
不消多時,一衆村民在牛王昔日家中尋見嚴氏,問及嚴氏情況如何,嚴氏自是一一與村民等言說,待是言說完畢,將和離書取出,呈現於村民觀看。
一衆村民驚呼不止,議論紛紛。
有村民說道:“不曾想那老牛竟真是妖怪,我等與妖怪相處這般時日,一無所知,如今回想,真教人感到可怕。”
又有村民說道:“這和離書已寫,那妖怪已是離去,不必再說。幸虧他自行離去,不然我等都不知該如何對付那老牛了,怪不得昔日能打退妖怪,原來是因爲老牛也是妖怪,這就說得過去了。”
還有個村民,說道:“說不得,那妖怪與老牛本就狼狽爲奸,是做戲給我等看哩。”
村長呵斥道:“不可如此胡言。”
那村民有些不忿,說道:“村長何故袒護一妖怪?”
村長說道:“其縱然是妖怪,但往日多有相助我等,今已離去,自不可再胡言亂語,平白生了三分災殃來,其今爲妖,你怎知你所說,他不得而知?若他得知此間之事,定是要來索取你性命,那時你求饒不得。”
那村民聞聽,有些懼怕,不敢再言。
村長再是望向嚴氏,問道:“牛嚴氏,但老牛離去之前,與你留下和離書,說明一切,還有說些甚沒有?”
嚴氏沉吟少許,猶豫着開口,說道:“其留下一筆銀錢與我,言說使我衣食無憂,其餘再無。”
一衆村民聞聽銀錢,盡是眼前一亮。
村長不覺爲然,說道:“那天師與老牛怎個認識的,你可曾知得?”
嚴氏說道:“但聞其言,似同出一處,乃是個甚仙府的。”
一衆村民說道:“妖怪怎會出自仙府,卻是胡言,卻是胡言。嚴氏你卻上當哩。”
村長未曾言語,但他望向嚴氏腹中,問道:“牛嚴氏,不對,你既與老牛和離,不可如此稱你,嚴氏,你如今卻懷着老牛之子,若是老牛爲妖,你腹中之子,便爲妖之子,你可想好,該如何處置?”
嚴氏撫摸腹部,說道:“村長,我欲要將之生產下來,撫養其長成。”
一衆村民俱驚,說道:“嚴氏,何至於此,何至於此,這孩子乃是妖怪,你生出來,如何能撫養。”
村長聞聽此言,卻並未多言,而是笑着點頭,說道:“既如此,你便住在此處,有何所須,儘可與我言說,但平日若有人欺你,儘可來尋我,我便爲你做主。”
嚴氏聽得其言,大喜過望,說道:“多謝村長,多謝村長。”
一衆村民聽得其言,十分着急,說道:“村長,怎可如此,但其腹中乃是妖怪也,若生出來,要吃我等,那時我等該如何是好?”
村長說道:“不必再多說,但若其腹中之子而生,我會親自照看,若是其要吃人,第一個先吃我,你等不可再多言。”
一衆村民見村長這般堅決,只得作罷,然其望向嚴氏腹中,目有不善,成見頗深。
……
話表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處。
姜緣正在府中靜修,忽是心有所感,朝府外張望而去,少頃間,已知事情前後經過,他笑了笑,未有多言,將府中修行的紅孩兒喚來。
紅孩兒得了吩咐,即是行至真人靜室前來,聆聽其法旨。
真人吩咐道:“正慈,一載三月十三天後午時,你出府外靜候,你父與你師兄將歸,你可恭候,那時,使二人前來見我。”
紅孩兒聽聞此事,即是跪伏在地,叩首道:“弟子領命。”